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忠的古代名言
时间:2022-04-21 09:1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忠的古代名言
1.讲忠的诗句
1、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
——唐·贯休《塞上曲》【全诗】:去年转斗阴山脚,生得单于却放却。今年深入于不毛,胡兵拔帐遗弓刀。
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甲穿虽即失黄金,剑缺犹能生紫气。
塞草萋萋兵士苦,胡虏如今勿胡虏。封侯十万始无心,玉关凯入君看取。
2、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全诗】:风骚为主人,凡俗仰清尘。
密行称闺阃,明诚动搢绅。周旋居显重,内外掌丝纶。
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大仪墙仞峻,东辖纪纲新。
闻善常开口,推公岂为身。立朝鸣佩重,归宅典衣贫。
半醉看花晚,中餐煮菜春。晴台随鹿上,幽墅结僧邻。
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药香沾笔砚,竹色染衣巾。
寄鹤眠云叟,骑驴入室宾。近将姚监比,僻与段卿亲。
叶积池边路,茶迟雪后薪。所难留著述,谁不秉陶钧。
丧乱时多变,追思事已陈。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
宗从今何在,依栖素有因。七松无影响,双泪益悲辛。
犹喜于门秀,年来屈复伸。3、忠谏能坚信正臣,三沈三屈竟何云。
——唐·周昙《六朝门李集》【全诗】:忠谏能坚信正臣,三沈三屈竟何云。每沈良久方能语,及语还呼桀纣君。
4、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唐·吕温《题阳人城》【全诗】: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5、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
——唐·汪遵《比干墓》【全诗】: 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一沉冤骨千年后,垄水虽平恨未平。
6、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宋·文天祥《沁园春》【全诗】: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欻云亡。
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
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7、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宋·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全诗】: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8、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宋·辛弃疾《御书阁额》【全诗】:功掩萧何第,名越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旁。落成纷燕贺,弱羽得高翔。
9、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全诗】: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
见君谏疏频上,高论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
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10、无因剖胸出此心,一寸孤忠天实临!——宋·陆游《我有美酒歌》【全诗】:我有美酒起自斟,劝君一卮为君吟,素衣未遂京尘化,绿鬓已受吴霜侵。
三巴涂路何嶔崟,五溪雾潦多毒淫。虎豹夜啸裂崖谷,魑魅昼出矜山林。
身如槁叶堕幽阱,窅窅何啻千尺深。无因剖胸出此心,一寸孤忠天实临!11、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宋·李曾伯《摸鱼儿》【全诗】:对垂弧、引觞一笑,凄凉薄分天气。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堪叹处。今老矣,强颜犹踵邯郸步。
安能远举。谩目送征鸿,梦劳胡蝶,无计便归去。
清闲禄,旧说天公靳予。何时松菊村墅。
生非燕颔鸢肩相,岂是觚棱鵷鹭。收拾取。
休直似、文渊定远空怀土。阿戎可语。
待乞得身还,屏伊世累,甘受作诗苦。12、天赋与、飘然才气,凛然忠节。
——宋·找善括《满江红》【全诗】:海岳储祥,符昌运、挺生前哲。天赋与、飘然才气,凛然忠节。
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二十年、麾节遍江湖,恩威浃。
香穗直,云峰列。觞羽急,鲸川竭。
共介公眉寿,赞公贤业。出处已能齐二老,功名岂止超三杰。
侍吾皇、千载带金重,头方黑。13、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清·黄宗羲《卧病旬日未己闲书所感》【全诗】: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2.古今中外 关于忠孝的名言警句
1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各种罪恶之中以放纵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2、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选自《论语》。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出自桓宽《盐铁论·孝养》。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4、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尧舜所行之道,就是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罢了。
5、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6、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语出《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的基本法则。
7、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8、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应该行使的做法。”
9、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人皆为父母所生养,作为子女应当诚心尽孝道。身为人之父母,应当“知止”在以仁慈之心关爱子女、教养子女上。
10、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出自《幼学琼林》.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的是兄弟。
3.忠诚的古代名言警句
1、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元代: 严忠济《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白话文:宁可少活十年,也不可一日没有权。大丈夫时运不顺,命途多艰。有朝一日如果天随人愿,一定要赛zhidao过田文养客三千。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春秋战国:回孔子弟子《学而》
白话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代: 陈与义《春寒》
白话文: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 文天祥《过零丁洋》
白话文: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5、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唐代: 韦元甫《木兰歌》
白话文: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答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4.孔子说过哪些关于“忠”的名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5.关于忠孝仁义 礼义廉耻的名言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战国 孔子《论语·学而》
白话译文: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会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会冒犯君上,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和悌应是是仁的根本!
