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冲突的名言(中国文化的矛盾)

时间:2022-04-22 23: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伴儿记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文化冲突的名言(中国文化的矛盾)

1.中国文化的矛盾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着,中国文化也不断积淀。

五千年来,在这黄河大地上,文人大家层出不穷。孟子就曾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然而也有一位文人说过:大丈夫能屈能伸。这给后人留下许多思考。

一个说大丈夫不能屈,另一位说能屈。这该做何解释呢?看起来这的确是一对矛盾。

而我却认为,这并不矛盾,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而这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明确观点:看似矛盾,恰恰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

开头摆出矛盾,然后化解矛盾,体现了思辨的特点。) 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被世人所称赞。

当时元军攻入南宋首都,身为丞相的文天祥组织军队坚决抵抗,最后失败被俘。元朝一直劝他投降,文天祥誓死不屈,便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诗句,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

这就是文天祥的选择,在民族大义与个人私利面前,文天祥毫不犹豫地为了民族利益而死。在当时的环境下,文天祥没有屈服于元朝,试想,若文天祥投降于元朝,以他个人的力量也是不能挽救南宋的,所以他才选择了从容就义。

当然,我并不否认“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意义,有时,能屈能伸也能给我们带来成功。(一般议论文在正面论述后弥补逻辑漏洞、体现辩证思维的经典表达方式) 西汉名将韩信以“忍”字著称。

曾有一次,韩信在路上遇到一个拿着匕首的小混混,他对韩信说:“有种你就杀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跨下爬过去。”韩信忍耐了这个耻辱,从那人跨下爬过。

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最终和刘邦一起打败项羽。这就是韩信跨下受辱的故事。

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俗话说的好:忍的一时之怒,免得百日之忧。假如韩信杀了那人,杀人偿命,韩信也就不会和刘邦一起建功立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耐并不等于懦弱,不意味放弃,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机会,最终取得成功。你能说韩信不威武吗?恐怕我门都不能吧!韩信与文天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爱国,去成就事业,他们两个都没有错,这也只是他们选择不同的方式罢了。

(看似矛盾的选择,其实是达成统一目的的两种不同路径,思考更显深度。) 这就是中国文化,表面上看,充满着许多难以解释的矛盾,其实不然。

寻其根本,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有其适用的地方,何时何地如何选择就是自己的 决定了。(每一句名言都不是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体现了思维的辩证色彩。)

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获得成功,这正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所以,我并不认为其中存在着矛盾,其实更多的是它们之间的共性。

2.中西方文化交际的文化冲突

一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

中西文化冲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二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 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 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 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

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 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 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

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 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 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

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 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 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 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 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 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 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

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 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 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 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

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 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 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

3.求关于文化冲突的趣闻、小故事、愈多越好

建议 看个李安的电影《推手》讲的是移民美国的北京太极拳师朱师傅在儿子优裕的家庭生活,却有寂寞之感。原因是美国的儿媳妇玛莎接受不了这个异国的公公。加上语言的不通,两代人的鸿沟产生了。老人在寂寞中有一次出外散步时,迷失了。回到家的儿子,见父亲不在,出门寻找,几次失望而回,与妻子产生冲突。老父在餐馆里与流氓大打出手后由警察送回家。本来是幸福的家庭生活,由于老父的到来,面临崩溃的边缘。儿子在无可选择下,于是生出驱逐老父的念头……

朱老先生最后离开了儿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馆洗碗打工,惟一能给他一点安慰的是一位从台湾来的陈老太。李安通过这两位老人对故土的怀恋,表达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种无法遏止的乡愁。

4.什么引起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论者认为,在当今和未来世界,不同文化间、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会愈演愈烈,其前景是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文化与文明的一体化,是世界文化的统一。

统一到哪儿呢?统一到西方文明,具体而言,就是统一到美国式文明。这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他国实施军事与政治干涉的理论依据,他们要以所谓的文明征服野蛮,以西方文明征服其他文明,实现西方文明在全球的大同。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前提并不成立。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看,各文明体都走过了一条从封闭、碰撞到冲突的道路,又都在经历着交流、融合与统一的进程。

在文明的行进中,似乎一直存在着两条并行的道路。一条道路是文明的冲突。

在文明的初发阶段,各文明体的形成与演进相对独立,古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两河文明、中国古文明等等,都是在相对隔离的状态独立形成的文明单元;此后不久,文明的碰撞也告产生,从希腊罗马、印度半岛到东亚地区出现了更大范围的文明体;纪元以来,人类文明进入到定型与扩张阶段,西欧文明、斯拉夫文明、阿拉伯文明、玛雅文明都形成于这一时期,文明体的定型又与其扩张密不可分,无论是定型中的文明还是业已成型的文明,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与扩张。随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各文明体的发展日益失衡,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与掠夺性,直接造就了愈演愈烈的文明冲突,时至今日,文明的冲突依然如故,未来文明的前景似乎也应当是不断的冲突与抗争,这一现象是“文明冲突论”立论的基点。

