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官名言警句
时间:2022-05-02 02:0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汉中在路上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古代为官名言警句
1.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名句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
慈不掌兵、义不聚财、仁不经商、善不为官、情不立事、柔不监国!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智者相逢仁者胜——仁者无敌!
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渡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 古代 廉政 格言
古代廉政警句选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金]元好问《元遗山集》
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难了。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注解: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岳飞
注解: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
注解: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战国]《荀子·正名》
注解: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注解: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解: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宋]苏轼《范增论》
注解: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
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宋]邵雍《男子吟》
注解:钱财使人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声使人骄傲,权势使人专横。一个须眉男子,如若能够免去财、色、名、势这四种祸患,难道他还会是世上的普通人吗?
古代廉政警句选(二)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
注解: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注解:人虽然不得志,不能忘记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记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战国]《孟子·腾文公上》
注解: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厉害。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汉]刘向《说苑·至公》
注解:给公家做事,不能考虑个人的事,就不能讲私利。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注解:主持政务关键在于去掉私心,否则就没有公道可言了。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选择,然后再交往;小人却不同,一见如故,显得异常亲热,然后才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春秋]管仲
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贤人志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注解:贤明者与有志之士对于子孙……留给他们有教益的话,而不是留给他们财产。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汉]《礼记·大学》
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
注解:人老了,应当更有雄心壮志,岂能因为满头白发改变过去的想法打算?境况艰难困苦,应当更加坚强,不能因此而丧失凌云壮志。
3. 古代名言警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4. 古代的名言警句大全(要有朝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番传》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14.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晋魏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近酒》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22.生当作人杰,死亦成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28.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5. 古代名言名句
1、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动手成功。
3、报得三春晖
4、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
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6、盛年不再来。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人行犹可复
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1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1、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
12、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13、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
6. 古代励志名言名句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 100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
7. 古代名言警句 励志
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
1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0、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8. 有关于为官清廉的警句,名言
、廉树威贪失信 廉兴国贪失家
2、诚信做人清白为官 踏实做事勤政为民
3、不怕法律无情 就怕自身不清
