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大慰名言
时间:2022-04-29 15:5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读书广记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屋大慰名言
1. 古罗马豪言壮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 如果在扎马我没有被你击败,那我将把自己列在亚历山大之上。”
——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侵入罗马本土的迦太基名将。 凯撒大帝名言: 1:Veni, vidi, vici【 英文:I came, I saw, I co nquered】 中文:我来,我见,我征服!!! 2: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懦夫在未死之前,已身历多次死亡的恐怖了。
3:年轻的时候,日短年长;年老的时候,年短日长。 4:你即使是收获了全世界,如果没有人与你分享,你将倍感凄凉。
5:先分化,再征服(divide and conquer) 6:人出于本性,往往更加相信和畏惧没有见过、隐秘陌生的东西。 7:杀1个人,那是凶手杀100个人,那是英雄 8:1.to 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胜败一举;采取断然手段. 屋大维名言“克文提里乌斯·瓦鲁斯,还我军团!” “蔑视比杀戮更能刺痛敌人的心。”
——维克提乌斯 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和著作家 “最勉强的和平也比最正义的战争受人欢迎。” ——西塞罗 狼并不在意它面前的羊是一只还是一群. -----罗马诗人维吉尔 让他们怕我如同憎恨我一样。
---------卡尼古拉。
2. 要做大事先做小事的名言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 列宁
1、勿以善小而不为,无以恶小而为之。——刘备教子
2、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罗蒙诺索夫
3、宁可作小事,不可不做事。——俄罗斯
4、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可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的事,就是为此。——鲁迅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6、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海尔公司董事长 张瑞敏
7、一切伟大的教子真理,一切神秘的天才秘密,都蕴含在那每天最平凡的小事之中,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3. 关于胸怀的名言、警句、歌曲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 宰相肚里能乘船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4. 古罗马豪言壮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 如果在扎马我没有被你击败,那我将把自己列在亚历山大之上。”
——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侵入罗马本土的迦太基名将。 凯撒大帝名言: 1:Veni, vidi, vici【 英文:I came, I saw, I co nquered】 中文:我来,我见,我征服!!! 2: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懦夫在未死之前,已身历多次死亡的恐怖了。
3:年轻的时候,日短年长;年老的时候,年短日长。 4:你即使是收获了全世界,如果没有人与你分享,你将倍感凄凉。
5:先分化,再征服(divide and conquer) 6:人出于本性,往往更加相信和畏惧没有见过、隐秘陌生的东西。 7:杀1个人,那是凶手杀100个人,那是英雄 8:1.to 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胜败一举;采取断然手段. 屋大维名言“克文提里乌斯·瓦鲁斯,还我军团!” “蔑视比杀戮更能刺痛敌人的心。”
——维克提乌斯 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和著作家 “最勉强的和平也比最正义的战争受人欢迎。” ——西塞罗 狼并不在意它面前的羊是一只还是一群. -----罗马诗人维吉尔 让他们怕我如同憎恨我一样。
---------卡尼古拉。
5. 有关恒心的名言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清朝诗人 艺术家的一切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极大的压迫而得到的,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
——果戈理,俄国作家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德国诗人 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
——爱 迪 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李 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 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 国 维 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
