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德名言警句孔子

时间:2022-05-03 01:5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思观 | 评论: 次 | 点击:

人性道德名言警句孔子

1. 孔子有关道德的名言有哪些

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

2. 儒家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3. 孔子的礼貌名言名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5、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2、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7、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①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③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④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⑥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⑦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⑧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⑨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

孔子:人生敬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丘

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思想框架中,人之所以为人,乃在于有仁义,或者说缘于有礼义。非仁非义,则不可以为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人藉由礼义,就可脱离禽兽而成为有文化的大写之人。

克己复礼而循礼以行,是孔子给予人生修为和道德行为所开出的简要之方略。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的有礼有节意味着什么。

孔子:人生敬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关于循礼以行的人生道论,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颜渊问仁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礼义之规矩和准则,贯乎为人成人的全过程,并成为政治教化的核心价值,实是人生言行举止的遵循和依据。这一人生修为路径的真谛是:先知道怎么做,然后中规中矩地去做,进而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自觉为何乐意这样做。

人生弘道为仁,必有具体的准则或可操作、遵循的条目。礼者,便是人生道理之节文。藉由这一行为准则和条目,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有理有据,进入仁义之道,走入人生正路。

一、非礼勿视,不该看的不看。

就孔子“非礼勿视”之价值意蕴,宋代儒家学者程颐著有《视箴》以为解说:

“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礼之功用之一,就在于节制视觉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的贪求妄视。人的目视,可看见外在世界的一切,然若不由心之主宰加以节制,则必为外物的色彩所诱惑,遮蔽于心而流荡不反。“五色令人目盲”(《老子》),说的就是这一价值意旨。

外在的色彩和形态,固是人生感官的欲求所在。喜欢色彩斑斓的场景,喜爱五颜六色的事物,喜悦花枝招展、曼妙舞姿等,皆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而无可厚非。不过,贪求声色犬马、酒绿灯红和花天酒地等,则是不良视觉感官的嗜好。

从“非礼勿视”的“制之于外”入手,就会规避色彩和形态等物欲的诱惑,而保持纯真之心。对于初入人生旅途之人而言,就有“操之有要,视为之则”的要求,而这便是“非礼勿视”的价值准则。藉由“非礼勿视”,就能践行人生的“克己复礼”之修为。

心识本虚,而视觉之欲望使之遮蔽。“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以礼制行,使外在物欲不扰于心,就能安其内而心平气和。一旦达致“克己复礼”的“久而诚”,就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自能有“非礼勿视”的道德自然而自由。

孔子:人生敬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非礼勿听,不该听的不听。

就“非礼勿听”之价值意蕴,程子著有《听箴》以为解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礼之功用之二,就在于节制听之感官欲望的贪求妄听。人的耳听,可听到外在世界的一切,然若不由心之主宰加以节制,则必为外在的声音所诱引,遮蔽于心而流荡不反。“五声令人耳聋”(《老子》),说的就是这一价值意旨。

外在的声音和韵律,固是人生感官的欲求所在。喜欢五音六律的音乐,喜爱自然律动的乐曲,喜悦声乐艺术和歌曲纯享等,皆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而无可厚非。不过,贪求声色犬马、歌舞升平和靡靡之音等,则是不良听觉感官的嗜好。

从“非礼勿听”的“制之于外”入手,就会规避声音和乐曲等物欲的诱惑,而保持纯正之心。对于初入人生正路之人而言,就有“知止有定”的要求。若能“知止有定”,则声乐之物欲不能诱,而这便是“非礼勿听”的价值准则。藉由“非礼勿听”,就能践行人生的“克己复礼”之修为。

心性本真,而听觉之欲望使之遮蔽。“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而这也就是“知诱物化,遂亡其正”的价值意旨。以礼制行,先觉而“知止有定”,就能抵御外在声乐物欲的侵扰。一旦达致“闲邪存诚”的修为,就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自能有“非礼勿听”的道德自然而自由。

孔子:人生敬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非礼勿言,不该言的不言。

就“非礼勿言”之价值意蕴,程子著有《言箴》以为解说:

“人心之动,因言以宜。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礼之功用之三,就在于节制言论的随意和胡言乱语。人的言说,可随意乱出、不讲信诺,然若不由心之主宰加以节制,则必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恶言满天飞。“言有招祸”(《荀子·劝学》),说的就是这一价值意旨。

巧语花言和甜言蜜语、好言好语,固是人之乐听的喜好所在。喜欢三言两语的简洁,喜爱甜言蜜语的倾述,喜悦好言好语的劝说等,皆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而无可厚非。不过,喜好花言巧语的奉承和流言蜚语的攻讦等,则是痴迷不良言说的恶习。

