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李渔名言

时间:2022-04-21 10:2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历史很好玩儿 | 评论: 次 | 点击:

清代李渔名言

1. 清代李渔的《十二楼》为什么被禁

所涉及的有很多追求自由恋爱,女子思春,男女调情,越墙私奔,月下私会,独占花魁,骗财骗色,神妖鬼怪等内容,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思想观念有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秩序,冲击了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十二楼》,清代著名孤本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觉世明言》《觉世名言十二楼》(清.李渔光绪聚德堂藏本),共十二卷,每卷写一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展开往往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由此可看出李渔做小说之匠心。

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格调轻松快乐。他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境界,但每一篇都清新风趣,惹人喜爱。

十二个故事,绝大多数出身于李渔自己的构思,而不是引用别人素材。 作品都主题鲜明,线索明晰,中心人物贯穿始终,在叙述过程中决不横生枝蔓。情节设计新颖奇特,尽量曲折出奇,悬念丛书,出人意表,但衔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绽。而结局又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十二楼”其名源于《史记》。《史记·封掸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汉书·郊祀志下》:“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应邵注:“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比+喻仙境。十二楼分别为: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

《觉世名言》包括《觉世名言连城璧》和《觉世名言十二楼》。《觉世名言连城璧》正集收入短篇白话小说12篇,每篇一集;外编收入短篇白话小说6篇,每篇一卷;共收入短篇白话小说18篇,每篇叙写一个故事。《觉世名言连城璧》之前有《无声戏》和《无声戏合集》,比较二者,内容与《边城璧》相同,只是回目有异。均有“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字样。孙楷第先生认为《无声戏》易名为《连城璧》即是《无声戏合集》的后身。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也明确认为此种说法去事实不远。

2. 李渔的生平

李渔 ( 1611 — 1680 )

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江苏雉皋(今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闲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对自己的生活所得所闻见的事物的总结性的书。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从舞台的实际出发,注重戏曲的结构、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等,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还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饮食、作卧等方面的审美感受。

《笠翁传奇十种》剧目为《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中文书目:

《李渔全集》(德)马汉茂(Helmut Martin)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觉世名言十二楼》(清)李渔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ISBN 7-80519-3335-5/I.75

《十二楼》(清)李渔著 中华书局,2004 ISBN 7101035329

《无声戏》(清)李渔著,中华书局 2004 ISBN 7101035485

《闲情偶寄图说》上下二册。(清)李渔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3. 清初李渔参加建造的皇家园林有

没有。

除了芥子园与伊园以外,康熙十六年(1677) 67岁的李渔迁回杭州。在当地官员的资助下,李渔买下了吴山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开始营建“层园”。

不过都不是皇家园林。因为, 清顺治三年(1646)8月,清军攻占金华,“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

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渔归隐故乡,回夏李居住。清廷颁布了剃发令,所到之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李渔对这一伤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虽强烈不满,但为了保命,还是剃了,并自称为“狂奴”,奋笔写道:“髡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

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

所以,李渔是不可能参加建造皇家园林的。

4. 享读书妙趣【材料一】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

(1)此题运用了谐音,“停”与“亭”读音相同,根据李渔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可知A处应该填写亭子的名称,因此填“且停亭”,根据上联中的“休碌碌”可推测B处应该填写“且停停”.(2)做此题要分析第一、二个材料,了解内容后,再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中的双音节词“从容”就是李渔的人生态度.(3)做此题要认真读诗歌,从文字中找规律,“非湘水净你”,那么“是”什么呢?再从“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中去解析,自然是“你净湘水”.(4)做此题一定要在读懂相声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水浒传》说成《水壶传》,故事情节张冠李戴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揭露了经典阅读的缺失.(5)此题考查了诗文名句默写,“索”不要写成“所”.答案:(1)A.且停亭;B.且停停(2)从容(3)C.你净湘水(4)水浒(或水浒传);对经典名著阅读很少,张冠李戴,不明所以,似是而非.(意对即可)(5)吾将上下而求索。

5. 清朝的文人李渔在看位女子剁雨时候看出了另一种美,写了几句什么诗

记曩时春游遇雨,避一亭中,见无数女子,妍媸不一,皆踉跄而至。中一缟衣贫妇,年三十许,人皆趋入亭中,彼独徘徊檐下,以中无隙地故也。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彼独听其自然,以檐下雨侵,抖之无益,彼现丑态故也。及雨将止而告行,彼独迟疑稍后,去不数武而雨复作,乃趋入亭。彼则先立亭中,以逆料必转,先踞胜地故也。然臆虽偶中,绝无骄人之色,见后入者反立檐下,衣衫之湿,数倍于前,而此妇代为振衣,姿态百出,竟若天集众丑,以形一人之媚者。自观者视之,其初之不动,似以郑重而养态;其后之故动,似以徜徉而生态。然彼岂能必天复雨,先储其才以俟用乎?其养也出之无心,其生也亦非有意,皆天机之自起伏耳。当其养态之时,先有一种娇羞无那之致现于身外,令人生爱生怜,不俟娉娉大露而后觉也。斯二者,皆妇人媚态之一斑,举之以见大较。噫!以年三十许之贫妇,止为姿态稍异,遂使二八佳人与曳珠顶翠者皆出其下,然则态之为用岂浅鲜哉!

