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林黛玉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2-05-01 13:1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伴读红楼 | 评论: 次 | 点击:

赞美林黛玉的唯美句子

1. 形容林黛玉的句子

描写”黛玉"的句子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玻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

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

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黛玉原是绛珠仙子的化身,为“还泪”而来,所以她的眉目之间凝聚了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玻”更突出地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

黛玉天生有一种诗人的气质,柔情似水,忧郁细腻。一身之病是由两靥之愁而起,两靥之愁又因一身之病而生。

她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用全部心血去爱宝玉,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身世孤苦,寄人篱下,她怎能不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不可医治了。黛玉的愁与病,除了身世原因外,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与美的过程中与世俗发生矛盾引起的。

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宝钗那样的“贤德淑女”受到人们的赞赏,而黛玉生性孤傲,过于敏感,又常常直率地讽刺他人,当然不会得到认可。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知,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

当她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饮下苦涩,日久天长,郁结成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两个比喻用得很形象。秀丽柔弱的花儿,把纤纤瘦影投在清澈的水中,波光荡漾,花影相映,多么清朗典雅;纤弱的柳条在风中依依而舞,时而形成一道弯弯的波痕,时而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真是楚楚动人。

用这样两种美丽的事物来形容林姑娘真是再妙不过了,把她的美写到了极致。小说中有许多与此呼应的句子,如:“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避远,不忍再听。”“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等等。“心较比干多一窍”写黛玉的聪慧多才。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智慧过人,因进谏被剖心,心有七窍。后世以心有七窍来形容聪颖过人。

黛玉的聪颖,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闻名的。无论是吟菊花,还是咏柳絮,她总表现得才华横溢,卓然不群。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等情节,无不展示了她过人的诗人天赋。在小说中,作者总是把最优美最动人的诗句归在林姑娘的笔下。

试看这些句子:“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孤傲不群;“毫端蕴秀临窗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潇洒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凄苦悲凉;“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见识过人。“病如西子胜三分”,则是更进一步地写黛玉的病态美。

传说春秋时的美女西施在心口疼痛时捧心皱眉,其姿态更美。而黛玉比之“胜三分”,可见黛玉之美,惊人绝代,真是“颦儿才貌世应媳。

悲剧总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黛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高洁美好的形象。

她美丽而才高,但不为世俗所容,与唯一的知音宝玉的爱情更不为人所容,故而走向最终的悲剧结局。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昔有绛珠,轻吟花谢花飞花满天,她寞落了无,留下的却只是心疼。世人皆言她怜,但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一世孤高傲才,清白来世,清白离开,一生只为一人,没有尘世如潮,没有浮生未歇。带走了一人痴心,留下了一世轻安,心如止水,万念俱灰。

此生如此,足矣。

2. 赞美林黛玉的句子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点睛之笔:.“心较比干多一窍”之妙,不仅在于传神地赞美了黛玉的聪明绝顶,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黛玉的小心眼和多愁善感的担忧.“病如西子胜三分”既不着一字地赞美了黛玉容貌的美好,远远胜过“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俗套,又点明了黛玉体弱多病的特点.

3. 总结一下林黛玉的才华,句子优美的

林黛玉不仅长得美貌超群,最重要的是她才华冠绝!她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

黛玉自元妃省亲,在大观园中锋芒已露,一首五律《世外仙源》:“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就把她才华显露。另外黛玉还有两首长诗也是脍炙人口,令人读了不觉潸然泪下的,一首是《葬花吟》,另一首是《桃花行》。

其中的《葬花吟》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从这首诗中又可看出黛玉“惜花”如命。其中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几句中可以看出她写的葬花吟其实是以花比喻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她认为把凋落的花埋进土里是最纯洁的了,同时也是对“生命”的爱惜。

除了她的代表作《葬花吟》以外,黛玉其它的诗,如《杏帘在望》、《菊花诗》、《螃蟹咏》、《咏白海棠》、《五美吟》等也是精典之作。

4. 赞美林黛玉的句子有哪些

赞美林黛玉的句子有:

1、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曹雪芹《红楼梦》

2、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曹雪芹《红楼梦》

3、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曹雪芹《红楼梦》

4、两弯似蹙非蹙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红楼梦 第三回》

5、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曹雪芹《红楼梦》

5. 描写黛玉的句子

1、红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53830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2、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3、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

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4、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5、黛玉换上了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麾,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6、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7、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8、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9、林黛玉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

