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心情好的句子
时间:2022-04-26 02: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思庐哲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西游记中心情好的句子
1. 《西游记》中的好句子
【西游佳句摘抄】
《西游记》诗词甚多,意境深远,但也有重复雷同的缺点。今选数篇,希求管中窥豹:(原著没有题目,题目为编者所加)
西游开篇(选自第一回)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水帘洞(选自第一回)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花果山(选自第一回)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通天河(选自第四十七回)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
灵派吞华岳,长流贯百川。
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
岸口无渔火,沙头有鹭眠。
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
晚风古意(选自第六十四回)
岩前古庙枕寒流,落目荒烟锁废丘。白鹤丛中深岁月,绿芜台下自春秋。
竹摇青佩疑闻语,鸟弄余音似诉愁。鸡犬不通人迹少,闲花野蔓绕墙头。
五客诗咏(选自第六十四回)
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抟锦绣,佳文不点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古风·月夜怀故(选自第三十六回)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宝塔听夜(选自第六十二回)
四壁寒风起,万家灯火明。六街关户牖,三市闭门庭。
钓艇归深树,耕犁罢短绳。樵夫柯斧歇,学子诵书声。
雷音古刹
顶摩霄汉中,根接须弥脉。巧峰排列,怪石参差。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却似火烧金;白鹤牺松立枝头,浑如烟捧玉。彩凤双双,青鸾对对。彩凤双双,向日一鸣天下瑞;青鸾对对,迎风耀舞世间稀。又见那黄森森金瓦迭鸳鸯,明幌幌花砖铺玛瑙。东一行,西一行,尽都是蕊宫珠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珍楼。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浮屠塔显,优钵花香、正是地胜疑天别,云闲觉昼长。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
参考资料:西游记
2. 西游记写得好的句子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旺。
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
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
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
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旺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
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蝤踵。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
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真君前前后后乱赶,只见四太尉、二将军、一齐拥至道:“兄长,拿住大圣了么?”真君笑道:“那猴儿才自变座土地庙哄我,我正要捣他窗棂,踢他门扇,他就纵一纵,又渺无踪迹。
可怪,可怪!”众皆愕然,四望更无形影。真君道:“兄弟们在此看守巡逻,等我上去寻他。”
急纵身驾云起在半空,见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哪吒住立云端,真君道:“天王,曾见那猴王么?”天王道:“不曾上来。我这里照着他哩。”
真君把那赌变化、弄神通、拿群猴一事说毕,却道:“他变庙宇,正打处,就走了。”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个隐身法,走去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
二郎听说,即取神锋,回灌江口来赶。 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
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
众鬼判观看,无不惊心。真君却道:“有个什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众鬼判道:“不曾见什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
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
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
这康、张太尉等迎着真君,合心努力,把那美猴王围绕不题。 话表大力鬼王既调了真君与六兄弟提兵擒魔去后,却上界回奏。
玉帝与观音菩萨、王母并众仙卿,正在灵霄殿讲话,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战,这一日还不见回报。”观音合掌道:“贫僧请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门外,亲去看看虚实如何?”玉帝道:“言之有理。”
即摆驾,同道祖、观音、王母与众仙卿至南天门。早有些天丁、力士接着。
开门遥观,只见众天丁布罗网,围住四面;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真君把大圣围绕中间,纷纷赌斗哩。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圣围困,只是未得擒拿。
我如今助他一功,决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萨将甚兵器?怎么助他?”菩萨道:“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
3. 急求西游记中的20个优美句子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
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
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
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
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
'安天大会'!”言讫,个坐座位,走吅传觞,簪花鼓瑟,果好会也。有诗为证。诗曰:
宴设蟠桃猴搅乱,安天大会胜蟠桃。龙旗鸾辂祥光蔼,宝节幢幡瑞气飘。
仙乐玄歌音韵美,凤箫玉管响声高。琼香缭绕群仙集,宇宙清平贺圣朝。
众皆畅然喜会,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美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
施礼曰:“前被妖猴搅乱蟠桃一会,今蒙如来大法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
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枚奉献。”真个是:
半红半绿喷甘香,艳丽仙根万载长。堪笑武陵源上种,争如天府更奇强!
