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与名言的区别

时间:2022-04-24 08:0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 评论: 次 | 点击:

谚语与名言的区别

1.名言、警句、谚语和格言的区别

定义

格言: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名言:著名的话。如至理名言。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警句: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相同点:四者都是有一定涵义的话,四者都是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并相对固定下来的话。

不同点:四者不同点在于,各有表达上的侧重点和特点。 谚语主要强调它的出处来自民间,出自百姓之口,经过广泛流传而固定的语句 警句着重表达含义深刻生动,使人特别注意而告诫的句子,强调“警”就是使人特别注意

名言是着重从言论的知晓度来说的,它是著名的,因此名言也常说成“名人名言”,往往名言不仅言论著名,且大家一般知道这句著名的话是谁说的 格言是含有教育意义的话,和警句相似,所以一般把格言和警句连起来合称“格言警句”。

一个具体问题 关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谚语”吗? 严格说来,这句是名言不是谚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魏志》)。 虽然这句话引用很广泛,但是非常奇怪,人们引用说明道理往往忽视了它的出处,所以许多人以为它来自民间,故许多人常在引用此语时灌之以“古语曰”、“有俗语曰”、“人们常说”之类的说法,连宋代大学者朱熹也没有提及此语之出处,只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子读书法》)看来,董迁之名不“著”,已经为后人所忘记,于是才把它当做了谚语。

2.谚语和格言的区别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

谚语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

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

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

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3.谚语和格言的区别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

谚语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4.格言与谚语有什么区别

格言,都是名人名言

谚语,老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详细的有: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所谓格言,是指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它常常是哲人、智者或其他成功人士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经验总结,体现了他们人生智慧的精华。格言作为一种智慧的语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格言犹如一颗颗光彩照人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更以其笔触生动、内涵深邃、论断精辟被引为座右铭,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常被人引用以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

5.谚语与格言的区别是什么

格言,都是名人名言 谚语,老百姓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详细的有: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所谓格言,是指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

它常常是哲人、智者或其他成功人士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经验总结,体现了他们人生智慧的精华。格言作为一种智慧的语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格言犹如一颗颗光彩照人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更以其笔触生动、内涵深邃、论断精辟被引为座右铭,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常被人引用以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

6.名言,警句,谚语和格言的区别

名言

míngyán

著名的话:至理~。

警句

jǐngjù

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

谚语

yànyǔ

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格言

géyán

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格言和谚语的区别是什么

格言、谚语的区别定义格言: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相同点:两者都是有一定涵义的话,都是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并相对固定下来的话。 不同点: 不同点在于各有表达上的侧重点和特点。

谚语主要强调它的出处来自民间,出自百姓之口,经过广泛流传而固定的语句 格言是含有教育意义的话 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谚语”吗? 严格说来,这句是名言不是谚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 魏志》)。 虽然这句话引用很广泛,但是非常奇怪,人们引用说明道理往往忽视了它的出处,所以许多人以为它来自民间,故许多人常在引用此语时灌之以“古语曰”、“有俗语曰”、“人们常说”之类的说法,连宋代大学者朱熹也没有提及此语之出处,只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子读书法》)看来,董迁之名不“著”,已经为后人所忘记,于是才把它当做了谚语。

谚语与名言的区别

谚语、箴言、格言、警句,到底有什么区别?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标题《格言中的智慧》,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文/贝小戎

谚语、箴言、格言、警句,到底有什么区别?

(图 谢驭飞)

我们读到的各种简短而又深刻的句子,在专家看来,还是有区别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安德鲁·许在《格言理论》一书中说,谚语是公认的真理,而且通常是佚名的,因此“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是一句谚语,卡夫卡的“笼子在寻找一只鸟”就不是谚语。谚语的特点是,对每一句谚语,都有一句跟它相反的谚语,人们说“久别情疏”,也说“久别情更深”。

警句包含机智的、讽刺性的转折,比如蒲柏和王尔德的一些话。箴言通常是一种道德指南,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的“凡事不要过度”“认识你自己”。但法国人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而不是关于人生的指引,比如他说:“平庸之辈往往谴责他们不懂的东西。”讲箴言时,德国人说得比较绝对,法国人则喜欢例外,总是说“经常”“大部分人”。

如果说谚语是民间智慧,警句是作家的俏皮话,箴言通俗易懂,格言则比较接近哲学、比较高深。曾有人提出,萨福的作品不是只留下了片段,而是她就是用片段形式写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大概也一样,他留下的残篇包括:“自然喜欢躲藏起来”;“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是坏的见证,如果他们有着粗鄙的灵魂的话”;“如果幸福在于肉体快乐,那就应当说,牛找到草吃时是幸福的了”。帕斯卡尔、尼采、维特根斯坦等都是用格言写作的哲学家,他们有意识地用碎片化的论述去对抗体系化的哲学,认为宇宙太广大,无法加以体系化。

《纽约客》的亚当·戈普尼克说,格言的含义很含混,反而有助于传播,因为它容许不同的解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什么意思?悲观主义者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是无法阻挡的,乐观主义者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前进是不可阻挡的。

戈普尼克认为,格言是可以独立摘引出来的。“有人说,在阅读时,背景就是一切,但是格言提醒我们,摆脱背景也很有趣……王尔德最好的箴言通常都是在从他的戏剧中拎出来时更有趣。巨著让我们知道理解是有多困难,格言则告诉我们,为了弄懂意思,我们需要知道的非常之少。格言能看到体系看不到的东西。”

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在小说《莫斯科绅士》中说:“人们在书上印上页码,不就是为了在中断一段时间后,能马上找到先前看过的那页?”这大概是一句警句。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喜欢引用格言,也能写出格言:“我们是哺乳动物,脑前额叶太小(至少在基因工程还没有更发达之前),而肾上腺太大。”

新刊,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40期1057 甲骨文 ¥15 购买 【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38期1055 最美敦煌 ¥15 购买

【推荐阅读】

路遥的幸与不幸:《平凡的世界》一度被认为是“很大的倒退”,大众广播节目拯救了它

50年代的声名与不公,80年代的小说实验,“归来者”王蒙超越“伤痕文学”

从双雪涛、贾行家,再到班宇、郑执,为什么东北作家会在近两年“爆发”?

除了饮酒、美食、女人,海明威的书信里,更多的是一种野性的呼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