4、立志言为本 修身行为先
5、骥走崖边须勒缰 人至官位要缚心
6、欲虽不可去 求应有所节
7、廉洁自律绷紧弦 拒腐防变勿思贪
8、清正廉洁官本份 执政为民党根基
9、一心为公是政理 贪权谋私有祸根
10、修身养性心如玉 纵欲贪色形成魔
11、心中常念人民苦 身边牢筑防腐墙
12、憎贪官、戒贪心,思贪害、拒腐不贪
分民忧、解民愁、保民安、执政为民
13、慎始 勿被蝇头小利所惑
慎终 勿让正气名节不保
14、手莫长,心莫贪,尽职尽责做好官。
15、清廉是进步的阶梯,腐败是灭亡的快车。
16、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拥有国姿天香,而是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17、索贿受贿,贪赃枉法,只是一时的风光,但他的代价却是一生牢狱生涯。
18、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惩治、预防、查处齐抓。
19、放私欲、财欲 、损国害己
抓党纪、政纪 严惩腐败。
20、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廉洁从政;
教育和惩戒腐败违纪行为 利国为民。
21、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方能走端行正;
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勤为干事创业。
22、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
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23、秉公执法 维护法律尊严
浩然正气 展示红盾风采
24、廉洁自守能提升生命价值
放纵私欲是自毁锦绣人生
25、执法公正心坦然 清廉不贪自从容
26、慎言慎行一身正气 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27、头顶国徽 对国家负责尽职尽责
肩扛红盾 为人民服务 自警自励
28、依法行政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
置身商海应清正廉洁 自警自省
29、依法行政 提升监管服务质量
廉洁自律 体现经济卫士风采
30、工商事业重如山 个人名利淡如水
31、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把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剑。
32、固本清源 反腐倡廉
33、预防职务犯罪 需要您的参与
34、预防职务犯罪 人人有责
35、依法惩治腐败 构建和谐社会
36、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开创反腐倡廉新局面
37、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
38、严格自律出廉政,服务创新谋发展。
39、如果你失去了金钱,则失之甚少;如果你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一切。
40、一失足成千古恨 贪小便宜吃大亏。
汉中古代文人的“为官之道”
第八章:科技长河
汉中作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诗骚的孕育地之一,自西汉即“世修文教”,产生了“凿空”西域的张骞、“卓冠古今”的李固等历史巨人,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统优良。汉中人崇尚知识、积极达观、讲求实际、淡泊名利、注重节操,造就了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传统。自三代直至近世,四千多年来,汉中的文脉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文人禀赋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颇能说明汉中文人的特性。南朝刘宋时,梁州州将范柏年至京师觐见明帝刘彧,因言及广州有贪泉,帝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否?”答曰:“梁州惟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柏年答曰:“臣所居廉、让之间。”(《南史•胡谐之传》)范柏年本为梓潼(今属四川)人,土断属梁州华阳郡(治华阳县,今陕西勉县西老城),故后世汉中、梓潼都以当地地名诠释柏年之说。汉中确有文、武、廉、让之地名,廉让确也是汉中文人之特质。但是,汉中人的禀赋又是复杂的、多面的,既有勤奋乐学之风尚,也有一时视“读书无效”之倾向;既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有隐而不仕的习惯;而刚正耿介则是其传统,鲜见阿谀逢迎之徒。
士人隐居图
勤奋乐学与视“读书无效” 《华阳国志》记载,两汉时,汉中“世修文教”、“群儒修业”。西汉杨王孙、张猛、郑子真,东汉李郃、李固、李历、陈纲,以至于蜀汉陈术,北周赵文表,无一不是勤奋好学的楷模。特别是东汉,“自建武以后,群儒修业,开按图纬,汉之宰相当出坤乡。于是司徒李公屡登七政,太尉子坚奕世论道。其珪璋瑚琏之器则陈伯台、李季子、陈申伯之徒,文秀昧玮晔。其壮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在战乱时期,北方的儒生甚至带着学生到汉中避乱,《后汉书·承宫传》记载,琅琊姑幕(今山东诸人承宫,为地方部学教后遭天下丧乱,承宫遂酸授将诸生避地汉中”,推进了汉中教育文化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中作为南北政权“拉锯”的中间地带,政权更迭,归属无常两汉三国时期形成的好学进取精神逐渐嬗变为柔静浪漫的生活追求。隋唐一统,科举取士,文化复兴,但汉中却陷入沉寂,安土重迁,小富即安,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功业志向的狭隘意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唐代二百多年间,汉中仅有进士3人见于史载。到了北宋熙宁年间,兴元知府文同在《奏为乞置兴元府府学教授状》中描述汉中文化教育状况时说:“本府自唐末以来,并无诸科修学及第之人”,从前大都是外地的学子,到汉中暂时寄学,以便能获得推荐参加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后又离开汉中,“所以其民便谓读书无效,更不从学”,以致于“寥然一方,遂绝文采”,沦为文化沙漠。然而,汉中毕竟是有深厚文化土壤和文人“灵犀”之地,一经文同他们“点化”,很快幡然醒悟。从南宋开始,汉中的文化颓势得到遏制,向学之风回归,中举和入仕之人剧增。
积极入世与隐而不仕 积极入世和隐而不仕两种表面上截然相反的素质,在汉中人身上都有体现。以出使西域的张骞、“政为天下第一”的李固为代表的汉中士人身上,表现的是大无畏的开拓进取精神。《史记·大宛列传》云:“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的业绩之所以被人视为“凿空”之举,有其内在原因,这就是坚强、豁达“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史记·张骞传》)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开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而且开拓了“丝绸之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开辟了通道,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张骞与人为善、宽厚仁爱之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汉中人。张骞、李固而外,汉时位列九卿的邓公、光禄大夫张猛、凉州刺史张则、广汉太守赵瑶、司隶校尉李法、上计吏程苞等,也无不积极入世、卓有建树。