紫纹娇嫩寰中少,缃核清甜世莫双。延寿延年能易体,有缘食者自非常。
佛祖合掌向王母谢讫。王母又着仙姬、仙子唱的唱,舞的舞。满会群仙,又皆赏赞。
正是:
缥缈天香满座,缤纷仙蕊仙花。玉京金阙大荣华,异品奇珍无价。
对对与天齐寿,双双万劫增加。桑田沧海任更差,他自无惊无讶。
王母正着仙姬仙子歌舞,觥筹交错,不多时,忽又闻得:
一阵异香来鼻嗅,惊动满堂星与宿。天仙佛祖把杯停,各各抬头迎目候。
霄汉中间现老人,手捧灵芝飞蔼绣。葫芦藏蓄万年丹,宝录名书千纪寿。
洞里乾坤任自由,壶中日月随成就。遨游四海乐清闲,散淡十洲容辐辏。
曾赴蟠桃醉几遭,醒时明月还依旧。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
寿星又到。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申谢道:“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煅炼,
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干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
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诗曰:
碧藕金丹奉释迦,如来万寿若恒沙。清平永乐三乘锦,康泰长生九品花。
无相门中真法王,色空天上是仙家。乾坤大地皆称祖,丈六金身福寿赊。
如来欣然领谢。寿星得座,依然走吅传觞。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
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
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4. 西游记中的精彩句子
行者笑道:“该与不该,烦为引奏引奏,看老孙的人情如何。”
葛仙翁道:“俗语云:‘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西游记》87回)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西游记》67回) 八戒道:“你这黑子不知趣!丑自丑,还有些风味。
自古道:‘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西游记》93回) 八戒道:“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如今难得他扇子,如何保得师父过山?且回去,转路走他娘罢!”(《西游记》81回) 那妖闻言,呵声笑道:“这叫做个‘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你众小的们!疾忙赶上也,与我拿将来!我这里重重有赏。”(《西游记》28回) 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 妖怪) 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 孙悟空)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 孙悟空) 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 猪八戒)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 众僮仆) 6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 猪八戒)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 孙悟空) 8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 作者)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 作者) 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 猪八戒) 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 哪吒太子) 12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 小妖)。
5. 《西游记》里的优美句子,要20句
1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P1 2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
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 P2 3 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
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
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 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象个人家。
P2 4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P3 5 出深林,找上路径,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
挺身观看,真好去处。但见——。
6. 西游记中的好词好句
《西游记》不仅仅是降妖除魔的斗争,也不仅仅是信念意志的考验,书中不少描写景物的诗,可堪一绝。这里,就简单赏析一下两首数字诗。
数字诗,是一种以数字为每句开头的趣味诗。在《西游记》中,至少有两首诗把数字从一到十都用上的诗。
