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父母子女间代沟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27 07: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老樟之华 | 评论: 次 | 点击:

有关父母子女间代沟的名言警句

1. 帮帮忙 求父母与子女代沟的名人名言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雨果 爱是纯洁的, 爱的内容里, 不能有一点渣滓; 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 不能有丝毫私欲。

- 卢莎公爵夫人 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 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 希腊。

柏拉图 父子兄弟间相爱, 本出于天性, 而要讲究利害, 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夫妇结合, 本出于情爱, 而要以经济为条件, 就失去了相爱的本意。

- 希腊。 苏格拉底 爱别人, 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 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 无惧于任何事物, 任何人. - 法. 彭沙尔 爱, 可以创造奇迹. 乔迈 被摧毁的爱, 一旦重新修建好, 就比原来更宏伟, 更美, 更顽强. - 英. 莎士比亚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 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 印度. 泰戈尔 当人们一旦遇到自己寻找的人时, 心中将会充满惊讶和喜悦之感. 如果找的时间越长, 越难找, 这种心情就会越激烈. - 蒙古. 洛岱丹巴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 德. 席勒 你可曾想到, 失去了爱, 你的生活就离开了轨道. - 法. 拿破仑 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 - 英. 勃朗宁 爱可以战胜一切. - 瑞士. 希尔泰 希望被人爱的人, 首先要爱别人, 同时要使自己可爱。 - 美。

富兰克林 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痛苦; 无法爱任何人, 则生犹如死。 - 德。

格林贝克 爱是自然而来的, 不是买得到的. - 美. 朗费罗 一切真挚的爱, 是建筑在尊敬上面的。 - 白金汗 不被任何人爱,是巨大无比的痛苦; 无法爱任何人, 则生犹如死。

回答者: wshq7899 - 初入江湖 二级 10-26 11:02关于爱的名人名言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 罗素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 华罗庚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麽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 别林斯基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洛夫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 罗兰 爱是纯洁的, 爱的内容里, 不能有一点渣滓; 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 不能有丝毫私欲。

--莎公爵夫人 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法·卢梭 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 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希腊· 柏拉图 金钱搅在爱情一块儿, 不是太丑恶了吗?--法· 巴尔扎克 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是美, 才值得颂扬。-- 柏拉图 爱是绝对没有模式和规律的, 爱也是不可能说清楚的。

说。

2. 有关代沟责任在家长的名言

辩论资料-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孩子/父母

代沟是不同的两代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理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造就不同的思想。正是有了这些不同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话题。我方认为代沟问题固然父母和子女两方均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在父母。

就代沟的产生而言,本身就是由于不平等、不理解和不尊重,尽管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旧观念早被人否定,但它在那些为人父母的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平时父母和孩子谈话教导孩子的时候,那那种绝对的领导绝对的统治的态度尽显无疑。这使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之间形成一种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的发展,必导致代沟的产生。

我想请问今天在座的一位同学,哪个不想与父母平等对话,那个不想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那么,对方辩友为什么还要以主观逻辑上的无端揣测来无理碰撞我方的观点呢?

张爱玲说过这么一句话:“小孩子不像大人这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子女和青年的特点,时健忘,才使我们流过了儿童时代,便把儿童时代的心理忘得干干净净。”张爱玲的话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心理的不理解。父母是那代沟的制造者,让这世界最伟大的爱在代沟中扭曲,是父母让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代沟中徘徊。

我们的父母一代出生在五十、六十年代,成长在七十、八十年代,他们世界形成的时代是和我们完全不同是时代。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那么,我们怎能用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问题呢?

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由于人性的弱点,前人和今人,没有能留下可以充足说明我方观点的书面材料,可事实完全胜于雄辩,多少活生生的事例已无情地驳斥了对方辩友,可对方辩友一定要以一些少数道德上有缺陷行迹恶劣的青少年为证来否定我方的观点,使对方辩友的辩词进入了一个以局部否定整体,以片面否定全面的诡辩境地。

在世俗与前卫的摩擦中产生电火花那是必然的,难道我们能说前卫的思想错了吗?真理只会越辩越明,华丽的语言也掩盖不了对方辩词的荒谬性。

父母们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不重实质的教导,才使两代人的心灵逐渐有了距离,爱逐渐有了距离。这就是代沟。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用心来感受,用生命去感悟。那我们便不难发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时代就是堆碎玻璃,有的人在破碎里欢乐,有的人活在完整的梦里。还有我,想凝视着碎玻璃却很难。碎有碎的规则。但裂痕却无法弥补。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裂痕就是众说纷纭的代沟。所谓代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产生的差异。我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第一,时代塑造着人生,环境造就着思想。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我们的父母记住了,不可崇洋媚外。可我们大家都知道,电脑要用美国的,漫画要看日本的,电视电影要挑欧美的,可难道说就因为这个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是中华儿女,就忘记了自己血管里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吗?他们称我们为New humans,说我们另类,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另类,那么我们心里呢?我们的蠢蠢欲动难道是因为梦已不再缥渺,还是望尽地老天荒的双眼不再饱含深情,只因为父母不理解我们。

