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庙会的优美的句子

时间:2022-04-25 06: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在长安 | 评论: 次 | 点击:

描写庙会的优美的句子

1. 速求一篇描写庙会的散文

端午庙会

庙会,这个词好像变得越来越陈腐,落后。秦腔的粗犷,在国粹京剧的雅韵面前,显得寒酸窘迫。周杰伦那些听不清一个完整句子的一连串的音符,也早已占领了年轻一代的听觉。

端午庙会,好像没落的贵族,在逐渐走向消亡。可是,老人们却像过年一样,热闹非凡。

小脚老奶奶不顾儿女的反对,提上小凳子,一跛一踏,急不可待地奔向戏场。提前一小时占个极佳位置,等待演员披红挂彩,粉墨登场。

白发老奶奶推着笨重的轮椅,轮椅上,白胡子老爷爷的皱纹里能倒下三升扁豆。在相公小姐的一唱一和中,追忆似水流年。

大鼓咚咚响彻云霄,一声苦音尖板,撕心裂肺,将西北老人们悲苦的人生震憾得一阵颤栗。

“锦绣图忠考图八义图公明下山财神图,黄河阵群英 阵五雷阵教主大会万仙阵”,戏台上的对联很有气势,应该包含了很多典故。

姑娘们明知那戏场上尘土飞扬,也要抹了桂花油,穿上最时髦的衣服。她耳朵中塞着耳麦,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让人看。小伙子的注意力不在踩着鼓点,双手捧着笏板,稳步前行的文臣武将,也不是丢着手帕灵巧转身的花旦,他们追着尘土没过皮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姑娘,爽心悦目地笑。

只有上了年级的老人,汗水浸透又蒙了尘土,裂了小口子的草帽下,是油亮的衣领,和带着炕烟味儿的衣衫。他们聚精会神,张着没牙的嘴巴,涎水顺着白胡子滴下来也不知道。一锅旱烟,吞云吐雾;一把麻子,轻脆的破裂声,秦腔的古色古香,仿佛在这样的意境中,才具有了地道的背景。

他们也许不知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但对下河东王哭先行官却耳熟能详;老奶奶们一字不识,背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微乎其微,可一说起三娘教子,个个能背它个十句八句。这不,那老奶奶跟着演员哼上了:“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齐尿湿,放在娘怀又暖干……”

小时候,没有唐诗宋词可读。缩着肩膀在戏场人群中穿行。脸谱的夸张使孩子轻而易举分出了好人与坏人,奸臣与忠良。弟弟三番五次问爷爷,他的眼角是垂下来的还是挑上去的。若说是挑上去,他必定高兴。若爷爷故意说他是垂眼角,他又会气得哭起来,说垂眼角的是奸臣,他不愿当奸臣。耳濡目染的是“清早间梳油头梨花对面,开一箱穿两件新线衣衫”的情境描写;是“月昏昏灯初上,步履沉沉出牢房”的沉重;是“忆往事,愁断肠,朝朝暮暮思张郎”的悲情;是“定付铜铡不留情,龙子龙孙以律行”的铁面无私。

一阵风过,几滴雨落,那老人便极神圣地说,这老人家真灵,每年庙会,必下一阵雨。即便那雨解决不了任何干旱问题,神灵的威望已经很高了。

甜醅,酿皮,各种小吃,搭一个布棚便可开张。大老远来的女人坐在摊位前,唠叨间,一碗甜醅已经下肚。瓷碗儿,坛坛罐罐也赶庙会。邻县的开了三轮车,带着手艺,将包谷粒变成粗虫子一样的黄色小棒,一袋一块钱。暴火花的老板汗流浃背,只顾装袋。小孩子用脏手抓着往嘴里喂。

看戏的不多,做小本生意的,凑热闹的倒是不少。

戏台对面,香烟缭绕。庙宇门楹上是“阴阳相同”“幽明一理”的对联。

阴阳是否相同,幽明是否一理,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2. 有关“庙会”的诗词有哪些

古代诗:

1、

《赶庙会》

熙熙攘攘人如云,适用百货两边分。呼儿唤女上街云,农村庙会闹似春。城乡发展和谐劲,新风处处耳边闻。亲朋好友一堂聚,明年今日还相寻。

2、《庙会》

晓去龙华三半两, 归时香烬满炉装。

九叩默祷万事愿,则灵无处不庙堂。

现代诗:

《庙会》

鼓乐声声震天价响,

串串红灯结成围墙;

吆喝声连成一片,

涌动的人潮熙熙攘攘。

这边买一串转运的风车,

那边把羊肉串尝上一尝;

瞧!大秧歌扭的多么欢快,

再把折子戏听上一场。

庙会是春节里精彩的高潮,

人们无论多远,

都会来逛上一逛;