人问:圣贤神化之事,皆可造诣而成,岂妇人媚态独不可学而至乎?予曰:学则可学,教则不能。人又问:既不能教,胡云可学?予曰: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居,朝夕薰陶,或能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鹰变成鸠,形为气感,是则可矣。若欲耳提而面命之,则一部廿一史,当从何处说起,还怕愈说愈增其木强,奈何!

6. 求《凉州》李渔古诗赏析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自幼爱好游历四方,广交名士,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康熙五年(1666年),李渔时年五十六岁,从南京出发,开始远游燕秦,途经河北正定、山西平阳至西安。受甘肃巡抚刘斗、提督张勇相邀,康熙六年(1667年)初抵皋兰(今兰州),在兰州逗留之后,继续西行,五月份来到了西北重镇凉州,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凉州》: 似此才称汗漫游,今人忽到古凉州。

笛中几句关山曲,四季吹来总是秋。 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自西汉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出河西,驱走匈奴,收复河西,设立河西四郡,凉州遂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处重要驿站。唐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府,凉州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中描绘当时的凉州是“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元稹《西凉伎》中的盛唐时的凉州是“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颜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唐代著名诗人诸如骆宾王、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都到过凉州,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歌咏凉州的诗篇。

文学史上诗人们用《凉州词》《凉州曲》《凉州行》等为题写下的诗篇更为多见。古老的凉州虽然地处边关,但因为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闻名遐迩。

作为塞上名城,使得无数的文人为之梦牵魂绕。李渔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清初的一位大文豪,作为一位喜爱漫游的诗人,这次西行,凉州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到了凉州,确实了却了作者的一桩心事。

所以他在诗一开头就说:“似此才称汗漫游”,“汗漫游”就是极尽兴致的漫游。李渔是南方人,曾游遍了大江南北,南方的秀美山水风光与凉州的苍凉古奥比较起来,恐怕要相形见绌了;过去的一些游历与这次凉州之行比较起来,都不足称道了!这一次古凉州之行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汗漫游”!这一句给全诗定下了基调,且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凉州有什么魅力使得大诗人如此感到“汗漫”呢? 第一句蓄势已足,于是过渡到第二句:“今人忽到古凉州。”

一“今”一“古”相对,点出李渔凉州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访古而来。一“忽”字道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人世沧桑之感。

李渔虽才华满腹,但由于纳姬妾行为的不检点而经常受到别人的讥讽排挤而仕进无望。现在来到凉州,古凉州有太多的人文积淀,也成就了历史上很多人的功名。

李渔自然地就把自己跟那些凉州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一种今(人)不如昔(人)的感慨油然而生。这里隐含了作者多少半生潦倒壮志未酬的感慨啊! 既然来到了凉州,诗人当然要游览风景名胜,凉州可写的名胜很多,狄青台、临云池、文庙、天梯山、北陌平沙……可是李渔都没去写,单单抓住了能代表古老凉州最鲜明历史特征的“笛中几句关山曲”,可谓匠心独运!这里巧妙地化用了盛唐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给古老凉州的文化品位定了性。

从古老的乐器羌笛(芦管)里吹出的歌曲,从汉代吹到了唐代,又从唐代吹到了明清。这不单单是一首乐曲,而是整个凉州——河西走廊的人文和历史。

一曲曲《折杨柳》《关山月》《凉州词》《阳关三叠》,一幅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画卷,曾令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为之折腰!古老的凉州,集聚了多少豪杰的英灵,也成就了多少英雄的功名。李渔来到古凉州,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仿佛又听到了那悠扬的羌笛曲,仿佛又看到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壮场面,仿佛又回到了那千军万马厮杀的凉州古战场。

怎能不使人感到这次凉州之行就是一次“汗漫游”呢! 李渔来到凉州是五月份,正是仲夏季节,怎么说是“四季吹来总是秋”呢?五月份在李渔的家乡江南,已经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桃红柳绿季节,可是在塞外凉州,仍然是凉风习习,多么像南方的秋天。唐代高适在河西节度府期间,也曾有诗描写凉州的夏天:“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

阴山入夏仍残雪,溪树经春不见花。”“秋风萧瑟天气凉”,“秋”字与“凉”字同义,这里正好巧妙地暗衬出“凉州”之“凉”字。

又,王之涣《凉州词》中有句云:“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及河西似乎春风不度,那么,“四季吹来”的就该是“秋风”了。一个“秋”字语意双关,这里既有气候的特征,又有对边塞遥远,将士们常年镇守边关不得归乡的同情之心,当然也隐含了对“春风”——君恩不及边关将士的抱怨。

而这一切都隐含在表面的写景之中,真可谓景中有情,化景为情。还有,中国文学里有所谓的“秋士”之称,一般指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李渔不就是一个“秋士”吗?——一个从南方“吹”来的“秋士”。

郁达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里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李渔来到凉州,在仲夏季节却品尝到了秋味,看。

7.