一首是在书中第三十六回出现的,原诗如下: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巷,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这首诗其实是反映师徒们愉快的心情,所以整个诗也透露着一股子洒脱与悠闲。因为原文有“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
这还真有点写意的描写,人生好比一场旅途,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旅途的风景。
而巧妙地把十个数字镶嵌其中,尤其是“六”和“五”一句,“四”和“三”一句,这样,就成了一首完整的七律而不是排律了。作者心思之巧妙,可见一斑。
另一首在书中第八十四回出现,原诗如下:
十字街灯光灿烂,九重殿香蔼钟鸣;
七点皎星照碧汉,八方客旅卸行踪;
六军营,隐隐的画角才吹,五鼓楼,点点的铜壶初滴;
四边宿雾昏昏,三市寒烟蔼蔼;
两两夫妻归绣幕,一轮明月上东方。
当然,这首诗按照现代的韵脚,似乎不太和韵,而且根据其每句的字数,似乎事实上是一种长短句。但再仔细品,认为更接近元人散曲才是。
总之,这首的意境更挥洒自如,完全不受格式之羁绊。尤其是第二句“七点皎星照碧汉,八方客旅卸行踪”,把“七”和“八”调换了个位置,很贴切。因为“七点”应该指的是北斗七星,而“八方”则指各处的行旅。如果还是从八到七顺着来,显然不大顺溜。
这首的气氛还透着几许静谧甚至阴森,因为观音菩萨已经给唐僧报信说此地国王要杀够一万名僧人。
所以诗中出现雾、烟等,来烘托诡秘的气氛,也反映出唐僧惴惴不安的心情。
总之,《西游记》中的诗词,实在值得好好品味
通天河(选自第四十七回)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
灵派吞华岳,长流贯百川。
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
岸口无渔火,沙头有鹭眠。
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
晚风古意(选自第六十四回)
岩前古庙枕寒流,落目荒烟锁废丘。白鹤丛中深岁月,绿芜台下自春秋。
竹摇青佩疑闻语,鸟弄余音似诉愁。鸡犬不通人迹少,闲花野蔓绕墙头。
五客诗咏(选自第六十四回)
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抟锦绣,佳文不点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古风·月夜怀故(选自第三十六回)
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
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
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
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
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宝塔听夜(选自第六十二回)
四壁寒风起,万家灯火明。六街关户牖,三市闭门庭。
钓艇归深树,耕犁罢短绳。樵夫柯斧歇,学子诵书声。
哈哈 从别处剽窃一二 具体的你可以亲自去看 应有尽有
7. 西游记中的经典语句(摘抄)
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
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佛祖听 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 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
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 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 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大圣道:“他虽年久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变罢了。
若还不让,定要搅乱,永不清平!”佛祖道: “你除了生长变化之法,在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 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
如何坐不得天位?”佛 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 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 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
他那手掌, 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 “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 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
佛祖 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 撑着一股青气。
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殿定是我坐也。”
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 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 游。”
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
