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表心情的句子

时间:2022-04-30 09: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李喜栋007 | 评论: 次 | 点击:

记承天寺夜游表心情的句子

1.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

钟声颂起了归家的讯号,落日把余晖狠狠地洒在了大地。映衬在这片月色朦胧的夜晚,我读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欲在这相同的背景下感受古时诗人留下的足迹。

诗人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曾阅读过他的作品——《水调歌头》。只要我们从他的诗里细细斟酌,我们便能读出其中的蕴味,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大气风度,品出他的潇洒豪放,悟出他的雄心壮志。在《记承天寺夜游》这首诗中,流露出他遭贬时的心情,但他并没有自我崩溃,给心情涂上了颜色,用闲适的情怀,寥寥数语,把自己沉浸在这迷惘而又舒适的月色中。

是的,不同的心情就有不同的感受。在诗的开头便写了“月色入户”惨淡的月光掠过窗户,朦胧的月色再也不是皎洁,而是无奈,开始的月光便衬托了诗人的心情。后来,他怀着另一种心情,便“欣然起行”了,闲适的心情萦绕在他的心中,不愉快的事便随着庭下的积水烟消波静。伴着红尘知已,畅吐心中挥之不去的愁云,举杯痛饮至天破晓,这岂能是一字“闲”能代替得了的?

心情,取决于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感受。心情靓丽时,对所有一切都是美好的,涌现出讲不尽的乐趣;心情低落时,似一片枯黄坠落的黄叶,毫无斗志,既便看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过眼烟云。不如在面对逆境中的时候,用闲适的心情代替惆怅,用婉转的笑声代替哭声,心想着苦难并不是永恒的,自己一定会度过难关,这样,拥有一个好心情,既潇洒又坦然,应付任何事也更会得心应手。

给心情涂上颜色,让生命多一份憧憬,少一份惆怅,让困难当作一次人生的障碍,突破障碍越多,人生便越有价值。

给心情涂上颜色,充满七彩的喜怒哀乐,不要让心情停留在一个空间,要浸泡在柔婉的音乐里,让柔软的春风拂过,带领我们的心情跨过生命永恒的国度……

2.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1、主要是结尾的地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既是议论,又是抒情,抒发了那种发现自然美景的喜悦、被贬谪的抑郁、自我开解的旷达和悠闲。

2、《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原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的极好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读后颇有感受

读《记承天寺夜游》抒怀

李喜栋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著名的小品文,文字少,只85言(不含标点,古时没标点)。除表述被贬生活及心情片段以及与张怀民友情外,此文最为称奇之处当属此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质朴之言,却透着空灵飘逸,既有生活情趣亦有神驰向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短短一言,勾动人们的清晰又迷惘、现实又缥缈、居其中又身飘离的情愫。它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宁静的心境中:静静的夜晚,明月朗照,微风吹拂,竹影摇曳。这静谧的夜晚,这光与影的清明又纱笼,这周围的一切清晰又朦胧,有何等幸运之人才能尽享这一刻的厚赠?“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这个夜晚“静”又“净”,这个时刻只需要这样的一个人出现最为美好,他——苏轼,出现了。这个历经沧桑之人,屡遭贬谪之人,内心的凄苦可想而知,但他本性开朗大度又才情满满,怎能逢人就大放悲声呢?只能独自舔伤疗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何等的大度宽容又释然!看透又没看透的性格使得自己宦海沉浮,饱含着多少无奈和抗争。古今只一苏子矣!舒解心情的最好办法无非是拜托可人的大自然,恰当的时节、恰当的时刻、恰当的景色、恰当的出现,恰好抚慰了褶皱的心情。苏子肯定享受着与友人“相与步于中庭”的感情慰藉,不应孤独,不应寂寞,不应有恨,“闲人”又如何?“不闲”又能如何?胜过“鸢飞戾天者”百倍,较之“经纶世务者”闲得令人既妒且羡。只是我若为苏子,那晚如此美的月儿圆圆,月光如水,皎洁清透,会是自己悄悄披衣出门,步于中庭,仰而天、俯而地,掠扫平远,漫视四合,睥睨八荒,总览寰宇,赏积水空明,品青竹翠柏,吐胸中之块垒,发古今之幽思,寄婵娟于弟友,乘风归去,岂不快哉?何必“寻张怀民”?惊扰这静谧之夜?就让这“闲人”仅归一身,任意东西,是为最舒最爽最惬意呀。

叹己身不是苏子。

如此而已!

时2018.09.20 夜 于校园办公室一隅

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 宋 ] 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的极好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读后颇有感受

苏轼的极好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读后颇有感受

苏轼的极好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读后颇有感受

苏轼的极好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读后颇有感受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