——邹 韬 奋 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 ——居里夫人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杨振宁 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佩思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点点滴滴的藏,集成了一大仓。——德国谚语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张九功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冯子咸 进锐退速。——孟珂《孟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丘《论语•学而》 欲速而不达。
——孔丘《论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锷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金樱《格言联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俊马。
驽马:跑不快的马。驾 ,马行一日为一驾——先秦《荀子•劝学》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古代中国 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清朝诗人 艺术家的一切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极大的压迫而得到的,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
——果戈理,俄国作家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德国诗人 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
——爱 迪 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李 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 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 国 维 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
——邹 韬 奋 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 ——居里夫人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杨振宁 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佩思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点点滴滴的藏,集成了一大仓。——德国谚语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
6. 《孙权劝学》中有什么启示,成语,名言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想让人刮目先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5)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增长知识与才干.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孙权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十分懂得培养手下的大臣,如这篇劝学,显然君臣之间已经无话不谈,相处得像朋友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智慧得体现.所以,吴国才会较稳固地立于江东.另外,吕蒙折节读书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可以作为每一个有理想者的榜样.我认识到只要肯学,挤出时间去学习,就会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寻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论议,大为惊讶,发现吕蒙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真是士别三日,当人刮目相看.从此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从这两则文言文里我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要后天努力学习,多读书,珍惜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和阅读让自己的生活更 回答者:热心网友 | 2011-4-19 17:40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孙权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十分懂得培养手下的大臣,如这篇劝学,显然君臣之间已经无话不谈,相处得像朋友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智慧得体现.所以,吴国才会较稳固地立于江东.另外,吕蒙折节读书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可以作为每一个有理想者的榜样.