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名言

时间:2022-04-22 11: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鸿鹄迎罡 | 评论: 次 | 点击:

愚公移山的名言

1.类似于愚公移山精神的名言警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

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2.有关愚公移山辩论赛的格言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方观点是愚公应该搬家。

众所周知,《愚公移山》出于《列子*汤问》,它的前篇是“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它的后篇是“夸父追日”,很显然,原著是要通过这三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一味蛮干。愚公的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我方认为,愚公不应该移山,而应该搬家。

第一,移山破坏自然。愚公移山所带来的哪怕是一两次泥石流,也足够让愚公走向我方观点----搬家了! 第二,移山会对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还记得那句经典台词吗:悟空你可真调皮呀,叫你不要乱扔东西呀!砸到小朋友那可怎么办呀,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呀!愚公移山,可就不只是砸到花花草草这么简单了!千千万万的动植物将失去自己的家园。而搬家起码可以免去唐僧的唠叨。

第三,给他人造成损失。愚公移山,成日叮叮当当的不说,还有一些没多少文化的人“跳往助之”,须知“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同学们,这可是吸取知识的年龄呀!唉!难怪连神都看不下去。

第四,愚公的子孙真的能“无穷匮”吗?愚公全家去移山了,谁种地?我就不明白了,愚公会有能养活全家的退休工资?另外,这样不可理喻的家庭,对方辩友口口声声称赞,难道对方四位女辩友愿意到这样的家庭去移山?就算他后代找到了媳妇,哪里有时间生孩子?就算生下了孩子,哪里有时间去照顾?就算孩子长大了,难道也会像父辈、祖辈一样不可理喻?与其把无尽的负担压给后人,倒不如搬到一番新天地,可以代代欢乐。 第五,客观上愚公移山也不可能成功。

须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那是一个什么概念?粗略计算一下,两座山约合土石234万亿吨。愚公把土运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就算每年往返一次,每次5吨,也要五千个100亿年。

而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寿命总共是100亿年左右,也就是说当人类都把家搬到了太空,并且对地球无限缅怀的时候,愚公还在不曾毁山之一角啊! 综上所述,移山费时费力、害人害己、而且违背自然规律;而搬家经济实惠,效率高,前景好,而且环保。 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临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应该搬家。

谢谢! (自由辩论) 1. 正方一:刚才对方辩友说,在韩国从来没有过移山的例子,好像对方辩友对韩国的了解不大够吧!在韩国移山填海的例子可不少。在韩国西海边,我们通过移山填海工程把大海改为肥沃的农土田呀! 反方三:那么贵国说“三千里锦绣河山”,是不是说贵国“三千里土地都是困难”哪?对方同学把山当作困难,我们知道困难是人的困难,山是一个物质实体。

请问“惩北之塞,出路之迂也”如何解释?(掌声) 正方四:请指教,山是物体吗?不是。山就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崇高精神。

反方三:看来对方辩友今天还是没有明白困难到底是什么。我们说困难就是交通不便,而对方辩友要愚公和他的子孙世世代代背上移山的包袱。

请问交通从何而来呢? 正方三:对方辩友的主张好象让我们感觉到客观条件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要重视这个现实性。但是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就是强调客观条件不管怎么重要,都不如人的主观意志重要。主张搬家不外乎舍本逐末,“金钟倒置也!”(掌声) 2. 正方三: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就是,人体内有病毒侵入的时候,一旦克服可能形成抗体,就是抵抗能力,但是没有抗体的人可能会招致死亡啊!同样的嘛,在困难面前常常搬来搬去,回避问题,其结果不言而喻,不堪设想的了!(掌声) 反方一:难怪对方辩友看见那个山那么仇恨,原来对方辩友是把山当成了细菌;我们可不这样认为,如果山要是细菌的话,陶渊明怎么还会“悠然见南山”呢?应该是“愁眉向细菌”才对呀!(掌声) 正方二:不毛之地,险山峻岭,处处看到大石头,谁能保障搬到那地方没有自然的障碍物没有生活困难呢?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桃花源”呢? 反方二:是啊!所以说愚公搬家它不是逃避困难,因为他要在新的地方去建设家园。

