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名言

时间:2022-04-20 19:4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论坛 | 评论: 次 | 点击:

汉景帝名言

1. 关于知礼的名言警句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2. 西汉才子西马相如有哪些作品名言流传于世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为后世提供了不少借鉴学习的地方。在汉武帝时期,写文没有人比得上司马迁,写赋就没有人比得上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期就已经在朝为官,在游梁时写下《子虚赋》。但因为当时汉景帝对辞赋方面没有特别的兴趣,司马相如即使写了这么好一篇文章也没有收到景帝的赏识。后汉武帝登位,在无意中看到了《子虚赋》,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误以为是以前的学士所作,遗憾不已。当时侍奉刘彻的太监得知此事,告知汉武帝《子虚赋》是司马相如所著。汉武帝大喜,召见司马相如。后司马相如又作一篇《上林赋》,被刘彻封为郎。

3. 汉文帝的名言

刘恒说法制: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十二月,文帝在与大臣们讨论司法问题时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

他还说:“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刘恒说自己:汉文帝前元二年十二月,在两个月内连续出现两次日食后,文帝即诏告各地官员:“…。

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刘恒说批评:汉文帝前元三年三月,文帝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刘恒说农业:在汉文帝前元三年元月和前元十三年五月,文帝分别说过:“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米。”“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今勤身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刘恒说生死: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文帝崩于未央宫,终年四十六岁。其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

“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4. 汉景帝时的名将

程不识 李广 周亚夫 希望对你有帮助

1、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高适《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 孝德名人名言有哪些

孝德名言1. [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春秋)《论语·学而》[译文]少年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做事要兄弟和睦。2. [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清)李毓秀《弟子规》[译文]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3. [原文]首孝弟,次谨信。

——(清)李毓秀《弟子规》[译文]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其次要谨慎,守信用。4. [原文]孝于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宋)林逋《省心录》[译文]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5. [原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清)《增广贤文》[译文]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吴亚,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6. [原文]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译文]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7. [原文]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先秦)《孝经》[译文]孝是天经地义的。8. [原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译文](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的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二)以及推人9.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上》[译文]孝顺自己的老人,并要把这份感情推及别人的身上;养育自己的孩子并要把这份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孩子身上。10. [原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先秦)《孝经·天子章》[译文]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01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

汉景帝名言

《公羊传》十句名言,句句经典!

《公羊传》亦称《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为“春秋三传”之一。相传是由战国初期齐人公羊高所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最初只是口耳相传,至西汉景帝时期才定稿成书。《公羊传》有着颇为戏剧性的命运,曾经在西汉和晚清时期两度兴盛,而中间却消沉了一千多年,几近绝迹。

《公羊传》十句名言,句句经典!

一,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春秋时期,因宋国杀了楚国使臣,楚庄王就出兵攻打宋国,将宋国团团围住。围困日久,城内粮草断绝,只能以人肉为食。百姓不忍心杀食自己的孩子,就彼此交换孩子,杀了作为食物,再把解剖后的尸骸当柴禾烧了来做饭。这句话后来经常用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二,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君子在见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即使对方是敌人,也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赏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的本性;而小人看到别人有难的时候,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公羊传》十句名言,句句经典!

三,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公羊传.僖公十年》

点评:怎样才算有信呢?这是周朝时期,晋国大夫荀息在晋献公临死前说的话。他说,假如死去的人又活过来,而他生前所嘱托的人,一直还在坚守承诺,一点都没有惭愧的地方,这就叫做“信”了。

四,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公羊传.恒公十一年》

点评:为了保存自己而杀害别人,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是自私自利,也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之一,在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亲人,以求保存自己,虽然很令人悲观,但也很现实,不然也就不会有“易子而食”的故事发生了。

《公羊传》十句名言,句句经典!

五,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点评:这是《春秋》的写作笔法,《春秋》对尊贵的和卑贱的可以用同一个称号,不加区别;对美好的和丑恶的,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文辞,表面看起来用词一样,但内里含义却是不同的,这就是微言大义。

六,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 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公羊传》十句名言,句句经典!

七,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八,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什么是“春”呢?就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王”指的是谁?就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呢?因为正月这个历法,就是周文王制定的。“王正月”这三个字,更是为了表示重视周朝的统一大业。

《公羊传》十句名言,句句经典!

九,《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点评:《春秋》这部书主要是记载鲁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有大的恶事就记载,小的恶事就不记了;对于鲁国来说,大的恶事就要避讳,小的恶事就可以记下来。

十,《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点评:这是介绍《春秋》的写作原则。如果君主被人杀了,而弑君的坏人没有被讨伐,那就不用记载葬礼了,因为不能为国君报仇的臣子,就算不上臣子,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这个葬礼也就不作数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