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熊名言

时间:2022-05-03 18:2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苍海一文 | 评论: 次 | 点击:

鬻熊名言

1. 鬻熊的杰出政治家

鬻熊要求执政者委任贤吏、改恶从善、赏罚严明的政治主张,说明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

鬻子的政治主张,首先是要遵行“道”,在行“道”的前提下,君臣遇合,互相信赖,共同完成大业。他说:“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君子遵道而行,能不能被君主接受,这要看君主是贤明还是昏庸。所以,他又说:“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这说明,只有君明臣贤,二者相遇合,“道”才能得到推行应用。因此,贤臣的作用能否发挥,要视君主是否贤明而定。什么是“道”呢?鬻子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令,就是“道”。这在商末周初的奴隶制社会,提出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治思想,无疑是进步的。这一思想,被五百多年后的孔子继续和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政的基石。 (摘自《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作者:丁有国 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史)

鬻熊,姓芈,名熊,又称熊蚤或芈蚤。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做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做老师。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鬻子》说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算起他的年龄应该超过一百一二十岁才对。所以前面说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鬻熊被熊氏家族尊为始祖。

名言: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谓之道,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

2. 杨朱 何许人也 有什么名言

杨朱 杨学创始人杨子,名朱,字子居。

杨朱之籍贯、生平年代已经无法考证。据一些学者推测,杨子生活时代当与庄子(约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公元前二八六年)同时,而比孟子(约公元前三七一年至公元前二八九年)略早一些。

有关杨子的著述,没有流传下来,仅只在《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列子》、《淮南子》及汉代刘向《说苑》等书中保留一些记载。虽然如此,杨子仍不失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而其思想影响所及,历两千余载至今。

孟子》批评“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孟子》)因为孟子有这样一个可以批评的对象,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杨朱的确比孟子早来到这个人世上。

同样可以想象得到,杨子的学说,在孟子之前,已颇具影响。在孟子活动时期,墨子学说,杨子学说,几乎与儒家学说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以当时舆论“孔墨”、“杨墨”并提,而孟子常有痛骂杨子之举可窥一斑。那时期杨、墨学说有可能充塞里巷间,以至世人冷落了孔子学说,为凸显儒家思想,孟子真有猛烈抨击杨、墨的必要。

(参见叶龙《历代人物经济故事·杨子》) 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曾经惊呼过:“今举中国皆杨也。……呜呼,杨学遂亡中国,杨学遂亡中国!” (梁启超《子墨子学说》)那是因为他和许多人持同样看法,把杨学当成是使人自私,极端利己的学说。

给杨学戴上这顶帽子,当推孟子为首,其实,孟子的说法,不太负责。 战国时期,中国人走向务农、经商、习武、业文分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文者,以才能助国君兴国,虽白衣可以晋升公卿,所以许多人以学术为猎官之敲门砖,典型的就象凭辩才取胜的苏秦。武者,为国君慷慨赴死,视人如己,视死如归。

而经商、务农则各得其所。 有习武、业文之分,士群中就有儒、侠之别。

战国的儒,似乎人人都希望以口舌取胜,而其争辩,多集中表现在任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明人们对私人生活、家庭关系、族缘结构、国家社会的思考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 以战国诸子来看,他们的形象有大致的分野。

儒家看来就象命中注定要为治国奔波的政治人物一样,孜孜以求行销自己的理想。道家则如闲云野鹤,悠游自在的清闲人家。

墨家劳劳碌碌,类似一群聪明而又生活刻苦的劳作者。他们慷慨赴难,侠义骨风。

而杨家学说,以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煌煌有君子之风。法家如拼命三郎,充满冒险精神,敢于冲锋陷阵。

阴阳家讲究天运五行,巫师一般。名家如魔术师,往往为自己的魔法所套住。

兵家以武为胜。农家事事要求平等。

杂家博采众取。纵横家则到处游说、鼓动,犹如传教士一类。

关于杨子学说,可以从《列子》等书记载中探讨。 《列子·力命第六》载: 杨朱之友曰季梁。

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加剧、恶化)。其子环而泣之,请医(请其父亲允许医生诊病)。

