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名言

时间:2022-05-02 20:3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雁小驴 | 评论: 次 | 点击:

陈玉成名言

1. 交朋友的名言

曾国藩的名言非常多,关于交友的也不知十二条,你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满意的。

格言十二首-曾国藩 时贤一石雨水; 古法二祖六宗。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禽里还人,静由敬出; 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间收获,但问耕耘。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不怨不允,但反身争个一壁静;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莫苦海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 体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以下更为全面 ☆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 勿过多怜悯 ☆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 心至苦,事至盛也 ☆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禁大言以务实 ☆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无好小利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须先立坚卓之志 ☆ 家和则福自生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 智慧愈苦而愈明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 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知足天地宽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 人以气为主 ☆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特患业之不精耳 ☆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 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 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 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 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

2. 清朝的名将有多少

清朝(10个): 多尔衮:★★★★★ (1612年-1650年)大清军事统帅,摄政王,奴尔哈赤的第14子。

身经百战,统领八旗兵多次击败明朝军队。招降蒙古国大汗,缴获蒙古国传国玉玺。

1636年,入寇北京,击败大明名将卢象升。继而攻破济南,所战20次,每战皆捷。

克城40座,掠夺人口25万。参加松锦之战,两次围攻锦州。

在松山决战中,大败明军洪承畴等8总兵13万,并生擒明朝统帅洪承畴,迫使祖大寿投降。诱降吴三桂,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10万大军,占领北京。

后来继续追击剿灭了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大西政权。多尔衮一生征战无数,战无不胜,数不胜数。

年仅39岁死于河北承德。 洪承畴:★★★★ (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

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人。崇祯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

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

洪承畴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

因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

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因叛徒出卖,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

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洪承畴成为清朝建国的功臣。 岳钟旗:★★★★ (1686-1754年)字东美,四川成都人,据说是岳飞之后。

文官改武职后,在历次征战中,以谋略见长,惯于以少胜多。历经三朝,先后参与平定西藏、青海等地的叛乱;他将孙子、吴起兵法灵活运用于战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如:大军速战(乌兰木呼儿);以迂为直(果密番部)。又如,雍正2年,他率兵5000人,深入敌境,5月以火烧郭隆寺,大破罗卜藏丹津万余叛党,在黎明突袭敌营,最后平定青海。

另外他在乾隆时平定了金川叛乱。“自松潘至西宁,五千余里,烽烟肃清,青海为之夺气。”

(《小仓山文集。威信公岳大将军传》) 年羹尧:★★★★ (1679—1726)清朝名将,字亮工,汉军镶黄旗人。

多次参与平定少数民族武装叛乱。平定西藏叛乱,1723年青海叛乱,他官拜抚远大将军,领兵征剿,只用一个冬天,迫使叛军10万人投降,罗卜藏丹津逃往柴达木。

以功高加太保,封公爵。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雍正帝猜忌,最后以92条罪状勒令自尽。

其一子被处斩。著有《年将军兵法》和《治平胜算全书》。

年大将军一生轰轰烈烈的,凡是谈清代领兵、打仗的,无不谈到年羹尧。 石达开:★★★★ 太平天国翼王,太平天国诸王中最具有军事才华的指挥员。

也是天国初期,清军最畏惧的人。他成功地指挥了夺取武昌和天京,在西征中他指挥的蕃阳湖战役更是兵家经典。

逼得曾文正几乎投水自杀。令人可惜的是因为天京事变后洪绣全的猜忌,石达开领兵负气出走,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企图夺取四川以为立国之本,另建天朝。

一路转战连连碰壁,他率领的20万大军离开他返回了天朝。兵力被严重削弱的石达开开始走向覆灭,前进到大渡河边时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在这里,被优势的敌军合围,进退无路,石达开就此终结了他传奇的神话。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大清名臣,是理学经世派、洋务派代表,第一个发展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主张“西体中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团练,后改编为湘军对太平军作战。湘军是清兵中最能打的部队,在镇压太平天国中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所谓“无湘不成军”即由此而来。

曾文正作为湘军的教父,治军以程朱理学和申韩之术,特别重视军魂的塑造,提出了“诚便是忠信”的观点。曾国藩长于治兵,而短于用兵。

曾文正攻破天京的一整套完美的计划足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很冷静、狠辣的军事谋略家(曾剃头嘛)。在曾国藩等人的筹划下,清军长期以江北、江南大营掐住天国的命脉咽喉,屡败屡战。