第二,中国古代就是三纲五常,现代更是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儿子,我们的父母不是上帝却处于神的地位。当然,这种伦理关系无可辩驳。可就其本质而言,这正是造成代沟的原因。张爱玲说父母凭空制造了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脑子,却半饥半饱半明半昧地养大他。不错,由于这种本身的关系,叛逆便觉醒了。可见父母对我们的不理解是因。而我们所谓的不听话是果。原因产生结果。

第三,父母是爱我们的。爱之切,望之深。可这种爱却让我们觉得沉重,他们将“学而优则仕”,自己未圆的梦给了我们。却忽略了我们是有思想的。我们希望去搏击风浪,父母给我们帆船,我们希望去闯开自己的蓝天,父母给我们摇蓝。这平等吗?这叫理解吗?

综上所述,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3. 有关代沟的名人名言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蒙古族)观其外知其内,观其友知其人一个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苏联)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交朋友必择胜已者(宋·何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日为师,终生为友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藏族)虚伪的朋友,遇事常点头哈腰交上坏朋友,很难得到人们的敬重1. 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

--马库斯.T.西塞罗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3. 看你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4. 友情最重要的不是接收爱,而是奉献爱。 --亚里士多德5. 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

--赫伯特6. 真正的友谊,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乔治.华盛顿7. 没有比无知的朋友更危险的了。

--拉封丹8. 如果想交到好朋友,自己必须先成为好朋友。 --法顶9. 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迁10. 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 --托尔斯泰11. 有人赞颂你,也会有人指责你。

和指责你的人交朋友,远离赞颂你的人。 --犹太法典12. 真正亲近的人,不需要言语,即使多年不见,再见面的时候,友情也会一日往昔。

-- 道教13. 只有能够分享内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给你战胜困难的力量。 --巴塔沙.葛拉西安14. 坎坷的道路上可以看出毛驴的耐力,患难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友谊的忠诚。

--米南德15. 名誉,美酒,爱情,都不及可以让我感到幸福的友情更珍惜。 --赫尔曼.黑塞16. 一个好朋友,当看到对方的错误时,会真诚的指出,当朋友遇到好事时,会真心地感到高兴,当朋友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守在朋友的身边,鼓励他,支持他。

--佛经17. 真正的友情就如同人的健康。在失去之前,永远无法意识到他的真正价值。

--科尔顿18.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你得意的时候,只有邀请才来,在你失意的时候,会不请自来。 —-伯纳尔19. 不要追究朋友的缺陷,不要泄露朋友的秘密,不要记着朋友过去的错误。

只有懂得这三点,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菜根谭。

4. 辩论赛:父母与孩子代沟在于孩子的论据,名言等

父母方面,出来社会这么久了,早已经被磨平了菱角。

有时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承受各种的委屈,能放下各种面子。当经历各种事情后才懂得社会需要委曲求全而不是锋芒毕露。

经历过贫穷才知道钱真的很难赚。看到同龄人站在不同的高度,才懂得,命运真的不存在公平,原来知识真的很重要。

而一辈子,他们已经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他们能做的只有,不让孩子走他们曾经走过的老路。想孩子未来能站在更高的高度。

于是代沟来了。孩子依旧只是孩子,被各种动画片,或者书籍,学校教导,让孩子误以为社会是很和平美满的,而自己是这世界的主角。

认为所有的困难都与自己无关。认为钱财易得,生活简单。

认为父母思想落后,认为父母老土不要面子。却不知道父母之所以这样,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

不经历风雨,怎知道世道的残酷。说到底,代沟原自于经历。

在孩子乐观向上时,父母是否可可以做一回大孩子?陪孩子一起疯狂又如何?没所谓的威严,没所谓的年龄与面子。在孩子骄傲自满时,有没有当过一个严厉的导师给予应有的指导?在孩子失落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父母,给予关怀。

代沟在于经历,思想,年龄,更在于沟通。

家庭观念与代沟

家庭观念与代沟

——亲子关系幽思录(三)

