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白塔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30 06: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扬州网 | 评论: 次 | 点击:

瘦西湖白塔的优美句子

1. 描写瘦西湖景色的句子

1. 去扬州的第一站是瘦西湖。很早就听说过扬州瘦西湖的美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瘦西湖游览,更给瘦西湖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瘦西湖在扬州城北,是古时十里扬州的旧址。说是湖,其实很像一条宽宽的河,从南至北蜿蜒过去,足足有八公里长。据说瘦西湖名声大噪的原因与“瘦”有关,“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恰恰是占得了一个“瘦”字。看来风景也是瘦了的好。

2. 瘦西湖实是幅好画,这幅水墨画透出了一丝自然之美,向我们展现着华夏民族的魅力。

3.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古城的西北部,面积168。32公顷,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46公顷,有长堤、徐园、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凫庄、白塔等名胜。瘦西湖原来是一段自然河道,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园林,逐步发展而成,是扬州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以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相互因借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妙意境,富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它美在湖面蜿蜒曲折,两边园林古朴多姿,行船其间,景色不断变换,仿佛到了人间仙境,引人入胜。

4. 走进瘦西湖,就看见湖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我想:要是再过一个月来的话,那瘦西湖两岸的风景一定非常漂亮、迷人吧!

5. 瘦西湖有二十四景,诸如长堤春柳、湖心钓台、白塔晴云、四桥烟雨等,就像二十四颗明珠,镶嵌在瘦西湖这根玉带上。跟着导游一路快走,如画的风景在眼旁一幕幕地闪过,真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我观赏风景,有两个特点爱好。一是爱听风景的来历,欣赏古风古韵,二是爱看风景的独特,欣赏古色古香。在瘦西湖二十四景中,有两处风景很符合我的观赏爱好,这就是瘦西湖的两桥——五亭桥和二十四桥。五亭桥位于瘦西湖的中部,五亭桥上有五个亭子,中间一亭突起,周围四亭对应坐落,从空中鸟瞰恰似一朵美丽的莲花。“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十五个桥洞排列有序,相映成辉。有关二十四桥名字来源的说法很多,最令人信服的说法出于《扬州鼓吹词》:“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原来,古时的二十四桥是夜晚赏月听箫的绝佳去处。

6. 春天的瘦西湖别有一番风味。一进入风景区,和煦的春风迎面扑来,像妈妈的手温柔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

7. 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单单一个“瘦”字,就诠释了她那独具的魅力。

8. 扬州欲阴欲雨的天气,黛瓦白墙更显青素,站在瘦西湖的柳堤河畔,透过古典的亭阁,远远就可以看到船娘漂着一叶舟,烟波画船,泛起的波痕打动了眼前的这一抹画。偶有几只水鸭在嬉戏,溅得一身水花。瘦西湖以瘦著称,个园何园便是因精致而扬名了,我喜欢个园里的竹林,拨开一丛翠竹,可见一处幽邃,想必园主人是个优雅但又不乏刚毅的志士,拥得一院奇美大宅,似得天下之喜,坐修竹,临清池,忘今语古,何其乐也,古人的快乐岂是今人所能轻易领悟得了?

9. 湖的对面有一座小山.山上古木参天.山顶有一座威武、雄伟的盐白塔它也是瘦西湖的一大观赏景点,让游客们赞叹不已。

10. 刚进大门,瘦西湖景致就已略显一斑了。上翘的飞檐,金色的琉璃瓦砖,顿显一派繁华景象。

11. 我们来到瘦西湖,已经是下午了。只见湖边叠嶂成峦;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清澈见底。

12. 扬州的旅程,第一站便是瘦西湖。“到了扬州自然得去瘦西湖看看”——每个扬州人说这话时都是一副毋庸置疑的神气姿态。很早就听说过瘦西湖的美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瘦西湖游览,更给瘦西湖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瘦西湖在扬州城北,是古时十里扬州的旧址。说是湖,其实很像一条宽宽的河,从南至北蜿蜒过去,足足有八公里长。据说瘦西湖名声大噪的原因与“瘦”有关,“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恰恰是占得了一个“瘦”字。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13. 瘦西湖边,每日游人云集,车马骈阗,绮罗盈目,香飘满路。

14. 瘦西湖坐落在扬州城的西北角。原为城外的一条河道,富甲天下的明清盐商沿河岸居住,重金构筑这水上园林。沿湖筑建二十四景。康乾两帝六次南巡来此,赞誉这“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两岸湖景。

