兰花的名言
时间:2022-04-19 11: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连环画PP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兰花的名言
1.请问:有赞美兰花的名句
1、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唐·韩愈《幽兰操》 译文: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 2、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北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 译文:春兰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采摘,那娇羞的神色就主动展现在人们面前。
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盖的春兰,但是随着清风阵阵,依然时不时可以闻到那沁人的馨香。 3、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唐·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 译文: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掩没。
虽然春日阳光曾将它关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伤。 4、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唐·李白《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译文: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5、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清·郑板桥《题画兰》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2.兰花的格言
1、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朱德《咏兰》2、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明·薛网《兰花》3、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唐·崔涂《幽兰》4、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唐·唐彦谦《兰》5、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唐·王勃《春庄》6、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着新妆。
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明·李日华《兰花二首》7、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元·余同麓《咏兰》8、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清·郑燮《题画兰》10、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平易堂中无个事,一枝相对吐清香。
宋·刘宰《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一11、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12、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兰花》明·刘伯温 13、`潜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风扬。
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勤裼泄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三宋·刘宰 14、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咏同心兰四绝句》清·钱谦益 15、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
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兰》宋·丁谓 16、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
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王楚玉画兰》明·陈继儒 17、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
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
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幽兰》宋·释文兆 18、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题兰》清·郑燮 19、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
《石兰》宋·梅尧臣 20、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兰》宋·梅尧臣 扩展资料:1、兰花(学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2、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3、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
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4、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5、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
1985年5月兰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四。
3.兰花的格言
兰花,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花卉,特别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它株形典雅,花姿优美,叶态脱俗,幽香四溢,人们既从外形鉴赏它的天生丽质,又从气质上寄寓高洁、独秀、气节等人文之思,这样“兰意象”就具有了多重涵义。而名人总是与兰、兰花、兰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于是名人效应下的“兰意象”就更加显示复杂多元。
这里,我们拟从纵、横两个角度对“兰意象”作一些评述、剖析。ؤإ1、名人的“兰花情结”إ(1)孔子إ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其中“为政以德”的意思就是,天子诸侯平治天下国家,须自自身之道德修养做起,用德来正民、化民。《论语·为政》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朱熹《朱子语类》说:“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所以《中庸》又记孔子说:“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他既感叹于“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又严格要求自己,三省吾身,检点提炼自己的思想品质。إ孔子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兰花采取了认同、赞扬的态度。
据三国时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的记载可知:إ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إ曾子曰:“何谓也?”إ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إ这里的“商”,即孔子弟子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的有名高徒。孔子认为,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益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减少。
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质性格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论“君子必慎其所处”。
孔子以兰花为高层次品质修养比喻的本体,在情感与理智两个方面对兰花作了“文化性”阐述,从而使“芝兰之室”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鉴兰的成语。إ西哲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谈及东方哲学时说:إ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إ这一评述也多少反映了西方哲学界对中国哲学的隔膜。孔子的确非常强调那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但仍然是从思辨形象的角度来强调的,孔子既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又要求弟子“见不善如探汤”,“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以“兰花”环境氛围比喻人文环境,则又达到抽象与形象的统一。