季梁谓杨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为我歌以晓之(用唱歌的办法让其明白)?”杨朱歌曰:“天其费识(老天都不知道这病),人胡能觉(人怎么能领悟呢)?匪佑自天(不能靠老天保佑),弗孽由人(不由人来造孽)。我乎汝乎!其弗知乎 (不管是你或我,都不知道)!医乎巫乎!其知之乎?”其子弗晓,终谒三医。

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 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觉(寒热没有调节好),虚实失度(失了限度),病由饥饱(不均衡)色欲(过度)。

精虑烦散(精神失散,思虑过度),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季梁曰:“众(普通)医也,亟屏之!” 俞氏曰:“女始则胎气不足(先天胎气不足),乳重[左三点水,音肿,乳汁]有余(吃的奶汁过多)。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慢慢积累),弗可已也(我没法治好)。”季梁曰:“良医也,且食之(留食)!” 卢氏曰:“汝疾不由天(造成),亦不由人(为),亦不由鬼(来作怪)。

禀生受形(人获得生命承受形体),即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有所控制又有所明白),药石其如汝何(药物针灸对你的病情又有什么作用)?”季梁曰:“神医也,重贶(音况,赠,赐)遣之!”俄而季梁之疾自瘳(音抽,病愈)。 《列子·说符第八》云: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给别人好处,自己也会收到实际效益),怨往者害来(把怨恨发泄于他人,自己也会遭到祸患)。

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从内心出发的利益与怨恨,在外界中马上会有反应),是故贤者慎所出。”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年轻仆人)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长时间不说话),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不了解先生的心思)。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兄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

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大儿子)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仁义教我爱惜身体而将名誉放在后面)。’。

3. 鬻熊会法术吗

鬻熊(鬻音玉),姓芈(音米),名熊,又称为熊蚤,芈蚤。

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

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作老师。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

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

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

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

’”但《鬻子》说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算起他的年龄应该超过一百一二十岁才对。所以前面说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

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4. 关于固执的名人名言

[G.B.] 固执也有好处,自己明天的思想今天可以知道[爱默生] 庸才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愚昧而固执[巴尔扎克] 但他属于这样的人,不幸快速教会他处世之道,他像一只昆虫爬上顶点那样坚忍不拔,直线前进。

他属于这种固执的年轻人,谁阻挡他的路就会死于非命,他像一只鼠妇那样,使别人的耐心都相形见绌[巴尔扎克] 这样的家庭不是坟墓,而是比坟墓更糟的东西:一座修道院。在这个冷冰冰的环境中,他用没有爱情的眼光打量着他们的妻子:他怀着剧痛注意到她的思想的狭隘,表现在她头发紧贴着低矫而微凹的额角;他发现她的端正的脸上有一种刻板和固执的表情,使他过了不久就憎恨起以前他被迷惑住的伪装的温柔[巴甫洛夫] 不要让骄傲支配了你们。

由于骄傲,你们会在该同意的时候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巴甫洛夫] 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巴浦洛夫] 决不要骄傲。

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车尔尼雪夫斯基] 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

要使人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茨威格] 记忆很奇特,它既好又坏。它一方面很任性固执,野马难驯,另一方面则又异常真切可靠,它往往把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把读到过的和亲历过的完全吞入遗忘的黝黑的渊底,不经强迫隐而不露,只有意志的呼唤才能将它从幽冥中召回[歌德] 当我们局限于我们自己的专业领域时,便固执;当我们超出我们自己的专业领域时,便无知[洛克] 年轻人不可中途插嘴,说的时候要用请教的态度,不能像教训别人似的。

应该避免固执的态度和傲慢的神情,要谦逊地提出问题。谦逊不会遮住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量。

它反而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注意,使他们所说的话宜于让人接受[马克吐温] 人类中绝大多数人,不论是野蛮的或是文明的,在暗地里都是心地善良和畏畏缩缩地不敢叫人受苦的人,可是当着一小撮专事侵略和残酷无情的人面前,他们就不敢固执己见[契诃夫] 寻求真理的时候,人也进两步,退一步。痛苦啦、错误啦、对生活的厌倦啦,把他们抛回来,可是寻求真理的热望和固执的毅力会促使他们不断地前进[钱学森] 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

