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诤谏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24 18:0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历史漫谈君 | 评论: 次 | 点击:

善于诤谏的名言警句

1. 要善于进谏的名人名言有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该文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原文是: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视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触龙说赵太后

原文是: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三、淳于髡

淳于髡也是一位善于进谏的代表人物。齐威王在位初期,好长夜宴饮,不问政事,把政事委托于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政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莫敢进谏。淳于髡如此劝齐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诏令全国72个县的主官入朝奏事,奖赏了即墨大夫,烹杀了阿邑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将侵地归齐,齐国声威大振,成为七雄之冠。

2. 关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名言警句

1、我不想说你的观点就是放屁,尽管这确实是放屁,但我们会带着善意听取你的意见。——普京

2、在所有客户当中对你最有意见的人,才是你最需要学习的对象——比尔·盖茨

3、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Take each man's censure, but reserve thy judgment.)——威廉·莎士比亚

3、我们为什么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是因为他们更合理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更强而有力。——帕斯卡

4、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去问孩子,孩子脱口而出的意见往往就是最精确而实际的答案。——三毛

5、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倒车、转弯、加速、刹车等等。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李开复《30岁前别结婚》

6、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专职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达·芬奇

7、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8、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松下幸之助

3. 善于纠错的名人名言

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2、人不犯错误,啥也不会做。——英国3、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钱学森4、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国语》《国语·楚语下》5、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象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

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歌德6、永远不要因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以解释作你今天更聪敏。

——马罗7、当一个孩子意识到他不仅有坚持真理的权利,而且有犯错误的时候,他就已长成了大人。——托马斯·萨斯8、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

——《周恩来选集》。

4. 纳谏的名言警句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释:先民,古代贤人。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释:夫,一般人。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士,有识见的人。谔è谔,直言争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释:宇,屋檐。失,失误。草野,指民间。经,儒家经典。诸子,诸子百家。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 徐特立 )

审时适变篇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泛论训》)

释:苟,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释: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时,时机,时势。

5. 善于接受他人的指责的名言

一、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白话释义: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觉得高兴。

朝代:战国

作者:孟轲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二、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白话释义:隔着一层雾看花,朦朦胧胧,像中间隔了一层似的。用来比喻对事物看不清晰。

朝代:近代

作者:王国维

出处:《人间词话》

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白话释义: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苛求的责备。

朝代:战国

作者:孟轲

出处: 《孟子·离娄上》

四、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白话释义: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话的人值得作为警戒。

朝代:东汉

作者:卫宏

出处:《诗大序》

五、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

白话释义:兴建国家的君主乐意听取别人谈说自己的过错,荒乱无道的君主则乐意听别人对自己的赞誉。

朝代:西晋

作者:陈寿

出处:《三国志·吴书·楼玄传》

6. 有关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唐书·魏征传》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学会倾听是你人生的必修课;学会倾听你才能去伪存真;学会倾听你能给人留下虚怀若谷的印象;学会倾听,有益的知识将盛满你的智慧储藏室。——佚名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王进喜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徐特立

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松下幸之助

7. 有关劝戒做人的名言警句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有客观是非、善恶标准的。

它是不成文的法律,但又不同于法律。它主要靠教育,靠公共舆论,靠人们的自觉认识。

——茅以升,桥梁专家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愚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从学习中得来,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 由恶德而来的快乐,在快乐之中仍能伤害我们;由美德而来的痛苦,在痛苦之中仍能安慰我们。 ——哥尔顿,英国遗传学家 有礼貌不一定总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

——兰道儿,英国作家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的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洛克,英国哲学家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赫尔岑,俄国哲学家、作家 彬彬有礼是高贵的品格中最美丽的花朵。 ——温特,英国画家 守时是最大的礼貌。

——路易十四,法国国王 返回 礼貌是一种回收有礼貌的尊重的愿望。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 001 理想,表示不满意的方法。

002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 003 在这一人航海的人生浩瀚大海中,理想是罗盘针,热情是疾风。 004 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