翻转筋斗云, 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 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 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
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 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
大圣大吃了 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 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 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 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
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 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
恶贯满盈今有报,不知何日得翻身。” 如来佛祖殄灭了妖猴,即唤傩、迦叶同转西方极乐世界。
时有天蓬、天佑急出灵霄 宝殿道:“请如来少待,我主大驾来也。”佛祖闻言,回首瞻仰。
须臾,果见八景鸾舆, 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 法收殄妖邪。望如来少停一日,请诸仙做一会筵奉谢。”
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道: “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玉帝传旨, 即着云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 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 请如来高坐七宝灵台。
调设各班座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 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
蒙大天尊 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 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
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 ‘安天大会’!”言讫,个坐座位,走吅传觞,簪花鼓瑟,果好会也。有诗为证。
诗曰: 宴设蟠桃猴搅乱,安天大会胜蟠桃。龙旗鸾辂祥光蔼,宝节幢幡瑞气飘。
仙乐玄歌音韵美,凤箫玉管响声高。琼香缭绕群仙集,宇宙清平贺圣朝。
众皆畅然喜会,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美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 施礼曰:“前被妖猴搅乱蟠桃一会,今蒙如来大法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 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枚奉献。”真个是: 半红半绿喷甘香,艳丽仙根万载长。
堪笑武陵源上种,争如天府更奇强! 紫纹娇嫩寰中少,缃核清甜世莫双。延寿延年能易体,有缘食者自非常。
佛祖合掌向王母谢讫。王母又着仙姬、仙子唱的唱,舞的舞。
满会群仙,又皆赏赞。 正是: 缥缈天香满座,缤纷仙蕊仙花。
玉京金阙大荣华,异品奇。
8. 西游记中的好句
1、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3、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4、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5、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6、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7、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8、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9、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10、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陈嘉映:《西游记》里谁最快乐?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快乐与至乐》,希望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不会感到太过沉闷。快乐,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思想史的思考中,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在西方哲学中,就有一个“快乐主义”的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经过种种变形,一直到今天都非常有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要的思想家,无一不对“快乐”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中国也有这样关于“快乐”的类似学说。在近代,大家可能最了解的是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学派,他们把人生的目的定义为追求快乐。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又比如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对人性进行研究,他就把它叫作“快乐原则”。把快乐和人生追求的总目的等同起来,这在哲学史上,叫作“快乐主义”。的确,快乐似乎天然是好事。我们似乎都在追求快乐,但不是把它作为手段而是作为其自身来追求。过节时,我们祝亲友节日快乐,没有祝他不快乐的。我们自己也愿意快乐而不愿沮丧,碰到沮丧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赶紧过去,快乐当然也会过去,但我们不会盼它消失。
