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行统一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26 23:0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军史解密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知行统一名言警句

1. 关于知行统一的名言

1、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徐岫茹

2、知行合一是解决这个世界上难题的唯一办法。——连岳

3、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高铭

4、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5、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斗争经验,谓之半和;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徐特立

6、知行合一,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2. 以“知与行”为话题的材料和名言警句

关于知与行,或者说理论与实践,讲与做,读书与做事,知识与行动,是一对矛盾,如何将其统一起来,是我们一生很大的考验。

但非常有幸的是,我们生活在文明古国,我们的历史渊源流长,历代先贤曾经对此作了不少精辟的论述。我把先贤的格言抄写与此,与大家共赏。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三思而后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不如虎穴,不得虎子”“未知事实,不可虚行”“知无不言,言无不行”“山居者知山,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方其知之,而行为及之,则知简浅”“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行,可以得知之效;知,未可以得行之效”“学而必习,习又必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中国文学讲究简练,一针见血,上述格言,都是历代先贤关于知与行的总结。

短短数言,讲出精要之处,别看字数少,仔细体会,可以解决我们的大问题,够人一生去实践。

关于知行统一名言警句

《论语》哲学与智慧:由学而进,知行统一,学思并重

《论语》哲学与智慧(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治人心

(注:本文未完,阅读待续文章,请关注本自媒体)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由孔子的后人整理成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论语》中所讲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立志向善,持之以恒,为仁由己;由学而进,知行统一,学思并重;省察克治,勇于改过,闻过则喜;推己及人,团结友爱,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忠信诚实,文质彬彬。

《论语》哲学与智慧:由学而进,知行统一,学思并重

由学而进,知行统一,学思并重

有了道德上的努力方向,未必就能成为有德之人。除了矢志不移外,还要付诸行动。那么应该如何行动呢?简单地说就是由学而进,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锤炼自己的品德。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意思是说,工人们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而君子则通过学习来入于道。儒家极其看重学习和实践,《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可谓意义深远。

孔子把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学习,他对别人尊他为“仁”或“圣”或“生而知之者”都不接受,但他却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好学之人。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经常勉励弟子们要好好学习,有一次他还专门给子路讲了不爱好学习的六大弊端,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他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愚蠢;爱好明智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诚实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害人害己;爱好直率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伤人;爱好勇敢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自大。可见,不爱好学习是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为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光想着拥有某种美德是没有用的,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爱好学习,已经到了以学习为乐事的地步,从不把学习看成压力或烦恼。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楚国的一位贤者叶公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出于谨慎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说,你怎么不这样回答他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所谓学习,不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文献知识,“行”指德行,“忠”、“信”也都属于道德范畴。可见,在孔子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更重要的。由于学习做人关键在“做”,即“行”或“习”或“实践”,而不是学点书本知识了事,因此,孔子特别重视实践,明确提出要先行后文。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由此可见,在儒家的学说中,学习和实践是高度统一的,做人和做学问也是高度统一的,按照一个君子的标准去做,就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学问。在孔子的教导下,孔子的弟子一般都很重视道德实践,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像子路已经达到了这般程度,“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在还没有能够按照它去做的时候,唯恐又听到另外的道理,因为这会影响到他对前面这个道理的实践。

儒家除重视学习和实践外,还非常重视思考,强调学思并重。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如果光学习而不思考,那就会糊涂,弄不清楚道理;但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大脑空转,那就更加危险。他还现身说法,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学生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的这句话是说给那些思而不学的人听的,并不是不重视思考。

有一次他跟子贡谈话,又特别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然,非与?”“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以为我只是学得多、记得多吗?子贡说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有一个东西贯穿始终的。言外之意,自己的知识不是零碎的、杂乱的,而是有一条主线贯穿起来的,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或学说,当然,这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

显然,孔子这里是在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能学而不思。孔子还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名言,如果单从学习的角度看,就是要求学生要学会思考,做到举一反三。学思并重,对道德养成至关重要。如果不善于思考,则不利于明辨善恶是非,不利于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从好学到以学习为乐,从知行统一到学思并重,《论语》给我们讲明了学习的方法。反思我们今天的学习,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孔子的教诲。今天的许多人缺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以学习为乐;学习做人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已经分离,而且前者在事实上越来越不受重视;知与行严重脱节,一天到晚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远离了社会生活,认识上的提高很少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由于注重知识教育,考试方法机械简单,对人文学科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加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多元,造成一些人是非不辨、善恶不分、荣辱颠倒……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很多,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并不困难,关键是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敷衍了事,不自欺欺人。对于自身而言,则要对自己的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为学为人有个明确的定位,本着对自己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事业,少受世俗不良风气的影响。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