2、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明 佚名《增广贤文》
白话译文:各种罪恶之中以放纵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汉 桓宽《盐铁论·孝养》。
白话译文: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4、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战国 曾子《大学》
白话译文::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
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清 徐熙《劝孝歌》
白话译文:母亲怀胎十个月生育了自己,这种生育之恩情,用我活三次也报答不完。
6.关于 忠 的详细解释.及古语
文字释义:
形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2) 同本义 [devoted;honest;loyal]。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give allegiance to]。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 忠 zhōng
名
(1) 忠臣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2) 通“中”。中间,适中[center]。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忠姓 (参考:百家姓)
释义
、字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直率地。
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又如《晏子春秋》:“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说(音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於君,不能与君陷於难。‘”
【古语】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左传·庄公十年》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
《资治通鉴》传世名言集锦:精忠报国、文德武略、创业守成篇
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原文:
会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利也。”
白话:
邓骘怨恨虞诩,要用吏法陷害他。恰好这时,朝歌反贼宁季等几千人攻杀地方长官,连年屯聚,州郡不能禁止,就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老朋友们都为他担忧,虞诩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这是做臣的职责。不遇盘根错节,不能显示出锋利的器具,这正是我立功的时机。”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一卷)
原文:
汉诸葛亮闻曹休败,魏兵东下,关中虚弱,欲出兵击魏,群臣多以为疑。亮上言于汉主曰:“……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白话:
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空虚,打算出兵袭击魏国,群臣大多对是否取胜表示怀疑。诸葛亮上书向汉主刘禅进言道:“……凡事都是如此,难以预见。我只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逆顺成败,就不是我的眼光所能预见的了。”
马援精忠报国: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
原文:
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以,帝笑曰:“矍铄哉是翁!”……援谓友人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白话:
秋季,七月,武陵山民侵扰临沅县,派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伐,不能取胜。马援请求出征,光武帝悯恤他年老,不允许。马援说:“我还能披甲上马。”刘秀要他试一试。马援跨鞍回视,表示可以出征。刘秀笑着说:“你这个老翁真是精神抖擞啊!”于是派马援等领兵出征。马援对友人杜愔说:“我蒙受厚恩,年事已高,常常担心不能以死报国;如今得到了机会,甘心闭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
原文:
戊午,以光禄大夫萧瑀为特进,复令参入政事。上曰:“……斯人也,不可以利诱,不可以死胁,真社稷臣也!”因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白话:
戊午(二十六日),加封光禄大夫萧瑀为特进,又命他参预政事。太宗说:“……萧瑀这个人,不可用利益引诱,也不能以死相威胁,真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因而赐给萧瑀诗一首,诗中写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三卷)
原文:
六月,秦清河武侯王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南、北效及宗庙、社稷,分遣侍臣遍祷河、岳诸神。猛疾少疗,为之赦殊死以下。猛上疏曰:“……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
白话:
六月,前秦清河武侯王猛患病卧床,秦王苻坚亲自为他到南、北郊以及宗庙、社稷坛祈求神佑,并且派侍卫大臣前往黄河、华岳遍祷诸神。王猛的病稍有好转,苻坚又为此赦免死刑以下的罪犯。王猛上书曰:“……我听说回报恩德,没有什么比得上尽情直言,谨以我垂亡的生命,私下里向陛下进献剩下的一点忠诚。……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的人不一定善终,所以古代的圣哲帝王,知道建功立业的不易,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谷。臣盼望陛下,能够追随前代的圣哲帝王,这是天下的大幸。”苻坚看了王猛的上书,十分悲痛。
诚信为本。若诚不尽于己而望尽于人,众必怠而不从矣。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是知诚信之道,不可斯须而去身。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九卷)
原文:
贽以人君临下,当以诚信为本。曰:“若诚不尽于己而望尽于人,众必怠而不从矣。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是知诚信之道,不可斯须而去身。”
白话:
陆贽认为人君治理天下,当以诚信为本。如有所偏失,便有害于治道,心不诚则无信。他说:“如果自己不能竭诚待人,而希望别人能竭诚待自己,众人必怠而不会听从。如果以前不诚,而说以后一定坦诚,众人必定会怀疑而不相信。由此可见,为治之道,必须以诚信为本,不能一时离开自身。”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录自《资治通鉴》第六卷)
原文:
陈嚣问荀卿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白话:
陈嚣问荀况说:“您议论用兵之道,总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仁者爱人,义者遵循情理,既然如此,又怎么用兵打仗呢?一切用兵之事,都是为了争夺、攻伐。” 荀况说:“并非像你所理解的那样。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才憎恶害人的人;义者遵循情理,正因为循理,才憎恶反叛、作乱的人。所以,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了争夺、攻伐。”
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亡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
(录自《资治通鉴》第六卷)
原文: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为将。” 荀卿曰:“……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亡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
白话:
孝成王、临武君说:“对啊。那么还请问做将领的道理。” 荀况说:“……不要为保住自己将领的职位和权利而放弃自己取胜的策略,去迁就迎合君王的主张;不要因急于胜利而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不要对内威慑,而对外轻敌;不要见到利益而不顾及它的害处;考虑问题要仔细周详,而使用钱财要慷慨宽裕。这些称为五权。”
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
(录自《资治通鉴》第六卷)
原文:
荀卿曰:“……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
白话:
荀况说:“……所以制定号令法规,要严厉、威重;赏攻罚过,要坚决执行,遵守信义。”
凡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六卷)
原文:
孝武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引而可?”荀卿曰:“凡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
白话:
孝武王、临武君说:“对啊。那么请问君王用兵,应该建立什么教令,如何行动才好呢?”荀况答道:“总的说来,君王贤明的,国家就太平;君王无能的,国家就混乱;推崇礼教、尊重仁义的,国家就治理得好,荒废礼教、鄙视仁义的,国家就动荡不安。秩序井然的国家就强大,纲纪紊乱的国家就衰弱,这就是强与弱的根本所在。”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录自《资治通鉴》第六卷)
原文: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白话:
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驱逐的范围中。走的时候,他还上书给秦王说:“……我听说泰山不推让土壤,所以能够成为它的高大;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做君王的人不推辞人民众庶的归向,所以能够显现他的德惠。”
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卷)
原文:
荀悦论曰:夫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白话:
荀悦评论说:“确立决定胜负策略的方法要点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以说:随机应变的事,不可能预先确定,战局的变化,不可能事先谋划;应该是随着时机而转移,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确立策略的关键啊。”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十七)
原文:
广川董仲舒曰:“……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
白话:
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享乐有节制而不淫乱,反复行善而不满足,这就是道。道是永远不会有弊害的。弊害的产生是因为道的丧失。”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原文: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白话:
《司马法》写道:“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原文:
荀悦论曰:“……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
白话:
荀悦评论说:“……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治理国家,整顿百姓,严明有关制度;善与恶的区分主要取决于是立功还是犯罪,而不受舆论毁誉的扰乱,听其言还得责求行事,举出名还要指出实。所以,名不副实之称是为虚,表里不一之称是为伪,毁誉不合乎实际之称为诬,议论事情丧失原则之称是为罔。”
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
(录自《资治通鉴》第三十四卷)
原文:
黄门郎杨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
白话:
黄门郎杨雄上书劝谏说:“臣听说《六经》之治政,以制治于未乱为贵;兵家取胜,以战不接刃而胜为贵;这两个说法都精妙,而不为人所注意,然而是大事的根本,不能不明察。……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假如真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
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