不过,把快乐等同于善好,也有很多困难的地方。我曾经询问过别人《西游记》里谁最快乐?有人回答说是“猪八戒”。感觉他似乎显得要比唐僧、孙悟空快乐。不管猪八戒这个形象是不是最善好的,但的确给人印象深刻。我们这把年纪已经认识了好多人了,都会感觉猪八戒是比较典型的男人的写照:好吃、有点好色、有时也有点小勇敢。有些人可能觉得他的这种性格还挺可爱,但我们很难把他的这种性格和善好看作是一样的。《石头记》里谁最快乐?想来想去,也许是薛蟠。还有在现实生活里,听说雷振富在被抓之前,挺快乐的。反过来,屈原忧国忧民,不怎么快乐。《复活》里的聂赫留道夫,忏悔之前过得挺快活的,后来跟着玛斯洛娃去流放,就不那么快活了,但那时他才成为善好之人。有人嗑药,以此获得快乐,这快乐是好的吗?且不说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强奸,有人虐杀动物甚至虐杀人类并以此为快乐,以此求乐。想到虐杀者和强奸者也能获得的快乐,我们似乎很难再坚持快乐总是善好的。
我之所以会翻来覆去地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形成了挺大的张力。一方面,快乐这个词似乎生来就带着某种正面的意味。比如,你爱谁,你就会希望他快乐。如果你爱你自己,在某种意义上,你也会希望自己快乐,不会愿意自己总保持在痛苦的状态之中;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一些不与善好联系起来的快乐。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一贯的看法,使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不再那么矛盾呢?古希腊时期的“快乐主义者”,比如伊壁鸠鲁,他说的快乐首先不是那个声色犬马、吃喝玩乐的快乐。他说:“我们说快乐是主要的善,并不指肉体享受的快乐,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这种哲学主张读书、求知、理智才是真快乐;虽然我很赞同他们,但另外一方面,你也很难否认那些声色犬马不是快乐。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何为“快乐”,而不是如何获得快乐。通常在讨论伦理道德时,会有两种谈法。一种谈法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怎样做,这种谈法像是老师对小学生的教育。这并不难,困难的是我们后来遇见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想法、习俗,这时候我们会生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应当这样快乐?而所谓的哲学讨论,应该是在回答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仅仅说我们怎样获得快乐是不够的。我们首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应当求取这种快乐。
我刚才讲到了,功利主义者把人追求快乐看作是人最天然的目标。这个功利主义是与康德的道义论相对而言的。康德讲的是我们应该按照某种道德律令去行动,和追求快乐是没有关系的。当然,功利主义的提倡者边沁、密尔等都会承认,声色犬马之乐能够乐于一时,长久上看来,却并不快乐。我们人类是有远见的动物,并不是禽兽,会考虑到后果的不利,因为一时的快乐,比不上长远的痛苦。计算下来,如果不快乐超过了一时的快乐,还是会决定不要这种快乐。
不过,买春的欲望、贪婪的欲望,这不是一个计算的问题,而是一个诱惑有多近的问题。诱惑离我们很远时,的确是可以比较冷静地去计算的,但是如果到了人跟前呢?诱惑逼近了,他会很难抵御。快乐和利益不一样。如果将快乐分为短期和长期来计算,那就像是一种买卖股票的行为了。
“快乐”,除了“乐”之外,还有一个“快”字。喝个痛快,快意恩仇,引刀成一快,快哉此风,差不多都是因为快才乐。引刀或可大笑对之,凌迟就怎么都乐不起来。
再稍微谈一下功利主义。它虽然主张每一个人都追求一己的,但结论却并不是把每个人的快乐最大化。它的结论是我们要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快乐。计算人类快乐总量是很困难的,要不要把幸灾乐祸、强奸、虐杀得到的快乐也计算在人类的幸福总量之内呢?这些问题是人们在讨论这些学说时都会提到的。
