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怎么造句子

时间:2022-05-03 20:2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 评论: 次 | 点击:

优美怎么造句子

1. 优美造句

1、优美的民间艺术。

2、芭蕾演员优雅的动作,优美的舞姿,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3、穿越阿尔卑斯山有一条风景优美的路径。

4、我最喜欢去风景优美的地方。 5、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人烟也很稀少,倒是个清净的地方。

6、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很适合开发成为旅游胜地。 7、桂林的山峰参差不齐,俨然是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

8、这所房屋,开门见山,开牖见水,环境优美。 10、远处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淡,一山浓,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似的。

扩展资料 优美的近义词:漂亮、俊美、精美 一、漂亮 释义:好看;美观;鲜明。出色,精彩。

喻通情达理。 例句:商店的橱窗里陈列着许多漂亮的装饰品。

二、俊美 释义:容貌、体态漂亮。 例句:远处走来一位俊美的少年。

三、精美 释义:精致而美好。 例句:我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本精美的笔记本。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年初震撼掉一众网友下巴的神论文“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一曝光,杂志当即做出了撤稿处理,但还是没躲掉停刊整顿和主编大换血。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记得很多人还在问为啥作者本人啥事没有。这不,以此文为线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顺藤摸瓜查到了作者徐中民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他做出了相应处理。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处理的通报让我们不由得又回想起当时被神论文支配的恐惧。总的来说,第一遍读后感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一个敢写,一个敢发。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仅仅是文章结尾的打油诗,就已经够读者尴尬到脚趾抠地抠出一套三室两厅了。

导师上海人,国栋之名实,手持倚天剑,学海驾云涛;

师娘慈溪女,容德美如玉,守着芙蓉剑,厨房舞翩跹。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这篇论文的标题其实是《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分为《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和《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上下两篇。标题在外行人看起来不明觉厉,而内容……也是真的震撼全家。

在对导师的“崇高”和师娘的“优美”进行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赞美之后,作者还制作了“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图”,对导师和师娘之间完美融合的和谐乐章进行了可视化处理。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真是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哲学系看了……想吐血。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要知道,优美和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在18世纪时是相当流行的论题,就连康德也写过一篇文章《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这还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康德不赞同的目光

01 优美 VS 崇高

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优美的观念是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受人重视的,他们的造型艺术总是讲求和谐匀称(如所谓“黄金分割”),讲求明媚窈窕(如各种女神的造像)。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崇高”的概念则是始自晚期罗马的朗吉努斯(Longinus),尔后遂成为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或标准。近代以来,经过法国文艺批评权威布瓦洛(Nicolas Boileau)的提倡,自17世纪起即蔚然成风。

优美与崇高,是18世纪流行的论题,很多人用这个题做过文章,最有名的是英国思想家伯克(Edmund Burke)的《崇高的与优美的观念之起源的哲学研究》。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埃德蒙·伯克(1729-1797)

伯克在文章中论述了崇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对某种强大有力的对象感到惊愕,继而我们认识到它对我们并没有危险,于是这种惊怖之感就转化为一种愉悦之情。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比如说动物园里的“大猫猫”

而优美的特性,在伯克看来,是在于使人轻松愉快。崇高的特征则在于它那巨大无匹的强力程度。

关于崇高与优美的分别,中国人最早介绍并运用这一观念的是王国维。在他早年的著作中,王国维对此曾有要言不烦的论述。

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谓之优美之感情;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壮美之感情。

美之为物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 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

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这里王国维的“壮美”一词即为“崇高”。

王国维早年治哲学,中年治文学,晚岁才转入史学。他青年时期曾受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巨大影响,中年的文学研究和创作成绩斐然,而且深深带有早年哲学思想的烙印。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王国维(1877-1927)

02 康德:行走的时钟

我们对康德,通常的印象是这样的:

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枯涩的、刻板的纯哲学家。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宅。一生没有出过他的故乡戈尼斯堡。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没有任何嗜好,终生未婚,甚至没有过恋爱,是个狠人。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每天、每月、每年,康德都过着一成不变的刻板生活,以至于邻居们都以他每天固定的散步时间来校对自己的钟表。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他的哲学也是枯燥无味的,文风沉闷而冗长,除了专业人士,普通读者基本上是望而却步。

赫胥黎在一篇谈旅行的散文里调侃,说出门旅行的人带两本书,其中一本是《纯粹理性批判》,但直到旅行归来,连第一页也没有看完。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在一些比原文还难懂的译本加持下,康德的书读起来更是天书。30年代初,何其芳在北大哲学系念书时,还曾有“康德是个没趣味的人”之叹。

