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象鼻山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27 01: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国西藏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描写象鼻山的优美句子

1. 用句子形容石林象鼻山的特点

1.象鼻山地处漓江边。从远处看,就象一只活生生的大象在河边饮水。

2.象鼻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树木,就像给它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

3.有雾时,白雾环绕着象鼻山。象鼻山仿佛在云雾中缓缓蠕动,就像一头大象慢慢向我们走来。

4.晴天时,这半圆形的山洞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就像一轮明月。

5.有雾时,水月洞周围白雾缭绕,水里的倒影被白雾遮挡住了,仿佛高挂天空的半月。

6.有时候,它像俏皮的孩童悄悄地拨开云雾,露出半边脸来,有时候,他它又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雾里不敢出来。

7.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他它又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雾里不敢出来,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便是著名的水月洞,又像剑柄,有时候。塔身好似圆形宝瓶,漂到海南岛。

2. 用一段话描写象鼻山

桂林

桂林市象山景区位于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山相距不过二三千米,濒临漓江,半枕陆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加之千年的开发游览,早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远近文明。

早在隋唐时期,桂林城中诸山就留下了古人寻芳览胜的足迹,吟咏赞美的诗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更是出现过车马为之堵塞的游览盛况,那满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在宋代桂林环城游览水系中,三座名山更是重要节点,古人或由此乘舟,或系舟登岸,或泊舟山岩水洞,扫叶烹茶,把酒临风,览山水之色,探岩洞之奇。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许多盛极一时的名山沉寂了,但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名山游览之胜却千年不衰。我们是否还记得,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对桂林山水的集体记忆,或者说高度概括是什么?回答是“三山两洞一条江”。与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这样的归纳或许过于直白,但它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义并主导着桂林的旅游,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三山”中的象鼻山位于桂林城南的漓江西滨,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是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为标志,也简称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亿6千万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山形孤拔陡峭,岩石古苍。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体,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千古题材,是游人至桂的必游之地。

“三山”中的伏波山位于桂林城中心东北部,孤峰突起,海拔213米,半枕陆地,半插漓江。山体高出平地63米,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临江一面,给人以壁立千仞之感。漓江流经此地,被山体阻挡,形成巨大的汇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制服波涛之意,称其为伏波山。而民间传说伏波山的得名则是因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敌,削石试剑的缘故。

“三山”中的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由三亿六千七百万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石质坚硬,岩层呈薄层、中厚层及厚 层状,一层层堆叠起来,如同堆缎叠锦,唐代文学家元晦因“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因而将其命名为叠彩山。

天生丽质的桂林经过了世纪之交的城市大建设,触目皆景,一桥一路,一花一树,一江一湖,皆有可观。加之桂林旅游圈的景点开发,桂林的旅游景观更是异彩纷呈,早已不是一句话能概括,更不是“三山两洞一条江”所能涵盖。但当我们历数桂林的观光景致时,我们发现,桂林的“三山两洞一条江”仍然是桂林旅游线路的轴心。备受世人瞩目、独具桂林特色的两江四湖景区,更是将三座名山纳入了它的范围,漓江从象鼻山到叠彩山段游程更是两江四湖游览、尤其是夜游的高潮和重点。

古往今来,人们如此推崇这三座山,是因为它们具备诸多优势,如:

位置好:漓江穿城而过,桂林城沿漓江两岸发展,三座山位于这城市中心的江段上,一衣带水,如穿珠宝,从北往南依次是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在桂林城市旅游中,三山恰巧又在两江四湖景区的范围之内。象鼻山和叠彩山还处于江与江,江与湖之间的连接点上,且它们的周边均为桂林城中名胜。

山形奇:三山造型奇特,似巨象饮水,若孤峰插江,如锦彩相叠。山中岩洞各有奇观,有的形似满月,有的凉风习习,有的怪石虚悬。

开发早:自唐代桂管观察使元晦开发叠彩山,三山就成为游览胜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韵悠然。

文化丰: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三山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摩崖造像,石刻题榜,历史传说,诗文佳句,成为人化的自然。

环境幽:三山均为城市山林式公园,绿树成荫,碧水潆绕,石径幽深。

“三山”经过上千年的洗礼与沉淀,悠久的游览历史以及深厚的人文古迹使其成为了桂林山水文化的精华,成为桂林旅游文化的代表。

3. 用一段话描写象鼻山

桂林

桂林市象山景区位于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山相距不过二三千米,濒临漓江,半枕陆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加之千年的开发游览,早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远近文明。