我刚提到有些快乐是不好的。所以,有不少思想家从来就不赞成快乐和善好是一回事。我不准备在这里把所有学说都过一遍,只挑两三种说一说。一种是斯多葛主义,该学说高度推崇自制。如果大家读过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就一定会看到这位古罗马皇帝的自制。而自制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和追求快乐是会有冲突的,至少不是一回事。斯多葛哲学家一般会认为人生中重要的就是德性。而快乐和痛苦与有德和无德无关。这个论证很简单,有德者有可能快乐,也有可能痛苦;缺德者有可能快乐,也有可能痛苦。还有一种苦行学派,如犬儒学派就比斯多葛学派多走了一步。他们认为快乐不仅不是人生的目标.而且认为追求快乐就是一种堕落。真正能够使人高尚起来的东西,不是追求快乐。而且正好相反,是要让人过上一种有痛苦的生活,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苦行主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现在经济发达了,西方有的,我们也都有了。但其实各个民族是有各自的特点的,其中我觉得中国文化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缺乏苦行传统。甚至有人说我们中国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在春秋诸子时期,真的是什么都有。到了秦汉大一统之后,春秋中有些东西被继承和发扬了,有些东西被边缘化、消失了,或者是接近消失。在春秋诸子中墨子是带有苦行主义的,但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都不谈墨子。在诸子众家中,墨子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学问上是重逻辑学的,在伦理上是重苦行的。但这两点在中国的传统中不怎么被传播。
我们再回到主题中来,苦行主义、斯多葛哲学认为快乐不快乐和善好不善好没有关系,甚至认为痛苦才是真正与善好和德性连在一起的。而快乐不但不能与德性和善好连在一起,而且它还会有伤于德性和善好。这样的传统一直到当代平民社会兴起之前,始终都是非常有市场的。
讨论到这里,我们可能还是会靠直觉感受,快乐是不能和德性无关的。而快乐和德性之间,有着一种交织、纠结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前面已经说了一些快乐和德性确实无关的例子。而有些快乐则对德性构成威胁,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缺德,比如幸灾乐祸、强奸、虐杀;但另外一方面,快乐又和德性有着一种正面的联系。比如,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们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把这叫作“孔颜之乐”。无论日子过得多苦,他们还是非常快乐。又比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但是,他还是如此之快乐。对于这些有德之人来说,无论日子过得多苦,但最后还是快乐。而我们就是不会把它们称为“孔颜之苦”。
我再举两个例子。中国的庄子和德国的尼采。虽然他们中间相隔两千年,但我喜欢把他们称为高人,他们和一般的哲学家不一样,他们的看法永远高出一筹。但这两个人都认为善好是超出苦乐之外的。功利主义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而尼采嗤之以鼻:追求快乐不是人的天性,那只是英国人的天性。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没有道德意义,以快乐和痛苦来评定事物价值的学说是幼稚可笑的。但在尼采这里,你也能找到像孔颜之乐一样的句子。“世界深深,深于白日所知晓。是它的伤痛深深——,快乐——却更深于刺心的苦痛;伤痛说:消失吧!而快乐,快乐无不意愿永恒——深深的、深深的永恒!”这当中有将快乐和永恒相联系的东西,有一种求永恒的意志。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快乐和德性有着这样一种正反的张力,再回到这种张力,往前强调一步,就到了“志意之乐”。因为不管是苦行主义还是斯多葛主义,不管历经多少痛苦,最后达到的顶点永远都是快乐,而不把它叫作痛苦。这是一个大的话题,我就不一一展开这里面的概念结构了。只提一点,快乐和痛苦是一组对子。此外,有或无、精神和肉体、善与恶、真与假等等也是一些对子。我们会用一种相对性的概念来看待这些个对子。它们看起来是一组组对子,其实却不是完全相对的。它们有时候是对子,但在一些特定的意义上,是一个高于另一个或一个支持另外一个。
在某种意义上,快乐高于痛苦,而不单单与痛苦相对。但这并不是说,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就是对快乐的追求,这类的话,我们不仅在生活中,在阅读时、思考时也会这么想和这么说,而且我刚才也引用了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话,他们也会这么想、这么说。但我想说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我们平时做的最普通的事情,吃饭、喝水、睡觉、上班等等,有哪一件事情可以说我们是在追求快乐?你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快乐而去做这些事情。比如说,一个母亲因为儿子含冤入狱而不断上访、找律师、找法官,要把儿子营救出来。其间还经历倾家荡产、百般痛苦。但你能说她是为了能把儿子从牢狱中营救出来的那种快乐去做这些吗?当把儿子救出来,母亲当然会非常快乐,可她仍然不是为了那一刻的快乐而经历这所有的痛苦。那你说她是为了什么呢?她是为了把她儿子营救出狱。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我们为了某种目的去做一件事情和做成这件事情会带来的快乐。这不是我的原创,亚里士多德对于快乐的分析,大致是这样的:我们为了正面或负面的、高尚或低俗的种种目标而做事情。而这些事情一旦有成,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因此,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快乐本身不发动任何事情,快乐是伴随着你的活动而来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附随”的。