它是对上苍的祭祀,

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或许,

有些人来此寻找些惬意,

还有一些人,

来寻找逝去的那段时光;

我想:更多的人,

是为了心中那个未尽的梦,

把中华民俗盛宴,

来细细品尝。

因此上,

绿叶在枝头酝酿绽放,

姗姗来迟的,

是羞答答的春姑娘;

风儿也变得温文尔雅,

太阳公公也悄无声地,

把温暖抛洒的越来越长……

3. 家乡庙会最精彩作文2000字

家乡庙会最精彩

我的家乡定州,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它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也没有江南小镇的美丽多姿。我所住的乡村,有打工的,有务农的,这两种主要的工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如果生活只有忙碌,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幸亏还有几个小节日,来让人们放松一下。比如二月二,庙会节,端午,重阳,冬至等节日,我们这里是都过的。每次临近过节,家里都准备下新鲜蔬菜,鸡鸭鱼什么的,老人们就等着和满堂儿女们相聚一餐。这其中,数农历的三月二十一庙会节过得大,也过得热闹。

所谓庙会,也就是比集市大的买卖市场,更像是百货市场。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衣服布料,吃的用的等,应有尽有。据说以前有烧香拜佛的,现在也越来越少了。这种庙会都是成小片形式的,几个村一起过,其他地方的日期另定。其实也就是为了方便老百姓买东西,商家挣点钱。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庙会前两三天奶奶就忙碌着包粽子,买好瓜果蔬菜。包粽子?不是端午节才吃粽子吗?也不全是,这个节家家户户也包粽子。每次都是奶奶包,看着她拿几片苇叶,像变戏法似的三下两下就包好一个。煮好后晾凉,白白净净的江米粒透着香气,吃在嘴里甜津津的。每次一出锅,我等不到晾凉就得先吃一个,用爷爷的话说,就是“光吃不干”。

庙会那天,两个姑姑都来了,还有妈妈爸爸和妹妹。他们做买卖的上班的都忙,一年到头相聚不了几次,为过个节日,奶奶要准备好几天。吃饭时围了一大桌子人,奶奶忙前忙后的又是炒菜又是做饭,还总乐呵呵的,荧光满面。

他们男人们聚到一起总少不了喝酒。劝酒声,碰杯声,大笑声,把节日的气氛喊到了顶峰。窗外的一群孩子们,你追我赶,嘻嘻哈哈地笑着。这情景,简直比个演唱会还热闹。

看着奶奶笑,我也很高兴。她身体不好,年轻时为生活奔波落下了一身病,打针吃药经常不断。每次我都说不用为我爸爸他们操心,好好关心关心自己,可就算病了,她也念念不忘她的儿女。

“吃饺子了!”奶奶端来了饺子。她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吃在嘴里,很香。

4. 场面描写热闹片段庙会上开头的场面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5. 有哪些形容庙会的词语

人山人海、比肩继踵、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门庭若市。

1. 人山人海:[ rén shān rén hǎi ]

2. 释义: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3. 出 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4. 比肩继踵:[ bǐ jiān jì zhǒng ]

5. 释义:比:挨着;踵:脚跟。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6. 出 处:唐·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比肩继踵;川逝泉涌。”

7. 万人空巷:[ wàn rén kōng xiàng ]

8. 释义: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9. 出 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10. 座无虚席:[ zuò wú xū xí ]

11. 释义:虚:空。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12. 出 处:《晋书·王浑传》:“军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虚席;门不停宾。”

13. 门庭若市:[ mén tíng ruò shì ]

14. 释义:庭:院子;若:像;市:集市。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15. 出 处:《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璀璨的繁星,慈和的月光,神秘的宇宙带给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探索。七夕节和中秋节都来源于人们对星象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防治技术的产生,就产生了牛郎星和织女星。自汉代起才有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夕节应运而生。如今《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由于故事感人至深,几千年来代代相传。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至今仍然闪现出凄美爱情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此优美的故事其实就发源在我们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但却鲜为人知!

