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宣传口号

时间:2022-04-20 01: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青海新闻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文成公主宣传口号

1. 历史剧口号关于文成公主

任城王李道宗(文成公主之父):女儿,这青藏高原与内地确实不一样啊,你的高原反应如何?是否需要吸氧?文成公主:父王,女儿很好,无须担心。

多亏了父王让女儿自小参加有氧运动,心肺功能良好。任城王李道宗:如此,为父放心多了。

文成公主:父王,女儿不在身边,你要保重身子!任城王李道宗:无碍,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我这把老骨头早就交给皇上了。如今有你嫁给松赞干布,为父反而安全不少。

皇帝做什么事情,还总会看我女婿的面子吧?文成公主:女儿也是怎么想的,不然宁死也不回到这世界屋脊做登山运动员的。任城王李道宗(文成公主之父):既来之则安之,女儿,后宫险恶,甄嬛传你是看过的吧?一定要保护自己,尤其是要想办法讨得松赞干布的欢心,生下个一儿半女,你老了也就有些指望……。

2. 关于赞美文成公主的诗词

转载

做为一藏族人,自己刚刚一趟文成公主的家乡———中原大地的云游,看着机舱外面朵朵白云,看着晴空大日,想着之前在古城西安的游历心情,就在飞机的餐巾纸上写了一纪念公主的诗歌,在下汉语水准差下,见笑了。

神鹰腾空起,翱翔无极天。

俯瞰云底城,南国雾茫茫。

缅缅一禅心,越过西北川。

泪水难忘却,久违公主眸。

挥别大唐宫,缘结拉萨情。

薄命倾长安,容颜归西土。

绿绿公主柳,垂拂醉娥眉。

一生随藏王,花染雪域梦。

作者: 丹增洛桑坚参

3. 文成公主的好词好句

1 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2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

3 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

4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5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爱,原来是一种经历,但愿人长久你喜欢那些呢?有什么感悟呢?

4.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雁儿,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

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

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知书达理的文成公主,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

16岁的文成公主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同时向松赞干布发起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母马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入似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安排使臣独自回归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

——这是藏族文化与汉文化大交流的经典瞬间。 藏族文化作为高海拔地区——世界屋脊——的文化,具有高海拔地区的一切特点。

藏人以朴厚、豪壮、博大为美,汲取其他文化,创造了自己的34个藏族文字。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拉萨”藏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西藏发源地——神山圣湖,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神山圣湖上的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似冠着银色“金字塔”。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

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

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

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

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

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

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

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

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徒到青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

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

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

5. 怎样赞美文成公主

在西藏,文成公主几乎与这位英王齐名。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人们对她的赞颂。她生长在皇家,聪颖秀慧,端丽多才,从小过的是豪华富贵的生活,未出过宫门一步。但是,为着发展汉藏友谊和祖国统一大业,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以其非凡的胆识和卓绝的献身精神,毅然离开温柔富贵之家,踏上了雪裹冰封、山高岭峻的险程,来到荒凉、落后、风习迥异、言语不通的西藏高原,充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致力于吐蕃王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在是旷古未有,难能可贵的。

文成公主刚刚进藏就显示了她的超人智慧。松赞干布鸠工庀材修建了大昭寺,以供奉她从长安请去的释迦牟尼佛像。传说,佛像开光那天,有人谋刺文成公主未遂,但凶手被杀灭口。松赞干布明知诸大臣中有蓄谋破坏唐蕃友好的内奸,却苦于无从辨识。文成公主说:“赞普,我自大唐带来一口金种,能辨忠奸邪正。若是忠臣,双手抚摸金种,寂然无声;奸邪之徒摸它就会大声作响。在家时,屡试屡验,百无一误。何不命众臣依次赴暗室摸钟,以辨忠奸?”松赞干布点头称善。于是,王室诸大臣便依次赴暗室摸钟,但一次也没有响过。正在大家狐疑之际,文成公主突然命令掌灯,每人都伸出双手给赞普查看。只见多数人掌心皆染上黑色,唯有二人例外。公主下令把他们拿下,经过审问,二人对行刺谋划一一供认不讳。原来,公主事先布置在钟上涂以松烟,她料定奸人由于心中有鬼,生怕金钟作响,定然不敢抚摸。经过解释,满朝文武都惊服她的机智。建国初期,内地曾上演过《文成公主》的昆曲,那里面就叙述过这个故事。

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大批汉族各类工匠,各种菜蔬种子,以及医药、历算等书籍,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西藏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发展。通过与文成公主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松赞干布对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工艺,由感到新奇而发展为倾慕与向往,萌发了学习大唐文化,改变吐蕃某些落后习俗的强烈愿望。他率先换上了唐太宗赐予的华贵袍服,在他的带动下,有些大臣也都脱掉了笨重的毡裘,穿上了丝绸做成的中原服装。过去藏族上层与普通民众,都是“以毡帐而居,无城郭屋舍”,汉族工匠便向他们传授了建筑房屋的技术。吐蕃旧俗,人们常以赭色土粉涂面,公主看了觉得不太文明,松赞干布即倡导改变这种习惯。所以,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有句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进藏,680年去世,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松赞干布于650年去世,他们一起生活将近十年。尽管已经迁都拉萨,但许多时间都是在泽当的昌珠寺度过的。松赞干布为了不忘雅隆之本,把这里作为冬宫。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传说是文成公主用过的酒壶、陶盆、炊灶和亲手刺绣;寺庙周围的柳林,据说也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留下来的。

