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谦让的名言
时间:2022-04-22 08:2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诗词茶座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谦让的名言
1.谦虚的名言孔子都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于《论语·为政》
【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选自于《论语·述而》
【解读】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引申为:要向所有的人学习,因为人都有可取之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自于《论语·里仁》
名言内容: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名言解释:
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名言出自: 东周·春秋 孔子 《论语》
名言作者:孔子
孔子档案资料: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礼仪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孔子·文明·礼貌·礼仪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孔子
文明·孔子·礼仪·礼貌
知耻近乎勇。
——孔子
文明·孔子·道德·礼仪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孔子
礼仪
礼者,敬人也。
——孔子
礼仪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
文明·礼貌·孔子·礼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孔子·论语·友谊·礼仪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孔子·理想·论语·法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孔子·论语·美德·礼仪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礼貌·孔子·礼仪·励志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孔子·论语·道德修养·诚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
孔子·廉政·自信·中国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
孔子·论语·谦虚·礼仪
—— 我是有底线的 ——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修养观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要求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以此限制对私利的追求,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孔子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即使在他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孔子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不溺爱、不袒护,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孔子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
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徐干《中论•活学》)。
- 上一篇:写出保护环境的名言
- 下一篇:关于青春的色彩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