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质疑的名言(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
时间:2022-04-22 16:1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博物馆看展览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饱受质疑的名言(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
1.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
1、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他必然会以疑问而告终;但是,他如果甘愿从疑问开始,他将以肯定而告结束。——〔英国〕培根
2、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都不怀疑。——〔英国〕赫伯特
3、只有大规模的怀疑主义才能够揭开把我们同真理隔开的帷幕。——〔英国〕罗素
4、自然知识的每一个大进步都包括对权威的绝对否定。——〔英国〕赫胥黎
5、首先怀疑,然后探求,最后发现。——〔英国〕巴克尔
6、应该知道该怀疑时怀疑,该服从时服从,该相信时相信。——〔法国〕帕斯卡尔
7、集体智慧不能完全代替个人才智。反对既定观点的个人向来是一切进步的源泉。苏格拉底、耶稣和伽利略都受到正统思维的非难。——〔英国〕罗素
8、怀疑论者断言自己一无所知——即使在足以驳倒他们的观点面前也如此;同时却又以为他们的知识比周围整个世界都更丰富。——〔英国〕布朗
9、科学开始于对神话的批判。批判态度是科学最重要的特征。——〔英国〕波普尔
10、哪里有怀疑,哪里就有真理——怀疑是真理的影子。——〔英国〕贝利
2.有关质疑的名句
1、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宋】
4、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5、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柴静
6、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7、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8、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9、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乌纳穆诺
3.关于懂得质疑的名言警句
学贵质疑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做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我们有许多青年,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展,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向科学进攻的武器。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
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
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4.关于质疑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2、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光召 3、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学记》 4、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5、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 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巴尔扎克 7、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 8、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
—— 柴静 9、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宋) 1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朱熹 11、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12、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东非 13、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14、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15、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16、师以质疑,友以析疑。
——李惺 17、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18、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19、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20、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21、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1.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 2. 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3.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4.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学记》 5.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6.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7.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5.关于勇于质疑的名言
1.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亚里士多德 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宋】 4.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5.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6.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柴静 7.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孔子 8.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9.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10.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狄德罗 11.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12.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东非 13.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巴尔扎克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朱熹 16.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