如果愚公搬家是逃避困难,那么“搬家公司”是不是“帮人逃跑公司”呢?(笑声,掌声) 3. 反方一:今天我们讨论愚公到底是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就应该从愚公移山这个原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愚公老人家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是子子孙孙终天都在那儿挖山,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他的终身大事呢?终身大事不解决,子孙怎么会“无穷匮”呢?! 正方二:我们现在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进行辩论的,如果你们不站在中国的立场的话,让这个愚公精神离开中国移到韩国了吧! 反方二:对啊!我们正是立足于中国,所以我们看到愚公搬家之后,他在新的地方建设家园,他放弃了自己90年的生活模式,这个困难可是大的,这个勇气也是大的呀!对方同学见了山就要移山,那么山挡住路移山,河挡住路填海,那么人挡住了愚公的路怎么办呢? 正方三:对方辩友好像主张搬家比移山容易,但是,山是看得见的障碍,而搬家的路途中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搬家的路途中可以暴雨连天、饥寒交迫,可能碰到土匪啊!而且搬家了以。

3.用一句名言概括愚公移山 为学中的道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4.愚公移山后半句.有关节约资源的古代格言.有关珍惜时间的古代格言.

愚公移山,卫精填海

古代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关于时间的格言很多: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之中国古代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岁去弦吐箭.

--孟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的《偶成》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

日月忽其不淹今,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今,恐美人之迟暮。

--战国·楚·屈原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三国·魏·曹植

5.《愚公移山》中的好词佳句

原文:太行(háng)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hè dàn)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ū,弯弯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于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cé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céng)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内容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已是“年且九十”的老翁了,要去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他坚决要化移山的强烈愿望为移山的实际行动,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坚;“指通”,说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想见到全家人的欢腾情绪。

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疑”,不能说没有道理。小山尚且不能移掉,又何况乎大山? ──此一“疑”,实际上摆出了主观方面的困难,从由彼及此的推想上让人们感知移山的确不易;即使能把两座大山移掉,哪有地方来安置大量的土石呢?──此二“疑”,实际上是提出了困难的客观原因,从退一步的考虑上让人们觉得移山的十分艰巨。

承认这些困难,并非是被困难吓倒了,而是为了克服困难,使移山的理想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要解决人和山的矛盾,必须要有切实的移山措施。

针对愚公妻子的所“疑”,大家献计献策,“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表明愚公移山有着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场面,连邻居孀妇的七八岁的孤儿也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来。

紧接着上面的叙述,文章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

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

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

6.关于“愚公精神”的名句有哪些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2、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3、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唯有辛劳泪水和血汗。

——— 丘吉尔4、我们应当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奉献自己。 ———海塞5、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

——杨根思6、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7、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9、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

———狄更斯10、哪有斩不断的荆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岳?你只须奋斗着,猛勇地奋斗着;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胜利就是你的了。———邓中夏11、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雨果12、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雨果13、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14、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达尔文15、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7.愚公移山句子对比

