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的名言
时间:2022-04-24 12: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华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李冰的名言
1.都江堰市李冰,都江堰诗歌赋辞
都江堰赋·并序
作者:田园
夫都江堰,乃秦蜀郡李冰父子,于岷江激流所筑坝堰也。其功能,分洪减灾,引水灌溉农耕。川西平原自此,无旱荒水涝苦吟。民乐耕耘固守,年年五谷丰登。其功德无量,真乃千秋功勋。尔乃天府祥瑞,余之故乡福音,是为赋也。
夫都江堰,位成都平原之西北边缘,玉垒山麓之岷江河畔。尔岷江,源弓杠岭郎架岭,至宜宾汇入长江。右揽葱茏玉垒,左挟积雪岷山。二王庙兮,碑刻治水名言,蕴藏经典;庙堂碧宇辉煌,神象高轩。二王功德盖世,满堂袅袅香烟。若夫伫立庙前俯瞰兮, 鱼嘴势吞洪流,堤坝雄浑壮观。江分内外,腾翔鱼贯;离堆锁峡,宝瓶攸关;泄洪孔道,飞沙石堰;泻洪排沙,旱涝永安。堤坝雄踞兮,汹涌岷江;恒古壁垒兮,固若金汤。夫都江堰兮,引水分洪,荫民福祉;李冰父子兮,为官为民,开渠筑堰。
都江堰之水利工程兮,因时制宜之乘势利导,堪称一绝;遇弯截角之逢正抽心,治水良方。伟哉!经典治水韬略,三字经文灿烂。深淘滩以低作堰,六字旨之千秋鉴。挖河沙以堆堤岸,砌鱼嘴若安羊圈。立湃阙以凿漏罐,笼编密以石装健。分四六以平潦旱,岁勤修以预防患。牢记祖先遗训,遵旧制勿擅变。
覌乎都江堰,二王治水遗风,代代相传;司马出史西南,史记载篇。诸葛挥师西征,设官专守坝堰;贺龙元帅入川,拨银抢修江堰。建国六十二年,灌溉扩展连连。灌区达千万亩,四十余县受益。平原河渠纵横兮,旱涝丰收从人。东山灌溉之水渠,蜿蜒山地以惠民。蓉城锦水纵横,若威尼斯缤纷。尔乃天府之国,春来河渠满盈。五谷杂粮,连年丰收在望;春风化雨,万物葳蕤峥嵘。夏有菜籽麦穗金浪,桃红柳绿;秋有稻谷玉米红薯,丹桂沁心。噫嘻!都江堰渠之水,真乃天赐玉音。
嗟乎!李冰父子兮,乃大禹传人。都江堰渠兮,举世闻名。历尽桑田沧海,见证历代风云。汶川地震,依旧从容不迫;山崩地裂,稳若铜壁铸金。二王神庙兮,贯看惊涛骇浪;傲岸雄踞兮,护佑坝堰龙门。与黎民无量洪福兮,乃千秋功德至尊。
2.李冰 八字真言
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
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3.分析都江堰李冰的形象
我们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太史公司马迁在他《史记·河渠书》中记下这位创建都江堰 丰功伟迹的水利专家和地方官,但他只写了“蜀守冰”,没有写他姓什么。这位水利专家的姓,是后来班固的《汉书》才补上的。班固写上李冰的名字不错,因为我们在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刻李冰,衣襟上清晰刻有李冰的名字。
史书记载的李冰创建都江堰,“凿离堆”就是在前山脚开一 个口子,就是宝瓶口和它下面那条内江河道。“壅江作栅”就是修 筑金刚堤分水,开凿那条引水河道。“穿二江于成都江之中”,就是开今天蒲柏桥靠太平街那条柏条河和走马河。鱼嘴引水经宝 瓶口,流入二江,以利漂送木竹、灌溉航运。这就是《史记》说的“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食其利。”此外,李冰还在岷江右岸。都江堰渠首附近,又开了一条人工河道羊摩江,灌溉岷江河西广大地区。此河经今玉堂镇、中兴镇、民兴乡、徐渡乡境内 进入崇庆县,全长约60公里,故道大体在今天的沙黑河。
古书上没有记载李冰生平,那是因为秦始皇搞坑儒焚书和 秦汉时战争的毁坏,档案文书损坏太多的缘故。关于都江堰建造 时间古今历史上虽有许多争论,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是在公元 前256年。
李冰是—个爱民的地方官,也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专家。他在四川任职期中,不仅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还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还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广部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绩,可以说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数的。
当然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关于李二郎的历史记载甚少,并 且众说纷云,有的讲确有其人,有的讲属子虚乌有。《灌县志》说“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无证,性喜猎”,是认为确有其人其事的。宋代很有名的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 第二个儿子”,因此,宋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这样一来他也 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员,成为辅佐其父成就大业的元勋 之一,干百年来也受到广大人民的推祟、敬仰和顶礼膜拜。
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创建都江堰的伟绩丰功当属李冰,但要永远保持也确非一件易事。历史上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灾,决堤泛滥,淹没农田,白浪滔天,沃野平原汪洋一片 的事常有发生。因此,历代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当时的一件大 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文帝时蜀郡守文翁,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孟州长史高俭,武则天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唐玄宗时章仇兼琼,唐末四川节度使高骈,宋代赵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来通、强望泰、丁宝祯,民国时期的张沅等都为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治水天才李冰:一挥手送来一个“天府之国”
来源:中国新闻网
如果按知名度来给世界上的机构排序,那么,时空管理局恐怕在地表以下。它有上万名专业人员,管理着整个地球的时空秩序,但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只是个实习生,还是在最边缘的部门——远古信息部。平时的工作就是整理资料,值班监控,避免时空穿越者扰乱秩序。
总之挺无聊的,不过最近,在公元前256年——前251的故纸堆里,我还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人。他叫李冰,一个水利超级天才,疑似时空穿越者。
制图:倪雯冰
1.
