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历史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26 04: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清溪壶语 | 评论: 次 | 点击:

描绘历史的优美句子

1. 描写中国历史的语句,词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滑稽列传》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

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2. 描写中国历史的语句,词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 赞美历史的语句

讴歌我们的历史,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迸发出生命的光芒;讴歌我们的历史,有着四大发明的荣耀,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讴歌我们的历史,有着老子、孔子的圣明,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讴歌我们的历史,走过历经磨难的六十年,您,中华民族,是我们黄帝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您,以雄伟的姿态伫立在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起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大河奔腾,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洗刷了百年的污浊,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大漠收残阳,明月醉大地。当你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静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血奔涌?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每一次心脏的跳动,搏动着五千年文明的经脉;每一次血液的涌动,激荡起长江黄河的浪波。那黄色的皮肤印烙着祖先留下的颜色,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那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我深深爱恋着的祖国,你常让我引起对山那边的深思,幽远、严厉,充满期待的感触。站在高山之巅,我为你自豪,数千年来的狂风吹不折你那坚韧的脊背,我为你自豪,你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的蹉跎。我为你自豪,你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你把所有的一切,传承给你的每一个子孙。我为你自豪,为你的精神,为那改革开放勇往直前的气势磅礴。我深深爱恋的祖国,无论你走到那里,我都会挽住你力量的臂膊;无论我身居何方,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中华民族,您,站在世界的巅峰,走在世界的最前头,你又经受着外来的挑战,但在那时候,没有战争,只有和平共处。我坚信,在六十年后,祖国你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依旧坚信那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歇。我们中华民族正迈着矫健的步伐,飒爽的英姿走向世界的未来。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六十年后,我们的祖国是何等的繁荣昌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 描写中国或中国历史的段落和句子

楼上说的那句: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是对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模式的一个总概括。

其实概括中国历史有很多方面和途径,例如对文化,对思想等等。

不过要是你想要那种文章中的,类似序的话可以写得更久远一点:

神州大地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历经炎黄二帝教化众生繁育华夏子民,再经尧舜禹三帝休养生息,以至殷商开启帝王将相,再到武王伐纣文治武功历经数载,到头来春秋战国金戈铁马落得灰飞烟灭,致使秦赢政再统华夏始皇帝开启千秋帝业,楚汉相争最后霸王自刎沛公封禅,数百年两汉气尽三国鼎立,大浪淘沙功名尘土再说魏晋朝立,其后又南北分纷争隋后一统,伐无道李唐开朝盛事之至初显中央帝国,却是为他人做嫁衣,女子乱国则天皇帝创先河出十国,赵宋再统最后却只剩得半壁江山,元太祖马背得天下,朱元璋鸟尽弓藏血腥治国只求安乐,谁知偌大江山却了结在一小女子之上,无奈和花落去又说明灭清起满人入关为主,康雍乾三代再创盛事可百年之后一切又从头。

5. 关于历史的句子

1) 这就是说,两千余年的历史并不取决于一个克娄巴特的鼻型如何,而更取决于所在皆是的我们的愚昧,取决于应该嗤之以鼻而又道貌岸然的我们的愚昧。

2)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3) 热情就是整个人类。没有热情,宗教、历史、小说、艺术,都是无用的了。

4) 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5)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6) 昨天已是历史,明天还很神秘。

7)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6. 描写古代画的优美语句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和描写春天的名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穆穆:和。穆穆清风至:和煦的春天飘起。条风:立春时的东北风,又作调风。草长条风舒:春草清风中舒展旖旎。

汉·乐府民歌《古诗穆穆清风至》

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兰、若:都是香草名。古人所谓“兰”,属菊类,与今天所说的兰花不同。若:杜若,属草科。涉:经历。二句意:兰若虽长在阳春温暖的时季,经历寒冬仍然滋盛。

汉·乐府民歌《古诗兰若生春阳》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温暖的春天。德泽:恩泽,恩惠,这里指阳光雨露滋润。温暖的春天施舍恩泽,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茂盛。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南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折花:此处指折枝梅花。梅花冬末即开花,一树独先天下春,故为春之信使。驿使:古代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陇头人:陇山人。聊:聊且,姑且。

一枝春句:寄梅送春,梅花代表着江南春天的来临。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高中历史课本必背句子最全整理(中国史249句),收藏复习必看