早在隋唐时期,桂林城中诸山就留下了古人寻芳览胜的足迹,吟咏赞美的诗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更是出现过车马为之堵塞的游览盛况,那满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在宋代桂林环城游览水系中,三座名山更是重要节点,古人或由此乘舟,或系舟登岸,或泊舟山岩水洞,扫叶烹茶,把酒临风,览山水之色,探岩洞之奇。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许多盛极一时的名山沉寂了,但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名山游览之胜却千年不衰。我们是否还记得,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对桂林山水的集体记忆,或者说高度概括是什么?回答是“三山两洞一条江”。与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这样的归纳或许过于直白,但它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义并主导着桂林的旅游,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三山”中的象鼻山位于桂林城南的漓江西滨,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是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为标志,也简称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亿6千万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山形孤拔陡峭,岩石古苍。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体,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千古题材,是游人至桂的必游之地。

“三山”中的伏波山位于桂林城中心东北部,孤峰突起,海拔213米,半枕陆地,半插漓江。山体高出平地63米,陡然直立,如刀劈斧削一般,尤其是临江一面,给人以壁立千仞之感。漓江流经此地,被山体阻挡,形成巨大的汇流,古人取其“麓遏澜洄”,制服波涛之意,称其为伏波山。而民间传说伏波山的得名则是因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山射箭退敌,削石试剑的缘故。

“三山”中的叠彩山位于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由三亿六千七百万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石质坚硬,岩层呈薄层、中厚层及厚 层状,一层层堆叠起来,如同堆缎叠锦,唐代文学家元晦因“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因而将其命名为叠彩山。

天生丽质的桂林经过了世纪之交的城市大建设,触目皆景,一桥一路,一花一树,一江一湖,皆有可观。加之桂林旅游圈的景点开发,桂林的旅游景观更是异彩纷呈,早已不是一句话能概括,更不是“三山两洞一条江”所能涵盖。但当我们历数桂林的观光景致时,我们发现,桂林的“三山两洞一条江”仍然是桂林旅游线路的轴心。备受世人瞩目、独具桂林特色的两江四湖景区,更是将三座名山纳入了它的范围,漓江从象鼻山到叠彩山段游程更是两江四湖游览、尤其是夜游的高潮和重点。

古往今来,人们如此推崇这三座山,是因为它们具备诸多优势,如:

位置好:漓江穿城而过,桂林城沿漓江两岸发展,三座山位于这城市中心的江段上,一衣带水,如穿珠宝,从北往南依次是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在桂林城市旅游中,三山恰巧又在两江四湖景区的范围之内。象鼻山和叠彩山还处于江与江,江与湖之间的连接点上,且它们的周边均为桂林城中名胜。

山形奇:三山造型奇特,似巨象饮水,若孤峰插江,如锦彩相叠。山中岩洞各有奇观,有的形似满月,有的凉风习习,有的怪石虚悬。

开发早:自唐代桂管观察使元晦开发叠彩山,三山就成为游览胜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韵悠然。

文化丰: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三山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摩崖造像,石刻题榜,历史传说,诗文佳句,成为人化的自然。

环境幽:三山均为城市山林式公园,绿树成荫,碧水潆绕,石径幽深。

“三山”经过上千年的洗礼与沉淀,悠久的游览历史以及深厚的人文古迹使其成为了桂林山水文化的精华,成为桂林旅游文化的代表。

4. 赞美桂林象鼻山的诗句有哪些

1、《送谭八之桂林》唐代诗人王昌龄

原文: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译文:我心里面的思绪在两岸的猿鸟声中飘到远处,在寒冷的天气里桂林是水流长久不息。

2、《赠桂林友人》唐代诗人李频

原文: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

译文:朋友你家住在美丽的桂林漓江旁,每日做饭都用桂树的枝丫烧。

3、《象鼻山》明朝诗人孔镛

原文: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

译文:象鼻正在畅饮如玉带一样的漓江水,本来桂林有很多奇特的山峰,即使在白天看象鼻山也百看不厌。

扩展资料:

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

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鼻山

5. 描写桂林象鼻山样子的文章

人们常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绝世少见的桂林山水,以它雄奇秀逸的风采,美丽飘逸的风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桂林的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它位于桂林市桃花江与漓江的汇流处,海拔有200多米,高出水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