采取分化瓦解等手段收买招降天国叛徒,夺取了战略要塞九江、安庆等地,重兵围攻天京等环环相扣的煞手,使太平天国全无还手之力,一直被动防御,最终走上了覆灭的道路。曾国藩在镇压捻军采取河防圈制,以静制动,以主制客却惨遭失败。

曾国藩的兵法虽然有一点落后,但曾文正在军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堪比三国的司马懿。曾国藩仍然以儒将资格跻身名将行列,虽然他这个儒将形象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儒将形象不太吻合。

李秀成:★★★★ 原名以文,后称李寿成,又改为李秀成,1823年出生在广西梧州府藤县。太平天国忠王,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白玉柱。

李秀成奠定他在军事名将地位的经典之战就是击破江南大营。1860年3月19日,他精兵奇袭攻破杭州。

引诱敌军分兵驰援,乘敌兵力分散,突然回师。5月初,李秀成组织太平军兵分数路,里外夹击,大破江南大营,歼敌数万,摧毁军营50多座,解除了清军对。

3. 古代女英雄故事

1`穆桂英,佘太君,杨门女将,在丈夫,儿子死后仍然能够挂帅出征,抵抗外敌,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2 梁红玉

梁红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飞同时代的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当时韩世忠只是一名小军官,不敢答应,后来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在韩世忠的眼中,梁红玉并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应有过人之处。

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术在黄天荡对歭。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取梁红玉的计策,由韩率领小队宋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4. 曾胡治兵语录的其他信息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1838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检讨(官名),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等部侍郎。1852年,曾国藩丁母忧回籍,次年初奉命帮办团练,乘机组建了一支新型的地主武装——湘军。

1854年湘军练成,自衡州出师东下进攻太平军,获胜于湘潭、岳州。1854年10月湘军攻陷武汉,1858年攻陷九江。

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9月湘军攻陷安庆,11月曾国藩奉命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

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1865年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起义。

1866年12月因师出无功回两江总督原任。1867年授大学士。

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7月在查办“天津教案”时屈辱妥协,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9月复调回两江。1872年3月,病死于两江督署,谥文正,终年61岁。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183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充江南副考官,捐升知府。

1854年擢贵东道员,率勇赴湖北、湖南参加镇压太平军起义。1855年1月,胡林翼带勇配合曾国藩湘军攻打江西九江、湖口。

不久调任湖北布政使,率部回援武昌,并署理湖北巡抚。1856年12月,胡林翼以攻破武昌实投湖北巡抚,随即以湖北为基地,全力支援曾国藩的作战。

1857年,胡林翼与湖广总督官文派兵援安徽庐州(今合肥),次年又同官文派兵攻打安庆,进图庐州。1859年初出驻黄州,整理军务。

次年败大平军于小池驿等地。1861年1月移营大湖,旋因太平军陈玉成部入鄂,派兵回援武昌,并派兵助攻安庆。

6月太平军李秀成部攻入湖北,连下通山、兴国、大冶,武昌岌岌可危,胡林翼亲率所部回救。9月30日,胡林翼在武昌呕血而死,谥文忠,终年49岁。

1911年春,蔡锷由广西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数年的军中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所谓的“新军”,依然是风气败坏,纪纲废驰。

“基础已坏,欲挽回补救,决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面对这种现状,他感到只有号召“多数同心同德之君子,相与提挈维系,激荡挑拨”,“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才能“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正好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委托他编写一份“精神讲话”的教材,蔡锷认为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多洞中窍要,深切时弊”,于是便从他们的奏章、函牍和日记中,摘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分类凑辑,取名《曾胡治兵语录》,以此作为云南新军的“精神讲话”。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将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章《诚实》,第五章《勇毅》,第六章《严明》,第七章《公明》,第八《仁爱》,第九章《勤劳》,第十章《和辑》,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