15. 瘦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尤其春色降临时,漫步湖畔,三步一柳,五步一花,花树陪伴,便觉舒卷飘逸,顿生诗情画意。

2. 赞美瘦西湖的句子

1.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城西北,历史悠久,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清乾隆时期盛极一时。

2. 瘦西湖实是幅好画,这幅水墨画透出了一丝自然之美,向我们展现着华夏民族的魅力。

3. 瘦西湖边到处都是树,个个根深叶茂,最多的要数柳树,它们都站在湖边,长长的柳条垂向湖面。

4. 走进瘦西湖,就看见湖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我想:要是再过一个月来的话,那瘦西湖两岸的风景一定非常漂亮、迷人吧!

5. 望向瘦西湖,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我觉得它更美丽了……

6. 春天的瘦西湖别有一番风味。一进入风景区,和煦的春风迎面扑来,像妈妈的手温柔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

7. 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单单一个“瘦”字,就诠释了她那独具的魅力。

8. 瘦西湖的美是说不尽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她透在骨子里的那份独有美。

9. 湖的对面有一座小山.山上古木参天.山顶有一座威武、雄伟的盐白塔它也是瘦西湖的一大观赏景点,让游客们赞叹不已。

10. 刚进大门,瘦西湖景致就已略显一斑了。上翘的飞檐,金色的琉璃瓦砖,顿显一派繁华景象。

11. 我们来到瘦西湖,已经是下午了。只见湖边叠嶂成峦;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清澈见底。

12. 瘦西湖名扬中外,位于板井巷不远的大明寺,古色古香。

13. 瘦西湖边,每日游人云集,车马骈阗,绮罗盈目,香飘满路。

14. 窗外,瘦西湖一碧万顷,湖面微皱涟漪,一群鹭鸶遨游天空优哉游哉。

15. 春日融融,柳丝轻扬,光溢花香,满眼的绿草红花。垂柳如丝,感觉连呼吸都包含着春意,索性跟着春天的脚步,乘着春风下扬州,去瘦西湖赴一场春的盛宴。

16. 我们登上五亭桥,站在五亭桥上就能看见整个瘦西湖的美景:湖面细长,景色秀丽,宛如系在仙女腰间的绸带。

17. 我们沿着瘦西湖边走边看景,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恍若置身于人间天堂杭州的西湖。

18. 站在瘦西湖的桥上,放眼远眺,湖边的垂柳宛如轻盈的少女正对着碧绿的湖水梳妆打扮,翩翩起舞呢!

19. 迷人的瘦西湖风采拨动了我的心弦,给我留下了清新隽永的回忆。

20. 再看瘦西湖,它的湖水一碧如洗,远远的望去,如同一条翡翠般的玉带,系在小山的周围。

3. 瘦西湖白塔的寓意

您好,扬州百问 知道团队为您解答!

相传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扬州的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扬州白塔比例匀称,玉立亭亭。和身边的五亭桥相映成趣。

4. 形容“瘦西湖”的句子

1.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清·汪沆《瘦西湖》

3.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杜牧《遣怀》

4.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5. 邗沟春水碧如油,到处春风足逗留。二十四桥箫管歇,犹留明月满扬州。—— 起予《江都竹枝词》

6. 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元·韦庄《过扬州》

7.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8.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黄惺庵 清《五亭桥》

9. 二分明月一声箫,半属扬州廿四桥。 别有风情忘不得,载花载酒木栏桡。——清朝刘涛《扬州竹枝词》

10.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南宋姜夔《扬州慢》

瘦西湖禅意园林:歌台画舫何妨闹 恰是亭亭不受尘

■ 金 川

清代,由于康熙、乾隆的屡次南巡,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在瘦西湖两岸争相购地,营造园林,形成了著名的清代二十四景。康乾二帝都崇奉佛教,因此盐商聘请的能工巧匠在造园时奇思妙想,有意识地融合了佛教禅意,以迎奉恩宠。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是莲花意象在园林中的充分体现。

禅意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

中国园林一直崇尚“天人合一”的意境。在佛教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中国文人士大夫将诗情画意的审美观与禅学结合起来,寄情山水的禅风自然而然进入园林领域。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营造的禅境园林为后世称道。明清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更是达到禅意的高峰。周义承在《禅学思想和园林境界美》中说到,“中国园林推崇自然含蓄,将山、水、树、石等以简洁的手法加以处理并要求自然中蕴含作者的内心寄托。这样的表现方法和禅学‘山林水鸟皆念佛法’的佛性无所不在的观点是十分吻合的。”