005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 006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007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008 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 009 我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 010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011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 012 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013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014 一个人专心于本身的时候,他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美丽,小巧的包裹而已。

015 理想是有层次的,实现了初级理想,才可能去实现高一级的理想。 016 最理想的境地既不可达,人往往不知退而求其次。

017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意志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018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019 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 020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四个现代化,五项基本原则,六中全会,七一讲话,八项主张,就是记牢,十分重要!--古破旧 02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022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023 习惯之于灵魂犹如血管与脉络之于血液,是它流动的道路。 024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025 理想的现实化------这便是即将到来的时代的任务。不是从一堆从属于人生和盲目 026 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027 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028 理想是事业之母。 029 天下为公会有期。

030 你们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的理想,将是使你们勇敢地走进生活中去的鼓舞力量。 031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

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 032 理想就象星星----我们永远到不了那里,但是象水手一样,我们用它们指引航向。

033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034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象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035 一个人向着目标迈进的时候,应当笔直地朝前望的。 036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037 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038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039 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 040 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 041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042 进步是目的;理想是标准。

043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044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045 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046 必要是最确切的理想。 047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048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049 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

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辞。 050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001 以天下为己任。 002 天生我才必有用。

003 过去和现在只是我们的手段,唯有未来才是目的。 004 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005 对准正午太阳拉弓的人,虽然明知自己射不下太阳,但却坚信自己一定会比只瞄准 006 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

从魏征直谏——聊一聊古代的谏诤

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因此也就形成了其特有的监察制度。而从检查职能三个方面看来,分为对上的谏诤,对下的监督弹劾以及对左右的互相牵制监督。这次我们主要看看对上的谏诤。

“谏诤”,谏意为规劝,诤是指直言,所以谏诤就是对君主或上司提出规劝性的意见。“言官谏谛”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独具特色的重要的行政监督制度。它早在尧舜时代就已萌芽,从秦代起向制度化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唐代趋向完备,一直延续到清朝。诤谏起源要更早,它起源于古人道德感的产生以及地位的分化。

与其说这是一种制度,还不如说这是一种用以监察的职能或方式。这个职能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在封建社会是否真的可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慢慢分析。

从魏征直谏——聊一聊古代的谏诤

(魏征与唐太宗)

谏诤的特点:

1、谏诤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上到国家大事还是小到官员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用谏诤的形式。

2、谏诤的途径方式很多。按照规定,自公卿大夫、牧守县令,甚至庶民男女都可以提出谏诤。

谏诤的方式分为五种:

一为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提出的讽谏;二为用比较柔和的态度,并不正面顶撞而妥为劝说的方式提出的顺谏;三为依据祖制、纲常、法律来规劝的规谏;四为直接针对不法无道事件提出异议的致谏;五为更加直接不留情面的提出自己意见的陷谏,

正所谓“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不避丧身”,五种方式由轻及重,又如孔子所云:“谏有五,吾从讽。讽也者,谓君父有阙而难言之,或假托他事以陈其义,冀有所悟而迁于善。”真正有觉悟行使这一职能的官员,杀身之祸也是长伴其左右的。

从魏征直谏——聊一聊古代的谏诤

(敢于直谏的司马迁)

3、历代都规定主要文武大臣都有谏诤之责,设有专职的谏官。

从这三个特点看来,给人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有这样一种职能的存在,对于统治者的统治,官场清廉,必然是有益的,只不过有益归有益,而它真正能发挥出来的作用真的如同看起来那般大吗?