原文:
诏报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
白话:
诏书回答说:“《黄石公记》说:‘柔能克刚,弱能制强。舍近图远,劳而无功;舍远谋近,逸而有成。所以说:专门致力于扩充土地的,荒芜;专门致力于扩展德行的,强大;充实自己的安定,贪取别人的残暴。残灭的政治,即使一时成功,也一定会失败。’……”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
原文:
第五伦上疏曰:“……又闻诸王、主、贵戚,骄奢逾制,京师尚然,何以示远!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上善之。
白话:
第五伦上书说:“……我还听说诸亲王、公主和外戚骄傲奢侈超过了规定,京城尚且这样,如何做外地的榜样!所以,孔子说:‘自身不正,虽有令而不被执行。’以身为教,众人服从;以言为教,众人争讼。”章帝对他的意见表示赞许。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
原文: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周游郡国。……因秦奖进成名者甚众。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
白话:
郭泰善于识别人的贤惠善恶,喜欢奖励和教导读书人。足迹遍布四方。因他奖进成名的人很多。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原文:
汉王又为诏敕太子曰:“……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可以服人。”
白话:
刘备又下诏命令太子说:“……我年已六十多了,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只是担心你们兄弟,要努力再努力,不要因为是小恶就去做,也不要因为是小善而不去做。只有贤德才可以服人。”
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不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鉴无私,犹以免谤。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二卷)
原文:
习凿齿论曰:“……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圣明而丑者忘怒;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不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鉴无私,犹以免谤。”
白话:
习凿齿评论说:“……诸葛亮去世使廖立流泪,李严发病而死!岂只是无怨言而已!水与明镜之所以能使万物毕现而不招致怨恨的原因,是由于它们的无私,水与明镜无私,还可以免遭毁谤。……”
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二卷)
原文:
习凿齿论曰:……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水鉴无私,犹以勉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不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白话:
习凿齿评论说:“……诸葛亮去世使廖立流泪,李严发病而死!岂只是无怨言而已!……水与明镜无私,还可以免遭毁谤;何况大人君子怀有仁爱众生的心,广布体恤宽容的仁德,法令在不可不用时才使用,刑法加之于自犯之罪,爵赏不偏私,诛伐不因怒,天下能有不顺服的人吗?
夫毁誉者,爱恶之源而祸福之机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三卷)
原文:
诏公卿举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以兖州刺史太原王昶应选。昶为人谨厚,为书戒子侄曰:“……夫毁誉者,爱恶之源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已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怒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
白话:
魏明帝诏三公九卿每人推举才德兼备者一人。司马懿推举的兖州刺史太原人王昶应选。王昶为人忠厚,他写信告戒儿子、侄子说:“……毁谤和赞誉,是喜欢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孔子说:‘我对别人,不毁谤,不赞誉。’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平庸之辈,更不可轻易毁谤和赞誉。别人有时攻击自己,应当自己质问自己,如自己的行为有错,那么别人攻击是对的;如果自己行为没有错误,那么他的话就是虚妄之言。说得对不要怨恨他,说得不对也无害于己,又何必报复他?”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下有怨叹,则辍禄授能。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三卷)
原文:
高堂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镇抚皇畿,翼亮帝室。夫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下有怨叹,则辍禄授能。由此观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帝手诏深慰劳之。
白话:
高堂隆得了重病,临终时口述奏章说:“……应该防备宫廷中那些像猛鹰般的凶悍大臣。要选拔一些亲王主持封国,执掌军权,形成据点,以镇压奸邪,安定朝廷,辅佐皇室。皇天并不亲爱某一个人,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凡是百姓歌颂赞美的,皇天就福祐他永享天下,凡是被百姓怨恨悲叹的,皇天便停止他的福禄,把福禄授给贤能的人。由此看来,天下国家,是天下人共同享有的,并不是皇帝独享的。”明帝看了奏章后,亲自写诏书慰问高堂隆。
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七卷)
原文:
是时,维数出兵,蜀人愁苦,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以讽之曰:“……夫民之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
白话:
当时,姜维屡次出兵征战,蜀人愁苦不堪,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以讽谏说:“……百姓的疲劳是产生不安的前兆,在上位的骄慢,在下位的残暴,就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谚语说:‘射箭如果屡次不中,不如慎重瞄准之后再发射。’因此有智谋的人不为蝇头小利而动心,不为似是而非的情况改变常态,时机成熟以后再行动,形势适宜以后再举兵。所以,商汤、周武的军队不用再次战斗就能取胜,这是因为重视人民的劳苦状况,而能审时度势。”
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九十七卷)
原文:
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将佐皆以为不可。江夏相袁乔劝之曰:“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
白话:
安西将军桓温准备讨伐成汉,将领辅佐全都认为不可行。江夏相袁乔劝桓温说:“攻取天下这样的大事,本来就不是按常理所能预测的,智慧高超的人自己在心中决定,不必非要等众人的意见全都统一。”
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绝囮去媒,谗佞远矣。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九卷)
原文:
是岁,龙门王通诣阙献《太平十二策》,上不能用,罢归。通遂教授于河、汾之间,弟子自远至者甚众,累征不起。弟子贾琼问息谤,通曰:“无辩。”问止怒,曰:“不争。”又曰:“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绝囮去媒,谗佞远矣。”
白话:
这一年,龙门人王通到宫门前进献《太平十二策》,文帝不用,他只得作罢返回。王通于是在黄河、汾水一带讲学授徒。学生从远处而来的很多。后来朝廷累次征召,他都不出来做官。学生贾琼问如何止息诽谤,王通说:“不要辩解。”又问如何消除怨恨,王通说:“不要相争。”又说:“听到诽谤就发怒的人,是招致谗言的媒介;听到赞扬就欣喜的人,是招致谄佞的媒介;断绝这两种媒介,谗言邪佞就会远离而去。”
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利操得其柄。将非其人者,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虽材不为用。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八卷)
原文:
初,上在东宫,闻监察御使嘉兴陆贽名,即位,招为翰林学士,数问以得失。贽以兵穷民困,恐别生内变,乃上奏,其略曰:“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利操得其柄。将非其人者,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虽材不为用。”
白话:
当初,德宗在东宫当太子时,听说监察御使嘉兴人陆贽的名声。即位以后,召陆贽为翰林学士,多次向他询问朝政得失。……当时因兵源穷竭,百姓困顿,恐怕内部生出变故,便上奏章,大略说:“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任用将领得当;驾驭将领的办法,在于掌握用人的权柄。任用将领不得当,兵马众多,也不足为恃;失去用人的权柄,将领虽然有才干,也不能为朝廷效劳。”
虚怀待人,人亦思附;任教御物,物终不亲。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原文:
贽上奏,以为今盗据宫阙,有冒涉险远来赴行在者,当量加恩赏,岂得复虑拘囚!其略曰:“……以虚怀待人,人亦思附;任教御物,物终不亲!情思附则感而悦之,虽寇仇化为心膂矣;意不亲则惧而阻之,虽骨肉结为仇慝矣。”
白话:
陆贽上奏皇帝,认为现在叛贼占据皇宫,有冒着危险,跋山涉水,远道赶来陛下身边的人,应该根据情况施恩给赏,哪能对他们猜疑和囚禁呢?奏书大致意思是说:“……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人也一心一意地归附;凭权术来驾驭别人,人也不会亲附!要想让人归附,就要感化他,虽然曾是仇敌,也能变为心腹;对归附的人,不亲近而排斥他,即使骨肉手足之情,也会变成仇敌。”
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夫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夫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原文: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夫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夫虚名而不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
白话:
德宗在行走的途中,有个百姓贡献瓜果,德宗想授给他一个散试官的职务,询问陆贽,陆贽上奏德宗,认为:“……本来诱导人的方法,只有名与利两种,名誉看似虚空,但却对教化很重要;利益看似实在,但对培养德性却是次要的。专门用物资来奖励,而不借助名誉,那么就会耗尽钱财还供不应求;专用虚名来奖励,而不辅之以实利,那么就近乎欺骗,而人们不去追求它。”
凡欲选任将帅,必先考察其能,可者遣之,不可者退之,疑者不使,使者不疑,故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
原文:
陆贽上奏论边备缺失,以为:“……凡欲选任将帅,必先考察其能,可者遣之,不可者退之,疑者不使,使者不疑,故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陛下又以为大权由己,不究事情,可谓机失于遥制矣。”
白话:
陆贽上奏论述边防制度缺失,以为:“……大凡打算选择任用将师,必须先考察他的品行与才能,满意就派遣,不满意就退还回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陛下又认为自己独操大权,而不追究事情的真伪,这就是所谓边防由朝廷遥相控制,以致边防丧失军机。”
夫兵,以气势为用者也,气聚则盛,散则消;势合则威,折则弱。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
原文:
陆贽上奏论备边缺失,以为:“……夫兵,以气势为用者也,气聚则盛,散则消;势合则威,折则弱。今之边备,势弱气消,可谓力分于将多矣。”
白话:
陆贽上奏论述边防制度缺失,认为:“……用兵打仗,全靠一股士气,气势要能凝聚才会旺盛,散漫当然消衰;兵力集中才会强大,分散当然削弱了。而今边防部队,力弱气消,这就是由于将领太多,以致兵力分散的缺失。”
多开屯田,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农,与夫倏来忽往者,岂可同等而论哉!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
原文:
陆贽上奏论备边:“……臣愚谓罢诸道将士防秋之制,令本道但供衣粮,募戍卒愿留及蕃、汉子弟以给之。又多开屯田,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农,与夫倏来忽往者,岂可同等而论哉!”