论《愚公移山》 对于愚公这个人物,虽有人异议,但却被大多数人认同.支持者要赞扬的,便是所谓的“愚公精神”.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它包括了坚定、无畏、奉献、远谋等相当丰富的内涵.不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品格.这些品格本身是高尚的,然而是否真正是愚公所体现出来的呢?我不敢苟同.不怕困难,是教科书所阐述的最重要的一条.单单抽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对;愚公也确确实实“不怕困难”.类似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虎是一种现象,是值得赞同的,正如愚公的“不怕困难”;然而为什么不怕虎?是因为初生牛犊不知虎为何物,有多危险,从而盲目地“不怕虎”,这也正如愚公,他的“不怕困难”不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清晰认识、科学理智的思考之上,而结果更是得不偿失的——千载万世的劳动,仅仅是为了出入方便.盲目的不怕困难,见到石头都要砸一锤头——注意,正是愚公的可悲与愚蠢之处.这样的不怕困难,值得提倡么?况且,绕开困难未必就是错误.如果我们面临着一个困难,需要花费100元去克服它,可是克服了这个困难后只能得到50元,而绕开困难同样可以得到50元或者更少一点,我们是应该绕开困难呢,还是克服它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我们所要学习的只是这种精神,不在于他的具体行为如何.”请注意,精神是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的.举个例子,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希特勒也是勤奋工作,不错,希特勒的勤奋也不是不值得学习的,但是当我们要教育儿童刻苦勤奋的时候,是应该举周恩来的例子呢,还是告诉他们学习希特勒的勤奋呢?反正只是学习勤奋的精神嘛,管他的具体行为呢.至于说愚公眼光长远,更是欺人之谈.他对山的认识“山不加增”就犯了哲学上形而上学的错误,即认为一切事物是孤立、静止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试想,他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在这一年中,山上又增添了多少植被?山体因为沧海桑田又有了多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大自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那“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稍有变化,就够愚公们忙活的了.他只看见了子孙无穷匮这一显而易见的发展,忽视了更大的发展.也许又有人说了:“古人不知道那么多嘛.”既然不知道,就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子孙.如果他们搬家,不但出入的问题解决了,本来用于移山的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课本说这是智叟言论的“老调重弹”,殊不知这和智叟有本质的区别.智叟阻挠愚公,仅仅是建立在肤浅的观察之上,并不是科学的结论.他并没有从历史发展、自然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钻进了愚公本人这一牛角尖里,自然无法有力地反驳愚公.还有人说:“《愚公移山》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勇气.”“战胜自然”本身就有问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战胜自然”的精神在这里就因愚公的行为而带上了盲目性.还有什么“勇气”可以学习?要学习他的勇气,干脆不如去学习日本武士道的勇气罢!因此,所谓的愚公精神,不过是一个虚无的海市蜃楼罢了,本来没有的精神被教材的编者生搬硬套解释出来一大堆.或许有人还不死心:“你忽略了《愚公移山》一文的体裁——神话寓言故事.显然,对一篇神话寓言故事的的理解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无论它是神话寓言故事还是记叙文也好,它所宣传的精神必须是正确、科学的,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夸张也是允许的.但愚公移山呢,纯粹是狂热的唯意志论、唯心主义哲学.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即便它是经过想象、夸张的,原有的精神不因想象、夸张而改变,真正的精华同样存在于想象、夸张当中.比如说伊索寓言经常使用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作为主角,虽然动物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它们所说的“话”多数可以照套在人身上,而且很有哲理,不过是借动物的口说出来罢了.因此,借寓言神话故事表达思想,一定要这个思想本身是正确的,否则只能像《愚公移山》这样被编者生拉硬扯弄出来一些“精神”.还有人摊出底牌:“这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对中学生的文学熏陶有什么不好?”试问,既然《愚公移山》不是甚好的文章,为什么要编入课本?难道没有比它更好的文章么?难道就找不到一篇文学熏陶效果更强的文章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编课本的人像课本前言所说的“水平有限”吧。

愚公移山的名言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文·段宏刚

1943年出生于内蒙的席慕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画家,她的诗歌风格以细腻、清新、灵动、优雅见长,饱含对爱情的憧憬和赞美,以及对生命的关怀与挚爱。代表作有《一棵开花的树》、《七里香》、《前尘·昨夜·此刻》等,这些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读者的喜爱。至今,仍有许多读者模仿她的诗风来写作。

席慕蓉1966年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是根正苗红的油画专业毕业的科班生,但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开始蔓延全国,喜欢文学的席慕蓉随即转行写诗,没想到,她在诗歌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名满全国的著名诗人。

时至今日,席慕蓉在文学圈的影响力依然很大,经常被邀请到高校进行演讲和讲课,给一个个学子传授文学经验和人生智慧。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2014年5月12日,席慕蓉受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叶嘉莹的邀请,来到南开大学,以“隐性的价值”为话题展开演讲。

演讲结束后是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向席慕蓉提问任何问题。面对学生的提问,席慕蓉一一做了诚恳而认真地回答。

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拯救生态的过程中,价值的作用更大,还是技术的作用更大?

席慕蓉略一思考后回答道:如果我们的心是贪婪的,文明的归宿恐怕是可怕的。我们一直要更便利、更快、更豪华,所以才会出现开采露天煤矿等短视的破坏生态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责任从自身做起。

这个回答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接着,席慕蓉随口问了一句:现在的语文课本里是不是还有《愚公移山》这篇文章?

