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志无悔名言
时间:2022-04-22 09:0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一往文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尽志无悔名言
1.高中作文800字《尽志无悔》
尽志无悔
生命是严肃的,时间是公正的,走过的岁月从来都无法撤消重来,宛若逝水东去,渐行渐远,让人在无力回天中倍感人生的短促和弥足珍贵。
时常能听到许多人后悔的悲叹声,并冠以“如果”、“假如”等词语在想象中更改自己不幸事实的叙述,听来令人扼腕叹息。记得看过一项对即将走完人生之途的一些老人的调查,问他们这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其中很多人都讲到“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去努力”,我想生命之遥的他们从内心深处诉说的感受应该是最真实不过的。
年少的时候,我们常立志,敢立志,但在年岁的增添中,不经意间,很多人早年的志向已慢慢滑落下来,回归到维持当前的现状中。能将志向越立越高远者大凡为强者,他们把体验生命颠峰的绚丽当作人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为了不让或少让日后心生遗憾和惋惜,他们放逐自己的热情,目睹人生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坚持不懈检验自己生命的质量,尽情释放生命的华美与多姿。
如果不去梦想,不大胆而往,我们日后就不会发现有什么东西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机遇更多的时候是创造出来的,不是耗费时间等来的,错过了成长的机会,生命注定成为一种最奢侈的浪费。当成功的火苗一旦闪现在头脑中,还未等我们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时,我们就要去设法助燃,不断炼就自己的强推力,这样才能加速驶向梦想。
许多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怕起点低,只怕我们不敢锁定目标,矢志攀登;成功不怕碰壁,只怕我们不敢碰壁,甚至碰错了壁。当有很多人感叹自己并不是特别优秀,老以别人之长与己之短做种种比较,无形中不断摧毁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减弱自己智慧的光芒,其实有些时候,人与人的差别并不是我们想像的天地之遥,而是楼上和楼下的关系,就看我们的选择是上楼还是下楼。
尽志无悔是对生命的一种珍爱,是对人生一种极端负责精神的体现,人生没有多少事能比效益最大化支配自我的生命更伟大,没有任何理由让心中有梦的人停滞不前。只要我们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在过程和结果的选择中,不会是两手
空空,因为经历过就是美丽的,成功过就是甜蜜的。
尽志无悔
天空中不留一丝痕迹,但我已飞过,终无悔。
碧海里不留一朵浪花,但我已游过,终无悔。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多少英雄一生努力,可是依然没有得到成功的倾慕,但他们依然向着他们的梦,奋斗努力,至死不放弃。为的只是一句‘尽志无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哀求所’
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他心怀天下人民,他为了楚国尽心尽力。但是最终依然无力挽回楚国的命运,于是在楚国灭亡的时侯,他奋力一跳,跳得潇潇洒洒,跳得无牵挂,只留下了千年美名和那一份尽志无悔的爱国恒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他是一个亡国奴,但是他也是一个不屈的豪杰。为了自己那一颗爱国的心和那份忠国之志,他仰天长笑,虽然他死了,但是死的其所,因为他死在通向自己梦想的路上,死在自己忠心无悔的路上。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的梦想不一定就会实现,我们的努力不一定就有回报,但是只要我们能象屈原,文天祥那样尽了自己的志向,那就算没有成功又怎样。
朋友让我们一起踏着尽志无悔的步伐和小鸟,鲜花,小船一起勇敢向前
向前,向前…
2.尽志无悔作文
尽志无悔天空中不留一丝痕迹,但我已飞过,终无悔。
绿地上不留一份清香,但我已开过,终无悔,碧海里不留一朵浪花,但我已游过,终无悔。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多少英雄一生努力,可是依然没有得到成功的倾慕,但他们依然向着他们的梦,奋斗努力,至死不放弃。
为的只是一句‘尽志无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哀求所’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他心怀天下人民,他为了楚国尽心尽力。
但是最终依然无力挽回楚国的命运,于是在楚国灭亡的时侯,他奋力一跳,跳得潇潇洒洒,跳得无牵挂,只留下了千年美名和那一份尽志无悔的爱国恒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他是一个亡国奴,但是他也是一个不屈的豪杰。
为了自己那一颗爱国的心和那份忠国之志,他仰天长笑,虽然他死了,但是死的其所,因为他死在通向自己梦想的路上,死在自己忠心无悔的路上。漫漫人生路上我们的梦想不一定就会实现,我们的努力不一定就有回报,但是只要我们能象屈原,文天祥那样尽了自己的志向,那就算没有成功又怎样。
朋友让我们一起踏着尽志无悔的步伐和小鸟,鲜花,小船一起勇敢向前向前,向前。
3.急需
尽志无悔 文 / 碧海流年
生命是严肃的,时间是公正的,走过的岁月从来都无法撤消重来,宛若逝水东去,渐行渐远,让人在无力回天中倍感人生的短促和弥足珍贵。
时常能听到许多人后悔的悲叹声,并冠以“如果”、“假如”等词语在想象中更改自己不幸事实的叙述,听来令人扼腕叹息。记得看过一项对即将走完人生之途的一些老人的调查,问他们这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其中很多人都讲到“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去努力”,我想生命之遥的他们从内心深处诉说的感受应该是最真实不过的。