——非洲 17.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18.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光召 19.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学记》 20.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21.师以质疑,友以析疑。
——李惺。
6.关于质疑的名人名言
1、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他必然会以疑问而告终;但是,他如果甘愿从疑问开始,他将以肯定而告结束。
——〔英国〕培根2、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都不怀疑。——〔英国〕赫伯特3、只有大规模的怀疑主义才能够揭开把我们同真理隔开的帷幕。
——〔英国〕罗素4、自然知识的每一个大进步都包括对权威的绝对否定。——〔英国〕赫胥黎5、首先怀疑,然后探求,最后发现。
——〔英国〕巴克尔6、应该知道该怀疑时怀疑,该服从时服从,该相信时相信。——〔法国〕帕斯卡尔7、集体智慧不能完全代替个人才智。
反对既定观点的个人向来是一切进步的源泉。苏格拉底、耶稣和伽利略都受到正统思维的非难。
——〔英国〕罗素8、怀疑论者断言自己一无所知——即使在足以驳倒他们的观点面前也如此;同时却又以为他们的知识比周围整个世界都更丰富。——〔英国〕布朗9、科学开始于对神话的批判。
批判态度是科学最重要的特征。——〔英国〕波普尔10、哪里有怀疑,哪里就有真理——怀疑是真理的影子。
——〔英国〕贝利。
这些经典的名人名言,居然都是假的……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作者:桃栗
本文已取得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有些名著买了,就放在书架落灰了;有些名言没说,却在朋友圈传开。
——沃刚·边德(我刚编的)
近日,某女演员因为对张爱玲《第一炉香》的读后感过于文艺,引来网友对其水平的质疑。在这股质疑的浪潮下,这位女演员过往曾错误引用过的张爱玲语录也被网友翻了出来。
其实这种抄录假名言的行为不止这位女演员一人,鲁迅、杨绛、林徽因、张爱玲的“语录”常出现在明星微博中为他们的发言“增光添彩”,然而网友们查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名言或来自别的名人,或根本就来自一些心灵鸡汤文。
假名言比真名著传播面还要广泛,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张冠李戴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短诗一直以来被传言是泰戈尔所作,很多人都转发过或使用过这句话来描述自己暗恋时的心情。然而实际上如果翻遍泰戈尔的作品,会发现根本找不到这首名作。这并非是收录时遗漏了这首小诗,而是它根本就是出自香港作家张小娴早年写的博客。
张小娴曾在《荷包里的单人床》的序中说道:别人都以为我是抄泰戈尔的,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没有抄,这真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两句缠绵悱恻,透着浪漫气息的话前几年曾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流传,热门程度相当于今天的抖音神曲。和这几句话一起火起来的是仓央嘉措,那个在无数鸡汤文中成为情圣的西藏诗人。
然而事实情况是,这两句诗没有一句是仓央嘉措所作,前一句“你见,或者不见我”的原出处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为扎西拉姆·多多,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集《疑似风月》。
扎西拉姆·多多是位广东女孩,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不知对待网上的张冠李戴,她是否也“不悲不喜”。
至于第二句“那一世,我转山转水”则根本不是诗,而是歌手朱哲琴1997年的专辑《央金玛》里《信徒》的歌词。词作者是著名音乐家何训田。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适用于很多场合,尤其是网上吵架,其铿锵有力有一种既能结束对话,又高人一等的姿态,大多数人会给这句话带一个“伏尔泰”的后缀,但实际上这句话虽然说得好,却不是出自伏尔泰之口。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1906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伏尔泰的朋友》的书,作者是伊夫林·霍尔。
书中,伊夫林·霍尔讲述了一段往事:1758年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出版了自己的《论精神》一书,认为自私与享乐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该书被舆论攻击,被当局禁版焚毁。伏尔泰对焚书之举感到惊讶和难以认同。然后,伊夫林·霍尔用自己的话总结了伏尔泰当时的立场:
“他现在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书中的引号造成了误解,很多人以为那就是伏尔泰的原话。伊夫林·霍尔在曾澄清此事:“我不是说伏尔泰一字不差说过这些话,如果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这些话,我也会感到十分惊讶。”
但显然这个澄清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句话如此精妙的阐述了言论自由的内涵,而且非常短而有力,就像传说中的宝剑必须属于传说中的骑士——它当然得属于伏尔泰,至于伊夫林·霍尔,不过是转述了伏尔泰的精神而已。
你说高处不胜寒,我便拱手河山讨你欢。
有些人认为这一句话是出自张爱玲之口,然而张迷们却懵了:“没看过这句话啊?难道出自《第一香炉》?”
其实这个非常有画面感的句子是来自一首歌——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的片头曲,由李丽芬演唱的《爱不释手》。原歌词是“待我拱手河山讨你欢,万众齐声高歌千古传,你看远山含笑水流长,生生世世,海枯石烂”。
歌词写得的确不错,只是不知张爱玲愿不愿意收下这句子当做自己对爱情的注解。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
“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总会给人知性温婉的想象,这样的才女说出的话大概会像飘飘落下的花瓣一样柔软而馥郁芬芳,它们最好多是关于爱情或者少女的心思。就像“你若安好”一样,合该是林徽因的手笔。
然而实际上被无数人当做个性签名的这句话,实际上出自白落梅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林徽因研究专家陈学勇曾直接回应:“我从未见过微信上的这些文字出现在文集中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些摘录、语录全都是无稽之谈。”
你的矫情,已经被其他人先矫情过了。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去世时,微博上为了表达自己的追思之情,纷纷引用一句据说是杨绛先生说过的名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有些明星为了表示自己的认真,还手抄了这句话表达敬仰之情。然而这句热门名言只是网友根据杨绛先生的《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的内容,拼凑而成。