得到台下学生肯定的答复后,席慕蓉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很可怕,一定要把这篇文章从课本中搬走。

后来,当别人问起席慕蓉在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说时,她只是淡淡地解释道:有时候,我们要学会对地球退让。

可以看出,席慕蓉是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两大方面来谈论《愚公移山》的,在她的眼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人定胜天”的主流理念,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人们都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荣,会强行要求环境来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尊重环境。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出自《列子·汤问》第五章,“愚公精神”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何谓“愚公精神”?

概括来讲,“愚公精神”至少阐述了两种人生态度,一是“有志者事竟成”,二是“人定胜天”。

这两种人生态度无疑都是积极的、乐观的、进步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勤劳、坚韧、顽强、勇敢的民族精神,呈现出来的都是正能量,对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显而易见。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就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多幅国画作品和油画作品,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进行展览与宣传,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战到底的决心。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鉴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意义非凡,新中国成立后,就被收录进初中语文课本,成为孩子们自小了解和学习民族精神的经典课文。如今,《愚公移山》在语文课本里已经保留了70多年。

席慕蓉以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愚公移山》,从学术探讨的层面而言,这是一种“传统新解”,即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解读,得出新的观点。

这种解读方法本身没有错,但因为要对传统发出另外的声音,因此,势必会引来别人的质疑、指责,甚至谩骂,很容易被别人戴上“哗众取宠”的帽子。

作为文化名人,席慕蓉没有摆脱这样的“规则”。一些人甚至揪住不放,想借此机会把她拉下诗歌的神坛,然后狠踩几脚,心里才痛快些。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席慕蓉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观点,依我之见,跟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席慕蓉的祖籍在内蒙,虽然是蒙古族人,但她不是出生在大草原上,而是出生在山城重庆。5岁之前,她一直用蒙文交流,上一年级时才开始学习汉语。

6岁时,他们一家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来,又搬到宝岛。读小学和初中时,同学们都不愿意跟她说话,她只有把自己的心事记录在日记里,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可以说,席慕蓉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和孤独中度过的。

祖先生活在大草原,但席慕蓉长时间没有见过大草原的真实样子。

直到中年,她才有机会踏上蒙古高原,见到了那一方辽阔无垠的天地。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在看到大草原的那一刻起,她就爱上了它。于是,她化身“追梦人”,在大草原留下了许多足迹,希望找到游牧文明留下的痕迹。

现实让她很痛心,她发现如今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受到很大破坏,现代化建设正在无情地伤害着大自然。

从此以后,她就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她再次读到《愚公移山》,意识到愚公在征服自然、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在做着破坏生态的事情。

所以,她就认为:为了方便出门,愚公选择以破坏两座绿山为代价,这样的“愚公精神”真的可取吗?

最终,她发出了自己的观点:《愚公移山》的故事很可怕,一定要把这篇文章从课本中移除。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席慕蓉并没有否定“愚公精神”,她只是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出现在教科书里。她的童年遭遇了不幸,她深知一篇课文会对一个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她的核心观点是:愚公移山的目的一直存在争议,如果一些孩子从中看到愚公偏执的一面,可能就会产生偏执的思想,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我还是认为,席慕蓉的观点言过其实了。

人类要发展,要走向文明,必须高举“愚公精神”,通过改造大自然来实现,这是自古以来的历史趋势。

今天,我们享受着许多文明成果带来的便利,我们行走的国道、铁路、飞机航线、高速公路、高铁路,居住的高楼大厦,哪一个不是人类改造自然得来的结果?

席慕蓉曾公开提议:《愚公移山》很可怕,一定要把它从课本中搬走

难道人类非要住在山洞,吃着野菜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才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吗?

清朝大思想家魏源被称作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他有一句名言: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标准去评判愚公的行为,分明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人们为了传达某种精神观念,而专门创作出来的励志故事,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蕴含其中,目的是为了用“愚公精神”鞭策人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没有愚公精神的激励,势必会产生更多的懦夫和庸人,会违背教育的初心。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