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

10、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11、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2、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6. 关于对林黛玉描述的优美的语句,高考作文用啊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上最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力量的女性形象。

人们熟悉她, 甚于熟悉自己的亲人。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就仿佛嗅到一股芳香,并立刻在心里 引起琴弦一般地回响。

林黛玉像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跟随着每一个《红 楼梦》的读者,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升起感情的 旋律。

的确,在我们文学史上(至少在鲁迅以前),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曹雪芹 这样地懂得中国女性的灵魂,并且能够这样深刻地发掘她们的美丽、诗情、希望和 痛苦。是的,那一时代,歌唱得最深沉的反抗声音,曹雪芹是用女性的典型来体现 的。

我们觉得这样的艺术创造,不仅有着广阔的现实基础,同时还有着这样深长的 意义:从那一时代最柔和、最忍耐、最受历史限制的人们心中所发出来的抗议之声 ,是最感人、最耐人寻思的声音。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的闪烁着爱情光彩的女性形象。

但无论是待 月西厢的崔莺莺,无论是泣血还魂的杜丽娘,无论是焚香拜月的王惠兰,或者是扑 坟化蝶的祝英台以及仙山盗草的白素贞等等,一与林黛玉比较起来,就不禁在艺术 上黯然失色而显得缺乏饱满的血肉。它们不仅没有能够像林黛玉这样地向我们展示 出一个轮廓分明、概括深广、有着丰富内在精神面貌的性格;同时,这些形象在思 想内容上显然也没有达到林黛玉这样的高度。

《西厢记》、《牡丹亭》所表现的爱 情,基本上还不是与封建制度、精神道德发生根本冲突的爱情。所谓“她有德言工 貌,小生有温良恭俭”,“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等等,都是把爱 情建筑在“夫贵妻荣”的思想基础和生活追求上。

《梁祝》与《白蛇传》所表现的 爱情,基本上也还是没有摆脱这样的规格。如果单纯从祝英台、白素贞在行动上所 表现的来看,她们要比林黛玉显得更开朗些、猛烈些,但是人物的行动与人物的典 型意义尤其是与作品的思想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说,我们还 要看作家通过这个形象概括了多深多广的历史社会内容,以及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意 义。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祝英台、白素贞的形象就要比林黛玉单薄得多, 而形象的思想意义也不能不显得贫乏。

是的,单薄的、缺乏饱满血肉的形象永远不能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 即使单纯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看,以开药铺为生、把爱情寄托在小夫小 妻生活方式中的《白蛇传》,也还是把南极仙翁这样的正牌神仙,当成了爱情的救 命符,并且最后又以状元及第的封建陈套来冲淡了爱情的遗恨。

…… 《红楼梦》所表现的爱情,显然有着更进一步的社会思想意义了。薛宝钗正是 “德言工貌”式的佳人、“五花诰”的追求者,但贾宝玉正是为此而宁愿去过着冰 冷的寺院生活,永远怀念着那个“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林黛玉,对他的人 生主张采取同情或支持态度的林黛玉。

而林黛玉,也正是以这个从封建阶级核心里背叛出来的“混世魔王”为她的终 身知己,以这个不以现存的道德为道德、现存的荣誉为荣誉的“祸胎”为自己灵魂 的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在这个爱情上的生活理想、生活追求,是既不能从曾经引 导他们走向叛逆的《西厢记》、《牡丹亭》里面,也不能从现实生活里面找到现成 的根据,是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叫不出名字来的东西。

这是属于前进中的历史上的东西——一种刚刚觉醒的、但还显得睡意朦胧的社 会意识!这就是为甚么我们总是在林黛这一典型性格中,感到有一种区别于崔莺莺 、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的地方。或者说,有一种以前的作家所没有达到的地方。

这不 仅是因为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时,更是遵循和发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 传统,因而在人物性格中有着更深、更广的艺术概括,有着更多的超过作家自己所 能认识到的形象意义;而且,又是因为: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毕竟要比王实甫、汤显 祖等所生活的社会向前发展了的历史时代里。在这个时代里,正酝酿着新的、具有 空前历史意义、且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辟道路的农民大起义。

是的,“时代需要自己的奴仆”。处于封建社会总崩溃前夕的曹雪芹,以一个 天才艺术家的敏感,充当了这一时代的最好见证。

的确,也只有像曹雪芹这样的天 才、这样“痴”的天才,才担负得起那个时代所赋予的艺术使命。他十分精密地反 映了那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历史情绪、历史心理,以及那种几乎无法看到、抓住, 只能用感觉来认识的时代气压。