文成公主也十分喜爱雅隆河流域,认为这里土地平坦,花木繁茂,水碧山青,气候温润,景色与大唐长安相似,遂定居于泽当。公主带来的随从人员和工匠,向当地人民传授了平整土地、开挖畦沟、加筑田塍等耕作方法,以及安装水磨、选纸、缝纫等技术。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文成公主教授当地妇女刺绣、纺织的故事。公主死后,与松赞干布合墓,葬在雅隆河东岸。墓顶平台上建有祠庙,供奉着他们夫妇的画像。每年春季,这里的女孩子们都穿上节日盛装,头戴纸帽,且歌且舞,到藏王墓和昌珠寺朝拜,追溯、赞美文成公主的功绩和藏汉民族的友谊。

6. 怎样赞美文成公主

在西藏,文成公主几乎与这位英王齐名。

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人们对她的赞颂。她生长在皇家,聪颖秀慧,端丽多才,从小过的是豪华富贵的生活,未出过宫门一步。

但是,为着发展汉藏友谊和祖国统一大业,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以其非凡的胆识和卓绝的献身精神,毅然离开温柔富贵之家,踏上了雪裹冰封、山高岭峻的险程,来到荒凉、落后、风习迥异、言语不通的西藏高原,充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致力于吐蕃王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在是旷古未有,难能可贵的。 文成公主刚刚进藏就显示了她的超人智慧。

松赞干布鸠工庀材修建了大昭寺,以供奉她从长安请去的释迦牟尼佛像。传说,佛像开光那天,有人谋刺文成公主未遂,但凶手被杀灭口。

松赞干布明知诸大臣中有蓄谋破坏唐蕃友好的内奸,却苦于无从辨识。文成公主说:“赞普,我自大唐带来一口金种,能辨忠奸邪正。

若是忠臣,双手抚摸金种,寂然无声;奸邪之徒摸它就会大声作响。在家时,屡试屡验,百无一误。

何不命众臣依次赴暗室摸钟,以辨忠奸?”松赞干布点头称善。于是,王室诸大臣便依次赴暗室摸钟,但一次也没有响过。

正在大家狐疑之际,文成公主突然命令掌灯,每人都伸出双手给赞普查看。只见多数人掌心皆染上黑色,唯有二人例外。

公主下令把他们拿下,经过审问,二人对行刺谋划一一供认不讳。原来,公主事先布置在钟上涂以松烟,她料定奸人由于心中有鬼,生怕金钟作响,定然不敢抚摸。

经过解释,满朝文武都惊服她的机智。建国初期,内地曾上演过《文成公主》的昆曲,那里面就叙述过这个故事。

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大批汉族各类工匠,各种菜蔬种子,以及医药、历算等书籍,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西藏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发展。通过与文成公主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松赞干布对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工艺,由感到新奇而发展为倾慕与向往,萌发了学习大唐文化,改变吐蕃某些落后习俗的强烈愿望。

他率先换上了唐太宗赐予的华贵袍服,在他的带动下,有些大臣也都脱掉了笨重的毡裘,穿上了丝绸做成的中原服装。过去藏族上层与普通民众,都是“以毡帐而居,无城郭屋舍”,汉族工匠便向他们传授了建筑房屋的技术。

吐蕃旧俗,人们常以赭色土粉涂面,公主看了觉得不太文明,松赞干布即倡导改变这种习惯。所以,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有句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进藏,680年去世,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松赞干布于650年去世,他们一起生活将近十年。尽管已经迁都拉萨,但许多时间都是在泽当的昌珠寺度过的。

松赞干布为了不忘雅隆之本,把这里作为冬宫。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传说是文成公主用过的酒壶、陶盆、炊灶和亲手刺绣;寺庙周围的柳林,据说也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留下来的。

文成公主也十分喜爱雅隆河流域,认为这里土地平坦,花木繁茂,水碧山青,气候温润,景色与大唐长安相似,遂定居于泽当。公主带来的随从人员和工匠,向当地人民传授了平整土地、开挖畦沟、加筑田塍等耕作方法,以及安装水磨、选纸、缝纫等技术。

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文成公主教授当地妇女刺绣、纺织的故事。公主死后,与松赞干布合墓,葬在雅隆河东岸。

墓顶平台上建有祠庙,供奉着他们夫妇的画像。每年春季,这里的女孩子们都穿上节日盛装,头戴纸帽,且歌且舞,到藏王墓和昌珠寺朝拜,追溯、赞美文成公主的功绩和藏汉民族的友谊。

