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世无争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2-04-21 14:3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午饭吃肉 | 评论: 次 | 点击:

老子与世无争的唯美句子

1. 翻译一下老子《道德经》的句子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

3.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是指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行指道路,行程.于:介词,从.足:指脚.

2. 道德经中描述我不争,无人可以与我争的句子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语出自《老子》。全句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

3. 体现自己与世无争的四字词语

安分守己分:本分。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为人规矩老实安贫守道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由张东白之事观之,非平日~之意彻乎表里,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布政陈克庵先生选》 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穷不愿改变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

形容满足于现状。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他长期以来~,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 作谓语;指习惯现状,随机应变安于现状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出处: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作谓语、宾语;表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安于一隅隅:角落。

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描写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作谓语、宾语;比喻苟且偷安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 作谓语、定语;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

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

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在些地方我不如人,但有些地方人不如我,~。”

★杨献珍《加强党性锻炼》避世金马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人有讥其靖默不能趣时者,逊常服东方朔之言,陆沉世欲,~,何必深山蒿芦之下,遂借陆沉公子为主人,拟《客难》,制《客诲》以自广。★《北齐书·文苑传·樊逊》避世金门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见“避世金马”。 ~不厌深,华颠短褐岁侵寻。

★清·沈元沧《杂咏》之二避世离俗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山林之士,~以为亢者,其侏张不群,与夫贪墨佣驽之役夫,诚相去远矣。★章炳麟《訄书·原变》遁入空门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

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描写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遁俗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同“遁世无闷”。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遁逸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和光同尘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滑泥扬波指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出处:无浑俗和光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

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描写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而已。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混俗和光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出处:无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

★柳青《创业史·题叙》乐天安命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同“乐天知命”——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无离世遁上超。

4. 《道德经》道家的中庸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

道家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依自然之道,不妄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所以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从修身与济世的角度看,与世无争的思想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误读,是消极退世,与天道不符)《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针对天地人三才,以天道喻人道,要积极修身济世。儒家创“中庸”二字要表达无非还是凡事要依道而行,不要妄作。

用形象的、大众好理解的表达就是去除两端,取其中间,但此解释无法传神,容易流弊。这里想再说一下道家和儒家的关系。

其实道儒本一家。就先秦思想来讲,道家是集大成者,既讲入世,也讲出世。

简单的说,儒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以天地人三才中的人为对象,以积极入世为立论方向的流派。当然后世的儒家,因为统治者的需要,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已被阉割,取而代之的弊端是君权神授的尊卑,奴才和酸腐。

不会。

5.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凡是符合“道”体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但水从不与万物争短长,它总是居住在众人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才最接近于“道”。

(这种人)随遇而安,像水一样安于卑下的环境;心若止水,像深渊那样深沉。为政公平,像水那样顺其自然、有条不紊;办事机智果断,像水一样无所不能;一旦行动,见机而行,像水一样无往不利。

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不与水去争雌雄,所以才不会导致失败招来怨恨。

6. 为什么说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讲透了人生处世之道

老子堪称“水哲学之父”,他将水融合于道,把深奥的宇宙人生真相通过水这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加以阐述。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无欲,不争,柔弱。

无欲

我们内心的烦恼,大部分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求则苦,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无烦恼,无欲是根本。无欲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贪念是无始以来人身上最强烈的习气,多得为乐,爱占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贪念与不知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所以,老子倡导“知足常乐”!

不争

无欲必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和行动上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不争。老子敏锐地觉察到,如果说贪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那么争就是贪念落实的过程,它如一股狂风吹向我们的心湖,争不止,心不宁。

老子反复劝诫我们为无为,事无事,不争而自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世间无常,不争名,不争利,则不为名利所累。心无欲,行不争。内心喜悦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无欲,不争,如捆绑在我们身上的两道绳索,面对人生险境,它能让我们止步不前。身不涉险,内亦相安无事。

柔弱

真正要达到外无闲事上心头,还需要柔弱。因为再有力气的壮汉,伸手到水缸里抓一把水,抓得越紧,越一无所有,再锋利的宝剑,挥刀断流,亦不能如愿。柔弱胜刚强不仅仅是水的特性,更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智慧。可以说,贵柔尚弱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道德经》上善若水,与世无争

《道德经》上善若水,与世无争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

上善若水:上善,最善,指最高的德行。若水,像水的品德。水能曲能申,高下有序,所以老子以其比喻圣人至高的德行,也是最接近于道的德行。

恶:厌恶。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 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总能真诚、友爱、无私,言谈总能恪守信用,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仁:亲仁,指亲近有修养的人。

信:守信,可信。

时:时机。

3.夫唯不争,故无尤。

唯其有谦卑不争的美德,所以他才不会出现过失。

水,它滋润万物,赋予万物以生命,并促使其生长、繁衍。它清洁干净,可以涤荡世间一切污秽。它流动无方,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无色透明,却能映射出天空与大地。它包容一切,对万物等同看待,毫无偏私。

尤:怨尤,过失、过错。

《道德经》上善若水,与世无争

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可居处在别人不愿意居处的位置,也不去与人争利,因此也就不会招来别人的责怪和怨恨。

以七善来表达至善之人能谦卑自处,内心深沉宁静,与人为善,说话真诚守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专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唯其有谦卑不争的美德,所以他才不会出现过失。

所谓“枪打出头鸟”,任何锋芒毕露、勇猛向前的张扬行为,最后往往铩羽而归,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可见,做人做事,光凭满腔热情和意气风发是远远不够的,凡事应该沉住心气,沉稳而行,欲速则不达。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