文/老庄友华

家庭观念与代沟

01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大概要算东方式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然而在现实中,家庭关系尤其是代际关系,却又充满了各种矛盾。小辈多有抱怨:父母手伸得太长,什么都想管,包括儿女的职业、婚恋、生育甚至育儿方式……老的也很憋屈:儿女都成年成家了,仍要依赖父母,老家伙出钱出力还不落好……

这些家庭矛盾,有很多都该属于观念的冲突。普通人在生活中,大都习惯于随大流、跟着感觉走,很少认真地思考。对于现代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往往缺乏清晰的认知,存在不少的误区。按社会学者李银河的说法:“由于是习俗,人们常常只是照做如仪,并不知道其中原因,也并不深究。”

不少人排斥西方观念,并不一定去深想:现在的家庭形态及其观念,其实早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现行法律规定、全民遵从的一夫一妻制,正是从西方移植来的婚姻模式。

很多人崇尚传统文化,却也未必真了解,传统究竟包含有哪些内容。俺家孩子他娘,以前就老说自己“很传统”。让我笑着怼过一回:什么是传统,三妻四妾么?此后,好像再没听她提起这个话茬了。

自清末以来,在西方文化输入、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家庭形态及其观念,事实上一直处于巨变之中。也可以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变化才是常态。可想而知,我们今天深信不疑的某些认知,未必就是什么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真理。

02

中国与西方具有不同的家庭模式。

据费孝通先生总结:西方家庭是一种“接力模式”,上一代有责任抚育下一代,而下一代没有义务赡养上一代。一代接一代,都只是向下承担责任。中国家庭是一种“反哺模式”:每一代都是既要抚育下一代,又要赡养上一代。

接力模式属于“个人本位”:西方家庭中老子的抚育责任,到儿子成年为止。儿子念大学,可以向社会机构、甚至父母借款,工作以后再还。于是儿子也没有赡养老子的义务。这样就让家庭成员,都能更好地享有独立平等、自主自由。

反哺模式属于“家庭本位”:中国家庭是一种集体主义,家庭成员之间是紧密互依型关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和关系,是不可分割、要持续终生的。

旧式家庭不存在独立、平等的概念。按三纲五常,父亲是至高权威,妻子儿女都只能服从。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妻子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完全没有离婚的话语权,只能听命于丈夫的一纸修书。

家长对子女的权威,当然也是建立在近乎无限责任的基础上。而子女在享受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让渡很多个人自由。比如不存在恋爱、婚姻的自由,只能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东西方家庭的模式不同,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也不相同,却又包含了相同的原则:即权利与义务对等——各个家庭成员享有的权利越多,承担的责任义务相应也就越多,反之亦然。这种公平的原则,应当符合自然法精神,也就是大于“王法”的“天理”。

中国与西方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西方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是独立型自我。

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互依型自我——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自我的范畴。

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源头就弄丢了以人为本、个人权利这些硬核,搞得“个人主义”至今仍属一种贬义。有人认为:东西方家庭关系的不同,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有经济学家呼吁:养儿防老不道德,应该从中国家庭关系中剥离出去。

我认为这些文化论道德说,至少是不够全面的。中国式反哺模式,应该属于适应农耕社会的一种文明家庭形态。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物质匮乏,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缺失,养儿防老乃是人们不得不然的选择。东西方家庭模式的不同,主要应当还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差别。

03

西方文化在近代的强势东渐,让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众多有识之士看出了传统文化窒息人性、扼杀自由的一面。

鲁迅于是发出了“吃人”的呐喊。巴金以“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写了一个旧式大家庭,如何扼杀年轻人的青春、爱情和生活,以及青年一代的觉醒、抗争并与家庭决裂……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对旧伦理旧道德、包括封建家庭,进行了深入地反思与批判。大批知识青年,热血沸腾地投身到了争取民主自由、反对家长制、反对包办婚姻。

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从家庭模式到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消失了。妇女的家庭地位,青年人在婚恋、择业等方面的自由度,与旧式家庭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反哺式家庭也在式微。据相关调查:很多城市居民表示,将会选择社会养老,不再指望、也不需要养儿防老方式。未来家庭的主流形态,很可能将朝着接力模式的方向演变。

但是传统文化的坚韧顽强,决不能低估。鲁迅当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却怀有浓厚的旧式家庭情结,宣示过兄弟永不分家。他从日本留学回到北平,仍坚持和两个弟弟同住。结果与周作人闹出了兄弟反目、老死不相往来的悲剧。