由于桂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所以象鼻山上终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从远处看,象鼻山就象一头站在江边的绿色的巨象,把它的长鼻子伸进漓江畅饮漓江的甘泉。

山间云雾迷茫,山上绿树红花,水面如镜一搬,天空白云片片。这使我不禁失口吟出一首学过的小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美丽的山洞,叫做水月洞。水月洞长17米,宽10米,高12米,水月洞的洞口朝着太阳。

在洞内,石灰岩遍地分布。洞在水上,就像明月浮水,所以取名为水月洞。

水月洞和象鼻山上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象。宋代蓟北处士看了水月洞的倒影,为水月洞题了一首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但是,象鼻山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有一个美丽而又感人的传说。

相传,象鼻山原来是一只生活在天庭上,为天帝干活的神象。因为它来到人间,为人们干活,把天帝惹得生气了。

因为天帝认为,神象为人们干活,是侮辱了上天,也侮辱了他。 。

6. 描写桂林象鼻山样子的文章

象鼻山是桂林的一座名山。

为什么叫象鼻山?有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说的是天帝的一头神象为民耕地,触犯天规,被天帝设计害死,但它宁死不屈,身立不倒,终于化为一座石山。

故事悲壮,十分感人. 传说象鼻山原是一只神象。古时候,天帝南巡路过桂林,驮着宝瓶的神象紧紧尾随. 大队人马所到之处,田地被踏平,庄稼倒伏。

牛头马骨满地皆是。 老阿公坐在倒塌的茅舍旁,小孙女紧紧地依偎在他怀里抽泣。

队伍走远了。患病的大象蹒蹒跚跚落在后面。

挣扎着走上两步,便累得站下来喘粗气. 象奴举鞭狠狠抽打大象,大象痉挛地抖了一下身子,勉强走动一步,又倒下了。 皮鞭朝大象的头上甩去。

大象忍无可忍,怒吼一声,用象鼻卷住鞭子,将象奴摔倒在地。象奴吓得连滚带爬朝队伍逃去了。

象奴连忙向天帝禀报。天帝为了赶路,挥挥手命队伍继续前进。

把生病的大象扔在路上不管了。 天色微明。

病倒的大象夹尾垂鼻,孤零零地卧在路旁,痛苦难当,终于昏过去了。 美丽的啄木鸟飞到大象身上蹦蹦跳跳,东啄啄,西敲敲,大象全然不知。

大田鼠用根草棍捅捅象鼻眼儿,大象发出一声粗气,醒过来了。 响声惊动了担水的老阿公,他见大象十分费力地迈出一步,又无力地倒了下去。

老阿公和小孙女来到大象身旁,将耳朵贴在大象胸部听听,又翻开它闭上的眼皮瞧瞧。 大象病得不轻。

老阿公背起竹篓上山采药去了。决心为它治病。

药熬好了,小女孩双手扶着象鼻,使鼻孔往上翘起来,老阿公将一竹筒煎好的药慢慢倒进象鼻里。 大象终于站了起来,小女孩高兴得手舞足蹈,大象用鼻子在她脸上亲昵地蹭着。

小女孩拽住象鼻子,领它去江边洗澡。 大象十分快活,用长鼻吸足水,喷得小女孩浑身透湿 小女孩嘻嘻笑着,泼水还击。

她们玩得十分快活 大象用长鼻将小女孩高高举起,放在自己背上,朝岸边走去。 老阿公肩扛铁锄从茅舍走出来,见大象将长鼻伸进屋里东闻闻,西嗅嗅,很奇怪。

一会儿,大象取出一副铁犁,轻轻地放在地上,然后用鼻子推推老人,又指铁犁。 老阿公明白了大象的用意,非常高兴,忙将犁索套在大象身上。

大象在被踏平的田地里犁田。人们跑来观望,万分惊奇。

大象愈犁愈有劲,飞跑起来。一大片田地翻得整整齐齐 地里长出嫩绿的秧苗,转眼禾苗变成金黄的稻穗,一派丰收景象。

各族百姓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抬着一筐筐柚子、芭蕉、菠萝,载歌载舞慰劳神象。 小女孩同大象面对面跳起舞蹈。