与积极入世、开拓进取截然相反,汉中读书人淡泊退让,看重节操,不为功名利禄羁绊的观念十分强烈。古代读书人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汉中许多人虽然未“穷”,却也选择隐而不仕、终老田园。汉有郑子真“秉箕颍之操”、卫衡“公车三征不应”、杨王孙应至人之概”、唐公房“白日升天”祝龟“以著述终”,唐有陈七子隐居嶓台山,“家在碧潭深处住”,崔觐“为儒不乐仕进,以耕稼为业”,宋有张伯威“隐而不仕,号“无辩居士元有林东“不乐仕进”、“穷约自甘”,明有虞英虽进士出身,博学善词翰但以泉石自娱,不事显达。清代的李柏、岳震川、陈毅等也倾向于隐遁。久之,外籍退隐之士也愿选择汉中作为回归山林、体味自然之地。元代眉州青神人蒲道元(一作道源)弃官不就,徙居南郑,“饮酒赋诗而卒”,其子辑其遗文为《闲居丛稿》,被收入《四库全书》;明末清初新繁(今成都新都)人费经虞祖孙三代居汉中以讲学授徒为业。其中,崔觐的经历即颇具代表性。
《旧唐书·崔觐传》记载,崔觐是汉中城固人,“为儒不乐仕进,以耕稼为业。老而无子,乃以田宅家财分给奴婢,令各为生业。”夫妇俩隐居到南山之中,不再过问家事,徜徉林泉,啸咏自娱,奴婢轮流去看他们。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赞赏崔觐的道德品行,多次邀他出山为官。崔觐任节度使参谋后,“为吏无方略,苦不达人事,馀庆以长者优容之。”在朝廷任右补阙的兴元人王直方,将崔觐推荐给了唐文宗,文宗以“起居郎”征召,崔觐辞不就,卒于山。崔觐的高行亮节在一定程度上是汉中文人整体风貌的一个折射。而这种淡泊、“廉让”意识,源于汉中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和宗教气氛。
汉中盆地自古就以鱼米之乡的形象名闻天下。汉代以后陂池、堰渠的修筑利用,使汉中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优越自然环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发达农业基础,使汉中人自先秦以来就有一种享受生活、淡泊宁静的道家情调,所以东汉末“五斗米道”产生发展于汉中决非历史的偶然。
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有过者“加施静室”等,都反映了浓郁的道家文化氛围。此后,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儒道互补治世,写就了千古名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此之后,许多人将“宁静致远、“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人生大智慧,追求“宁静”而远离了“致远”,建功立业的追求被过小日子的享受所取代。
邓公抗言图
刚正耿介的传统 无论是积极进取者,还是被动出仕者,汉中士人一旦跻身官场,大都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西汉邓公的犯颜直谏、东汉李固的为国忘身、陈雅的率直亢尽、宋代雍冲的直言无忌、周道的不阿时好、明代张羽的不畏权奸、朱绶的清廉正直、李遇知的耿介刚烈,青史留名,堪后世法。
比张骞时代稍早的城固人邓公,是一位文武兼资的杰出人才。史载,邓公“多奇计”,且直言敢谏。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是吴楚七国蓄谋已久的阴谋,但景帝却处斩了建议“削藩”的晁错,面对皇帝的愚钝和七国的攻势,无人敢言真相,只有邓公直言不讳说:“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邓公的慷慨直言,不仅让景帝酲悟,也为朝廷最终平叛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邓公的刚正得到了朝野的景仰,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至武帝“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史记·晁错列传》)。
今人徐毓泉书李遇知诗
东汉顺帝、冲帝、质帝三朝太尉李固,更是古代忠贞为国、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士大夫的典范。李固出仕之前,就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北海(今山东昌乐)郎觊上书皇帝对其推崇备至:“通游夏之艺,履彦闵之仁。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今,当世莫及。”他早年所上的《灾异策对》中,直斥升官“惟财与力”酷吏“必加迁赏”、外戚“专总权柄”等“当世之弊”,提出了坚守法度审择尚书、罢退宦官、显拔能人等“为政所宜”,无所顾忌,体现心为国的大无畏精神。他在文中比喻重臣作用的“北斗喉舌”一词,成为后人对他的美誉。李固最终谋求朝政稳定而拥立年富力强者为帝却付出生命的代价,是专制制度下正直知识分子、有责任感的土大夫难以避免的悲剧。李固自警和警人的名言“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千多年后被毛泽东引用作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警句,显示了李固精神的永久魅力。
明代汉中有多位以刚直耿烈、清廉为政而青史留名的官吏。张羽,字伯翔,南郑(今汉中市)人。一生历官30年,清廉节俭,一贫如洗。武宗初年(1506),宦官刘瑾曾以同乡之谊笼络张羽(刘瑾为今陕西兴平人)。张羽不为利禄所动,不为虎作伥,洁身自爱。在任职地方官期间,关心教育事业,兴建书院。后积功升任大理卿,执法公正,释免无辜、活命者不下数百。
李遇知,字伸伯,号筼谷,晚号遜翁,洋县城东吴家山人。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自幼聪慧,10岁能诗文,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进士。始任东明县(今属山东)知县,任内聘请当地名士主修《东明县志》;率众修筑黄河大堤,治理黄泛之害,遗惠县民,人称“李公堤”。因其政绩卓著,被提拔为朝廷谏官,任内不畏权势,弹劾奸宦魏忠贤,举荐东林党领袖邹元标、冯从吾等数十人入朝任官。政绩突出,升任户部尚书。魏忠贤专权时,因耿直不,受驯害,削职为民,在家乡洋县开设粥场,救济灾民,遗爱乡帮。魏忠贤倒台后,被召回朝廷,任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一生耿直刚烈,为官清廉,志存社稷,举贤任能,遗泽后世。
明代南郑人吴伟,少敦敏好学,晓畅事机。累官至四川左布政使,多善政,声教远播,羌人怀服。后挂冠归田,课农教子,恬淡度日。南郑人朱绶,家贫力学,学者宗之。登进士后,官拜御史,多所陈谏,为官清廉,身死几不能治棺,时人服其清节。元仁宗时期宰相李孟,也在汉中成长成才。李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博学强识,贯通经史,家居授徒,远近从之。武宗以李孟为平章政事,同知枢密院使,领国子学,成为元朝一代贤相。他们都是读书人的骄傲。
来源:文化汉中
相关文章:
- 上一篇:雨天被淋湿优美的句子
- 下一篇:结婚英语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