从“非礼勿言”的“制之于外”入手,就会规避言语和论说的随意和妄出,而保持纯正之心。对于初入人生正道之人而言,就有“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的要求,而这便是“非礼勿言”的价值准则。藉由“非礼勿言”,就能践行人生的“克己复礼”之修为。

人之妄言,不外乎内心躁乱之妄,故必禁之。言节制于外,外不躁则内静,外不妄则内专。言为人之枢机,兴恶之言,则必凶而辱;出善之言,则必吉而荣。出言由礼,则无躁妄而生爱;出言非礼,则必躁妄而起争。躁言弊在流荡,而必成欺诳之诞;妄言患在于烦,而必致逆祸之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而忠信,则是“因言以宜”;言肆忤物,则是胡言乱语。言语之出,切忌“非法不道”。“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的“知言”,乃是人生修为的必要工夫。

孔子:人生敬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四、非礼勿动,不该动的不动。

就“非礼勿动”之价值意蕴,程子著有《动箴》以为解说: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竞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礼之功用之四,就在于节制行为的躁动和妄作。人的行为和举止,可随便乱动、不讲道理,然若不由心之主宰加以节制,则必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是胡作非为。“行有招辱”(《荀子·劝学》),说的就是这一价值意旨。

对于人生作为而言,喜欢行胜于言的实在,喜爱言行相符的诚实,喜悦脚踏实地的笃行等,皆是人的正常价值欲求,而令人称赞。不过,喜好倒行逆施的悖乱和横行无忌的暴戾等,则是邪恶无理之行为。

从“非礼勿动”的“制之于外”入手,就会规避行为和动作的随便和无理,而保持中正之德。对于初入人生正理之人而言,就有“顺理则裕,从欲惟危”的哲理,而这便是“非礼勿动”的价值所在。藉由“非礼勿动”,就能践行人生的“克己复礼”之修为。

人心之几者,是善、恶之念欲动而未形之前,其兆甚微。哲人心通理明,故能觉思于先,而不妄动。顺理而行,则可以厉行贞动,而自致其荣。反之,若是从欲而动,则必是胡作非为,而自招其危。谨言慎行,防微杜渐,就可以免过防患。

人之妄动,不外乎内心私贪之求,故要惩忿窒欲以止之。行为、举止节制于外,则内心平静而无妄。行是人之枢机,积善之行,则自求多福;妄为之行,则自取其辱。行动由礼,则无躁妄而生敬;动作非礼,则必造妄而生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而忠信,则是积善成德;胡作非为,则是倒行逆施。“非礼勿动”,则动于无妄。人生举止动作,不可不诚于思,而密其涵养之功,笃其存养之力。一旦由礼之行成为习惯之自然,便可进入圣贤境界。

孔子:人生敬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五、非礼吾为,动容周旋中礼。

人一生下来,非是就如圣贤那样能够率性自然,“从容中道”(《中庸》)。人生学问有渐次,功德修为有层级。道德准则和行为规矩,无非是成就圣贤境界的阶梯和修为路径。人生修为的重品行、尊德性,往往是先知道该如何做,然后待由思想成熟而知其所以然。

在孔子的思想中,成人由仁,而“克己复礼为仁”。礼作为进入仁道的价值载体和德行依循,乃是为仁不可或缺的必要行为规矩和准则。礼者为履,在于践行仁义之道。可见,由礼而行,实是由仁义行的人性之率性自然。

孔子所言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条目,显然以成人之德行为价值旨归。这四个条目,既在胜私,又在复礼。四者作为修身之用,乃是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乎外而养于中。胜私而由礼,则日用之间莫非理义之流行。

礼虽制之于外,而实安之于内。克己复礼,则闲邪存诚。从否定意义上言,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排除了一切非礼之为。从肯定意义上,就是知所敬畏,视、听、言、动无不由礼,或者说是动容周旋无不中礼。

在明代儒家学者唐鹤征看来,“盖礼之所由名,正谓事事物物皆有一个恰好至当处,秩然有序,而不可乱,所谓则也。恰好至当之处,便是天理人心之至。”(《桃溪札记》)礼作为道理人性之至处,安得不约于礼、复其礼?安得不由此而为仁?

礼之本质为义,而义便是调理人际关系之宜。由礼而行,虽表面看来是规范言行举止,使人事事有规矩,实则内在价值意蕴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自卑而尊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德行,一方面在于克制情欲,节制情性;一方面在于尊敬他人,包容他人。

在明代学者焦竑看来,人生之礼则,“能视听,能言动,能孝弟,能贤贤,能事君,能交友;可以为尧舜,可以通天地,可以育万物;人人具足,人人浑成”(《论学语》)。礼无不涵容,可为人生遵循的无所不由者。人人可以藉由礼达致成仁成人,做一个有礼有节的君子,进而成贤成圣。

孔子:人生敬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