“乐”这个字,我们通常会在快乐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它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和快乐的概念相联系的意义,那就是“乐于”。的确,有许多事情,我们会乐于去做,而有些事情不乐于去做。我们乐于去做一些事情,并不是指着做这件事,最后能带来快乐。我们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快乐的。比如,有人乐于打网球。当然,打网球你赢得了这场比赛,你很快乐。但不赢你也会挺快乐的。因为你所获得的快乐,不是在赢不赢得比赛的结局上,而是在打网球的过程中。而这种过程中的快乐,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喜笑颜开。我们在打网球的过程中奔跑、接球、扣杀、暴晒、流汗、气喘等等,这看起来,哪快乐呢?而这里的快乐,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情绪上、行动上的快乐,而是你乐于做这种活动。刚才说了,你做一件事情带来成功,会感到快乐。那么现在,我再进一步说,有些事情,还不一定非要有所成就,你只要做了,就已经快乐了。当然,你要是做得特别好,你会在这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我们称其为在生活中的附随的快乐,不过,我倒觉得“附随”这个词不是最好,其实就是融化在活动中的这些快乐。我再举个以前人经常举的例子——哲人、科学家求真的快乐。我们中有的人,或许也会有相同的经历,解一道数学难题,彻夜不眠,就为了证明其结果,但真的是乐趣无穷。数学家就是这么工作的,遇见难题,想方设法地证明这道难题。证明的过程中,吃不好睡不着,皱着眉头,绞尽脑汁。如果证明出来当然是非常快乐的,即使没有证明出来,也不会后悔,因为乐于做这件事情。追求真理的快乐,不是真理到手的那种快乐,至少远远不止于这种快乐。而是因为在这过程中,你会感到快乐。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思路,会这样想问题:快乐到底好不好呢?它和德性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由此呈现出一个新的轮廓——快乐本身并不是行动的目标,是附随和融化在行动之中的。因此,快乐本身无所谓好不好。
高尚的活动带来高尚的快乐,鄙俗的活动带来鄙俗的快乐。我们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这条思路,一方面要澄清快乐和行为目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理解快乐和德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快乐不是直接和德性系在一起的,而是和带来快乐的活动系在一起。这条思路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其他的问题。比如我们会讨论“审美快感”。艳俗的cover girls,给人感官上的快感;而当你去看那些古希腊的悲剧时,你有什么可快乐的昵?但是,我们仍旧在另外的意义上,可以谈论它带来的审美的愉悦。这种愉悦和我们看cover girls的那种愉悦根本不是一种愉悦。现在,大家可能稍微有点明白了,所谓的“审美愉悦”,根本就不是一看觉得真开心啊!它可能是你看后会觉得震撼,或者是痛苦,甚至是绝望的那种东西。
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对我们来说,非常富有解释力。但我也不想否认,我们的确有时候会单纯因为快乐而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聚会喝酒。是不是因为快乐而去喝酒呢?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为了快乐而去喝酒,而是因为聚会去喝酒,而这聚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有的时候,几个人穷极无聊了,只是因为喝酒,有这么一个痛快劲儿,此外没有什么其他更多的内容。等而下之,还弄点摇头丸或者什么药嗑一嗑。有些人还觉得挺快乐的。这种行为,我把它叫作求乐、找乐子。
我们现在把为了做成一件事情、乐于做一件事以及做这件事情的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和找乐子的快乐加以区分。平常我们并不因为不找乐子而不快乐,实际上不找乐子仍然可以过着相当快乐的生活。因为我们积极地做一些事情,而且乐于做它,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同于找乐子的快乐,区别就在于找乐子的过程只是求快乐的工具,所谓工具就是只要我有别的找乐子的办法,或者可以找到同样的或更大的乐子,那用什么工具就无所谓。但你乐于做一件事情就不是这样了,因为给你换一件事情做,你就不一定乐于做了。再举一个好的例子和一个不好的例子。比如所谓追求真理的快乐,是非常具体地追求一种真理的快乐。数学家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获得快乐,哲学家在哲学思辨中获得快乐。那嗑药与之相比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嗑什么药无所谓,只要可以带来同等程度的兴奋和迷幻就行了。