我认识到只要肯学,挤出时间去学习,就会学有所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说自己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吕蒙作为吴国的大将军,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他最终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开始挤时间学习,并大有收获.不久后,鲁肃经过寻阳,与他相聚,听了吕蒙的论议,大为惊讶,发现吕蒙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真是士别三日,当人刮目相看.从此我想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我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从这两则文言文里我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要后天努力学习,多读书,珍惜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和阅读让自己的生活更。
孟德斯鸠:罗马因共和而强盛,因帝制而衰亡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有三部作品广为人知,分别是《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这三步曲在逻辑上还有着些许联系:《波斯人信札》批判法国的专制、《罗马盛衰原因论》赞扬共和,《论法的精神》作为完备的体系,论及了共和比专制优越的地方,说明最让作者倾心的是“宽容政体”。
孟德斯鸠(1689-1755)
《罗马盛衰原因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罗马盛衰原因论》看上去是一本史评,但是孟德斯鸠的初衷并不在于讲历史,而是要分析政治制度。因此,在1733年写完这本书后,他选择在荷兰而不是法国出版,以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出版之前,孟德斯鸠还反复请求卡斯泰尔神甫帮忙审查,删改一些关于宗教、神学、伦理、政治和语法方面的内容,把“修道士”、“君主主义”之类的词汇全部删掉。
这种改动使这本书变得略微晦涩,而且看上去太过简练,许多观点还没有展开就中断了。相比于《波斯人信札》,读者们都觉得这本书太过于正经、失之晦涩。就连伏尔泰也说这本书“通篇都是概述”,与所要论及的重大题材不相符,看上去就像“精巧的目录”一样。
伏尔泰或许是把《罗马盛衰原因论》当成纯粹的历史评论书来读了,没有看清孟德斯鸠想要隐晦表达的东西,所以在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您看了孟德斯鸠写的那本关于罗马国衰亡的小册子了吗?那是一本小得不能再小了的小册子,有人把这本书叫做‘孟德斯鸠的衰亡’。真的,这本书实在太名不副实了。”
然而《罗马盛衰原因论》其实并不是孟德斯鸠对罗马史的读书笔记,更不是一部《罗马简史》,它倒有些类似于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借历史来表达作者的共和思想而已。孟德斯鸠的朋友巴尔克利曾写信对他说:
“凡是同我谈起这本书的人都对我说,书写得过于简略了。不过您写的不是历史。”
孟德斯鸠写的确实不是历史,而是政治学理论。
罗马因共和制而兴盛
拥护共和制是《罗马盛衰原因论》的主题思想,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的强盛与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分不开。罗马最初只是一座为了收藏战利品、牲畜和粮食而修建起来的城池,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罗马人就没有停止过对邻人的征战——英勇善战的民族风俗源远流长。
在这种风俗的土壤上,王政显得格格不入。孟德斯鸠认为每个国王在他的一生里都会有野心勃勃的时期,他刚继位时,往往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因此在那些有能力的国王励精图治之下,国家会走向强盛。可是国王的欲望并非永久不变,当他们过了血气方刚的年纪后,就会满足于现状,进而懈怠朝政、纵情享乐、走向腐化,使得国力日渐衰微、积重难返;而那些无能的国王为了建立功名,常常会进行无休止的折腾,同样也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在中国历史上,梁武帝、唐玄宗、唐宪宗等都是如此。因此,中国的每个朝代都有兴盛、衰落、中兴和灭亡的周期。
许多帝国的版图都是先扩大、后缩小、再灭亡,唐、宋、元、明、清和波斯就是如此,而罗马却是一个例外,它的版图一直扩张了数百年,直到帝制的建立,扩张才逐渐放缓——这是共和制与王政制度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在共和制下,罗马的执政官总是会逐年更换,这迫使他们要在任职期内成就赫赫功业,以便能够重新当选。执政官们一刻也不敢放松表现自己的雄心,他们常常劝说元老院建议人民发动扩张战争;而元老院也总是希望人民把精力放到对外事务去,以免困扰自己;对于英勇好战的罗马人民来说,战争几乎是一件快意的事,这座城市没有商业,要想发财致富,就得对外掠夺。在共和制的早期,罗马人经常是一致对外,他们彼此之间恪守盟誓,尊重法纪。在作战时,向敌人学习一切优秀技术,放弃自己落后的习惯,他的思想出奇得开放。
共和制度让罗马人的野心常存,它时刻推动着国家进步。罗马人从来不曾被胜利所迷惑,也不会满足于一时的富强,“不断战争原则”使他们能够自强不息,而不是从贫穷走向富足,然后再从富足走向腐化堕落。要么在战争中灭亡,要么征服一切敌人!
