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23 10:5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3、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5、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6、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7、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8、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9、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10、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1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1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1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16、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17、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1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19、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
3.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诚信1.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3.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4.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0356330一定很少讲信用。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8.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9.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10.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改 过 1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12.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1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1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1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敬 亲 18.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9.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20.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2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2.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3.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2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好 学 2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2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30.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3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诚信
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3.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4.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8.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10.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改 过
1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12.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1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1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1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敬 亲
18.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9.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20.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2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2.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3.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2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好 学
2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30.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3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 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
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
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
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
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
庸:功劳。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
6. 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样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雷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
——《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7.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都有什么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中庸》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增广贤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
9.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格言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甥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由人。——《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78。
体现中国传统美德的千古流传古佳句,经典深刻,可作人生座右铭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先秦)《诗经·大雅·抑》
【注解】
(1)投:投掷,赠送。
(2)报:回赠,报答。
【翻译】
别人以桃子赠送我,我以李子回赠。
【链接】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有6首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诗经》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是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孔子删诗”、“献诗”三种说法。
《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4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15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
《雅》共有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的诗歌。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先秦)《荀子·非十二子》
【注解】
(1)贵:尊重。
(2)贱:鄙视。
(3)不肖:道德不好的人。
【翻译】
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链接】
荀 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贡献。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先秦)《荀子·礼论》
【注解】
(1)俱:都。
(2)人道:为人的道理。
(3)毕:完成,完善。
【翻译】
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和终结都做得好,做人的道理就完善了。
利少而义多,为之。
——(先秦)《荀子·修身》
【注解】
(1)为:做。
(2)之:它。
【翻译】
利益少,但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
【链接】
义
义是仁的具体规范之一。“义者宜也。”孔子提出“君子以义为上”。孟子最重视义,《孟子》一书中义字使用了108次,并经常把仁义联用。道家从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反对仁义说。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庄子也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仁又是违背人性的,坚决主张“绝仁弃义”。基于非道德主义的立场,先秦法家也反对仁义道德。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并揭露仁义之道的内在矛盾,批判仁义的虚伪性。但法家并不简单反对义,而是借鉴了儒家关于义的内涵,认为是调整君臣、父子、朋友、亲疏关系的准则。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先秦)《荀子·子道》
【注解】
(1)从:服从。
(2)道:道义,真理。
(3)义:道义。
(3)父亲:指父亲的命令。
【翻译】
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链接】
性恶论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孟子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子、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