年少的时候,我们常立志,敢立志,但在年岁的增添中,不经意间,很多人早年的志向已慢慢滑落下来,回归到维持当前的现状中。能将志向越立越高远者大凡为强者,他们把体验生命颠峰的绚丽当作人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为了不让或少让日后心生遗憾和惋惜,他们放逐自己的热情,目睹人生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坚持不懈检验自己生命的质量,尽情释放生命的华美与多姿。
如果不去梦想,不大胆而往,我们日后就不会发现有什么东西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机遇更多的时候是创造出来的,不是耗费时间等来的,错过了成长的机会,生命注定成为一种最奢侈的浪费。当成功的火苗一旦闪现在头脑中,还未等我们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时,我们就要去设法助燃,不断炼就自己的强推力,这样才能加速驶向梦想。
许多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怕起点低,只怕我们不敢锁定目标,矢志攀登;成功不怕碰壁,只怕我们不敢碰壁,甚至碰错了壁。当有很多人感叹自己并不是特别优秀,老以别人之长与己之短做种种比较,无形中不断摧毁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减弱自己智慧的光芒,其实有些时候,人与人的差别并不是我们想像的天地之遥,而是楼上和楼下的关系,就看我们的选择是上楼还是下楼。
尽志无悔是对生命的一种珍爱,是对人生一种极端负责精神的体现,人生没有多少事能比效益最大化支配自我的生命更伟大,没有任何理由让心中有梦的人停滞不前。只要我们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在过程和结果的选择中,不会是两手空空,因为经历过就是美丽的,成功过就是甜蜜的。
4.“无怨无悔”的诗句名言
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2.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白居易
3. 必若不能分黑白,却应无悔复无尤。——白居易
4. 熏心得祸尔莫悔,烂额收功吾可贺。——王安石
5. 诗人不悔衣沾露,为惜清光岂易亲。——范仲淹
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0.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 ——秋谨
11.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
1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
1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4. 粉身碎骨全不惜 ,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5.刘伯温尽志无悔的故事
一、刘伯温尽志无悔的故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
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
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二、刘伯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Vol.344.《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主播:Shadow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344
作品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解读分析
这篇文章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王安石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期满,在离任回京时,途经褒禅山时所写。文章以游记的形式展开,借作者游览褒禅山之际,展开对人生哲理的讨论,并且表达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勤于探求、勇于进取的精神。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并非写作重点,因而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文中写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是作者所感而发的感悟,也是由华山洞的“险远”推而广之的看法。这里作者提到了“志”的问题,“志”的提出,是“求思之深”的深化,说明古人如没有“志”,“求思之深”也没有可能。同时又是自责,悔恨自己由于没有“志”,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紧接着,作者以“志”为中心,说明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最后又落脚“志”。可分三层意思:“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不能至也”为第一层,说明了虽然“有志”,但“力不足”是不能到达的。“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为第二层,说明了虽然“有志与力”,但“无物以相之”也是不能到达的。“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为第三层,着重说明了“有志”的重要,其实质含义就是鼓励人们“尽志”,只要“尽志”就无所不能至。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打开一往网易云音乐官方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