中国古代

政治 29句

1.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 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 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4. 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5.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6.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7.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8.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9. 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10. 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11.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12.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13. 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14.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15.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16.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17. 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18. 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19.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20.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21. 宋初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2. 宋初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23. 宋初制钱谷: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统一与安定。24.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25. 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26.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27.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28. 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29.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经济 34句

1.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3.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5. 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6.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7.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进入彩瓷生产阶段;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8.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9.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0.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11.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12.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13.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14. 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15. 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16. 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以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典型。17. 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18. 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19. 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20. 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21.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22.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3.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24.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25. 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26.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7. 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28. “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9.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0.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31.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32.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33. 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34. “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思想 24句

1.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2.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3.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4.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5.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6.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7.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8.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9.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10.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11. 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12.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13.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14.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15.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16.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17.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8.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19. 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0.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22.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3.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24.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科技文化 18句

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和地位大不一样,这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2. 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3. 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4. 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5.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6. 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7. 中国古代科技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科技一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使中国古代失去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条件。8.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9.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中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古典的应用科技,而西方的属于实验科学。10.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从科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11. 《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12. 汉赋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的恢弘气势。13. 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也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繁荣的鲜明特征。14. 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及市民数量的增加,是促使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的物质基础。另外,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不安,边患不断,文学家用词表达思想感情。15. 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此外,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凸现,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16. 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工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17.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18. 清朝诞生的京剧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中国近代

政治52句————晚清时期26句1.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 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3.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4. 协定关税表明关税不能由中国自己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仿。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5. 片面最惠国待遇。——贸易主权(最惠国一般是相互的,即两国给予对方同样的权利。但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都可以享有,但英国却没有给予清政府同样的权利,所以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6.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封建落后,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 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也叫治外法权,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由中国政府来处理,而要由外国人的本国政府来处理,这样就使得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逃避中国的法律制裁。)8. 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1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指一个国家在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11. 《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12.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落后性、空想性: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13. 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14.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它也没能实行。15.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提不出科学纲领;错误、缺陷不断升级;战略上的失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16.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17.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8. 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19.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0. 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1.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22. 《辛丑条约》不但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而且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23.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5.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6.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国时期26句1. 五四运动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2. 五四运动的爆发(运动的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五四运动的高潮(运动的第二阶段): 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短暂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5.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国共合作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首次尝试;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北伐战争胜利进行;由于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共产国际指导的错误,最终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6.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7. 北伐战争——条件: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整编,革命根据地统一;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8.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9. 南昌起义之后,我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领导了为期十年的土地革命。10.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1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代表了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2. 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13.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这样一条道路。14. 由于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15.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6.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红军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7.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18. 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19.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20.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1.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22. 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23.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24.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25.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26.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

经济22句————1.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较大地破坏,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主权的破坏,加速了列强的商品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受猛烈的冲击并开始瓦解。2.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3.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4. 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形式。5. 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6.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7. 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8.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利用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客观上,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瓦解作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9. 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但其产品不是商品,在经营管理上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10. 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11. 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兴起。12.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1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14. 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洋务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又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15. 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解体加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16.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17. 1927~1936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19. 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发展必然会促使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发展壮大,必然会对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产生瓦解作用,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20.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有很多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而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21. 官僚资本主义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压迫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22.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因素;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思想17句————1.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2.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3. 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如果说“师夷”体现的是魏源思想的开放性,那么,“制夷”体现的则是魏源思想的爱国性。“师夷”与“制夷”即开放与爱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不能分离,更不能割裂。不“师夷”,就不可能“制夷”,但“制夷”又必须以“师夷”为前提。4.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5.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6.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7.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8.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9. 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1.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它既是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12.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13.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汲取了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14.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结合,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15. 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16.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7. 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社会生活与科教5句————1.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2.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3.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4. 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5. 1905年,中国人自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问世。

中国现代

政治制度7句1. 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 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4.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5.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使基层民主选举得到落实。6. “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7.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经济15句1. 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 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3.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建设起步阶段,被称为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非社会主义社会。4. 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5. 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经历三年的严重困难。7. 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8. “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各部门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9.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0. 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1.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施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2.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3.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体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特点,1978~1983年底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改革重心转入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14. 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外交8句1. 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4. 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5.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6.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7. 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8.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理论成果8句1.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运动。3. 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4. 毛泽东抗战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革命领导阶级、目标、前途等问题,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5.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基础。6. 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7.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社会生活与科教10句1.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2.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3.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4.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5.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6.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7. “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8. 1958年开始“教育大革命”,学生要边学习边劳动。“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9. 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0.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