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丘吉尔] 固执已见的人往往做错事[莎士比亚] 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莎士比亚] 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希特勒] 凡是一种理想寄托的,无论什麽组织,它的伟大,就是在於它的宗教狂热,和那不能容忍的固执精神,他们攻击其他的组织,并且坚信着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如果理想的本身合理,再加上这种武器,那麽,这种理想,奋斗於世界之上,必定是所向无敌的。

凡把压力加在这种组织上,那是为促使其内部的实力提高[约·德莱顿] 固执的反面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不[约·德莱顿]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有择善固执,据理力争,勇于认错,接纳指正,不推卸责任的精神。

鬻熊名言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风云人物,各自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展身手,大放异彩。

在混乱动荡、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各方人物都是轮翻登场,上演了一幕幕逐鹿争霸的历史大戏,有人以战成名,有人以谋成名,有人以智成名,有人以势成名,……。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图片

曹操,既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代英雄,他以“唯才是举”、“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以令诸侯”、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的姿态,站在了东汉末年局势的顶端。

曹操称帝的态势呼之欲出,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其他人没有条件吗?我们就来看看曹操有什么称帝的条件:

一、曹操称帝的条件

1、朝廷上的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势不可挡。

东汉末年,汉王室朝廷腐败,朝纲不振,经历宦官之乱后,权臣董卓废除汉少帝刘辩,改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兼封太师,完全控制了朝廷政权,汉献帝也成了傀儡皇帝。

189年,曹操见董卓把持朝政,不得人心,于是在陈留起兵,号召天下各路英雄讨代董卓。 由于各方势力集团在讨董过程中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热衷于扩张地盘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不积极讨伐董卓。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剧照

192年,董卓被吕布刺死。195年,汉献帝被董卓旧部郭汜挟持到自己军营,经嫔妃董贵人之父董承等人相救并护卫下,摆脱控制,进驻安邑后又辗转向东行进。

196年8月,曹操将经历九死一生,穷途末路的汉献帝迎接入驻洛阳,令颠沛流离的汉献帝终于有了安稳的栖身之地,此时的汉献帝对曹操是非常感激的。

11月,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文武百官都为曹操马首是瞻,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了。

由此可见,此刻的曹操在朝廷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言九鼎了,而且汉献帝一直没有掌握到实权,帝位对于曹操来说简直就是随手可得,轻而易举。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剧照

2、声望上的优势:不少大臣都劝曹操称帝。

自从曹操以汉朝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了各方割据势力,对外又降服了匈奴等外族,统一了我国的北方。之后又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恢复了经济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而且扩大屯田规模,新修水利设施,鼓励农商的发展,重视手工业的创新,并且安置流亡的百姓,实行“租调制”,从而使得中原社会逐渐安定,经济也出现了重大转机,致使曹操的个人声望与日俱增。

213年,曹操晋封为魏公,然后又进封为魏王,达到了人生高峰。

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219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惇为代表的大臣,坚决劝曹操称帝,他们都认为:

首先,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寸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朝了,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

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於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適今日也。

其次,现在大家都知道汉朝气数已尽,新主将出,能够顺应民意,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即为天下之主。而殿下为天下百姓奋斗了三十多年,功在社稷,应该尽快顺应民意,这有什么好犹豫呢?

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

由于曹操的爱才和为社会百姓作出了贡献,给了很多有识之士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得到一大批拥护他的支持者,得到了很高的声望。

既然曹操有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为什么曹操始终没有称帝呢?原因何在?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曹操 剧照

二、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

如果说曹操没有想过称帝恐怕不是事实,说曹操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也更不是事实。

当有大臣问曹操为什么不称帝的时候,曹操是这样回答的: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的意思是:如果上天眷顾我的话,我就做周文王好了。

曹操为什么想做周文王,而不是做同样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呢?

三、曹操所说的周文王又是谁呢?

