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时间:2022-05-02 14:3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1. 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
2. 写出两句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请写出两句能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
3. 谁给我3句最能体现孔子主张与智慧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
4. 谁给我3句最能体现孔子主张与智慧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
5. 体现孔子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还有孟子的
孔子名言*、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自习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民无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不令而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舍生而取义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子哲理名言:人生态度: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做人格言: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名句精选: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孟子•万章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6. 最能体现孔子的主张与智慧的是什么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哲理名言75则,教给你正心修身、励志求学的道理
正心修身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1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2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2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2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释义】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2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快乐由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赞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一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傲慢自大为快乐,以无所事事地游荡为快乐,以过度的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诚信友爱篇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孔子说:“君子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喜欢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即使大家都讨厌他,自己也不要随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释义】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觉,这才是贤人啊!”
3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3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有几句正确言论就推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言论。”
3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3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同他谈话,这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同他谈话,这是错说了话。聪明人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错说话。”
3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划事情。”
3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肯勇于牺牲自己来维护仁德。”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9.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释义】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要使他仍然不听,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仁德道义篇
4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4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4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4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4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4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4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4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4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50.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谦逊恭谨篇
51.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5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释义】孔子说:“少年子弟平时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广泛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若还有富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5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释义】孔子说:“处在上位而不宽宏大量,举行礼仪时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不悲伤。这种表现,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啊!”
5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八佾》
【释义】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抢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箭时,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后上场;比赛完毕下场后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5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孔子说:“至于把我看成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担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从不感到厌烦,仅仅做到这些就是了。”
56.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而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5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释义】孔子说:“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在学问上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感到忧虑的呀。”
5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释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了个问题,我原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盘问,得出答案,再尽量告诉他。”
5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释义】孔子说:“君子安详宽和而不傲气逼人,小人傲气逼人而不安详宽和。”
60.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释义】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他在队伍败退时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要退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断后,是马不肯走哇。”
求知好学篇
61.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62.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反复思考,结果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6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释义】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6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6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6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69.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释义】孔子说:“像庄稼那样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吧!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是有的吧!”
70.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7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7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7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释义】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7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释义】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75.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释义】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名言警句做人要脚踏实地
- 下一篇:琥珀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