因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主通过造园活动,力求人生境界达到升华,摆脱俗世烦恼,达到“空”、“悟”的境界。如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园主人依山傍水,静坐轩中,明月清风相伴,清高超脱,静悟人生。“与谁同坐”,一句反问,如同打了一个佛家偈语,拨人心弦,进入空灵的自由境界。

宋之后,以儒家为本,三教合流的政治方略已形成统治者的共识。及至清代,佛教在宗教中的地位愈发显现,特别是乾隆之前的清代的帝王都深谙佛学,有的甚至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如清世祖顺治“曾多次召见江南著名禅师”,甚至有“皈依禅宗”之举。康熙也承继乃父的做法,奉行以往的佛教政策。他虽然不像顺治那样醉心于空门,但在巡视南北各地时很喜欢为寺庙题词,如扬州大明寺西园的御碑亭,是康熙二十八年南巡时所书。而乾隆六次南巡,多次御临寺庙并题字。清代帝王们对禅学的认同远远超越了政治层面,而深入到哲学、美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禅”的领悟,带给了他们清净无障、圆融大通的心灵境界。在清代大规模所造园林中,南方的瘦西湖湖上园林群落与北方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这些中国园林经典之作,都共同蕴含着帝王们追求的佛理禅风。

瘦西湖禅意园林的特点

瘦西湖园林是清代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作,在康熙、乾隆数次南巡后形成集南秀北雄于一体,融合传统山水文化和佛教思想的禅意园林。有如下特点:

(一)皇家禅境和江南禅境的完美融合

由于康熙、乾隆的六次南巡,加之扬州盐商财力的庞大,汇集了大江南北的能工巧匠,地处江南的瘦西湖湖上园林群落大规模地将北方帝王气象的禅境塑造和南方文人书卷气息的禅境塑造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奇葩。

清代帝王主持修建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林金碧辉煌、气魄恢宏,封建统治者对皇权的重视和对禅学的追求,形成清代皇家园林“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气象。无论京城的颐和园、圆明园,还是承德避暑山庄,园中都有一座象征最高皇权的山峰,这就是佛教众神之山——须弥山的抽象表现形式。山峰周围,分布着佛教象征寓意的佛山仙岛,以及庞大的藏传寺庙群和喇嘛塔。

瘦西湖园林群属江南园林的一支,同样追求“诗情画意”的山水意韵。但由于瘦西湖具有空间广阔、水道曲折悠长的自然条件,加之盐商的富庶,造园风格也与苏、杭等地园林平淡清新、质朴自然的禅意空间有所不同。盐商园林在小空间的营造上追求自然适意、浑然天成,装修上精致奢华、奇思幻想。而负责皇帝南巡的内务部门和地方官员在大空间的营造上连贯构结,气势宏大,相互因借、山水交融。主要节点的主体建筑雄伟壮丽,如富丽堂皇的熙春台、色彩明丽的莲花桥、高耸云霄的白塔。正如陈从周教授所言:“扬州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

(二)芥子天地融入须弥山水禅境之中

江南私家园林讲究小中见大,所谓壶中自有天地,芥子能纳须弥。比如清代乾隆年间形成目前格局的网师园,仅有十亩之地,却是布局精致,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颇具禅意。瘦西湖数十家园林,无论是康熙年间建造的贺园、筱园、冶春园等,还是乾隆时期建造的净香园、韩园、趣园、水竹居等等,皆是空间不大,却意境深远。阮仪三教授说:江南私家园林“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见大,以小胜多”。

而瘦西湖湖上园林群落则是突破空间的束缚,将一个个匠心独到的私家园林通过瘦西湖这条细长的丝带连接起来,每家园林临湖都没有围墙屏障,加上公共空间的精心打造,桥、堤、岛的巧妙分隔,合而为一,联络至山,形成了巨幅精致典雅、气势磅礴的山水国画长卷。《浮生六记》的作者,清代才子沈复夸道:“行其途有八九里,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