【注解】
(1)其:他的。
(2)毙:因病或伤而倒下,这里借指灭亡、垮台。
(3)必:一定。
(4)速:快。
【翻译】
以不义之举而强大,其灭亡一定会很快到来。
【链接】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注解】
(1)必:必定,一定。
(2)毙:死。
【翻译】
多做不义之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链接】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孙,世代居住在齐国的都城营丘,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就双目失明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多行不礼,必自及也。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
【注解】
(1)及:危及。
【翻译】
多做不符合礼的事情,最终必定会危及自己。
【链接】
“鲁君子”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记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论语·公冶长》记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还与左丘明一起入周观史,修《春秋》。《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其为表里。”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先秦)《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
【注解】
(1)凡:大凡,凡是。
(2)以:因为,在于。
【翻译】
大凡人类比禽兽高贵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有一套关于礼的制度。
【链接】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晏子名婴)的生平逸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且完整的晏子形象。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当历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先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注解】
(1)进:做官。
(2)廉:廉洁,廉政。
(3)退:不做官。
(4)行:品德。
【翻译】
做官不忘记廉洁,当老百姓不忘人的品德。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先秦)《韩非子·观行》
【注解】
(1)目:眼睛。
(2)无以:没有用来。
(3)正:端正。
(4)须眉:胡子和眉毛。
(5)身:人。
(6)迷惑:是非。
【翻译】
有眼睛却没有镜子,就无法观照面容;人若失去道义这个标准,就无法明辨是非了。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先秦)《列子·说符》
【注解】
(1)而:如果。
(2)唯:只。
(3)是:这。
【翻译】
一个人如果没有义,只知道吃喝,这与鸡狗无异。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注解】
(1)地利:地理的优势。
(2)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文德: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
【翻译】
靠地理的优势不如靠上下团结,靠武功不如靠礼乐教化。
【链接】
桓 宽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朝汝南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汉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桓宽知识广博,著有《盐铁论》。
乘理虽死而不亡,违义虽生而非存。
——(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注解】
(1)乘:追逐,追求。
(2)虽:即使。
【翻译】
追求真理,即使死了也精神不灭;违背道义,即使活着也像死了一样。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汉)戴圣《礼记·中庸》
【注解】
(1)近乎:接近于。
(2)知:通“智”,智慧。
【翻译】
喜爱学习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链接】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有关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而且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包括《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做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注解】
(1)尚:崇尚,重视。
(2)往:去。
【翻译】
礼崇尚有来有往。有去而不来,这是不符合礼的原则的;有来而无去,这也是不符合礼的原则的。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注解】
(1)妄:胡乱。
(2)辞费:话多而无用。
【翻译】
根据礼的要求,不应该胡乱议论他人,也不说无用的话。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
【注解】
(1)厚:厚道。
(2)毁:诋毁。
(3)以:来。
(4)自益:有益于自己。
(5)要:索取。
【翻译】
厚道的人不诋毁别人而有益于自己,仁爱的人不危害他人而求取虚名。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汉)韩婴《韩诗外传》
【注解】
(1)生:生存,立身。
(2)成:成功。
(3)宁:安宁。
【翻译】
做人不讲礼就难以立身,做事不讲礼就难以成功,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解】
(1)固:本来。
(2)或:有的。
(3)鸿毛:大雁的羽毛。
【翻译】
人本来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得有价值,像泰山一样重,有的人死得没有价值,像大雁的羽毛一样轻。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三国)曹操《礼让令》
【翻译】
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链接】
曹 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酒以成礼,过则败德。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注解】
(1)酒:喝酒。
(2)以:用以。
(3)礼:礼仪。
(4)过:过度。
(5)败:有损。
(6)德:道德。
【翻译】
喝酒是用以表示一种礼仪的,喝过了就有损道德。
【链接】
陈 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小时候好学,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汉灭亡后,晋司空张华爱其才,就向司马炎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在职期间,陈寿整理出了诸葛亮的文集,命名为《蜀相诸葛亮集》,同时写出了有名的《三国志》,共计65卷。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注解】
(1)以:因为。
(2)易:改变。
【翻译】仁爱的人不会因为盛衰而改变节操,讲道义的人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心意。
【链接】
《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60年的历史。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了解“三国文化”多是通过明代的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那么这两部相距千年的著作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在统称《三国演义》。《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历代史学家对《三国志》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为,陈寿的《三国志》是时至今日已经形成的“三国文化”的源头。
不在顺逆,以久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梁传》
【注解】
(1)在:在于。
(2)断:判断。
(3)道:道义。
【翻译】
不在乎其言行是顺从还是违背,只要符合义的标准就行;不在乎其感情上是恨是爱,只要是其所作所为符合道义就行。
【链接】
范 晔
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他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乔传》
【注解】
(1)若:如果。
(2)生:生命。
(3)全:保全。
【翻译】
如果道义比生命重要,那么可以舍生取义;如果生命比道义更重要,也可以暂时保全性命。
【链接】
《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由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主要记述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其一,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6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二,《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7个类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他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范晔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范晔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一共17位杰出女性,其选择标准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以为身谋。
——(唐)吴兢《贞观政要·赦令》
【注解】
(1)怀:怀抱,志向。
(2)蹈:践行。
(3)弘:弘扬。
(4)性:习性。
(5)好:喜欢。
(6)谗:谗言。
(7)身:自己。
(8)谋:打算。
【翻译】
君子的志向是践行仁义,弘扬高尚的道德;小人的习性是喜欢进谗言,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不由礼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也不能久。
——(唐)杨炯《公狱辩》
【注解】
(1)不由礼:不符合礼的规定。
【翻译】
不符合礼的事不是不能推行,而是推行了也不能持久。
【链接】
杨 炯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公元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公元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公元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公元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明万历中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年间重辑为13卷。其中《从军行》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恶绝于心,仁形于色。
——(唐)韩愈《郓州溪堂诗》
【注解】
(1)恶:作恶。
(2)形:表现,流露。
【翻译】
只有从心底根除作恶的念头,仁爱才能自然而然地表露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