另一条道路是文明的交流与汇融,自文明生成至今,各文明体之间的交流一直存在,而且,随着冲突时代的到来,这种交流日益强化,迄今而言,文明的交流已覆盖了所有文明体及其所有主体内容。无论是语言、文学、宗教信仰,还是民风民俗、艺术审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与融合。

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中,各文明体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各自的特征也不断减弱,人类文明的同一性日渐彰显。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兼并与文化殖民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存文明体的开放性、兼容性越来越强,对于自身以外的文化的吸收、容纳已成为绝大部分文明体的共性。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前景应当是一元同一,这是“文明冲突论”立论的另一基点。 对于“文明冲突”抑或“文明同一”,我们先不必评判其得失,因为他们所立论的基点都是文明进程中的客观实在。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最大限度地拉近不同文明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距离,使之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不断趋同。在新的世纪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一体化必将实现,地域与民族的分野会不断减弱。

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文明的同一只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理论上的终极方向,在通往这个方向的路途中,不同文明体的多元共存与争甚至冲突是维持人类文明行进的根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的多元性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与生物的多样性对生命世界的意义同等重要。我们还可以讲,文化的一元同一只是文明史进程和理论上的终极目标与必然方向,当人类文明完全同一之日,也就是其走上衰亡之时。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在抵达这一终极目标之前,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将会长期存在,不同的文明体也会长期共存,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所在、源泉所在。 就文化冲突与交流而言,冲突是一种极端性或非常规的交流,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冲突可以带来某些文明的消亡,同时也可以激化一些文明的进步甚或促成新的文明体的形成。

以希腊、罗马文明为例,如果没有希腊、罗马在文明形成中与地中海地区其他文明的冲突,便不会有这两大文明体的辉煌,西欧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蛮族南下以及他们对罗马文明的摧毁,便不会有西欧文明的形成,如果没有十字军东侵,伊斯兰文明膨胀的活力也不会那么强劲。文化交流的意义同样重要,一个文明能否富有活力,不断生长,其开放性以及与外部文明的交流程度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们常引以为荣的汉唐盛世、汉唐文明,就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在春秋战国至秦统一的数百年间,核心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融、中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都是前所未有的,乌孙、大月氏与斯基泰人都充当了中西交往的桥梁,通过他们,西部世界的文化、艺术以及青铜技术、农业产品大量涌入,为汉代文明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前提。

同样,魏晋南北朝至唐数百年间,西北、东北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其文化也一再地影响中原;佛教东来,很快与中土本有的哲学与精神世界交流,这些都为唐文明的兴起提供了保障。唐王朝建立后,又采取了开放恢宏的对外姿态,无论是中亚、西亚、欧洲文化,还是日本、朝鲜、南亚文化,都纷至沓来,不绝于缕,唐王朝成为开放的世界中心,长安城则是地道的国际化都 市,这都为唐文明的繁盛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活力。

就不同文明体的共存而言,我们首先要看到,不同的文明形态是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长期选择与认同的产物,文明与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的群体认知。

5.中西文化有哪些冲突事例

中西文化冲突.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

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再烹调技法上,中国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

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着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在这种差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

由此可见 ,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

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最后。

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这种差别是深刻地孕育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的,按先秦诸子的观点,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

“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

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何处少的一个“情”字?!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历史上的差异依然延续和发展着。

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 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

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以理智为基础的。

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再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外国运动员常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面对目前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依然不同。

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相反,西方的解决方案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

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甚至垄断和战争。(四)、中西文化的特征。

关于文化冲突的名言

大语文时代,孩子加强阅读,却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矛盾”

近来,“大语文时代”一词挺流行。

为了不让小一被时代淘汰,老九在假期里,为其准备了一些书籍。想让他通过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打好基础,提升素养。

小伙子看书还算认真,尤其喜欢历史故事,读完还能比比划划讲上一些。

大语文时代,孩子加强阅读,却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矛盾”

前几日,小一与老九交流读书心得。

“爸爸,我发现这书里有些话有问题。”

“啥问题?”

“你看,这篇文章里说:有钱难买寸光阴;这篇里却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意思好像是相反的,我在其他书里也发现过这种。”

嘿,还行,不但读进去了,还知道思考了。

大语文时代,孩子加强阅读,却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矛盾”

老九告诉小一,确实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警句名言:

好马不吃回头草——浪子回头金不换。

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仇不报非君子。

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

……

大语文时代,孩子加强阅读,却发现了传统文化的“矛盾”

看似矛盾,其实却各有道理。

事物永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简单的几句话,却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理解。

说到这,小一一个劲儿摇头“爸爸,我越听越不懂了。”

老九告诉他,不懂就对了,这话题再延伸,就不只是矛盾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了。

最后告诉小一,不管干啥,都要谦虚,你看宇宙就很谦虚,明明拥有一切,却叫“太空”。

文|老九

图|小一

制|大美

感谢支持伴儿记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