其中前十章论治军,后两章谈作战。曾国藩、胡林翼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家的,他们的军事思想,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但是,曾胡善于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注意吸收和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尤其是曾胡是以理学家的身份谈兵的,理学是其兵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浓厚的理学背景使得曾胡对中国传统兵学从范畴到体系都做了重新的诠释,从而提出了大量富有借鉴意义的命题,如治军方面的“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用兵方面的“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战阵之事,恃强者是败机,敬戒者是胜机”;“用兵之道,全军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敌为上策,得城池次之”;“主气常静,客气常动。

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每喜为主,不喜作客”;“军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济;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等。

这些极富理学意蕴的兵学命题,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推动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体现了理学思想的深刻性,而且通过对传统兵学范畴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先秦以来即存在的兵学与儒学的对峙与紧张,促进了宋明以来兵学与儒学合流的进程。胡林翼所说的“兵事为儒学之至精,非寻常士流所能及也”,便透出了兵儒合一这样一种信息。

这对于传统兵学地位的提升,应当说是有意义的。《曾胡治兵语录》各章都附有蔡锷的按语。

这些按语或者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归纳,或者是对曾胡言论的评述,或者是借题发挥,阐明蔡锷自己的思想。蔡锷对于曾胡“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的思想十分欣赏,认为带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对于曾胡“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的思想,蔡锷也十分崇尚,认为这是“扼要探本之论”,并将其忠君卫道的内容转换为救国救民的大义,从而为这个命题赋予了新的内涵。

蔡锷还从曾胡“以主待客”的作战指导思想受到启发,对西方军事思想。

陈玉成名言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我想,如果把太平天国战史最悲壮的一段——北伐比作悲壮而宏大的交响乐,那么,它的尾声就是一曲激昂高亢二重唱。最后,这曲二重唱在北京的菜市口,破碎成千万零散的音符。

当北伐军最后两名统帅,靖胡侯林凤祥和定胡侯李开芳的死讯传到太平天国的首都,总理全局的正军师中军主将杨秀清,应该是第二个得到这个消息的人。他是个文盲,因此所有文书须得由于女簿书傅善祥朗读。听罢,他应该会落泪吧?不过,杨秀清因病失去了一只眼睛,所以只能流下一行眼泪去哀悼连镇的统帅林凤祥了,至于冯官屯的李开芳,东王想起他,心中的思绪连自己也理不清。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瞻园(太平天国曾经的东王府)

我想,金陵女子用轻柔嗓音朗诵的禀报里必然有“全军覆没”四个字。然而,北伐军虽然全军覆没了,但曾经的他们,却还有不少人活在人间。在林凤祥和李开芳的部队分别困在连镇和冯官屯之时,清军边围攻,边展开了心理战——招降。于是,不少太平军投入敌营,并被编为义勇,掉过头攻打旧日的同袍。不久,北伐战事结束,这些义勇又被派回了长江以北的湖北战场,继续与南方的太平军同室操戈。

在大部分清朝官员看来,参加过太平军,就好比烙上了“贼”字的纹身。义勇们在湖北北部战场饱受欺凌,无论是当地的封疆大吏胡林翼,还是义勇们的顶头上司钦差大臣西陵阿无不对他们显露出深深的敌意。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已经投降过一次的义勇对再次投降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有些胆大的义勇干脆趁着两军交战,跑回太平军阵营请求收留。然而,一个惊人的,也是诡异到不可思议的处置发生了,投降太平军的义勇被即刻分为了两拨,来自连镇林凤祥的旧部一拨,来自冯官屯李开芳的旧部另一拨。随后,太平军主帅下令,连镇来的全杀,冯官屯的,留下来做兄弟。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太平军北伐军在杨柳青驻扎时期印制的年画《英雄会》

那么,这个命令是谁下达着呢?

答案是陈玉成,也就是后来的英王。

湖口大捷之后,太平军在秦日纲的带领下,趁机反攻湖北,国宗韦俊第三次攻克武昌。随后,以武昌为中心,韦俊负责长江以南的湖北军事,秦日纲则与陈玉成一起,向湖北北部进军。不久,秦日纲因之前半壁山田家镇的屡次失守,被东王杨秀清锁押回天京,湖北北部的军事就交归初生牛犊陈玉成全权负责了。杀降事件发生时,陈玉成正是湖北北部太平军的最高统帅。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英王陈玉成像