总之,比起康德的三大批判和枯燥的生活,“康德是个枯燥的人”这个梗,才是人们更喜欢的高级谈资。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不过,如果我们从另一条途径去读康德,比如先读他的第三批判,即代表他晚年力图打通天人之际的《判断力批判》,加上一些前批判时期的作品,比如《论优美感与崇高感》,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一个更有趣味的康德,甚至可能更近于康德这个人和这位哲学家的真实面貌。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是1763年康德撰写的一篇长文,次年在哥尼斯堡作为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

赫尔德是康德的学生,两人后来虽然在历史哲学问题上意见相左,并有龃龉。但赫尔德对《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夸导师”和“拍导师马屁”之间隔着的马里亚纳海沟:

康德整个是一个社会观察家,整个是一个完美的哲学家。

……人和人性之中的伟大和美丽、两性的气质和动机、德行以及还有民族性———这些就是他的世界,他非常之精密地注意到了细微的阴影,非常之精密地分析了最为隐蔽的动机,并且非常之精密地勾划出了许多细微的遐想———他整个就是人道之优美与崇高的哲学家。

在这种人性哲学上,他是一位德国的沙夫茨伯里。

在赫尔德的总结和评价里,写作这本书的康德不再是一个枯涩无味的逻辑学家,他对人性的丰富多彩(及其不足)充满着敏锐的感觉,细腻入微。这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看法。

总之,从这部前批判时期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怎样考察和解释“人性”的,以及他是怎样考察和理解“美”的。

03 优美与崇高是对立统一的,也是主观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17世纪到18世纪所谓的崇高,大都指的是外在事物,如宇宙的无限等。而康德则在此之上加入了人的自身。人性自身的美丽和尊严,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体现;它就是崇高。

由是,康德对美学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美德基础从客观方面转移到主观方面来。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在他以前,无论是是理性派还是经验派都一致认同于美的客观属性,即认为所谓美乃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使我们产生了美感。

康德熟悉18世纪的美学,也承袭了当时的术语:优美和崇高,但他赋予之新的意义而形成自己的体系。他的体系是批判的,虽然在文章中康德没有提出“优美感与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但全文都在酝酿着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用简单的寥寥数语界定了优美和崇高二者的分野:

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令人愉悦,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

崇高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

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优美与崇高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使人欢愉,而崇高使人敬畏。但是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

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会使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优美如果不能升华为崇高则无由提高,因而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危险,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一切真正的美,必须是既崇高而又优美,二者兼而有之,二者相颉颃而光辉。世界上是不会有独美的,它必须是“兼美”。

在这一点上,康德透露出一种重要的倾向,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的,而且尤其是有其道德的涵义。

由此,我们便涉及文章中的另外几个重要论点。第一,美感不是快感(或官能的享受),但也不是思辨原则所推导出来的结论。

美感是可以培养的,而且是和德行相联系的。这意味着人性是可以改善的,可以提高的。到康德这里,本性难移就被转换成了本性可移,且应该移。我们应该不断地培养并追求更高的美。

第二,人性之中也不尽都是美。这篇论文既是对生活中的种种人性事实在进行一番考察,当然就不是闭起眼睛而无视于人性中的丑恶面。

康德承认,真正能做到德和美的高度统一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但是这并无伤大局。尽管大多数人都从自利出发,然而冥冥之中却仿佛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这一切趋向于一个目的,康德在本文中称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也就是说,人们虽然被自利驱使,但从总体上看却足以成就大自然或天意的目的而成为天下之大公。

当然,文章中也有一些受到时代限制的提法,比如女性更多地属于优美,所以不适宜于作一个学者。凡此种种已经不能为今天的读者所同意了。

但是,康德承认女性也是人,所以就应该享有人性的一切美好,包括崇高在内。进一步说,全人类都需要不断提高优美和崇高的情操。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论文不应该是博取名利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阿谀奉承的自留地。论文是一个学者同学界同行进行交流的途径,我们从一个学者的论文里,不仅能读到其学术研究的成果,也能读到其为人治学的品格。

康德批判哲学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是他的三大批判,它们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性哲学的理论体系。《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这篇论文中有许多在康德晚年已经放弃了的不成熟的痕迹,但又有许多观念成为尔后第三批判的重大契机。它为我们启示了一条通向康德体系的新路。

本书的中文译者何兆武教授当代历史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从思辨到分析:历史理性的重建》一书中收录了何兆武教授关于历史哲学的全部重要论文,讨论了康德、克罗齐、柯林伍德、波普尔、罗素、沃尔什等思想巨匠的思想及学术。在大师之作里,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崇高和优美,而非“导师的崇高”和“师娘的优美”。

今日活动

你怎么看这篇“论导师崇高感与师娘优美感”的神论文呢?又怎么理解康德所说的崇高和优美?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崇高和优美,可不是用来拍导师马屁的

-End-

编辑:丹怡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从思辨到分析:历史理性的重建》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