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无用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23 17:4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阅读时代杂志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后悔无用名言警句
1. 不后悔 名言警句
泰戈尔【印】: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雪莱: 由于软弱才能做的事情,倘若在做了之后还感到懊悔,那便是更加软弱。
明·刘元卿: 快意事孰不喜为?往往事过不能后悔。
英国谚语: 坦白是后悔的第一步。
托·富勒: 诚实的人从不为自己的诚实而感到后悔。
拉布吕耶尔: 当我们为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叹息时,我们应该考虑将来的衰老,不要到那时再为没有珍惜壮年而悔恨。
法国谚语: 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
贝多芬【德】:人拥有的东西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的了,所以千万不要把今天所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 关于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释义: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2、宋 岳飞《满江红·写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释义: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3、晋 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释义: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4、唐 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5、清 周希陶《增广贤文》:书到用时方恨少。
释义: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
3. 关于后悔没有珍惜时间的名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
放弃时间 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布封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 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 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岁去弦吐箭。
--孟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欢娱不惜时光逝(英国)。
4. 世界上有什么后悔的感叹名言警句
名言一.称说;描述。《书·大禹谟》:“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孔 传:“名言此事,必在此义。”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 力士 再拜贺曰:‘非常之事也,愿陛下为臣一奏之。’其声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宋 苏轼 《贺提刑马宣德启》:“其为喜幸,岂易名言。”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中·寄张十二山人彪》:“此数句隐显映带,其妙处未易名言。” 二.著名的言论或话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庾公 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于时以为名言。”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公尝语 尹师鲁 曰:‘恩欲归己,怨使谁当?’闻者叹服,以为名言。” 朱自清 《论标语口号》:“格言也罢,名言也罢,作用其实都在指示人们行动,向着某一些目的。” 警句可以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来陈述深刻的道理,并且能够时刻给予我们提醒的句子,就叫做警句。名言警句 经验的言外之意就是失败的累积。 生活的经验只有概括成名言警句,才能易于留传。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其中的经验教训,更新知识和观念。 一些名人与不是名人的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统称为名言警句。
后悔是最无用的情绪!
图片作者:Supriya Bhonsle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过一个观点:
约4万年前,智人是如何打败我们的近亲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上的主宰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产生了一种能力:能够想象没有发生的事情。
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进行计划,比如:思考猎物可能的反应和移动轨迹,事先安排好陷阱,制定包围的战术……从而使得智人针对其他物种,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
尤瓦尔把这种现象称为「认知革命」。为什么智人会诞生这种能力呢?至今在人类史上还是个谜。不过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
在考古学上,也发现了这一时期大量的「象征性文化」,比如宗教仪式、艺术装饰以及洞穴壁画,就是认知革命的佐证。
这种能力(我们暂且把它称为想象力)曾带给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在现代社会里,它却带给了我们不小的麻烦。
我们总是过于容易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用一些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为自己增加烦恼。
要么,就是把威胁无限放大,想象未来的负面发展,想象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让自己一直活在担惊受怕里面。
要么,就是不断地反刍以前的选择和决策,想象「没有踏上的另一条路」,想象它可能的发展和结果,感叹「要是我当时如何如何就好了」……
前者,就是对未来的焦虑;后者,就是对过去的后悔。
这两种想象,共同构成了绝大多数烦恼的来源。
你有没有过在夜深人静之时,或是跟朋友谈天说地、倾诉心事的时候,心底划过一丝遗憾:「要是当时……就好了」?
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这种后悔,可能是针对自己某种过失、轻率或不当的行为。比如,一时冲动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做出一些难以挽回的事情,从而给别人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把一件本来好好的事情搞砸了……诸如此类。
而更常见的,也许是针对某个「可能性」的后悔:「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另一个选项,会怎么样?」
比如:
「当时那个项目,如果自己有勇气去挑战一下的话,现状应该会很不一样吧?」
「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个offer,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当时不是留在家乡,而是选择去大城市打拼,现在我会是什么样的?」
……
所有我们没有做出的选择,都会成为一种永远无法验证的可能性,在不经意的时候,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拉扯着我们的思维,牵动着我们的想象力。
如果我当时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后面的发展会不会更顺利?我现在的境况是不是会更好?
