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文明名言警句
时间:2022-05-01 02:0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思观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关于文明名言警句
1. 孔子关于文明的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2. 孔子的礼貌名言名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5、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2、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7、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①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③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④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⑥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⑦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⑧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⑨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
3. 关于文明的名言警句
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 萨迪
4. 关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名言警句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1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扩展资料: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5.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名言名句: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为仁。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 关于文明名言警句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
有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缩短;无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延长。
——佚名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在做人、做事上,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信任和支持、帮助。既然心有所愿,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这一人生修为问题,孔子弟子曾参给出了有理的论说和明确的答案。
曾子的这一论说,载于《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里,人将死的所言之“善”,就体现为让人知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的道理。其中的思想价值意旨是:
人生的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当有时时处处操存省察之修为工夫,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至于笾豆之小事、器数之末务,虽从道之全体上言莫不该有其细分,然有司之守的各自职分,则非为君子所要偏重者。
“动容貌”“正颜色”和“出辞气”三者之修为,皆为求诸己而修诸身之事,每一事又都体现着思存、省察和主一之功夫。这一修为工夫,实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的“主一无适”价值意旨,亦即是心思做主和自我调控。
修诸身而做好自己:动容貌,就能远离暴慢之形象。
容貌,关乎人的形象和作风,体现着人的修为修养,是礼节修饰的重要方面和载体。在容貌上做工夫,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形象而取悦于人,而在于让道德修为、礼节修饰落实在容貌之上,尽礼仪之精微,达致文质彬彬。
人的容貌之饰,乃旨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展示自己端庄形象,同时相互礼待对方,给予对方以珍视、看重和尊敬。己之容貌修饰的德行之为,既能彰显自己的真心诚意和品质修养,又会给他人带来正能量的影响。
“动容貌”而远于“暴慢”的人生修为,既是己身品德修养之事,又是尊敬人而得人之事。“动容貌”,就在于“貌思恭”。修为道德以正心,体现在外是使容貌恭敬严肃。藉由“动容貌”而远离“暴慢”,是自敬、自得之修为。
人之常情所忌讳、排斥者,莫过于“暴慢”之行为。“暴”者,粗厉、粗鄙之义;“慢”者,放肆、怠慢之义。远离“暴慢”之行,使人亲近于己,就在于求诸己而修为于“动容貌”。
“动容貌”的价值旨归,在于礼尚往来。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帮助,就得远离“暴慢”之行。自己非暴慢人,方能使人不暴慢于己。修为而自敬者,则人恒悦之而敬之。
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上言,“动容貌”而正己之威仪、仪表,以身作则,方能正人于容貌之端正;“动容貌”而修己之形象、作风,方能得人之认可、跟随。
修诸身而做好自己:端正颜色神态,就能取信于人。
颜色,关乎人的形象和神态,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是礼节、礼仪修饰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颜色上下工夫,不是为了突出自己仪容而奉迎于人,而在于让道德修为、礼节修饰落实在颜色之上,把礼仪落到实处,正颜正色。
人的颜色之正,乃旨在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现自己神态端正,同时相互礼待对方,给予对方以温和、正气和恭敬。己之颜色端正的有礼行为,既能彰显自己的端正严谨和品德修养,又会给他人带来彬彬有礼的正面影响。
“正颜色”而近于“信”的人生修为,既是自身诚意正心的修身之事,又是恭敬人而得人之事。“正颜色”,就在于“色思温”。“色思温”,就是要使道德信实于心神意志中。颜色之正,既是态度庄重诚恳,又是神情真诚自然。
人之常情所忌讳、排斥者,莫过于“不信”的虚情假意之行为。远离“不信”之行为,使人信任于己,就在于求诸己而修为于“正颜色”。与“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意旨类似,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得修身而做到“正颜色”。“正颜色”之修为,就在于求诸己而“德润身”(《大学》)。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和认可乃是双向的行为。使人信任自己,先要取信于人。取信于人,就要先做到“正颜色”。“正颜色”,必是诚于心而形诸外之修为使然。
修为正心,使颜色正,就能远离虚伪、欺诈等不诚实之事情。 “正颜色”,虽是礼节之修为,实体现着正心诚意之学问工夫。“待人接物,存心谦和,人自相敬。”(明代 薛瑄)自己不欺诈人,方能使人不欺瞒于己。自信者,则人恒信之。
修诸身而做好自己: 敬出辞气,就能远离粗鄙之俗。
辞气,关乎人的言辞和语气。虽为人伦的小事,但体现着人的修养功夫,为礼节修饰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在辞气上用工夫,不是为了展示自己言说多好而征服于人,而在于让道德修为、礼节落实在辞气之上,使之体现道德的修饰,好言好语。
在“出辞气”中,“辞”为言辞、言语之谓,“气”为声气、声调之属。言语发自诚心而合于情理,声调讲究表达艺术,不仅是技巧问题,而且是品德修养问题。修养到位,必然不会颐指气使,疾言厉色。
人的辞气之饰,乃旨在人际交往中相互礼待对方,达致交流沟通的融洽。己之辞气的温和有雅,既能彰显自己心地的纯粹和人格的修养水准,又会给他人带来乐意沟通交流的正影响。
“出辞气”而远于“鄙倍”的人生修为,既是求诸己的修诸身之事,又是施诸人而得人之事。“出辞气”,就在于“言思忠”。忠信之德的有诸己,体现在外便是实实在在、真心实意。藉由“出辞气”而远离“鄙倍”,是自忠、远鄙之修为。
在人际交往中,“鄙倍”之行为,乃人情之大忌。“鄙”者,粗鄙、俗鄙之义;“倍”者,背弃、违背之义。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就得远离“鄙倍”之行。远离“鄙倍”之行,就得求诸己,而修为于“出辞气”。
“出辞气”的价值旨归,在于交流通畅。在人际交往中,己能“出辞气”而远离于“鄙倍”,就能得到人之称誉和欢迎。修养诚心,使言语得体、声调和缓,就能远离“鄙倍”之粗俗不堪。自己有礼于人,方能使人敬重于己,乐与己言欢。
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上言,“出辞气”而正己之言论、语气,温文尔雅,严肃认真,方能让人感受到善意,而乐意进行交流沟通。言语不粗俗待人,方能使人不轻忽于己。
曾子“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的善言主张,给予我们的人生价值启示是:
在人际的双向交往和互动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自身。求诸己而修诸身,品德修养实,作风形象好,言谈举止佳,便会拥有感染人、影响人的正能量,有助于广结人缘,得人多助。
最后,可以佚名的一句名言作为人生成为彬彬有礼君子之好处的激励语:
有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缩短;无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延长。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