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名言

时间:2022-04-29 16:0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素心一点通 | 评论: 次 | 点击:

五祖弘忍名言

1. 白话解释五祖弘忍的最上层论

弘忍的禅学继承道信的思想而来,主要有二依:

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

二依《文殊师利般若经》的一行三昧。

《宗镜录》卷九十七谓弘忍常说:“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诸佛只楚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由此可见弘忍的禅对心是十分重视的。据传弘忍有《修心要论》之作行世,但在历史上《楞枷师资记》的作者净觉不同意。他认为那是别人的伪托,因为弘忍是“不出文记”的。但是净觉又说他“口说玄理,默授与人”。这本书很可能是他说的“玄理”,听法的弟子记录,整理成书之后,取名《修心要论》。不过这也只是推测而已。弘忍注重的心,不是我们所说的杂染心,而是真心,或称为清净之心。此心本来清净圆明,只因烦恼所攒,不能显露。习禅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体证自己的真心,即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

2.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名言: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禅宗的顿教法门,我现在已经留给你们。世界人遇见我这顿教法门,要自己修行啊!不是不修行的。

2.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所说的话,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 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

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3.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悟此法门”: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法门,不是离开心而有佛,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由汝习性”:为什么你不明白?就因为你多生多劫,有很大的习性障着。

“用本无生”:妙用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双修是正”:所以你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

这双修才是正法。4.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5.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此句是《六祖坛经》在最后有两个偈子,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宗认为一切,不管是真假、善恶、净秽,这都是戏论。如果你在这戏论上用功,去著意的话。

“自性入生死”什么意思?就是自性变成无明生死。6.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7.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8.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9.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10.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1.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12.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3. 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14.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5.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16. 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7.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18.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19.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22. 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23.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法,不离自性。24. 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25. 惠能没手法,一直百思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26.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7.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28.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29.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30. 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31. 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32.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33.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34.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幷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35. 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6.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37.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38.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39.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40.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41. 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42. 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43.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作业。

44.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45.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46.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47.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48. 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49.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

3. 五祖弘忍在传衣钵给六祖惠能时,说了一首偈诵,叫有情来下种,因

前两句说的是“缘起”的概念,有因有缘而后有果,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都是在变化无常中显示一切现象。

后两句则说的是一个“觉性”,诸法亦无所生,也无所灭,一切本来如是。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有心才有觉,无心则不觉,妄心妄念则是幻觉错觉。

情,指的是愿望和信心;地,指的是成熟的条件。

有情来下种,是说有愿望有信念,才有接受佛法的基础,否则犹如对空说话,无人应答。

因地果还生,是说自我的心性成熟,有内外的缘有相关的条件,逐渐增长智慧和觉悟,才使佛法的觉悟得到成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就是对于上面的反说。这里的“性”,指的是接受和信任的心思。

4.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是谁的不朽名言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5. 五祖因为什么诗传给慧能

在二十四岁时,离母北上,参拜蕲州(今湖北省)黄梅东禅寺五祖弘忍为师。忽一日闻童子诵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闻后,便知未得见性,就请一解书人代笔,也书“无相偈”一首,弘忍见之,即已知大意,便秘密传授法衣,禀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南归,终生传法于韶州南郊南华寺。

其一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所谓“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是说凡诸佛所传,法师所付,无非本体本心。而本体既是本心,本心既是本体。就是所谓的佛性,就是道。然而为什么说“唯传”、“密付”呢?唯传者皆因无他可传,佛说一切经典,不为将经典、道理、或任何法门流传下来。佛说一切经典,只为将本体,即众生皆有的佛性传下。而为何本心又需密付?皆因本心佛性“不可说”,不可用文字传承,只可以心传心,故说“密付”。既然文字不可传心,哪里还有很么师传口诀呢?学佛学智慧之提升,学思维之超越,不可能用所谓的口诀或是神通将生命的质素或业力改变。搂主要小心不可坠入外道邪说之中。

末学合十。

7. 求 佛教名言名句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八大人觉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

《佛说十善业道经》

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佛说十善业道经》

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佛说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佛说十善业道经》

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佛说十善业道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8. 求经典的佛教名句

北宗神秀: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回五祖弘忍时所说)

释迦摩尼: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附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传迦叶法的时候所说)

圆悟克勤:巍巍峭迥出云霄,顶锁水寒势外遥;坐观四望烟笼处,一带青山万水潮。(《碧岩录》)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楞严经》: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

五祖弘忍名言

《坛经》10句智慧名言,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1、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觉悟真理之心,人人本具,清净无污染。我们只要用好这颗觉心,就可以直接成佛。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分别,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分别。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是个人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坛经》10句智慧名言,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世间的众生在生死苦海里沉沦,如何解脱生死,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你们整天只知持戒修善追求人天福报,而不知修慧,脱离生死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做功德、求福田又哪里能救你们脱离苦海呢?

4、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大家赶快回去做,不得迟慢拖延!费心思考分析是没有用的,觉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见。

《坛经》10句智慧名言,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5、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如果是为了获取六祖的位子,那就是一种恶行。这和一般处心积虑地贪图圣位的凡夫心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件事实在是教人为难!教人为难啊!

6、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所谓无上的觉悟,是必须当下识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于任何时候,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了知一切事物现象相互融通无碍,只要能认识真如自性(一真),自然一切法皆真实不虚,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动而无生无灭(一切真)。

《坛经》10句智慧名言,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7、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

这如如不动之心,就是离绝人我、法我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如果有了这样的见解,就是体证无上觉悟的本性。

8、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

五祖弘忍大师说:“脱离生死苦海是亟待解决的人生大事。”大师要传授衣钵和教法,所以命弟子们各写一偈呈给他看,谁悟得佛法大意,就传衣钵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

《坛经》10句智慧名言,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9、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依照这首偈修行,可以避免堕入恶道;依照这首偈修行,可得大受益。

10、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4。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想要参习无上的菩提觉道,就不能轻视初学佛法的人。下下等的人也会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也会有愚钝没智慧的。如果轻视别人,就犯下了不可估量的罪过。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