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智慧的名言

时间:2022-04-27 17: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归零的活在当下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关于智慧的名言

1.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

2.体现孔子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还有孟子的

孔子名言*、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自习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子哲理名言:人生态度: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做人格言: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名句精选: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3.孔子关于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名言及故事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孔子关于智慧的名言

孔子名言警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解释: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草率;话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这叫有话不说;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叫做盲目。可见沟通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是表达想说的话。做好前期准备至关重要

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解释:做事不要图快,不要贪图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却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执行德却不能弘扬它,信奉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可有可无。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8.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解释: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也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释:顾不上追求饮食的满足,顾不上追求生活的安逸,而对于学问之事和国家之事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细微地思考,谨慎地发表言论,还能够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求教,从而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1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解释: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礼”具有约束的功能。

1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解释: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担任工作要敬慎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诚恳。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解释: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解释:与朋友交往应该讲信用,借着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身仁德。

1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已矣。,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解释: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法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1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解释: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示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1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解释: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1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口舌,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20.过,则匆惮改。

解释:惮:害怕。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21.行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解释:君子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在达到至善之前便停止。

2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解释:仁爱的人,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

2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