李冰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235年,也就是战国时期。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很少,有人说他是山西人,有人说他是秦国人。不过有一点很确定,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蜀地。
他带领蜀地的百姓建造了都江堰,既治理了洪水,又灌溉了农田,让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要知道,这件事情有多么难,引用蜀人李白的话说,就是“难于上青天”。因为两亿多年前,四川盆地还是个内陆湖,后来,因为地壳运动和四面高山隆起,湖盆抬升逐渐形成盆地。
但这时的四川盆地并不宜居,更别提“天府之国”了,每到雨季就被大水漫灌。
成都平原有一条河很重要,叫岷江,古蜀文明就从岷江上游兴起,后经过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时期。
大禹曾经自岷山疏导长江,古蜀国历任君王的工作之一就是治水,鱼凫有“治导江”的记载,鳖灵还因为善于治水而称帝。
总之,在这个地方,治水是民生大事,但洪水险恶,地形不利,难啊。
2.
这也是我为什么怀疑李冰的原因,他所带领修建的都江堰,比之前的所有水利工程都要精妙,而且两千多年运作如常,可谓巧夺天工。容我介绍一下。
都江堰坐落在岷江之上,它的第一道关口是鱼嘴形状的分水堤坝,修建在岷江弯道处。在这里,汹涌的江水会被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泄洪,内江进入成都平原灌溉。
制图:倪雯冰
李冰让内江的河床低于外江,枯水时节,可以保证6成水进入内江,4成水排往外江。而在夏季洪水来临时,因为弯道动力学的原理,六成水会排往外江,四成水进入内江。
而且,内江入口处河床凹陷,外江凸起,根据弯道环流水沙分流原理,表层较清的水会流向凹地,浑浊的底层水则流向凸地。这样,大量沙石将会被外江水带走。
进入内江的水仍携带大量沙石,二次排沙就需要飞沙堰了。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它的下方是狭窄的宝瓶口。水流流到飞沙堰时,会被宝瓶口制约,加上小山包的顶托作用,形成漩涡,沙石被会甩出飞沙堰。
内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最后关卡是宝瓶口,它起到节制水流的作用,当内江水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出的水便从飞沙堰排到外江,达到二次排洪。而流出的水会不断分流,灌溉成都平原的万亩农田。
制图:倪雯冰
3.
一个都江堰,造福千万蜀人。既可以防洪泄沙,还可以灌溉航运,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如此四两拨千斤,无怪乎很多人都怀疑,李冰是穿越过去的。不过,进一步翻阅资料,我又发现,这似乎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盆地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其中有巴国、蜀国、充国、苴国。充国是从巴国分离出去的国家,苴国是蜀国的分封国,但他们之间互相不对付,巴国和苴国联合,蜀国和充国结盟,战争不断,连续内耗。
公元前319年,几个国家又打了起来。巴国灭掉充国,但又被蜀国击败。苴国向秦国求助,蜀国也派使者与秦国结盟,不希望他们干涉苴国。
但彼时,军事强大的秦国显然有另外的想法,他们想统一诸国。所以,秦惠王听从司马错的建议,先与巴国联手灭蜀,然后吞并苴国,最后趁机灭亡巴国,统一川中。
对于秦国来说,这是个正确的决策,兼并巴蜀,为秦国之后统一六国提供了物资和航运交通。
但兼并后的蜀地一度处于混乱状态,直到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郡守,开展各种民生建设,兴修水利、修桥补路、开发盐井。
制图:倪雯冰
4.
在我们部门管理的那个时代,人们将洪水与猛兽视为霍乱世界的两大灾害。到了2019,猛兽易防,洪水却仍然“无情”。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到来,浙江、山东、江苏等个地方都遭遇了大洪水。
我很不愿意看到这些,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的科技大跨步,但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渺小。不过,人类应对洪水,有了更多方法,少了更多恐惧。
人类和大自然从不是对立的,历代治水人有个经验——“以水治水”,即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利用水自身的能量,达到避害兴利的目的。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没有大肆修筑堤坝,而是顺水之性,崇尚自然。在出土的李冰石像上,刻有“珍水万世焉”的字样,让大家世世代代都要尊水。
制图:倪雯冰
他还有一个治水名言,即 “深淘滩,低作堰”,意思是每年修理内江河道,要淘到一定深度,而飞沙堰要低到一定程度,这样才能保证灌溉水够用,并且不会内涝。
2009年,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曾提到这个理念,他认为,这句话还可以应用到企业发展中。业务要“深淘滩”,用创新技术和管理降低内部运作成本,把利润挖出来,对外要“低作堰”,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我也深受启发,治水犹如治理人生,不能只对外界要求高,而对自己要求低。而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作为时空秩序的管理者,也需要去思考什么是“封堵和疏导”。(作者:袁秀月)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描写大海的优美句子都有什么
- 下一篇:关于生命的价值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