大象左一摆,右一摆,笨拙的动作十分逗趣。 消息传到南天门,天帝又惊又怒,命象奴立刻把神象抓回来。

象奴吓得浑身颤抖,连忙驾云四处寻找神象的下落。 象奴驾着乌云飞来飞去,刹时天色骤变。

小女孩忙领大象躲进山洞。 云块降下,如轻烟一样散去,立刻显现出那个象奴。

象奴来势汹汹,朝洞口扑去,老阿公手握镰刀,勇敢地挡住了象奴。 象奴挥起皮鞭,将老阿公的镰刀打落在地。

鞭声如雷,大象闻声走出山洞。 象奴取出“诏书”,指责神象为凡人耕地,有辱天庭,命它回庭服罪。

大象不愿归依天帝,一个喷嚏,如狂风大作,将“诏书”吹得无踪无影。 象奴败不,举鞭抽打大象,大象卷起象奴,轻轻一甩,把象奴扔出老远。

象奴连滚带爬,狼狈逃回天庭。 天帝大怒,立刻率天兵天将赶来捉拿大象。

天昏地暗,天兵天将滚滚而来。小女孩在山地高处燃起一堆篝火,老阿公擂鼓三通,为大象助威。

天兵天将手持金瓜铖斧将大象四面包围。大象昂首竖鼻,勇猛迎敌。

大象长鼻一甩,原地转了一圈,如同秋风扫落叶,刀枪斧剑全被扫得飞向天空。 一个手举双锤的天兵,朝大象背脊狠狠两锤。

四个持鞭的天兵,朝大象举鞭猛抽。大象用长鼻一卷,将它们统统打倒了。

一伙兵将簇拥着天帝走来,前两个天兵掌灯开路。 大象一鼻甩去,灯笼落地滚向远处。

天帝假惺惺地夸奖神象勇敢,不予加罪,率众返去。 神象身负重伤,又饥又渴,以为天帝的话,不会骗它,便去漓江边饮水。

夜空,明月高悬;山峦,一片银色。人们高举火把四处寻找大象。

老阿公和小孙女快步走着,忽闻一阵雷鸣,老阿公抬头仰望,见天空飘来一块黑云。 黑云吞没了明月。

黑云里,显出天帝的凶神恶相。 天帝发生一声奸笑,一支晶亮巨大的宝剑在寒光里闪耀 大象吃力地朝漓江边走去。

宝剑不偏不倚朝象背直刺下来,迸出五光十色的光环。 大象昂头蹬脚,长鼻竖起,发出怒气冲天的狂吼。

吼声震天,久久回荡。 天帝抱头掩耳,匆匆逃离。

大象缓步走向江边,长鼻垂在清清的江水中,再也不能动了。 老阿公牵着小孙女赶到大象身边,抚摸着大象,伤心地哭了。

大象虽被天帝害死,但它身立不倒,慢慢变成了山,就是漓江边上的象鼻山。 红日冉冉升起,金光万道,游览的人们来此,都要远眺这壮观的景色。

欢迎你们来桂林游玩!”。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今年8月17日,我与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高原捡拾车志愿服务组人员从北京乘机飞往成都,然后从成都转机再飞往西藏昌都市。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这是在西藏航空公司执飞的客机舱座后所张贴的“圣象天门”招贴图(唐召明2020年8月17日摄)

在西藏航空公司执飞昌都的客机上,我惊喜地看到每个舱座后都贴有的“纳木错•圣象天门”宣传招贴图片。对它,我既熟悉又亲切。

圣象天门,是我多次拍摄和报道的地方。它位于西藏那曲市班戈县青龙乡的纳木错恰多朗卡岛。相对于纳木错南岸较为成熟的旅游开发,纳木错北岸的圣象天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距离较远等原因,是一个属于深藏闺中的旅游处女地。

自古以来,人们用数不清的诗篇称颂南国的桂林山水和东海之滨的西子湖。殊不知,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的藏北高原上,也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而纳木错北岸的圣象天门更是“美景中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据最新测定,有着“天湖”之称的纳木错湖面总面积为202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它超过五分之三的水域面积归属于北岸的藏北班戈县,只有不到五分之二的水域面积归属于南岸的拉萨市当雄县。它也是目前绝大多数游客所前往的地方。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这是圣象天门的美丽景观(唐召明2012年8月摄)