所以,找乐子和一般正常的快乐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更不要说若求乐的手段本身是一种恶劣的手段,比如虐杀的快感,虐待小动物、他人的快乐。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做大多数事情上,并不是在求乐。尽管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里面都包含了辛苦,甚至是痛苦,但我们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计算快乐,并不是说付出多大的痛苦就可以获得多少快乐。比如,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都有过抚养孩子的经历,那个辛苦可能远远超过没做过父母时的想象。你说最后要的快乐是什么?难道就是考上重点大学?那个回报不在那儿,那个回报就在你给他洗尿布、把他从医院背回来等等。回报就在你做的那些事情的辛苦之中,直接就得到了,因为你爱他们,你乐于做这些事情。有些事情的价值本身就是以它的难度来衡量的。据王朔观察,成年男人喜好的东西多半带点儿苦味:烟草、茶、咖啡、老白干、探险、极限运动。在味道上如此,做的事情上也是如此。要是一个大男人总是只干一些很轻松的事情,你不觉得这个人有点毛病吗?没有难度就没有意思,因为这个乐不仅是和苦相对着折合出来的,这个乐是乐于之乐,而不是最后得到的那个乐。
人的天性真不是都是避苦求乐的。我们有的时候,的确是会避苦求乐的,那有可能是因为那个苦来得有点重了,实在是想歇一下、乐一下了。但这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我们的天性。因为我们的天性是去做那些事情。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在衡量一个人有多少乐,而是这个人做了多难的事情。因此,我们为什么会遇见那些冤狱的事情,比如像已经过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之后还保有那样的品格,所以我们崇敬他。要是一个人平平顺顺度过了一辈子,我们恭喜他,但没有什么是可以值得我们尊崇的。的确,只有苦难让人成为英雄。没有经历苦难的人,我们可以用各种词汇来形容他,但我们没有办法把他视作英雄。乃至于我们有时围在那里听过来人讲他苦难的经历,一脸崇敬。细较起来,让人成为英雄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担当,是战胜苦难,是虽经了苦难仍腰杆挺直,甚至乐在其中。当然,就像我们不是为了快乐生活,迎难而上并不是去选择苦难;有志者投身一项事业,哪怕它会带来苦难。我们崇敬英雄,因为苦难没有压倒他。单单苦难与快乐毫无关系,被重大的苦难压垮,会让人怜悯,但不会令人崇敬。
那么,苦行主义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好像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观念不太吻合似的,所以特别值得去思考。苦行主义者眼界比较高,有些你觉得是值得一做的事情,他们会觉得不值得去做,无论它带来什么快乐。我们无法用尘世的目的来问苦行主义者要达到什么,因为他要的东西超出所有尘世的目的。苦行主义总与某种超越性相联系,这种东西无法用具体的目标来描述,而只能用乐于受苦来表征。苦行主义的那种快乐、绝对不是苦行完了以后达到快乐,这里,快乐是超越的,不可见的,完完全全由乐于苦难来宣示。
我们了解了那么多快乐的用法,有恶劣的快乐、鄙俗的快乐、普通的快乐,高尚的快乐,一直到苦行的快乐。那可能有人会觉得“快乐”这个词的用法是不是有点太混乱了?在这里我想说说,我大致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第一,人们也许会想,既然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都用“快乐”,那孔颜之乐、英雄之乐、苦行者之乐与找乐子一定有什么共同之处。我想说这种看法是一种比较流俗的看法,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叫“家族相似”,比如甲和乙有点共同之处,乙和丙有点共同之处,丙和丁又有点相似之处,但把它们合在一起,从甲到丁并不是都有相似之处的。不过,这种思路仍不适于用来思考像快乐这样的概念。我们在讲快乐时,常常是把它当作一种心情来讲的。但是,快乐这个词远远不止是用在心情和情绪上,比如也可以说一种活动、一个场景、一个场面是快乐的。这些快乐要比一种情绪上波动的快乐广泛得多。因为快乐的心情和情绪只是一种快乐场景中的一个部分,快乐的心情和情绪是和一定的环境适配的。若说各种正常的快乐有什么共同之处,那恐怕是一种相当“抽象”的共同之处——快乐是一种上扬的态势,我们说喜气洋洋,不说喜气沉沉,说cheer up,不说cheer down。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快乐本身是好的,这个“本身”说的是快乐处在它“本然的位置”之中——当快乐由向上的活动所引发,当它融合在上扬的情势之中,快乐是好的。当我们祝一个朋友快乐时,的确不止是祝他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情,还希望他拥有一份和他所处的环境、情境相配合的快乐,而不是那份被隔离出来的、简单心情上的快乐。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把虐待小动物、他人的快乐叫作变态的快乐。这里用“变态”不止是表达道德义愤,虐待和残杀是向下的活动,是对积极洋溢的生命的一种抑制和残害。快乐在一定的环境中配合一定的活动,它有它自然的位置,如果把快乐从它本来的上扬趣向抽离出来,把它放到和快乐的天然活动所不相适配乃至相反的环境之中,这时候我们倾向于不说“快乐”,我们不说施虐的快乐,而说施虐快感,以便多多少少提示出这里说到的只是一种情绪,与快乐的自然环境脱节的情绪。
如果说施虐的快感把快乐从它本来的上扬趣向抽离出来,扭结到堕落的活动之中,那么,德行的快乐则完全来自所行之事的上升。从善是向上的,古人说,从善如登,德行是上扬的。古人说,生生大德。德行之乐无须伴有情绪快乐,毋宁说,这里的快乐是万物生生的自得之乐。德行者伴万物之欣欣生长,在他生存的根底上通于生生之大乐,是为至乐
《书城》2014010期本文系作者二○一四年五月十七日在新华•知本读书会所做演讲。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形容心情慌张的句子
- 下一篇:形容漫长冬天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