很显然,陈玉成不是因为嫉恶如仇,根据林李二人临死前的表现颁布这条命令的。众所周知,林凤祥临死前,表现的那叫一个大义凛然,而李开芳同志呢,可那就不那么英俊了。

我国鉴定烈士,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将军如果被敌人包围,第一等的死法是与敌搏斗,杀敌无数后壮烈牺牲;如果不幸被俘,在金钱美女严刑拷打面前均不屈服,最后高呼口号英勇就义,也不失之为烈士,却只能沦为第二等了。然而,李开芳同志哪一等都轮不上,他是自己走进清军大营,主动投降的。投降就投降吧,偏偏身边还带着两个美妾,ps性别男。此等生活作风问题比投降更会被大众用吐沫星子淹死。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清代的长江《伦敦新闻画报插图》

当时的太平天国虽然因为湖口大捷、三克武昌反守为攻,但比起庞大的清朝,毕竟处于劣势,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向来在公众眼中阳光正直,单纯到有些傻气的陈玉成举起屠刀,做出这种有伤大局之事呢?

难道……我突然想起后来英王被俘,面对审讯他的敌人,曾经有过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太平天国去我一人,江山也算去了一半。”。莫非,这“去了一半”的真谛就在于此?小驴我想罢,不仅啼笑皆非。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漫画《陈玉成就义》

其实。梳理太平天国的历史,并非没有蛛丝马迹。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向前移,来到1850年12月17日的永安,这座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攻占的第一座城市。

尽管已是隆冬,永安城全体军民却都沉浸在狂热的喜悦里,因为这一天,是天王洪秀全分封五王的日子。

褒封左辅正军师为东王,管治东方各国;

褒封右弼又正军师为西王,管治西方各国;

褒封前导副军师为南王,管治南方各国;

褒封后护又副军师为北王,管治北方各国;

又褒封达胞为翼王,羽翼天朝。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洪秀全永安城颁布诏书处

洪秀全宣布完毕,命人取来五只金光闪闪的新帽子,这些帽子是用硬纸板做骨,外面贴以金箔。新封的五王喜气洋洋的戴上,随后,他们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经过各自的王府,出城与城外的清军交战。小小的永安穷的叮当响,王府无钱置办匾额,只以红纸手书各自王府的名称,贴在门额之上。

话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记载,是又好笑又诧异。这帮人也太会玩了吧?他们不知道城外就驻扎着上万清军吗?后来,清廷几次增兵,兵勇最多时高达四万。清军名将乌兰泰、江忠源、向荣等人都先后参加了围剿。与之相对的,则是永安太平军加上老弱妇孺不足万人。而且,永安是个弹丸之地,据光绪《永安县志》记载:“阔周围二里半。”也就是说普通人步行最多二十分钟就可以绕城一周了。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永安封王诏书

刚刚取得一座小小的山城就封王,以后诸王有了功劳,你还能拿出什么再来封赏?试想,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哪个开国之君在争夺天下的初赛就以王位犒赏功臣的?太平天国在这场永安的狂欢中,就已经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然而,此时此刻,小驴我要问一个为什么了,为什么洪秀全会这么干?单纯定义为昏庸无能自然是再容易不过,但即使智商不高,作为一个人,也会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永安封王显然是一个有损君主利益,而对诸王有利的政策。

太平天国就好比一家股份公司,冯云山草创后,又有实力派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陈承瑢、黄玉昆等中小型公司加入,而洪秀全不过是空降得到一个挂名的董事长而已。他乖乖听手下小弟们的话,就会被认作是大哥,否则,分分钟会被打翻在地。

太平天国的国号,一直有着公平、平等之含义,但事实上,太平只不过从国号上宣布,太平天国是大家的,每一个购买原始股的功臣人者有份。

然而,大敌当前,公平意味着民主,而所谓的民主和虚君一样虚弱无力,这时,就需要集权登场了。集权,远比民主能够更快捷更广泛的调动人力。但基于功臣集团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不愿见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权臣登场。于是,挂名的董事长天王在上,下面是两大手握实权的总经理东王和副总经理西王相互制约。

这种看似完美的政治格局以西王身死于长沙城下失去了平衡。功臣集团不甘心让西王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依旧高举着西王的大旗以约束东王。这也是西王死后很久,太平天国颁布的文告署名依旧是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原因。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安抚四民诰谕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杨秀清利用种种机会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集权,真正成太平天国事实上的第一人,在他酷烈的手腕之下,功臣集团已经没有人敢与之当面抗衡了。不敢当面抗衡,那么背地里呢?激流在冰层下奔涌,大大小小持有原始股的功臣们联合起来,聚集在北王与翼王的大旗之下,《李秀成自述》所说,北翼王密议杀东王,恐怕也就始于此时吧?