史载:汉武帝元首狩3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军,在今长安区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置石鲸,为应天象,就在两岸分别放置牛郎、织女的石雕像,中间隔着昆明池象征天上的银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演变成主宰爱情的神灵。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开始修庙供奉。至今还保留着正月十七(传说牛郎织女结婚纪念日)和七月初七(传说中鹊桥相会的日子)祭祀牛郎织女的庙会。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千百年来,长安的乡亲们一直予以祭祀、供奉形成了独有的七夕文化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牛郎织女结婚日这天,人们早早挂出“欢度中国情人节”的横幅,给石婆庙里的石婆穿红戴绿,打扮地和新娘子一样。四方信众络绎不绝从十里八乡以及渭南、咸阳、宝鸡、延安等地赶来祈福、祈寿,祈求美好的婚姻。红烛高烧,红灯高挂,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派喜庆的场面渲染的所有到场的人都喜气洋洋的。

不同的庙会,不同的节日都会有不同的特色,“石婆庙”正月十七庙会,除庙会娱乐活动还有庄严的道教诵经仪式。诵念的道教经本多达二三十种。其中经常念诵的有《求福经》和《百忍堂》,教导人们以“忍让为先,勤劳进取”为美德,祈求神仙保佑大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蟾宫折桂,儿孙满堂,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正月十六,庙会正式开始,白天演唱秦腔传统剧目《天河配》、《长生殿》等传统剧目,晚上举行祭祀典礼。典礼内容为给织女献饭、献灯、念经、守夜。一直到第二天。据说守一夜石婆,一生不得病,摸一下石婆,一生都幸福;献饭的时候有献词,献灯的时候有献曲,祈祷消灾免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禄相随。献灯曲,是人们结合佛教自编自演的歌词《十挂灯》:

一挂的灯挂红的灯

红灯挂的一层层

一个仙女来玩灯

先添的油,后拨的灯

灯火拨的亮晶晶

石婆消灾又免难

南无阿弥陀佛

如此一直唱到十挂灯,其他语句都不变,只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数字逐渐增加,一直增加到十。如:

二挂的灯挂红的灯

红灯挂的一层层

两个仙女来玩灯

先添的油,后拨的灯

灯火拨的亮晶晶

石婆消灾又免难

南无阿弥陀佛

七月七庙会也是为期两天。七月六日晚上,人们就开始上茶、上贡品、念经,颂祭文;七月七日当天扭秧歌、耍社火,比春节还要热闹。据说秧歌队足有一二里长,《天河配》、《长生殿》、《花亭相会》等经典喜剧,优美的旋律令人惬意神醉。七月七日晚耍花灯,渡鹊桥,把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通常七夕节这天石婆庙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献祭的香客多达数万人。除了周边的香客云集到这里外,还有外省的信众不远万里汇聚到石婆庙。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七夕庙会的一大特色是鹊桥相会。石婆庙里搭建的有鹊桥,相亲相爱的男男女女从鹊桥上携手通过预示着执子之手,与尔偕老之意。

牛郎、织女石像宏伟高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石爷”(牛郎)像高 2.30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石婆”(织女)像高1.9米,线条粗犷浑圆,表情忧郁,似有离愁别恨的情绪。

石婆庙内还有一块距今已有2200年之久3米见方的较为平整的大石头,石头上有条像水冲的渠。传说这块石头是牛郎织女的炕,有次牛郎不慎尿到炕上,把炕冲了这两条渠,织女打了牛郎一个耳巴,把牛郎打跑了,牛郎跑到斗门镇(离织女寺大约4华里)的地方,所以牛郎织女石刻至今还在对视着。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还有一种说法,“石炕不是牛郎织女的炕。她是织女的支机石。织女织布时要把梭线用水浸湿,才能织布,浸梭线的水滴下去将机石冲了两条渠。

传说虽然不可信,但却非常感人。它凝聚着人们追求爱情坚贞不渝的精神。石婆庙,牛郎织女石刻等历史文物独一无二,成为关中地区一大人文景观。

不惟牛郎织女多情,长安儿女本来就多情,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石婆庙的故事感慨颇深,写下诗歌: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牛郎织女石刻有感

银河到底有多长

没有人去丈量

丰沛 流远

一千年 一万年

牛郎织女的故事

多少颗星星汇成了银河

没有人去细数

数不清

离人的眼泪

一河星星明亮的伤痛

彼岸有情

凝望

凝望 多少个春秋

银河的宽度

心上的距离

七夕相见

鹊鸟搭桥

聚散两依依

聚是为了爱 散还是为了爱

聚是缘分 散也是缘分

牛郎织女

千古石刻

刻在心底的爱

海枯石烂

地老天荒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作者简介

沣河沿岸的七夕庙会

崔彦,女,笔名崔灿、崔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碑林区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陕西民俗学会理事。主编有《炎帝百谜》《雍正百谜》《乾隆百谜》《陕西名吃大全》《陕西民间艺术大全》《陕西地名趣话》《关中旧民谣》等十几本历史人物研究、旅游文化、陕西风土民情丛书;参与策划编辑出版陕西省出版基金书目《图说秦腔》《过好我们的节日》;著有诗集《百姓情话》《梧桐花儿开》、散文集《闻香》、长篇小说《暴雨》、民俗著作《三秦记忆▪多姿多彩的陕西节庆民俗》。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