这种反应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我们在许多场景之下的一个默认反应。甚至很多时候,你都意识不到自己产生了这样的情绪,但它就是切切实实地存在,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影响。
比如,我发了一篇推送,数据不是特别好,我也会下意识地浮现一个念头:要是当时用了另一个标题,数据会不会好一些?
如果你把类似的感受全都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来,那么它发生的频率可能会令你吓一跳。根据一份1984年的研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和沟通里面,「后悔」出现的频率,是第二高的。(Shimanoff,1984)
(顺带一提,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喜爱」)
当然,这些场景绝大多数都只是一些生活细节,没有那么严重,你很可能完全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甚至未必会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可能就是那么顺口一说。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日积月累,会慢慢在潜意识里给我们灌输一个信念:
我现在的状况是不够好的,而我本来可以更好,但是我没有选择它。
每一次你涌起后悔的情绪,都是在为这个信念再添上一个砝码,训练大脑往这个方向再靠近一点点。
这也许就值得我们去警惕和留意了。
那么,这个信念是真实的吗?
当然不是。
大脑有一个特征:当我们访问储存在记忆里的信息时,大脑总是会更关注那些积极的信息,把它们放大,而倾向于忽略那些消极的信息。这就导致了,我们回忆过去,往往都是美好的。哪怕有些事情不那么美好,在记忆的滤镜中,也很容易显得美好。
比如:如果大家平时听过自己的长辈回忆往事,会发现,哪怕他们经历的往事很艰苦,但在他们讲来,也是充满感慨、温情的。因为大脑会下意识地对过往的经历加上一层滤镜,把它们往正面的方向去解释。
这种现象,就叫做「积极偏差」。也叫作玫瑰色眼镜、波丽安娜效应。
这跟后悔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在于:想象「另一种可能发生的未来」跟「回忆过去」,实质上是同一种心理过程,叫做「心理时间旅行」。
换句话说,我们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并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原料。这些原料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我们记忆里面的过往经历。
注意:是记忆中的过往经历,而不是我们实际的经历。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前者的我们,总是会显得更加理智,更加英明,更加敏锐,更加果断,作出了更多的贡献……
因此,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另一个可能发生的未来」里面的我们自己,也往往是一个更加理智,更加英明,更加敏锐,更加果断的自己。
在那个「可能的未来」里面,我们总是会做出更好的选择,清楚地权衡风险,遇到问题时能冷静思考,处理手段干净利落,一切都踩在最正确的点上。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个可能的未来,怎么可能会是不好的呢?
更进一步,当我们涌起后悔情绪的时候,往往是什么场景呢?大多数情况,是遇到了棘手的困难,生活面临一些不如意的时候。
这时,与积极偏差不同,我们的「消极偏差」就会被激活,从而,更加容易注意到那些会造成危险的部分,乃至于产生「灾难性想象」,难以遏制地联想到最坏的情况……
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很容易萌生「后悔」的情绪,更进一步增强对「另一个可能的未来」的向往。
但是,这种向往本来就是不真实的。
你只是在用一个虚假的幻象,为自己构筑一个安全屋,把自己藏进去,企图逃避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冲击和威胁。
1994 年,心理学家 Gilovich 和 Medvec 提出了一个「后悔的时间模型」,也佐证了这个效应。
我们可以大致把后悔分为两种:对「做了某事」的后悔,以及对「没做某事」的后悔。他们发现:从短期来看,「做了某事」的后悔感受会更强、更痛苦;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没做某事」的痛苦程度,都远远高于「做了某事」。
原因很简单:「做了某事」的后悔是封闭的,虽然强烈,但总是有期限的。我们总是可以采取一些行动,去弥补我们的过错。因此,这种后悔一般不会持续很久。
但「没做某事」,由于它没有实际发生,因此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那么它就是开放的。我们总是可以给它加上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想象,赋予种种意义,不断地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厌倦和沮丧,添加在那个没有发生过的「另一种可能」上。
因此,它会以我们的负面念头为食粮,不断地汲取力量,壮大自身,不断成长。
它越长大一分,我们身上背负的压力,就更壮大一分。
它不但会不断告诉你「你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且还会不断提醒你「你的现状不够好,而你原本可以更好」。
很多时候,这就是破坏我们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幸福来源于什么?并非来源于我们真正「拥有什么」,而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跟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值。这个差值越大,我们的幸福感就越强烈。
而「没做某事」的后悔情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会不断加大你的期望,不断地壮大你非理性的想法:这些东西本来都是我应得的,我本来可以得到更好的东西。
但实际上,这种期待是真实的吗?并不是。