纳木错北岸的恰多朗卡岛由四个半岛和三个湖湾所构成,其核心部分叫“圣象天门”。

圣象天门因一小山所形成的天然石门,犹如一头在湖边汲水的大象而得名。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这是圣象天门所在半岛与东边的马头明王半岛共同构成美丽的大湖湾(唐召明2015年5月20日摄)

圣象天门所在的半岛与东边的马头明王半岛共同构成一个大湖湾,也有人称它为“爱心湾”。其弧线优美,造型奇特。

传说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的莲花生大师降服了念青唐古拉后,把纳木措许配给了念青唐古拉,成了一对夫妇,在恰多朗卡岛举行隆重的结婚典礼。

婚礼前一天晚上,由108个神通用一夜的功夫修建了石门,石门形状似一头圣象从东北走向西南。因它专为念青唐古拉神山的过道而修建,故称“圣象天门”。

纳木错在藏语里是“天湖”的意思,蒙古语称“腾格里海”。其湖面海拔为4725米,比南美玻利维亚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面高出900多米,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湖能超过它的高度。

据科学考察,纳木错湖由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这是天然形成的小山石门,因其形态像一头在湖边汲水的大象,而被称为“圣象天门”(唐召明2015年5月20日摄)

应当感谢大自然这位功法无量的造物主,清澈透明的纳木错深藏在西藏高原腹地,像一面瑰丽的宝镜平铺在大草原上。

站在圣象天门下远望,南面是绵延的念青唐古拉山,白雪皑皑,朦朦胧胧,披着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湛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浩淼的湖水在这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这是圣象天门所在的半岛与东边的马头明王半岛共同构成美丽的大湖湾。其弧线优美,造型奇特(唐召明2015年5月20日摄)

相传,纳木错的水源是天宫御厨的琼浆玉液,它被天宫神女当作一面绝妙的宝镜,实际上,纳木错的水来自于念青唐古拉山上的冰雪。

神秘的藏北高原,山山水水到处都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号称“圣湖”的纳木错更不例外。

据说,纳木错是帝释之女,念青唐古拉之母,是地域之神。据经书记载,在雪域有三个圣地:“上有冈底斯山,中有纳木错,下有扎日朝拜地”。因此,被牧民群众视为重要的朝圣地。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朝圣的香客。每到藏历羊年,数不清远道而来的香客都会到此“朝圣”。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这是一名信教群众在圣象天门下,朝拜纳木错和念青唐古拉这对神山和圣湖(唐召明2015年5月20日摄)

纳木错作为班戈和当雄的界湖,班戈县近年来不遗余力地按照资源保护、改善生态、优美环境、群众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纳木错“圣象天门”景点等方面的特色旅游,并规划实施“以游牧文化为主的万里羌塘民俗风光游”和“以极限运动为主的西部探险游”,不断打造地域、人文、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品牌,拉动产业链,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此,2017年5月,在我牵线搭桥下,由我的好友、北京公交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光精心策划,将班戈县旅游宣传作为该公司的扶贫项目,并由我提供部分图片,制作成精美的大型灯箱在北京10多个公交车站宣传栏里进行数月的免费展出。

当时,中石化第八批援藏干部韩金月、褚洪金送给我俩的礼物也是圣象天门“大唐卡”(卷轴画),我一直将它悬挂在屋里。

说起我的好友杨光,不得不提及他用公交车模记录北京城的历史。从2007年起,一直喜欢摄影和车模的杨光和同事当时已经开模生产了30多款公交车及“老爷车”车模,为城市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去年因病撒手人寰,使我们今年相约纳木错“圣象天门”成了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圣象天门”类似广西桂林著名的吸水象鼻山,独特而又神奇。

还相传很久以前苍海隐去,大地显出身来。有一天,羌塘山下两头发狂的大象挣脱绳索狂奔起来。许多大山听说后,吓得六神无主。首先是申扎县西北方向的亚邦山向西逃之夭夭,继之各大山也都向西拔腿欲跑。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勇敢的达果神山张弓射中其中一头发狂的大象,它倒在今天纳木错西北边的门当乡乡政府后面,成为“大象”山;另一头大象被射中受伤后,欲向纳木错湖边去饮水,却因流血过多站立而死,也就成了今天西藏最美的“打卡”地。

这就是美丽神奇的纳木错,有着丰富民间文化传说的藏北高原。(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