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
时间:2022-04-24 08:2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书舍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
1.有哪些名言警句只流行半句,其实后半句才是更重
“与人为善,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原文出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并非原义是提倡"以德报怨"。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此句出自《论语 子路第十三》“言必信、行必果”,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甚至自我标榜自己。其实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此句出自《孙子兵法 .谋攻篇》被人们误解认为:不通过
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原文释义: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慎重开战、
做好充分准备。
【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
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2.有哪些为人熟知的名言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后半句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但孟子显然不是希望大家轻诺无信,只是不要去做抱柱的尾生。人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世界,同时也要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己新了之后,就没有必要被旧的自己所画的牢束缚住,勇敢地跳出来大步向前。「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是:周易·乾卦》:群龙无首,吉「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这之后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大概就是说,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学什么没完没了的知识,你真是个二逼傻逼脑残呀!
《格言联璧》:人有大巧,必有大拙
一、
人因心智聪慧而兴起,但也多因心机太深而败亡。
人生的境界应该是从无知到复杂,再到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当大多数人不能驾驭自己的智慧时,或许能够从无知走到复杂,但很难再从复杂走到简单。
当他从无知走到复杂的时候,就是因心机而兴起的时候,但是当他无法将自己的心智状态由复杂化为简单时,最终便因心机颇深而败亡。
对于世间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心机来谋划自己的事业、生活,甚至自己的感情,有的时候或许不相信命运,但大多数人都不会怀疑自己的心智精神,总以为自己的心智能够给自己带来想要的人生。
看上去这一切无可厚非,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心机未必能给人生带来真正理想的结果。
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叫做:人有千算不如天有一算。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去衡量事物时,其实是带着分别心对事物作出的主观判断,太过于执拗的人,才会在这个基础上生出了自己的偏见,不管一个人的心智聪慧的程度有多深,都不可能站在绝对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所以此基础上,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用心越深,反而越会走向偏颇。
人之所知,皆为自己所见之处,而所见处恰是蔽者之端。
一个人的思维意识是由自己的出身、经历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存在局限的。人生时刻都是处在变化的状态中,若是拿固有认知去衡量一个永远在变化的人生,甚至过度以主观意识妄图主导客观自然,这也终究是自作聪明的小伎俩。
《格言联璧》中有一句话,叫:机者祸福所由伏,人生于机,即死于机也;巧者鬼神所最忌,人有大巧,必有大拙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灾祸与福祉都潜藏于心机之中,人因心机而兴起,也注定会因心机而败亡;魔鬼和神明都忌讳太过聪明,因为人一旦变得极其聪明,也必定会变得极其愚蠢。
古时,孙膑和庞涓本是同窗好友,两人最初从鬼谷子那里学习兵法,交情甚厚。
后来庞涓先去辅佐魏王,使魏国强盛一时,等孙膑到来的时候,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便想除掉孙膑,以免他妨碍了自己的晋升之路。
后来庞涓想出毒计,陷害了孙膑,当孙膑侥幸脱险之后,在马陵之战之中使庞涓兵败身死。
所以,在任何一种环境或者个体身上,聪明本身都不是一个坏事,但是一个人要拥有能够驾驭聪明的智慧,这样才不会因为自己的聪明让自己钻入一个偏执的“复杂”状态中。
如果一个人长久地陷入思虑复杂的状态之内,那么他所行使的心机往往会使事物朝着与自身期待恰恰相反的方向发展,哪怕暂时的呈现是自己所期待的结果,但最终结局的发展也和他所期望的相违背。
二、
所以当一个人活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要懂得从自己的人生中舍去一些东西,舍去的也就是自己多余的私心杂念,其中就包括那些看上去十分睿智,但实际上毫无用处的心机。
不管是我们常听到的“舍得”智慧,又或者是“断舍离”的概念,其中所阐述的境界都是舍去自己的多余执念。
能够由复杂到简单,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制造人工的自然,而是顺应原来就如此的天然。顺应天然的能养成良好的道德,有意人为的就会产生歹毒心理。不要满足于天道的涵养,不要忽视人为的害处,百姓就会接近自然并按天性办事。
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人在很多时候,是很难理性去驾驭自己人生的。
世人虽有智慧,但更多的却只是念头,所以许多人在多数情况下都只是贪嗔痴欲这些复杂念头支配的傀儡。
当一个人被错误的念头支配时,就很难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所以很多人才会在苟且的生活中用浅薄的手段,一味使简单变得复杂,使轻松变得沉重,最后让自己身陷愚痴之中不能自拔。
正是因为一个人深陷于这种错误的状态之中,所以才会企图用自以为是的聪明去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而这样的状态必然不能让他获取期待的人生。
就好像一个人方向一旦错了,那么不管他在过程之中怎么努力,最终都不会到达正确的目的一样。
所以放下自己自以为是的心机,有的时候简单一些,或许才能通达你所想要的状态,越复杂人生则会越糟糕。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