「另一种可能」,就如同我之前讲过的「完美的标准」一样,都是虚假的、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是被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滤镜给歪曲了的幻想。
既然这种幻想本来就是虚假的,那么它所叠加上去的期望,会是真实的吗?当然也不是。
所以我才说: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本就是无根之本,它们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在自寻烦恼。
我们擅长的,从来都不是正确反映现实,而是按我们的想法解读现实。
这就是我说「后悔是最无用的情绪」的原因。
一方面,它指向的对象是虚构的、完全不存在的,我们相当于凭空立了一个靶子,用它来批判和否定自己。
另一方面,它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对现实中将要面对的未来,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很容易反过来让我们沉溺在不公平、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的状态里,拖慢我们的行动。
因为,但凡它对未来能起到一点作用,它就不是后悔了,而是经验、教训、鞭策、激励,等等。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后悔是一个向内的状态,是自我沉浸;而后者是向外的状态,是自我抽离。自我沉浸只会带来负面的感受,导向痛苦、抑郁、沮丧,让我们降低乃至丧失行动力。
而丧失行动力,就会导致我们面对这个「不够满意」的现实时,能够对它进行的干预和改造更少,从而导致我们更加不满足于现实,更容易沉浸在后悔之中……
这就是一个负面循环。
当然,现实生活中,如此严重的情况也许不常见 —— 但很多时候,后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没有性质之分,只有程度之分。
因此,很多年前我给自己立过一些信条,其中有一条就是:永远不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做过的决定后悔。不要把一分一毫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后悔上。
后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它只会带来内耗,让我们不断沉浸在跟自我的交战和冲突之中,消耗我们的精神力量。
与其后悔,不如多想一想,我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类似的情境 —— 这才会更有意义一些。
不要沉浸在情绪状态里面,要去做有用的事情。
进一步,后悔的本质是什么呢?它的根源来自于什么呢?
实际上,后悔是源于一种「自我特权心态」。什么是自我特权心态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内在的优越感:认为我是出色的、是优秀的、是我自己心智世界的主角,因此我也必须匹配我所能知道的「最好的可能性」。
这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把自己代入进去主角的位置一样,要求一切选择都必须能够最大化收益,不然就要读档重来。
但现实中能读档吗?不能。因此,我们才诞生出了后悔的情绪,用它来代替读档。
换言之,后悔是怎么来的呢?是源于,对「我本应得的」和「我所得到的」两个结果之间的差距,感到「不公平」而诞生的。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后悔情绪,相当于大脑给你发出的一个信号,提醒你:
1)现状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够满意的地方,是否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应对和改进它?
2)我们对自己及未来是否抱有一些过度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是否考虑去调整它?
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两者上面,关注自己能够去行动和改变的事情,是一个更好的角度。
如果你曾受到过后悔的困扰,有一个思维方式也许能帮到你,那就是:接受和认同一个事实:
「我」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世界的主角,并不一定非得得到最好的结果。
在「我」过往的生涯和际遇中,一切所得到的结果,都跟当下的「我」是相匹配的。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对于我们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只要我在作出决定时认真地考虑过了,那么这个决定就是「当时的我」所能够做到的「最好」 —— 基于这一点,无论它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我都有义务、有责任去承担。
我们不能用事后去推断事前,不能拿到答案之后,再去苛责当时的自己,为什么没有选到正确答案。
无论是当时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是同一个我。我要为当时的我作出的决策和行为负责。没有必要去否定过去的我,如何用好现在的我,为将来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我」,才是当务之急。
这无法帮你解决目前的挑战,应对目前的困难,但也许可以帮你卸下负担,让你从「后悔」的怪圈和内耗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把目光聚焦到行动上。
要知道:在我们的余生之中,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一天。
不要把这么好的时间和机会,浪费在对过去的后悔和懊恼上。
来源:微信公众号“逻辑学”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上一篇:保持心理健康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翼虎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