我有种感觉: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不会以那些崇拜、或反对者的情感意愿为转移。中国文化不管怎样改,在西方人眼里仍然属于儒家文化圈。中国家庭无论怎么变,传统特色也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

而且,传统文化绝非一无是处。中式家庭给两代人带来的,虽有矛盾困扰,也有诸多获益。作为子女,能够享有更多的家庭福利。很多父母,如果自身条件许可,或者儿女有意愿、并有能力,也会偏好养儿防老模式——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终究要比养老院里孤独终老幸福得多。

当然,传统文化也给家庭关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人情练达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充满模糊感,家庭成员缺乏界限感。大家习惯于讲道德,而不是讲规则。道德标准主要又是要求别人,并不是约束自己……

04

从五四以来的上百年间,国人从未停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但这么些年,破与批判确实不少,立与建设却似乎并不多,也不够深入人心。虽然国人普遍接受了一些现代思想,但传统的家庭观念、习俗依旧强大,仍在主导社会生活。

社会主流在短时期内,恐怕很难接纳西方的某些家庭观念。比如父母抚养子女到十八岁之类,我自己就不会接受。这不只是认知问题,还涉及情感、习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家庭形态以及观念,现在应当还处于转型过渡期,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主流的共识。不同的观念同时存在,相互矛盾又相互混杂:究竟是传统儒家?是基都教?还是社会主义……大概只能说不中不西、半中半西,什么都沾边,也什么都不是。

当下家庭的代际矛盾,我以为主要还是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自我概念、家庭观念之间的碰撞冲突。而两代人,各自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老一辈的突出问题,应该是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缺乏界限感。

年长的父母,多以传统观念为主。为儿女在情感、钱财、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大都竭尽所能、不遗余力,从不拿自己当“外人”,儿女的事“当然”就是自己的事。以致于儿女成年了,仍习惯于从生活到工作处处插手。

很多老人浑然不觉,现在不比从前了,儿女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成年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生活。且老一辈的很多认知,也许过时了,不一定正确。儿女因此而反感反抗,并不是没有道理。

下一代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对权力义务对等的原则,充满模糊感。

年轻的儿女,多是中西文化半掺。他们在紧密互依的家庭关系中,享有比西方孩子多得多的福利。且不说上大学、以至出国留学的费用。好多人成家前后,若没有父母的无私资助,何时才能买房?若不是父母甘做倒贴的“保姆”,小家庭的生活与经济,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有些年轻人,好像不太理会权利义务对等的“天理”。享受家庭福利、以至“啃老”,都能心安理得的“中国化”。等到声张自己的自主权利,却又理直气壮的“西方化”。对父母的“爱管闲事”,有时甚至不给少许的体谅、容忍……

不少年迈的父母,都对儿女的种种冷漠、厌烦,公开表达过深深的失望、痛心。曾有一篇网上热传的文章如是问道:《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

05

亲情关系血浓于水,是人与人之间最为亲密的关系。然而亲情关系,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不能免受各种社会思想、环境和风气的影响。

按玛列祖义的论述,家庭起源于私有制,将随着私有制的终结而消亡。所谓供产供妻,并不全是某些势力的造谣污蔑。洪色膏棉消灭家庭的社会实践,本属革命词典中的应有之义,只不过太激进太抱力。

马客思有一段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种说法或许过于极端,却也含有深邃的洞见:政治经济、道德观念等社会存在,对家庭关系确实影响巨大。

在家庭成员之间,多有令人感动的亲情关爱。但各种利益关系,也是客观的存在。社会通行的各种观念,实际上已然渗透到家庭、深入了人心。

在兄弟姐妹之中,谁更受尊重、更多话语权,基本无关长幼为序,主要还是取决于社会地位、身家财富、对家庭的贡献……正是“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曾经说过一句很难听、很决绝的实话:亲情并不代表一切!

同样的亲情关系,不等于就能得到相同的看待。假如两种父亲,一个充满爱心、照顾家庭;另一个自私刻薄、酗酒打人;会不会受到儿女同样的敬重?再如两个儿子,一个聪明踏实、品行端正;另一个好逸恶劳、鲜廉寡耻;能不能受到父母同等的疼爱?

如果往极端处说,亲情关系甚至也存在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大打出手……那么,我们看待亲情对待家人,除了真诚地付出关爱,是不是也应该保留一分客观理性?

亲情总是充满温馨,理性常会透出凉意。然而,要是没有清醒的认知,良好的互动,亲情之间的脉脉温情,会不会也将难以稳固、不可持续?

原作:2012-4-12 改写:2020-3-8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