谏诤的益处:

1、首先它最直观的方面是一谏议对君主有一定匡正作用,一个敢于进言发的谏官,可以帮助君主或上司纠正错误,以及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就像在贞观之治时,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魏征:尽心於我,献纳忠谠。”意思是说,魏征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献出良策,而那句最出名的评价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个意思就是说魏征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君主的过失。那魏征这样的敢于进言的人对于李世民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我想这一段史料可以反映: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边疆,损失惨重,死伤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恼并叹息说:“如果魏征在世的话,他就不会让我去打仗,哪里会损失如此惨重?”由此可见,魏征之所以成为千古之名臣,是源于他铁骨铮铮的谏诤。

从魏征直谏——聊一聊古代的谏诤

(魏征)

2.从思想的层面上看来,谏诤这一制度,可以说是起源于道德的一种监察制度。既然如此,那么这一制度的传播与应用便会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从善如流。从中国古代谏诤制度所折射出的士人心态,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道德对士人信仰、精神、思维、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从当时的社会看来,这一影响是有益的。

3.从制度层面来看,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谏诤这一制度的存在,给封建专制蒙上了一层民主的色彩。虽然不能对标现在的言论自由,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如同古文中所说的: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不过,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谏诤这一制度,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原因如下:

1、之前说过谏诤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大事小事都可以谏诤,但是君主却没有必须听从谏诤的义务。

出于对君主的忠诚和国家的安危,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冒雷霆,犯颜色,吐一言而终”君主,不但要求谏诤者,要出于忠心和尽心竭力,还更要求臣下进行谏诤的内容,要符合自己的私心私欲。要会察言观色,如果触到了逆鳞,直击君主的痛处,冒犯到他的尊严,那么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给予打击。

从魏征直谏——聊一聊古代的谏诤

(唐太宗)

在古代,因拒谏而遭屈遭贬以至于杀害的谏诤者的事例是很多的,当时的伦理理论是:为人臣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从,则号泣而随之。君主鼓励臣民谏诤,设有专职的谏官,但那只是君臣之间的一种道德上的契约,没有一套与见证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君主必须听从,听与不听,从与不从,一切由君主自己决定,那么见证制度也必然成为一纸虚文。

2.在专制制度下,种种弊端一直伴随着谏诤制度而存在。

理论上人人都可以进行谏诤,但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就像明朝有制度“凡有利国利民之事”,臣民都可以用建言的形式“具状自下而上陈告”。虽然看起来给了人民很大的权力,但其实这种建言是由各级政府控制的,需要通过官府查审,其实质是在限制人民对朝廷的议论。更严重的是皇帝和权臣往往会违背明文规定,对认为戳中自己隐私痛处的地方,采取强暴的镇压手段,甚至是杀戮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冠冕堂皇的表示并不符合实情。

3.古代的文武百官都有谏诤的职责,也有专职谏官,但绝大多数的文武大臣,却为自身的利益而不肯冒险进行谏诤,而专制君主也很少重视谏诤。

谏诤这一方式,往往被统治者用来装饰门面。就像是谏官的官位虽高,但却没有实际的职责,“设其职而虚其事”;谏官的地位虽荣,却没有进言的机会。从谏诤的要求来看,只有具备政治正义和社会良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称职的谏臣;只有真正理解为君之道,并且有虚怀若谷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然而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大臣与君主有几个呢?

4.我们看一看一些历史名人的例子:关逢龙因谏夏桀而遭杀;比干因谏商纣而被剖心;屈原因谏楚王而被流放泯罗江;伍子胥因谏吴王而被杀,头颅高挂国门之上;司马迁因谏汉武帝而遭受宫刑……真正如魏征这样从一而终的又有几个呢?“险诐者亦往往借以某利”历史上留下来的是大量“谏臣死而谕谀臣尊”的记录。

从魏征直谏——聊一聊古代的谏诤

(屈原)

评价:

对于这样谏诤制度有它好的方面,也有它不好的方面。虽然它作用有限,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历史意义,毕竟也出现了像魏征这样敢于进言从一而终的大臣。

当然,我们更要看到的是,它在当时那个年代的不切实际性,应该引起我们的借鉴与反思。也不妨对标一下我们现代的言论自由,应该感叹庆幸我们处于这样一个年代。虽然它的作用有限,但我们正确的认识谏诤却是益处无限。

我们当下所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如何让一个好的制度不应该只成为门面的装点,不能让它金玉其外败絮中,让它在现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忠臣传》

《战国策》

《澹园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