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孑的名言

时间:2022-04-24 04:2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论坛 | 评论: 次 | 点击:

老孑的名言

1. 老孑的名言名句大全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

2. 孔子,老子名言3

孔子哲理名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3. 老子的名言.“的确,优势和劣势有时候并不是绝对.把自己放在劣势,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3、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确,优势和劣势有时候并不是绝对.把自己放在劣势,就是给自己压力,为自己注入进去的动力.敢于把自己放在劣势的人,最终就有可能把劣势转换成优势,从而取得胜利.”这句话可以想到老子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 【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名言】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是老子参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总结,是为人谋事的最高法则!“反者道之动”是说“道”的一种运动变化形式就是一个字——“反”.“反者道之动”就是“反动”啊,万事万物的规律都是“反动”的,反向运动、反复运动.“反”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返回、反复,同“返”;第二个意思是反对、相反.这两个意思,是同时具备的.先看第一个意思,大家想一想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它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不是都是反复、回归——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比如说太阳今天早晨从东方升起,中午升得最高,下午开始往西边落下,到第二天又是东升西降.月亮每一个月都有阴晴圆缺,都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变化.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庄稼也都是随之生长收藏.还有潮起潮落、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草长莺飞……哪一个不是生生灭灭,周而复始?从宏观视野看,就是物质不灭定律,这就叫“周行而不殆”,这是一个大规律.《周易》把它看成是周期变化——“反复其道”“周流六虚”,佛家看成是“轮回”“因缘”,儒家看成是“慎终追远”“原始反终”.第二个意思,反对,就是相反、相对.老子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跟孔子不同,孔子一般说“是什么”,老子一般说“不是什么”.孔子是一种正向思维,老子是一种反向思维.大家知道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吧?比如说要画一朵云,国画怎么画,油画又怎么画?油画要用颜料把这朵云是什么色彩给画出来,一朵彩云要用各种颜色.而国画画云,不是用颜色、水墨把云给画出来,而是“飞白”,就是留空白,把它周围的山画出来,没有画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就是云了.这就是以不画为画,这是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老子不说“是什么”,而说“不是什么”,比如说不是“物”、不是“名”、不是“形”……把不是的东西都淘汰了,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道”了.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反向、对待的思维方式:你居上,我就居下;你呈强,我就示弱;你华美,我就素朴.“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一种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柔弱胜刚强,这一点在《老子》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和水.我们成年人要向婴儿学习,向水学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不要锋芒毕露.柔弱、谦虚、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宝,才是取得成功的“大用”.。

《道德经》10句格言,洞察天地玄机,感悟处世智慧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洋洋洒洒五千言,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处处蕴含人生大智慧,下面挑选其中的十句,分享给大家!

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六十四章》

天下之事,纵然充满于天地之间,但仔细观察,一切事情在开始之时,是本来没有的。所以现在虽然有了,也一切顺其自然,不起有所作为的心;即使事情已经成了,仍然看作开始时的什么都没有,心中没有固执不化的念头,也就没有什么成败得失了。

二、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六十三章》

为人处世,不应轻易向他人许诺,凡是轻易许诺的,必定会因为食言而失去信用;任何事情,都不要看得太容易,如果认为事情比较容易,就轻易而为,必定会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道德经》10句格言,洞察天地玄机,感悟处世智慧

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五十八章》

祸福相依,总是不停地互相转化。但祸福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起心动念。如果起的是善心善念,则祸转为福;如果起的是恶心恶念,则福转为祸。因为人的念头不停地在善恶之间转换,所以人的祸福也会不停地循环往复。

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五十六章》

智者有自知之明,知道“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知道“道”是用言语难以形容的,所以心知肚明,但却不会轻易言说。而没有智慧的凡夫,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道”,所以才侃侃而谈,把无知当有知。

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四十八章》

读书做学问,学习知识,越学就会越多。但修道之人,修改的是个人的缺点,除掉的是不良的习气,克掉的是自己的情欲,所以说日益减损。

《道德经》10句格言,洞察天地玄机,感悟处世智慧

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四十八章》

人的贪欲永无止境,所以才不会知足,由于不知足,看到他人有的东西,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占为己有,这种想占有的心,就是灾祸的根本,所以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欲得”。

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四十四章》

凡事懂得知足,就不会招致侮辱和蔑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失败和挫折,这样就可以长久安定下来了。

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三十八章》

上古圣人,无心于德,不以自己为有德,而能德化众生,流传千古,所以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中古以下的人,不知有道,只知有德,常常想着不失去德,并且以德自居,所以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经》10句格言,洞察天地玄机,感悟处世智慧

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三十三章》

能够洞察贤德愚笨,辨别是非善恶,看透世道人情,发现别人缺点,这种人可以称为智者。但善于观察别人,就必然不善于观察自己,所以善于察人的智者,不如有自知之明的人。

十、胜任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三十三章》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虽然说很有力量,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定会遇到比他更有力量的人。战胜自己,自强不息,才是真正的强者。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