本题题干说得很明确,是要求以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东施效颦是《庄子•天运》中故事,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 用“东施效颦” 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李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东施的容貌未就比西施难看,只是她学西施,从而被千古诟病.李渔的这句话中有两点意思,一是本来自己可能是好的,模仿却没有了自我,二是一味模仿只能遭人耻笑.参考答案:划线句涉及的成语是:东施效颦;含义相近的成语有:邯郸学步,亦步亦趋;作者的创作思想包含两方面:①是创作不能丢失自我;②是盲目模仿只能遭人耻笑.。

李渔,一位流传了400年的艺术达人,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我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达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系统戏剧理论的天才;他,撰写的《闲情偶寄》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他,是中国画第一部画谱《芥子园画传》的出版人……

李渔,一位流传了400年的艺术达人,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我们

李渔,一位流传了400年的艺术达人,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我们。

搭台唱戏

是夜,清新悠扬的笛声中,兰溪市纪念李渔诞辰400周年文艺晚会“东方寄情”彩排大幕渐启——舞台中央,从天而降的光束撒在李渔塑像上,他右手执扇,左手捏《闲情偶寄》,梦幻般向我们走来……

秋风,拨开重重叠叠的时光帷幕,带我们一起随着剧情,去探访这位400年前的艺术达人。

这世上,会有谁把戏台搭在华山顶上唱戏?

“除了戏疯子!”李渔第11代孙李彩标,也是兰溪市李渔研究会副会长,于2011年夏,在“寻访李渔的足迹”途中,再次光顾这世上最高的舞台——华山苍龙岭,这是李渔家班戏曲事业的“首演舞台”。康熙六年(1667),57岁的李渔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办戏班。那一年在结束了山西、陕西、甘肃之行返南京途中,他携家姬四人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西岳华山,并在苍龙岭上“高歌”。

华山之巅的“高歌”可说是李渔家庭戏班的“首次演出”。在登上华山之前,李渔已先后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玉搔头》、《蜃中楼》、《比目鱼》、《凰求凤》等9个剧本,而创办家庭戏班,排演自己创作的剧本,是李渔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华山为李渔家班提供了一次空前绝后的昆曲‘公演’平台,也成为李渔戏曲事业全新时期的开始。”李彩标说,李渔自任戏班的编剧和导演,走南闯北地演出。“不过,戏班成员,没有外人,都是他的家眷。”

在李渔起伏颠沛的一生中,住在芥子园的这几年是李渔最兴旺、也是最幸福的时光。在南京芥子园内,李渔经常以家班演出的方式,以戏交友,以戏会友。

李渔家班还经常外出演出。有时,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赴安徽、山东、河北等地,为达官贵人唱堂会、庆生日。有时,李渔的家班还沿长江西进,赴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九江等地,边游边演出,走遍了10多个省市,演出剧目以《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等笠翁十种曲为主,内容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在各地留下深远的影响。

李渔,一位流传了400年的艺术达人,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我们

那永远鲜活的戏魂,似乎藏在戏箱里。2011年8月15日那天,我们在兰溪夏李村,竟发现了曾颠沛流离的第7号戏箱,上面写道:濲西夏里,戊辰孟夏,李慎修堂,置藏衣箱。

村主任李志桢得意地说,除了家乡,苏州也是李家戏班重要的巡演处,李渔曾多次落脚苏州百花巷,并购置寓所,成为当时戏曲名流艺术交流的场所。

李渔一生,写了无数小说和剧本,也演了无数戏,不过,他演出最好看、最离奇的一幕,也许就是他本人——一个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舞台上的戏剧天才,如今他的人生经历也被以戏剧的形式再现于舞台。兰溪婺剧团演出了《李渔别传》,首次将李渔形象搬上舞台;北京人艺推出话剧《风月无边》,这部由著名演员濮存昕和徐帆主演的话剧,再现了李渔的戏曲生涯;南京作者赵景扬编剧的歌剧《芥子园》即将于今年10月上演。

事实上,李渔一生最爱的、用情最多的,恐怕就是昆曲了。一代才子,虽惆怅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笠翁传奇十种》、《一家言文集》、《闲情偶寄》,小说《连城璧》、《十二楼》……