إ孔子于生活困窘、仕途不顺时,亦以兰花之美以固其节。《荀子·宥坐》中记孔子云:إ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إ《孔子家语·在厄》记孔子云:إ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إ两处记载在文字上稍异,但意义相同。这段话是孔子对子路说的。
当时的背景是,“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甚,弟子皆有饥色”,于是弟子们发生了如今所说的信仰危机,子路发牢骚说:إ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إ孔子回答说:إ由不识,吾语汝!汝以知者为必用耶?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汝以忠者为必用耶?关龙逢不见刑乎?汝以谏者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
由是欢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إ最后孔子以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为喻,说明君子不能因为“困穷”、“不遇时”、生不逢时、得不到任用而改节辍学,而应博学深谋,修身端行。而且“君子困穷”(君子在仕途失意困窘时,仍然能够坚定不移,一以贯之,自始至终。)
إ如果说三国时王肃的《孔子家语》还不太可信的话,那么,《荀子》则是可靠的先秦哲学史料。因此,孔子的“兰花情结”是可信的。
孔子的兰意象内涵,首先是植物学上最鲜明的,即“芳香”,进而以“芳香”提炼、升华为文化学的象征意义,象征美好的生活环境,象征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操节。إ正是孔子奠定的“象征”意义,开创了兰文化、兰文学源远流长的人格象征系列。
إ(2)屈原إ自古有“陶渊明爱菊”、“林和靖好梅”之说,若以此仿之,我们也可以说:屈原爱兰!这话在徐文靖《管城硕记》中似乎有所暗示,徐文靖说屈原《离骚》一篇,竟“言兰者十”。إ从《楚辞》中我们可知,兰、兰文化已渗透于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إ①楚国所生إ《招魂》云:齐叶兮,白芷生;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少司命》云:“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إ《湘。
4.关于兰花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
不是生来偏爱兰,缘于神姿自天然。心逐碧草摇清风,嗅得幽香沁心田。
心仪兰花爱意浓,山中寻踪乐春风。攀登危岩拨荆棘,一见芳姿露笑客。
不是生来偏爱兰,缘于神姿自天然。心逐碧草摇清风,嗅得幽香沁心田。
心仪兰花爱意浓,山中寻踪乐春风。攀登危岩拨荆棘,一见芳姿露笑客。
云遮雾罩溪水潺,登高攀崖觅幽兰。采取奇草花悦目,忘尽饥饿和严寒。
阳台莳兰数十丛,朝顾暮看日相逢。道出不怕君笑我,糟糠说我已发疯。
采回兰花盆中栽,馨香引得蝶飞来。惹我夜半无睡意,灯照芳容细观测。
5.关于兰花的诗句或名言
爱兰 不是生来偏爱兰,缘于神姿自天然。
心逐碧草摇清风,嗅得幽香沁心田。寻兰 心仪兰花爱意浓,山中寻踪乐春风。
攀登危岩拨荆棘,一见芳姿露笑客。采兰 云遮雾罩溪水潺,登高攀崖觅幽兰。
采取奇草花悦目,忘尽饥饿和严寒。养兰 阳台莳兰数十丛,朝顾暮看日相逢。
道出不怕君笑我,糟糠说我已发疯。赏兰 采回兰花盆中栽,馨香引得蝶飞来。
惹我夜半无睡意,灯照芳容细观测。梦兰 痴心兰花登山采,归来未歇数盆栽。
天姿仙影日三顾,多少次第梦中开。画兰一方宣纸几笔墨,画出兰花迎春开。
不知墨香是花香,引得蝴蝶堂上来。题兰 阳台兰花巧安排,春夏秋冬轮回汗。
风送天香沁肺腑,自有狼毫抒胸怀。读兰 始自子称王者香,空谷幽兰天下芳。
莳养数盆显神韵,引我诗情读华章。咏兰 碧草生在幽谷中,沐日浴露姿从容。
天赐神香自悠远,引来蝴蝶弄清风。兰花诗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咏兰 元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兰花 明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着色兰 明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兰花 明孙克弘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花二首 明李日华 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
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写兰 明景翩翩 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
折枝兰 清郑板桥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清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清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画兰 清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浣溪沙兰花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
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咏兰 朱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咏兰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幽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兰花 清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
兰花(学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6.关于兰花的名言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2.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宋·洪兴祖《楚辞·九歌·礼魂》补注3. 山中兰叶径, 城外李桃园。 (王勃《春庄》) 。
兰花: 幽兰操 韩 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唐·王勃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唐·唐彦谦 兰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唐·唐彦谦 兰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施肩吾 兰渚泊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马戴 秋思 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唐·李世民 芳兰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李白 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张九龄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无可 兰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空谷有幽兰,人世传芳草。细叶素荣浅淡香,不似佳人笑。
??富也且由它,贱却何曾恼。唯喜千山万壑中,天地同怀抱。
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岳阳楼记》中以一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为我们描述了江南水乡兰花丛生的盛况。
7.兰花的格言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兰花名言唐·孟郊《赠别崔纯亮》。这两句大意是:镜子即使破碎了,仍不改变它可作鉴照的光亮;兰花即使枯死了,仍不泯灭它温馨浓郁的芳香。
用两个通俗的比喻,赞美受打击、受迫害,至死不改变志向、保持崇高节操的人。后句可用以赞颂兰的品格。
唐代诗人 孟郊 《赠别崔纯亮》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唐·李世民《芳兰》。
参差影:长短错落的影子。轻重香:或淡或浓的香味。
这两句大意是:丽日照耀,筛下长短错落的兰影,珊珊可爱;清风过处,传来淡浓不一的幽香,沁人心脾。我国古人曾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然而松有叶而无香,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少叶。唯有兰,香、花、叶“三美俱全'。
在古代的辞赋诗文里,兰是高洁的象征,节操的标帜,美好的化身,兰具有君子之风。因此,骚人墨客常借兰咏志,以兰自况,唐太宗李世民《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即其一例。此诗前六句状物,后两句抒情,不仅写出兰花的色态品性,也蕴含着诗人的操守志趣。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芳兰》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明·张羽《咏兰叶》。
泣露:指兰叶上的露珠莹莹如泪。光偏乱:指日光照射,兰叶上的露珠闪烁不定,这两句大意是:兰叶缀着晨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在阳光照耀下,叶上的露珠宛如美人儿闪烁的泪滴。