在“去了一半”事件发生时,距离逆转太平天国国运的天京内讧仅仅只有一年零一个月了,这一年,也是天父下凡最频繁的一年,各种矛盾如交错在空中的闪电,预示着未来的大风暴。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杨秀清像(戴敦邦绘)

然而,让我们回到1853年的3月。那时,太平军刚刚打下南京,所有的矛盾如沃土中的种子,刚刚在料峭的早春抽出第一枝芽胞。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弱小而无害,甚至还带着一点点软萌,而软萌的芽胞势必会长出狰狞的藤蔓,把太平天国这棵大树绞杀得奄奄一息。不过,此时的天国人都沉浸在巨大的狂喜中,一如两年前的永安。在他们看来,北方那座被咸丰盘踞的都城就如同苹果树上成熟的果实,只要一伸手,便能轻易地摘下来。

于是,北伐开始启动。北伐,就好比一个风险巨大,同时收益也十分巨大的投资。诸王不能亲去,自然会寻找代理人为之经营。我们翻开林凤祥的供词,在他的履历里,无所不在是东王的提拔,而李开芳呢?他在口供中盛赞西王北王的军事才能,却对东王有些隐约的不屑,很显然,他不是杨秀清的人。

所以,当连镇和冯官屯的义勇归来后,自然会受到区别对待。杨秀清经常抢走别人的部下充实东殿,更不用说这些原本林凤祥的旧部了。陈玉成用后脚跟也能想到他们会被东王征用,用来扩大他杨秀清的实力。既然如此,就干脆让这些来自连镇的义勇断了归路。也许有人会说了,这么干,完全是不顾大局啊!然而,一年后的天京内讧,乃至内讧的余韵石达开出走,又有哪个人真正顾全过大局?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话剧《天国春秋》中的杨秀清(鲍国安扮演)

最后,小驴我来说一说冥冥之中的天意。因为,就在陈玉成举起屠刀“去了一半”的时候。一个林凤祥的旧部,本已再次萌动投降之心的义勇止住了归来脚步。好死不如赖活着,他选择继续在清军那里受虐待。这个人就是詹启倫。后来,就是他在英王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中成为了那只改变命运的手。

1860年5月,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此时此刻,英王陈玉成该何去何从呢?所谓传统说法中的“救安省”只是守,只有进攻,才能享用因江南大营再次溃败而产生的红利。被历史剧透的我们自然知道,攻打苏常啊?李秀成正是进军了苏常,才超过了陈玉成,摇身一变成为太平天国第一大实力派。然而,陈玉成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只能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最理性的判断。

江南大营在其溃败后,随即兵分两路,主力由张国樑、和春、张玉良等人分别带队,驻扎长江以南,护卫清朝重要的财赋之地苏常;另一路偏师负责长江以北,主帅是李若珠。很显然,北上比南下更有把握取得胜利。于是,陈玉成在与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部攻打丹阳,逼死张国樑之后,选择了扬州作为军事目标。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地图

李若珠,外号叫作“驼子”,自来便被太平军所轻视。陈玉成攻打扬州前,他刚刚中风不久,行动都需要别人搀扶。所以说,李若珠怎么看怎么像是个软柿子,可一口咬下去,他偏偏硌掉了陈玉成的大牙。

1860年5月27日、31日,李若珠部两次大败陈玉成,处于中风恢复期的李若珠自然无法亲自带队,而统兵的将领,便是林凤祥的旧部,当年在连镇投降的太平天国小兵詹启倫。

陈玉成向北用兵失利,所以掉头进取苏常的时间比李秀成晚了整整一个月。自此,太平天国的苏福省再也不可能姓陈了。

陈玉成为何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揭秘天京内讧的暗黑前奏曲

有时,一个恶意挖下的坑,埋葬的可能就是自己。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