李渔,一位流传了400年的艺术达人,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我们

玩味生活

李渔曾在清初顺治年间归隐乡里。在夏李村人眼里,生活达人李渔还是个极其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在他办戏班之后写成的《闲情偶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美食、养生都很有研究。夏李村,至今还沿用他曾发明的李渔坝,浇灌良田1800多亩;用他开发的土法自来水,以凿空的茅竹引来山泉,装设开关,随时可用;用他亲手设计制造的一种用于冬天取暖的书桌,挑灯夜读。可以想见,当时的李渔,过得是如何闲适而惬意,也难怪近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他视为生活的榜样。

现代人读着李渔名言学做小资:“稻米煮饭的香气,真让人欢喜;木槿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了,生命如此短暂,也真够凄凉的了;相传一女子怀恋心中人,泪水洒落一地,长出了断肠花秋海棠;一生钟爱的人,可以当药。”

李渔,一位流传了400年的艺术达人,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我们

“李渔这家伙对于美的东西,好像有一种病态的爱恋。”李彩标打比方道,譬如他喜欢水仙,有一年家里快没钱过年了,可他还叫老婆去买大把的水仙,老婆说饭都吃不饱,还养什么花。他就大发雷霆道:水仙就是我的命,是肚子重要还是命重要!老婆吓得面如菜色,只好去买了。他又很注重享乐的细节,大至如何安排房屋构造,小至睡觉时要在床前放一盆花,他都要精心布置。

李渔把他对生活情趣的钻研,写成了一本《闲情偶寄》,包括女人眼部化妆要诀、青菜怎么煮才能做出小资情调、写剧本要如何设计高潮等等。李彩标透露,李渔还是一位杰出的楹联名家。在南京夫子庙,我们见到了家中珍藏近200副李渔楹联真迹的学者谢代辛先生。“李渔一生著述有500万言之多,但留传下来的手迹还不多见”。谢代辛说,李渔长于隶书,字体很扁,似乎在暗喻社会和生活的沉重,直要把人压扁。他在沉稳中求洒脱,于凝重里现放达。

回过头,我们又在李渔为故里兰溪夏李村建造的“且停亭”歇脚时,读到那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且停亭!”然而,村民们心里明白,潇洒李渔的一生总是带着几分为谋生计的不得已,但他始终都能淡然处之。这位性格独特的达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别样的人生意义——所谓快乐,就是在逆境中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李渔,一位流传了400年的艺术达人,穿越时空,正在影响着我们

出书赚钱

你见过八九岁时就会吟诗作赋的人,但你绝对没见过把自己早期诗都发表在屋后院子里一棵梧桐树上的李渔。“他用小刀刮去梧桐树干上的一块皮,然后细心地刻上自己写的一首诗,再用毛笔蘸着墨汁,把刻过的线条重新描摹了一遍,一年刻一首。”李彩标说,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李渔刻在梧桐树上的诗《续刻梧桐树》,也是李渔现存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少年李渔在树上刻诗的行为看似稚嫩,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李渔有着强烈的作品发表欲。

自己的诗歌刻在梧桐树上,是李渔年少轻狂的自喻,也是远大理想的寄托。

从李彩标口中得知,李渔在南京的行程通常是这样的,天气好的时候出入戏院;如果天气不配合,他就乖乖宅在家里写书编书,充分显示出他对出版业的强大商业直觉,炮制了一系列当红畅销书。比如古今名流书信集《尺牍初征》、《尺牍新编》,文坛泰斗都纷纷为他写稿;比如全国古怪刑事案件判案集《资治新书》,后者的创意和策划堪称空前绝后。

写书能畅销,经商有奇招。1651年,李渔又遇到了性命攸关的一道坎儿。他与乡邻发生纠纷,对方扬言要打死他。李渔赶忙逃离家乡,举家迁往杭州。他看到杭州繁华,且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上至豪绅贵族、文人学士,下至普通市民、贩夫走卒,都对戏剧、小说有浓厚的兴趣,便决定靠自己文字上的专长,卖文糊口。短短数年间,李渔就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等6部戏曲剧本和《无声戏》、《十二楼》两部小说集,内容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和市井传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畅销书作家”的创作生涯,就这样展开了。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数日之内,3000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他的新作。50岁时,李渔索性举家迁往南京,自建寓所“芥子园”,还在园内开了自己的书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后来传世的《芥子园画传》和《尺牍》系列。“芥子园”日后也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先驱。

前些天,当我们推开兰溪芥子园那扇木门,坐落其间的市文联雅致的办公楼里,静静地陈设着400年后的徒子徒孙们精心出版的20卷本《李渔全集》——清新诱人,墨香四溢……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