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名言
时间:2022-04-29 20: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义的名言
1. 有关“义”的名言有哪些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1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创造人生的名人名言》 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天祥)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李清照)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5,(陈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8,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9,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0,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1,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 1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
1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还有许多关于“义”的美文词句,都是很有感情意义和激昂慷慨情怀的。
有待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2. 关于义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最少10句 谢啦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年代:【唐】 千里黄云白曰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 作者:【骆宾王】 年代:【唐】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金陵歌,送别范宣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佚名《诗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 《凤求凰-琴歌》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 《三五七言》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曹植《明月上高楼》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 《虞美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张可久《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长恨歌》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佚名 关雎《诗经.周南》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 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柳永《昼夜乐》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戴叔伦《相思曲》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敻《诉衷情》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
3. 论语中关于义的名句
楼主,您好!下面是我为您找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如果您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追问,我会第一时间回复您的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4. 古人以“义”字写的名言有哪些
1、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2、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刘安 3、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4、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陆贾 5、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汉书》 6、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7、多行不义必自毙。
—— 《左传》 8、见义不为,非勇也。 —— 《论语》 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陶渊明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1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轲 12、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
—— 白居易 13、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 《大戴礼记》 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孟子 1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孟子。
10条经典的古代哲理名言,告诉你做一个仁义的人
当仁不让于师。
——(先秦)《论语·卫灵公》
【注解】
(1)当:面对。
(2)让:谦让。
【翻译】
面对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解读】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先秦)《论语·里仁》
【注解】
(1)仁:仁慈、仁爱。
(2)约:节俭。
【翻译】
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久安于节俭的生活。
【链接】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成书于战国初期。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人,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先秦)《论语·泰伯》
【注解】
(1)乎:吗。
(2)已:停止。
(3)远:志向远大。
【翻译】
君子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任务,使命还不够重大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到死,志向还不够远大吗?
【链接】
仁——全德之称
仁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对仁有过系统论述,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一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9次,作为道德原则使用的就有105次。仁包括了人类的美德及其道德规范,因此被视为“全德之称”。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还提出了“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主张通过主观努力,严以律己,“克己”达仁。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把道德原则移植到施政问题上,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宋代“二程”给仁以更新的解释,认为“仁自是性”。仁对礼、义、智、信来说是体,其余四者是用;仁是“全体”,义、礼、智、信是“四肢”。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先秦)《论语·述而》
【注解】
(1)怨:抱怨。
【翻译】
追求仁而得到仁,还有什么抱怨的呢?
【链接】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刚、毅、木、讷,近仁。
——(先秦)《论语·子路》
【注解】
(1)刚:刚强。
(2)毅:果断。
(3)木:质朴。
(4)讷:说话谨慎。
(5)近:接近。
【翻译】
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做到这四点,就接近于仁了。
【链接】
孔子的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极为有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下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下一个儿子,叫孟皮,足部有病。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先秦)《论语·雍也》
【注解】
(1)夫:发语词,无意义。
(2)仁者:仁德的人。
(3)立:第一个“立”是立事立业,第二个“立”是“使人立”。
(4)达:第一个“达”是顺达之意,第二个“达”是“使人达”。
【翻译】
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事立业,也让别人立事立业;自己想人生顺达,也让别人人生顺达。
【链接】
孔子好学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并且好学,20岁时,学识就非常渊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克己复礼为仁。
——(先秦)《论语·颜渊》
【注解】
(1)克:克制。
(2)复:恢复。
【翻译】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礼的方面去,这就是“仁”。
【链接】
孔子问礼
据《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先秦)《论语·里仁》
【注解】
(1)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2)喻:明白,懂得。
(3)于:对于。
(4)小人:道德低下的人。
(5)义:道义。
(6)利:私利。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看重的是道义,道德低下的人关注的是私利。
【链接】
鲁仲连功而不取
战国时的鲁仲连是一个十分注重节操的人,他所注重的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排忧解难。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攻打鲁仲连的祖国齐国,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5年后,齐将田单以墨为根据地想收复这些城池。田单派人请来了鲁仲连,鲁仲连听取了有关战况后,提笔给燕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燕将读罢鲁仲连的信,痛哭三天三夜,拔剑自刎,燕军不战而溃,聊城被齐国收复。田单建议齐王为鲁仲连加官封爵,他坚辞不受。后来,他又为平原君解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加封他,他也谢绝了。又给他千金,鲁仲连淡然一笑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
——(先秦)《论语·卫灵公》
【注解】
(1)质:根本。
(2)行:推行。
(3)之:指“义”。
(4)孙:通“逊”,谦虚。
(5)出:表现。
(6)成:完成。
【翻译】
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去推行义,以谦虚的态度来表现义,以忠诚的心来完成义。
【链接】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儒家提出的一种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理论,源于孔子,由汉朝的董仲舒正式提出,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先秦)《论语·为政》
【注解】
(1)义:合乎正义的事。
(2)为:做。
(3)勇:勇气。
【翻译】
遇到正义的事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链接】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此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