佛经所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佛国净土即由无数个须弥世界所构成的,如《华严经》描绘的华藏世界,须弥山是每一须弥世界的最高峰,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各有一莲花,每一莲花都包藏着无数芥子世界。如果把瘦西湖看成是一个须弥世界,北部的蜀冈诸峰如同须弥山,湖边的江南禅境园林、湖中的岛屿寺庙如同一个个芥子空间藏于其中,让瘦西湖成为山水相融、绵延不断的须弥禅境空间。

莲花意象在瘦西湖园林中的体现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佛国称为“莲界”,佛座称为“莲台”,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 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康熙、乾隆皇帝颇得佛法精要,在他们的御制诗文中多次提及莲花:“濯枝湔叶耸重重,到馆开窗对碧峰。似是青莲擎佛手,分明有相示真宗”、“怫沥无碍涛凉性,试看心莲演梵辨”、“不染由来是染尘,谁能拈出此花真”。他们在北方建造的皇家园林中有不少以莲为意象的景点,如避暑山庄的曲水荷香、金莲印日;圆明园的濂溪乐处、来莲室;畅春园的观莲所、方亭莲花岩等等。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多次御临瘦西湖诸家园林,由于皇帝偏爱佛教文化,负责南巡的内政部门、地方官员和盐商富户调动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把莲花意象用得巧妙别致。

(一)净香园:

原名江园,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时赐名“净香园”。 乾隆二十七年(1762),御书“结念底须怀烂熳,洗心雅足契清凉”联,又书“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联。乾隆三十年(1765),再赐御书“怡性堂”匾额,并书“雨过净猗竹,夏前香想莲”联,可见乾隆皇帝对净香园中满湖荷花的情有独钟。

园内有清华堂、杏花春雨之堂、蓬壶影、涵虚阁、秋晖书屋诸景。涵虚阁外构小亭,乾隆赐名并御书匾额“荷浦薰风”。河浦内遍植荷花,夏日来临,接天莲叶,红白荷花,清香溢远,园林建筑被田田荷叶遮隐住,蕴含着清纯恬静,让人感觉无穷的禅意。乾隆深谙佛学,题诗一首:“满浦红荷六月芳,慈云大小水中央。无边愿力超尘海,有喜题名曰净香。结念底须怀烂缦,洗心雅足契清凉。片时小憩移舟去,得句高斋兴已偿。”乾隆把满池荷花赋予了浓烈的佛教色彩,佛家讲善厚功德之力,通过修行,超凡脱俗,具有无边愿力,寓佛理于诗中,借荷花弘扬佛法。

净香园中还有一景名“香海慈云”,清二十四景之一,位于荷浦薰风之北。据清朝赵之璧编的《平山堂图志》描述,净香园中有一座海云龛,供奉观音大士像,清帝南巡时来此,曾赏赐西域名香。当时“龛在水中,四面白莲花围绕,龛前跨水建坊,颜其桓曰‘香海慈云’”。

(二)莲性寺:

莲性寺位于五亭桥东南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原名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扬州,赐名“莲性寺”,并赐“众香清梵匾”,寺僧勒石建亭供奉。门前为法海桥,寺后则为莲花桥。在康熙看来,眼前荷花满湖的自然之境与心中的禅境已融成一体,正所谓:“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乾隆帝南巡,多次御临莲性寺,赐额、赐诗、赐《大悲陀罗尼经》一部。今莲性寺西侧尚有御碑亭一座,乾隆诗云:“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环绿水漾波新。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 莲性寺多柏树,郁郁葱葱,有云山阁、白塔等建筑隐于树间,境界深远。

(三)白塔:

瘦西湖白塔位于莲性寺岛上,乾隆南巡时,扬州盐商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此塔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虽没有北海的塔雄伟壮丽,然而比例秀匀,亭亭玉立,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白塔的厚重之稳。

佛经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果把莲性寺所处岛屿看成是莲花圣境,莲性寺是莲瓣,从湖对岸的清代二十四景之“白塔晴云”远远望去,白塔就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花。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康熙帝为莲性寺赐名,乾隆帝南巡时建造的白塔恰似画龙点睛,让这座古寺充满平静祥和的佛光瑞气。

(四)莲花桥:

莲花桥俗称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莲花桥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桥可谓是构思精妙,把佛教的意象与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空中俯视,五座风亭就像五朵出水的莲花,与白塔形成和谐美妙的视觉效果。巡盐御史和盐商的精心巨制,爱好佛学的乾隆皇帝怎会不龙心大悦呢?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