白话:
陆贽上奏论备边:“……依我愚见,应当废止征调各道将士防御吐蕃的制度,命令各道只供应衣服与口粮,招募愿意留下来的戍边士兵以及蕃族人、汉族人的子弟,将各道提供的给养供应他们。还要大量开辟屯田,由官府收购屯田收获的粮食。敌寇到来,屯田上的士兵每个人都要自行参加战斗;农忙之时,屯田上的士兵每一家都要自行努力务农。这与那种频繁调动士兵,来去匆忙的情况相比,难道能够同日而语吗?”
涓流不绝,溪壑成灾。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
原文:
上使人谕陆贽,“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 贽上奏,其略曰:“……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
白话:
德宗派人去告诉宰相陆贽说:“你太过于清廉谨慎了,各道赠送给你的东西,一概都拒绝不接受,这在情理上讲不通。比如马鞭、长靴一类的东西,接受了也不伤事体。” 陆贽上奏章,大略说:“……受贿之道一开,就会愈演愈烈,由送马鞭皮靴会发展到送金送玉。……已经接受了别人私下的贿赂,怎么能拒绝别的托请?如果不阻断行贿的涓涓细流,那么就会满溪成壑,泛滥成灾了。”
鸡夜鸣者,不利行师,犬群嗥者宫室将空,兵动马惊,军败不归。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
原文:
谚云:“鸡夜鸣者,不利行师,犬群者宫室将空,兵动马惊,军败不归。”自秋冬以来,众鸡夜鸣,群犬哀嗥,厩马多惊,武库兵器自动有声,此皆非出师之祥也。
白话:
谚语说:“众鸡在夜里啼叫,出兵不吉利;狗成群狂吠,宫室将成空地;兵器发声,马匹受惊,军队失败不能回原籍。”从秋冬以来,众多的鸡在夜里啼叫,成群的狗悲哀狂吠,厩房的马多次受惊,武库里的兵器自动发出声音,这都不是出兵的好兆头。
不迫人于险,其义声足以感动天地。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
原文:
慕容农谓慕容垂曰:“尊不迫人于险,其义声足以感动天地。”
白话:
慕容农谓对慕容垂说:“父亲不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加以迫害,这种仁义的名声足以使天地受到感动。”
夫取果于未熟与自落,不过晚旬日之间,然其难易美恶,相去远矣!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
原文:
夫取果于未熟与自落,不过晚旬日之间,然其难易美恶,相去远矣!
白话:
在树上的果实没有成熟的时候去采摘,和它就要自己掉下来去采摘,时间相隔不过十来天,但采摘的难易程度和味道的美恶,相差就太大了!
鼓繁气易衰,叫数力易竭。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七卷)
原文:
癸亥,柳元景潜至新亭,依山为垒。新降者皆劝元景速进,元景曰:“不然。理顺难恃,同恶相济,轻进无防,实启寇心。”甲子、劭合精兵万人。攻新亭垒,劭自登朱雀门督战。元景宿令军中曰:“鼓繁气易衰,叫数力易竭。但衔枚疾战,一听吾鼓声。”……劭兵退鼓,元景乃开垒鼓噪以乘之,劭众大溃,坠淮死者甚多。
白话:
癸亥,(二十一日),柳元景秘密行军到新亭,依山建立营垒。新投降的人全都劝他急速出击,柳元景说:“不能这样,打仗不能只凭理直气壮,为恶的人一时也能同舟共济,轻率进攻而不加准备,一旦失败,反而会增强敌寇的嚣张气焰。”到了甲子(二十二日),刘劭集合精兵一万多人,攻打新亭,刘劭亲自登上朱雀门城楼督战。柳元景在战前传令军中:“战鼓擂得太频繁,士气容易低落,呐喊叫得太多,力量容易衰竭。你们只管闷头苦战,听我一鼓取胜。”……听到劭兵擂起撤军鼓声,柳元景军队乘机大开营门,战鼓齐鸣,猛攻敌军,刘劭人马大败,坠落秦淮河淹死的众多。
夫壅水者先塞其源,伐木者先断其本;本源尚在,而攻其末流,终无益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卷)
原文:
魏主欲筑城置戍于淮南,以抚新附之民。赐相州刺史高闾玺书,具论其状。闾上表,以为:“……大镇未平,不可守小。夫壅水者先塞其源,伐木者先断其本;本源尚在,而攻其末流,终无益也。寿阳、盱眙、淮阴,淮南之本原也;三镇不克其一,而留守孤城,其不能自明矣。”
白话:
孝文帝想在淮水南边兴筑城池,安置兵士戍守,安抚新归附的民众。赐相州刺史高闾印玺文件,详细谈论自己的计划。高闾上表,认为:“……大的镇守地点没有平复,不能孤守小的据点。想要湮堵水的人,先得堵塞水的源流;砍伐树木的人,先得砍断它的根本。本源还存在,而攻其末流,终究没有用处。寿阳、盱眙、淮阴,是淮南的根源,三镇没有攻克其中一镇,而留守孤单的小城,不能保全是很明显的了。”
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难。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卷)
原文:
丙戌,魏主如邺,以高阳王雍为相州刺史,戒之曰:“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难。”
白话:
丙戌(二十日),北魏孝文帝到邺州,任命高阳王拓拔雍做相州刺史,警戒他说:“做个牧养人民的长官,也容易也艰难;他本身正直,不必号令,百姓自然咸服,所以容易;他本身不正直,即使有号令,百姓也不不依从,所以艰难。”
推诚待物,物亦归心。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八卷)
原文:
东魏之迁邺也,主客郎中裴让之留洛阳。独孤信之败也,让之弟诹之随丞相泰入关,为大行台仓曹郎中。欢囚让之兄弟五人,让之曰:“昔诸葛亮兄弟,事吴、蜀各尽其心,兄让之老母在此,不忠不孝,必不为也。明公推诚待物,物亦归心。”欢皆释之。
白话:
东魏迁都邺城时,主客郎中裴让之留在洛阳。独孤信在洛阳吃了败仗之后,裴让之的弟弟裴诹之随丞相宇文泰进入关中,并任命为大行台仓曹郎中。高欢把裴让之兄弟五人都关押起来,裴让之说:“三国时诸葛亮兄弟二人,一个仕吴,一个仕蜀,各自都尽心尽力,何况我的母亲还在这里,不忠不孝的事我必不会干。您要是真心诚意对待一个人,那么人心也会归附您,”高铪于是把他们都放了。
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卷)
原文:
东魏军司杜弼檄移梁朝,又曰:“会应遥望廷尉,不肯为臣,自据淮南,亦欲称帝。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扬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白话:
东魏让军司杜弼作檄文送给梁朝,还说:“也许会像晋代苏峻那样,不服廷尉捕治以尽节;也可能会像黥布那样,占据淮南,准备称帝。只怕会是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样,会使江淮士人,荆扬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锋镝交于原野而决策于九重之中,机会变于斯须而定计于千里之外,用舍相碍,否臧皆凶。传闻与实指不同,悬算与临事有异。
(录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一卷)
原文:
上复使谓贽曰:“……瑊、晟诸军当议规画,令其进取。”贽以为,贤军选将,委任责成,故能成功。兵势无常,遥为规画,未必合宜。略曰:“锋镝交于原野而决策于九重之中,机会变于斯须而定计于千里之外,用舍相碍,否臧皆凶。传闻与实指不同,悬算与临事有异。”
白话:
德宗再次让人对陆贽说:“……对浑瑊、李晟各军应当计议出一个规划,以便他们进取敌军。” 陆贽认为,贤明的君主选择将领,委以重任,责以成效,所以能够有所建树。兵势无常,遥为规画,未必合宜。他说:“战事在原野上进行,而决定方策却在宫禁之中,交战的时机,瞬息万变,而制定计谋却在千里之外,用命与不用命互相妨碍,仗打得好坏,结果都是不祥的。道听途说与亲临实际是不同的,凭空计议与据事决断也是有区别的。”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
原文:
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虽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白话:
丁亥(初三),太宗宴请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过去受委托,得许自行出兵征伐,民间于是有了这支乐曲。虽然并没有十分深厚的文德,然而功业却由此事而成就,不敢忘本呀。” 封德彝说:“皇上您以神明威武平定天下,文德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呢?”太宗说:“平定祸乱,需要武略,保业守成却需要文德,文武的使用,各随时势而变动。”
《资治通鉴锦言妙语荟萃》——创业守成篇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录自《资治通鉴》第十卷)
原文:
蒯彻复曰:“……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白话:
蒯彻劝韩信说:“……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把握却容易贻误。”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
(录自《资治通鉴》第六卷)
原文:
荀卿又曰:“……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白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
白话:
荀卿还说:“……行事前必先深思熟虑,步步慎重,而且自始至终谨慎如一,这就叫作大吉。总之,各项事业,如果获得成功,必定是由于严肃对待这项事业;如果造成失败,必定是由于轻视这项事业。因此,严肃胜过懈怠,便能取得胜利,懈怠胜过严肃,便将自取灭亡;谋划胜过欲望,就能事事顺利;欲望胜过谋划,就会遭遇不幸。”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原文:
甲寅,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白话:
甲寅(初九),太宗问侍臣:“开创基业与守成功业,何为难?” 房玄龄说:“在世道混乱,创立基业,与群雄并起,角逐较量,然后使他们臣服,开创基业难啊!”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在艰难险阻中得到天下,而在安逸中失去天下,所以守成功业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因此深知创立王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经常恐惧富贵后产生骄奢淫逸,在疏忽的时候产生祸乱,因此深知守成功业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是以往的事了;守成的艰难,正当与诸公一起慎重对待。”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卷)
原文: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白话: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
原文:
九月,丙寅晦,执金吾朱浮上疏曰:“昔尧、舜之盛,犹加三考;大汉之兴,亦累功效,吏皆积久,至长子孙。盖以为,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而间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帝采其言。
白话:
九月,丙寅晦(三十日),执金吾朱浮上书说:“从前唐尧、虞舜的昌盛,还要施以三次考核;大汉的兴起,也累积功劳绩效,官吏都任职很久,甚至子孙长大担任。要认识,天地的功绩不能仓猝完成,艰难的事业,要经多日而办好。然而近来官吏屡被更换,迎接新任的来代替,在路上疲倦困顿。”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
夫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
原文:
执金吾朱浮上疏曰:“……夫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如摧长久之业而造速成之功,非陛下之福也。愿陛下游意于经年之外,望治于一世之后,天下幸甚!” 帝纳其言。
白话:
执金吾朱浮上书说:“……物体成长太快的,一定很快夭亡;功业短时完成的,必定急速败坏。如果要摧折长久的事业,而制造快速完成的功业,这不是皇上的福气。希望陛下放宽要求在一年之上,期望治绩在若干年之后,那么,天下人太幸运了。”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行万里者不中途而辍足,图四海者不怀细以害大。
(录自《资治通鉴》第七十二卷)
原文:
冬,十二月,公孙渊知吴远难恃,乃斩弥、许晏等首,传送京师,悉没其兵之珍宝。吴主闻之大怒!……陆逊上疏曰:“……臣闻之,行万里者不中途而辍足,图四海者不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窥伺,戚至而忧,悔之不及。”
白话:
冬季,十二月,公孙渊自知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依靠,于是斩张弥、许晏等人首级,送到京城,全部吞并了吴国的兵士及所带金银财宝。吴王听到消息,勃然大怒……陆逊上奏章说:“……臣听说过,立志行万里路的人,不在乎半途中停一下脚;图谋天下的人,不会挂念微小的事情,以危害到大事。强敌在边境上,荒远地方的蛮夷还没有顺服朝贡,皇帝就要乘船远征,必会遭到别人的窥伺,当遇到烦恼而忧心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移风易俗。
(录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八卷)
原文:
魏主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但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白话: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宫晋见,迎上去说:“……如今之事实在是不容易。但国家自北方兴起壮大,迁都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却不可作为长久治理国家的中心。现在要移风易俗,实在困难。朕打算借着征伐齐的名义迁都中原,然而,北方人安于原有的生活习惯,眷恋旧的生活方式,此举必会引起骚扰,怎么办?” 拓跋澄说:“非常之事是常人所考虑不到的,大事由陛下自己决断,众人能说什么?”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知己呀!”
- 上一篇:你喜欢的东西唯美句子
- 下一篇:秋天的聚会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