——令人呼吸窘迫的时代气压! 通过林黛玉,曹雪芹对既存制度、道德观念等等挑起了广大的怀疑。他带着一 个没落贵族的伤感,非常人道地指出:那一社会是如何以它的整个结构,来隐秘地 、巧妙地、“仁慈”地毁灭着人;毁灭着人的智慧、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高尚关 系。

一切,都是这样的昏沉和愚昧,没有一点人的气味。几乎没有甚么东西,即使 是活生生的死亡,也不能惊动那样死尸一样的僵冷和麻木。

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死亡,曾经使存在于那两个家族之 间的愚昧仇恨,得到了“凄凉的和解”。当凯普莱脱向蒙太玖说:“啊!蒙太玖大 哥!把你的手给我。

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

7. 谁给一篇描写林黛玉的美文呀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

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

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

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

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

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这就是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本文系转载)。

赞美林黛玉的唯美句子

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影浑然一体 理应为魁 实至名归

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影浑然一体 理应为魁 实至名归

【故事和原文】 众人十二题己全。李纨等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李纨笑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今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呜。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影浑然一体 理应为魁 实至名归

【评点和赏析】 菊花诗是《红楼梦》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佳句妙语连珠。正如李纨所说,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史湘云,无论是贾探春还是薛宝钗,他们的诗歌各有各的妙处。她们想对菊花说的,想通过菊花表现的,就是他们心中所想和命运征兆。这是作者惯用的手法。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诗魁林黛玉的诗。

黛玉三首诗中《咏菊》又列为第一。人们都觉得这首诗好在口角噙香对月吟一句上。其实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更能听到作者的心声。

黛玉对菊花的赞赏,处于那种沉浸于观赏与创作的活跃状态。很快她就进入“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的境界,对仗工整,比喻精妙,简直无以复加。然后,在片刻的伤感之后,尾联一句菊花并未出现,却说尽菊花的千古风流。这诗岂止风流别致,其含蓄浑厚岂不难出其右?

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影浑然一体 理应为魁 实至名归

《问菊》中,潇湘妃子用两副对子问菊;菊花回应: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读到这人与菊的对话。反复吟唱,仿佛看到百花凋零,惟菊绽放傲然。仿佛看见诗人黛玉喃喃负手叩东篱的影像,听见颦儿调皮的问讯和高傲的菊花高调解语的回响。

这首诗,开头便是高潮,欲讯秋情众莫知,菊花的高贵与雅洁,群芳莫及。好一个叩字,林黛玉与菊花之情已经从纯粹的赞赏咏叹升为相知相惜的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二者的关系从仰慕者变为同道者。所以才问,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那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真乃千古绝问,菊花你那么的孤傲,你和谁一起大隐于世?你为什么开得那样迟?这是一个多么复杂多么微妙的问题,有理有情,更还有深层的追问,这既是问菊花,也是问内心,何尝不是问宝玉。然而,我环顾四庭,冬天衰败的花园一片寂寞,没有谁陪伴着你呀,那秋雁南归的身影以及蟋蟀的悲鸣,难道可以寄托相思?

那么菊花是怎么回答的呢?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不要和我说这寂寞的世界没有知音,只要懂我的心,寥寥数语就够了,何须喋喋不休。

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影浑然一体 理应为魁 实至名归

这哪里只是问,答案也有了呀。“解语”即“花解语”,也就是解人意懂人心的意思。这样的回答,让人立马想起宝黛“相托终生的片语”,“我只为我的心”和“你放心”。虽是片语,真爱无尽。

《菊梦》是黛玉之梦。诗人在菊畔酣然睡去,怀着对菊花的那份深情,进入梦乡,《菊梦》让人自然想到“庄生梦蝶”,进入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境界。这里诗人对菊花的感情更进一步,她与菊花宛如相知相交的老友。

睡去时候伴我的是南飞雁的哀鸣,却被蟋蟀恼人的悲鸣惊醒,可惜了这场梦,醒来的幽怨向谁倾诉?至此恰与《问菊》对应,三首诗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林黛玉这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咏物抒情,没有谁比黛玉更适合写菊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思想感情。但愿一直睡下去别醒,这何尝不又是一个林黛玉必死的暗语,梦醒之后只能是悲剧的场景,此乃大悲剧的诗眼。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