姬昌,周朝的奠基者,他是一代明君,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追谥姬昌为文王。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周文王 图片

1、周文王的勤政爱才

周文王他不辞劳苦勤于政事,而且广揽人才,许多部落的人才和在商朝投奔过来的有识之士,他都能以礼相待,予以重用。

周文王拜吕尚(姜子牙)为军师,经常讨论军国大计。因为发布了“有亡荒阅”的律令,规定奴隶逃亡就要逮捕,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的奴隶,从而减少了奴隶的逃亡。另外由于周文王的礼贤下士,使很多叛纣的诸侯都去投奔周文王,使周文王得到了很多的助力。

2、周文王的以地换刑,德披天下

因为商纣王发明了一种叫炮烙的酷刑,经常用这酷刑残害忠良,使得诸侯和百姓都非常痛恨,后来周文王向纣王提议:用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用来换取废除炮烙之刑,后来纣王答应了周文王的提议,废除了炮烙之刑,这时周文王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砲格之刑。纣许之。

3、周文王的简朴生活

周文王生活简朴,不好奢华,经常穿普通人的衣服,还到田间和农民一起劳作,关心百姓疾苦,兢兢业业地治理着国家。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周文王 图片

4、周文王的自身修养

周文王不仅是伟大的千古奇文《易经》的作者,还是伟大的预测学家先驱。他和儿子周武王建立的周国非常注重仁义礼仪,成为了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学习楷模,得到了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从西部地区的崛起到商周王朝的交替,周文王都对中国东西两地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周文王的礼教思想,使他谨守君臣之道,就算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他也没有自立称帝,还是忠心地侍奉殷商王朝。

“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文王作为我国文化的开创者、奠基者,是古代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周文王不仅为西周时代的开创者,更为我国东西两地文化的融合者。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周文王与姜太公 图片

四、周文王是曹操的向往,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曹操觉得自己和周文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都是生于乱世,周文王之于商末,曹操之于汉末,诸侯之间势力割据,利益纷争,百姓都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都凭自己的努力稳定天下。

2、同样爱才揽才,都是想尽一切办法聚拢各方人才。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军师,制定国事策略,有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才;曹操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作为第一谋士,制定战略路线,有荀攸、郭嘉、司马懿、贾诩、程昱 、 董昭 、刘晔、蒋济等人才,同样是人才济济。

历史小知识:

王佐之才就是指具有超凡治国能力的人才,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曹操终生未登大宝,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使真相浮出水面

土地 图片

3、同样是开疆拓土,兼并诸侯,控制了大部分的疆土。

4、自身都有很高的修养,周文王精通易经,使之成为中国的圣经,后来诸子百家之源;曹操精通兵法,还擅长书法、诗歌、散文,开创了有名的“建安文化”。

5、同样都是生活简朴,曹操的生活用度都非常自律严格,都是缝缝补补再用的。曹植的妻子因为穿着华丽的衣服去铜雀台,结果被曹操看见后大怒,下令回家赐死了。

一文君认为:

由于周文王开创的儒家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人,曹操也不例外,他的思想基础还是属于儒家的范畴。

从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这件事来看,当时虽然他很喜欢曹植, 曾经想立曹植为继承人,但是一直没有确定立谁为继承人,最终他的儒家思想占了上风,还是遵循了立长不立幼的儒家传统,立了曹丕为继承人了,结果被司马懿看穿了他的这个思想,从而坚定地站到曹丕的阵营,埋下了篡魏的伏笔。

因为周文王是公认的一代明君,他的贤仁之名流芳百世,后来他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建周,完成了统一大业,父子二人的功绩让后世传颂。所以,曹操的内心里一直就有周文王的影子,他是想效仿周文王父子,以贤仁之名得天下。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史记·周本纪》

《论语·泰伯》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苍海一文”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历史文章:

《隆中对》的真相,诸葛亮为什么会投靠刘备?浅析选择的重要性

军阀的鼻祖,他在格局上输给了曹操,打开了乱世三国的大门

曹丕的选择,让他为天下士族带来400年的巨大利益,前无古人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