罗马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罗马人残酷的征服与压迫外族人,但他们初期却很少压榨自己人。古代共和国的缔造者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公民的——“只有这一点才能使人民强大起来,这就是说,造成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罗马的统治者明白,公民不是他们的私人奴隶,而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私产才能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在一起,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孟德斯鸠认为,在共和风俗败坏之前,国家最初的收入是在士兵、公民中间分配,士兵拥有土地,寓兵于农;当共和制败坏后,土地就集中在富人贵族手里,他们将土地交给平民奴隶耕种,然后向他们抽取一部分收入作为租税,再用租税来养活士兵。这样,士兵的祖国观念就会淡薄,既然他们没有土地私产,那么只要谁肯给他们钱,他们就愿意为谁卖命。奴隶也同样如此,对于他们来说,国家只是富人贵族的所有物,即使更换主人,也不会使自己的奴隶地位变得更低。因此,在后期苏拉、凯撒崛起后,军队与奴隶都背弃了元老院。
早期的罗马重视公民的权利,公民只有凭借美德才能担任公职,公职也只能给他带来声誉以及履行公务时的优遇,此外别无他利。罗马人善于把全体利益结合成一体,所以他们才击溃了喜欢内斗和互相压迫的迦太基人。
共和制度的破坏与罗马的衰落
早在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中就揭露了罗马共和国经历君主制、僭主制、元老院制、寡头制和暴民制再到恢复恢君主制的循环过程。《罗马盛衰原因论》也持相似的看法认为在王政时代,罗马属于君主制;国王被驱逐以后,政权就落到了贵族手里,贵族家族包办了一切高官显职,从而由元老院制向寡头制过渡。
起初,为了不让国王回来,贵族挑拨平民的情绪,让他们憎恨君主制,但这也使平民对自由产生了无限的期望。当国王的政权完全转移到执政官和元老院手中后,平民发现情况并没有发生变化,自由并未实现,因此他们就想方设法地削弱执政官的权力,设置了保民官。国王离平民的生活很远,人们对国王的憎恨多是贵族阶层的挑拨;而贵族离平民却很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平民的注视下。平民跟元老院的斗争愈演愈烈,保民官常常煽动平民的情绪,用来挟持元老院,形成暴民制。
在罗马共和国的后期,风俗已经败坏,出现了许多拥有巨大财富的新贵。他们有的是金钱,但金钱却不能产生权力,因此新贵比元老院更仇恨平民。贵族与平民在罗马城内斗争,而将领所统率的士兵早已越过了阿尔卑斯山,留驻在许多地方了,元老院再也不能注视这些远征的将领。士兵们的祖国意识淡薄,渐渐的成为了苏拉、庞贝、凯撒们的家将,这些人常常又拥有着新贵的身份。野心家们把别的城市居民和士兵带入罗马,肆意操纵选举。饱受无政府状态之苦的罗马市民,最后也就自愿接受独裁官的统治,而独裁官最终必然会演变成可以世袭的君主,因此,刺杀凯撒也阻止不了屋大维称帝,在共和制度破坏后,共和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为什么罗马会陷入这种循环呢?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罗马的法律帮助小共和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可是当国家扩大后,法律也就越来越失去效力。如果我们把推动国家扩大的法律称为“好法律”,那么维持这个大国存在的法律便是“适用的法律”。孟德斯鸠说:
“在好法律和适用的法律之间是大有区别的;好的法律是要使一个民族成为其他民族的主人,而适用的法律则是维持一个民族所取得的权力。”
罗马的法律从来就是为了推动国家扩大而制定,可是在国家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后,法律的弊端就凸显出来,反而会导致它走向灭亡。因此,立法的原则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及衰落?还是为了维护共和国的存在,维护公民的长期自由?
屋大维复活了君主制度
孟德斯鸠认为从苏拉的统治开始,共和国就注定要灭亡了。罗马的法律本来是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相互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但自从苏拉、庞培和凯撒之后,共和国的制度已经发生改变:最有势力的公民们能使人民把一切非常任务托付给自己。这样,人民和元老院的权力便同归消灭,他们之间互相扯皮、斗争,结果却使独裁官坐收渔翁之利。
孟德斯鸠说:
“在一个共和国里,对一个公民所表示的过分偏爱永远会产生必然的后果:或者是引起人民对他的嫉妒,或者是产生对它的过度的爱戴。”
人民的嫉妒使庞培兵败身亡,过度的爱戴又使凯撒接近王位,乃至于几乎要断送共和制度。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共和国的灭亡不能简单的归罪于某几个野心家,而是要追究人的本性,他说:
“共和国还是被消灭了;而在这一点上,不应该责怪某些个别人物的野心,应该责怪的是人:他越有权力,就越是拼命想取得权力;正是因为他已经有了许多,所以要求占有一切。”
分权制衡的原则被破坏后,共和国也就不复存在了。屋大维虽然成功平定了内乱,恢复了秩序,但孟德斯鸠把这种新秩序称为“一种持久的奴役”。因为屋大维所建立起来的已经不是共和制度的秩序,而是君主专制的秩序。屋大维跟苏拉正相反,苏拉是一个残暴的共和主义者,屋大维却是温和的王权主义者。孟德斯鸠讽刺地说:
“急躁的苏拉用暴烈的办法把罗马引向自由;屋大维这个狡猾的暴君却用温和的办法把他们引向奴役。”
从第十三章开始,《罗马盛衰原因论》转入了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在孟德斯鸠看来,共和制是罗马“盛”的原因,而君主专制则是“衰”的根源。罗马帝国结束了共和国的扩张与上升,代之而来的是沉闷的压迫,平民与元老院同时被贬低,为了恢复共和制,出现了无数次的暗杀与密谋,历史也变得越来越隐晦、越来越阴暗。
用狄奥尼西乌斯的话来说,就是“自从皇帝们当政的时候起,历史就更加难写了:因为一切都变成了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