杨绛的原文是:“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怎么说呢?划线句子缩写也是一种基本功。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女孩们热爱这句话,并坚信这句话出自杜拉斯的《情人》,还有人说它出现在《怦然心动》。但其实,它出自陈丹燕的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
答应我,下一次,把你的满腔感动给对的那个人。
总的来说,这一类型的并不算“假名言”,而是真名言(或歌词、诗句)安给了错的人。有些“张冠李戴”是因为名言和名人的思想重合度很高,例如错安给伏尔泰的那句“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虽然不是伏尔泰说的,但也替伏尔泰的部分思想做了个精妙的小结。
来历不明型
我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我远离两种人,遇到好处就伸手索要的人,碰到难处就躲闪退缩的人;我挂念两种人:血浓于水的亲人和爱人,肝胆相照的朋友和战友。
莫言荣获诺贝尔奖后,朋友圈中便出现了他的xx条经典语录,其中便有这么一句。但莫言本人对此表示:“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同样来源不明却被冠以莫言之名的还有一首名叫《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小诗,“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在莫言获诺奖之前,这首诗“属于”余秋雨,得奖之后,这又成了莫言的“作品”,但这么“好”的作品原作者到底是谁呢?至今没有人出来认领,可能是低调吧。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狗一样的学,绅士一样的玩。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2008年,一本《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二十条训言》刚出版就变成了畅销书,之后遭到读者质疑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但其实哈佛的图书馆根本找不到这些名言,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罗伯特教授也在哈佛官方网站上否认了这些校训。(哈佛: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
寂寞的都市人念着这句话,并认为他出自白岩松之口,但白岩松明确表示:“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
至于到底是哪个文艺青年的感慨,如今已不得而知。
爱是光、是引力、是力量、是上帝,上帝是爱。
网上流传这句话是出自《爱因斯坦致女儿的信》(也有些版本叫《爱因斯坦的临终遗言》),信的主题与物理无关,而是通篇强调“爱”,还把质能方程E = mc2的质量换成爱,如此等等。
这封信前面还有一个引子,说1980年代末,爱因斯坦的女儿莉赛尔(Lieserl)将爱因斯坦的1400封信捐给希伯来大学,要求一直到爱因斯坦死后20年才公开其中内容,其中就包括这封给莉赛尔的信。
实际情况是,1400封信确有其事,但捐赠人并非莉赛尔,而是爱因斯坦的继女、艾尔莎的二女儿玛戈特。
人们乐意相信这些在世界呼唤爱的信件出自爱因斯坦,可能与大众喜欢看到科学家透露出平凡人的一面有关。实际上这1400封信确实有闲话家常,不过都是这样的家常——对工作感到疲倦;对二儿子病症的态度;对前妻的经济支持……
爱因斯坦当然也是个凡人,但不是大家期待中的那种凡人……
这一类假名言多半来历不明,且属于情感鸡汤。情感鸡汤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很有市场。鸡汤文最初也是舶来品。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直到现在,情感鸡汤仍然是微信朋友圈里的“爆款”。
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也就是说,情感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认为做到了几点就如何如何了,到具体操作层面才发现,你或许连一点都做不到。
不过就算如此,情感鸡汤依然是有效的精神安慰剂,但安慰的人只是普通人的话未免有点互舔伤口的意思,如果冠以名人的名字,具有了名言效果,对于转发朋友圈获取正能量的人来说,无疑获得了更“权威”的心理加持。
可假的不能变成真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应该变成“你若想懂我,多读点书该有多好”才是。
二度改造型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句话被当做格言,曾出现在某些中小学教室的墙上,后面的署名往往是“但丁”。
但其实这句话并非但丁所言,而是出自马克思之口。马克思《资本论》初版序言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任何真正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最后这句话原文为黑体字,是马克思用意大利文写的:Segui il tuo corso, e lascia dir le genti(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而马克思称之为佛罗伦萨诗人格言的这句话与但丁《神曲》中的原文显然不同:但丁的原文为“Vien dietro a me, e lascia dir le genti”(跟我来,让人们说去吧)。某些翻译再修改成“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的话。”
几度改造之后,句意不一样了,连说的人都变了……
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胡适的以上日记在微博流传甚广,网友们看到胡适对打牌的热爱仿佛看到了自己对手机游戏的热爱,于是名人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自己离成为名人的机会增加了,胡适的形象也因为这些日记变得更可爱了。
但问题是,根据《胡适日记》的节选,这几日的胡适并非在打牌,而是在上课和阅读拉丁文……当然,不打牌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但也只是权当消遣罢了。
这一类在传播过程中被改造和断章取义的,很多都是引起了读者的理性或情感的共鸣——拉丁文不会读,牌总会打的嘛。
名言虽然是假的,但理并不糙嘛,唯有这种读起来有力,意思又并不难懂,理解门槛比较低,且易于引起大众共鸣的,才有更多的机会传播开来。这也是假名言为什么比真名著传播度更广的原因,而一旦传播开来,初始源头难以找到,有些名人又早已作古无法澄清,一人错万人错,有时便也“将错就错”了。
用假名言的人往往是和这些句子产生了某种共鸣,而冠以名人作为加持,更使自己看起来有道理——“你看,那个xxx和我想的一样”。但我们仍要正本清源,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靠假的总会有“人设崩塌”的一天。
最后,送大家一条“真”名言:
“世界上本没有名言,转发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名言。”
——鲁迅
如果对文章感兴趣
请关注国家人文历史微信:gjrwls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亚字墓、中字墓、黄肠题凑……一篇推送读懂古代墓葬形式!
古代文人为何钟爱江南女子?
迎接2019,要有仪式感!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742989656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