湟源:谱写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一场独特的课间操在中心学校的操场上演,师生们随着音乐挥舞着水袖、跳起了锅庄,他们跳舞时的笑容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灿烂;

在小高陵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来自海北州委党校的学员们正聆听着小高陵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向前行,以汗水浇灌收获,战天斗地、苦干实干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民族团结史;

“我们村里不分民族,大家都是互帮互助互敬互爱。”日月藏族乡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着手,让广大群众在生活的每个维度都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意义……

这就是在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的湟源县,各族儿女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精诚团结,和睦相处,幸福地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赞歌。

湟源:谱写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

湟源县现有常住人口13.39万人(农业人口10.68万人),有藏、回、蒙、土等13个少数民族1.94万人,这里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融合……

湟源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尤其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提出的“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谆谆教诲,不断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找准自身特色,因势利导,多措并举,长创常新。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将市、县、乡、村(社区)分级管理机制落到了实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以上率下、靠前指挥,深入各乡镇、各领域、各行业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症下药、辨症施治、精准施策,始终保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动的良好态势,为县域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为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全国唯一入选中组部主题教育案例和中央党校培训教材案例作出了湟源贡献。先后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走出了一条具有湟源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子,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

湟源:谱写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念深入人心

驱车即将到达小高陵村的路上,就能看到半山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走进小高陵村,金色的梯田错落有致、村貌整洁、村民富足、人来人往……

曾经,这里是一个山穷、地穷、人穷的“三穷”和跑水、跑肥、跑泥的“三跑田”的艰苦山村。在几代人一沟一坡、一山一梁分片治理下,山头坡修成了今天的“层层梯田连九霄”,同时也锤炼出了“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红色精神。

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小高陵村“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精神仍在延续,并成为了一代代小高陵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他们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闯劲成为我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鲜活事例和改变贫穷落后、恶劣生态的一面旗帜。

作为全国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小高陵党性教育基地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休闲观光农业、素质拓展训练等为一体,近几年吸引了省内外有关单位相继前来观摩。2019年,该基地共接收培训、观摩等345余场1.7万余人次,收入85万元;接待游客4.3万人次,旅游收入17.8万元,既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又推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群众和村集体“双赢共富”。

近年来,湟源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丹噶尔古城、日月山景区、小高陵精神展览馆等为宣传主阵地,以“最美湟源人”评选、“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为载体,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湟源故事”、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活动等深度融合,由上到下、不留死角、分层分类施教,广泛宣传“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在各行业、各领域打造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创建品牌,从而使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众化、特色化、实体化。

湟源:谱写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在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让各族学生团结在一起”的标语尤为醒目,学校广场的两边建有两座亭子,亭子中间用长廊连接,学生们都习惯叫这两座亭子为“日亭”和“月亭”,在亭子周围的巨石上凿刻着的警句名言,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走进教学楼,楼梯边上挂有介绍各少数民族概况、饮食习惯、风俗特点的牌匾,还有精心制作的民族团结短句。在每个班级的门口,一个二维码对应着一个民族,也代表着班级文化,手机一扫,关于民族的所有知识都能获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名人格言、名篇警句等,也分布在校园内,主过道两侧的浮雕壁画《藏汉和亲图》形象地描述了历史故事。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青少年理解并践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未来各民族才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为积极拓展创建工作,湟源县除了以依托校园为载体,不断延伸基层工作触角,激活基层创建工作“细胞”,依托民俗村挖掘藏文化、农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讲好了汉藏一家亲的“湟源故事”。依托日月山景区推介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故事,加强了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育。依托小高陵精神展览馆全景展现湟源人民战天斗地、苦干实干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民族团结史,弘扬了“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依托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一条街以“湟源排灯”、宣传橱窗、文化石刻、人物塑像等,图文并茂、寓教于乐,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浓厚氛围。

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无数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我们村里风气很好,村民之间、干部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相处融洽。每家每户凡是家里有事,都会帮着操办一下,只要需要,大家都义不容辞。”说起村里的民族团结,克素尔村党支部书记马生忠更有感触,“团结互助是我们村里的美德。村民们也都明白,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生活才会越过越好,日子才会更有奔头。”

近年来,克素尔村依托“109党建示范带”及“青海湖黄金旅游线”的地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玉昆仑藏饰品展销大厅等,先后带动100余户群众就业,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通过招商引资,全力打造“药物小镇”,带动本村及邻村300余人闲置劳动力就业……走出了一条农民富裕、资源高效、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筑牢了民族团结和谐经济基础。

湟源县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工作的奋斗目标,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近年来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80%以上。全面完成全县58个贫困村、2349户7374名贫困人口脱贫既定目标。为民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46%,“控辍保学”经验全国推广;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256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89亿元……全县产业结构布局、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得到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2014年起连续五年取得省对县绩效考核优秀,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功入列农业部“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先后荣获第一批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首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20年8月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首批中央文明委重点工作项目“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层联系点(目前是该项目全国首个基层联系点)。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