兰花飘香溢芳,固然令人喜爱;而修长的兰叶滴翠流碧,更有一番神韵。可惜一般人只知兰花之香,不解兰叶之美,所以诗人说“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构思新颖,有独到的审美情趣。元末明初文人 张羽 《咏兰叶》 独爱山中兰,幽香抱枝死! 范师孔 霜节百年期共老,国香一点为谁争。
关于兰花的名言元·谢宗可《并蒂兰》霜节:高尚的气节。国香:指兰花。
元代诗人 谢宗可 《并蒂兰》 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宋·刘克庄《兰》。
挹(yì译):取出来。这两句大意是:兰花孤傲高洁,可以取入书房;兰花素淡清香,可以点缀卧室。
此二句赞美了兰花的高洁淡雅,据说兰花的每根茎只开一朵花,为淡黄绿色,清香异常,因而诗人说兰花品格高洁,可在书房与诗卷为伴,可在内室伴君子入眠。寥寥两句,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此二句可用以描写兰花或其它清素淡雅的花卉,一说“供诗卷”、“入卧屏”指入诗入画,亦可。南宋诗人、词人 刘克庄 《兰》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明·张羽《咏兰》。芳:用作动词,飘散芳香,寸心:指花托上由心皮构成的雌蕊,俗称“花心”。
这几句大意是:兰花能够开出白花又可开出黄花,旁近无人它也独自散发着清香,花心原本不大,却容有许多芳香。兰花受人赏爱,但它并不是为赏爱自己的人开花,野生的兰花出自深谷,即使“无人”也会“自芳”,所以人们常用“空谷幽兰”形容品质高洁的人。
兰花的花心虽“不大”,却能容得“许多香”。每当兰花盛开时,从花心中散发出清远的幽香,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元末明初文人 张羽 《咏兰》 数朵微含,一枝乍秀,淡淡如菊。笑秾李夭桃,只解寻常妆束。
清·陈维崧《蕙兰芳引》[溪店寺桥]。微含:含苞待放。
乍秀:刚刚开花。秾(nóng农)李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李花。
只解:只知,只懂。这几句大意是:数朵兰花含苞待放,有一枝刚刚吐秀,其色淡淡如菊;可笑那茂盛而艳丽的桃李花,只懂寻常的妆束。
以“秾李夭桃”与“淡淡如菊”的兰花相比,突出了兰花的淡雅高洁,不同流俗的特点。《诗经)有“桃之夭夭”“何彼秾矣,华如桃李”的句子。
后人熔化锤炼成“秾李夭桃”,作者将其用在这里,极为恰切。对比衬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成功。
可用来咏兰花。清代词人 陈维崧 《蕙兰芳引》 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开处何妨依鲜砌,折来未肯恋金瓶。
兰花名言宋·刘克庄《兰》。抱幽贞:怀抱幽独的操守。
遵:传递。远馨(xīn欣):散布很远的香气。
藓砌:满布苔藓的台阶。这几句大意是:兰花生于树林深处,终日默默不语,怀抱幽独的操守,既然有微风可以将清香传向远处,那么靠近满布苔藓的石阶开放又何妨?即使有人因为喜爱而把它折来置于室中,它却决不肯依恋那插花用的金瓶。
兰花生于“深林”,靠近“藓砌”,怀抱“幽贞”,不恋“金瓶”,品格实在可嘉!可用来咏兰花,也可用来赞美那种澹泊远志,不慕荣贵的人。南宋诗人、词人 刘克庄 《兰》 皇上就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人罢了。
一朵紫罗兰花儿他闻起来,跟我闻起来还不是一样;他头上和我头上合顶着一方天;他也不过用眼睛来看耳朵来听啊。把一切荣衔丢开,还他一个赤裸裸的本相,那么他只是一个人罢了;虽说他的心思寄托在比我们高出一层的事物上,可是好比一只在云宵里飞翔的老鹰,他有时也不免降落下来,栖息在枝头或地面上。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8.有关兰花的名言及精神
赞 美兰花 的名句:1、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2、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3、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4、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5、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6、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7、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8、叠浪与云急,翠兰和意香。9、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10、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中国人历来 把兰花 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兰花,有着淡雅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幽静,清淡的花香,冷艳而芬芳。
它虽不艳丽也不张扬,却象谦谦君子,似乎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兰花也因有高洁的品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古人常以此题材吟诗作画。
9.赞美兰花的名句有哪些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李世民《芳兰》
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唐?张九龄《感遇》
3、兰艾不同香,自然难为和。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时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4、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
唐·李群玉《赠元绂》
5、香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
6、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
宋·苏辙《幽兰花》
7、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宋·曹组《卜算子·兰》
8、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空山之中,以天为春。
宋·郑思肖《画兰》
9、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
宋?刘克庄《兰》
10、霜节百年期共老,国香一点为谁争?
元?谢宗可《并蒂兰》
11、能白更能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明?张羽《兰花》
12、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明?董其昌《题兰》
13、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明·文征明《题画兰》
14、兰为王者香,芳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花美。
清·程樊《咏怀》
15、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
清·郑燮《题兰竹石二十三则》
16、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
清?郑燮《兰》
17、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
清?郑燮《题兰》
18、春兰末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清?郑燮《盆兰》
19、香逾淡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
清·何绍基《素心兰》
10.有关兰花的名言及精神
赞 美兰花 的名句:
1、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2、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3、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4、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5、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6、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7、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8、叠浪与云急,翠兰和意香。
9、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10、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中国人历来 把兰花 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象征高尚、典雅、坚贞不渝。兰花,有着淡雅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幽静,清淡的花香,冷艳而芬芳。它虽不艳丽也不张扬,却象谦谦君子,似乎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兰花也因有高洁的品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常以此题材吟诗作画。
中华名言百句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君子处事,就应该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止。
作者: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