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祝福
时间:2022-05-03 23:0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浅夏未央吖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浅析祝福
1. 《祝福》人物分析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2、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3、“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时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4、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2. 分析鲁迅《祝福》一文中柳妈的形象
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 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短篇小说《祝福》简介:1、《祝福》发表与1924年3月《东方杂志》,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1881~1936)的代表作。
辛亥革命后,鲁迅创作此短篇小说《祝福》,小说《祝福》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2、鲁迅的代表作之一《祝福》在1924年3月问世,收入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为第一篇,同《呐喊》中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一样,都是以揭露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为主题的。同时,它又同《呐喊》中的《阿Q正传》等小说一样,以描写农民的生活与抗争为题材。
3、《祝福》这篇小说叙述了乡间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故事说,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
祥林嫂不愿再婚,由于祥林嫂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人,深为主人嫌恶,祝福时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
3. 鲁迅《祝福》,分析鲁四老爷这一形象
《祝福》中鲁四老爷形象描写: 1、三个细节写书房: 鲁四书房壁上的 朱拓“寿”字 ,赫然醒目,鲁迅交待这一笔,意在讽刺鲁四以宋明理学为正统,妄图使其长治久安,万世不劫的幻想,这不但同小说开头关于鲁四“是一个讲理的老监生”的交待相紧扣,而且通过陈抟已被否定了几百年,他还在辛亥革命前后奉陈抟祖师的画像,暗示出其思想的极端守旧和反动。
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标示主人的品行修养和处世态度 ,实际上,鲁四老爷对屡遭不幸的祥林嫂是厌恶、憎恨、咒骂,是蔑视、轻贱、侮辱,是冷漠、冷血、冷酷,最后剥夺了她的劳动和生存的权力,迫使祥林嫂走上绝路。这种行为态度既不见鲁四“通达事理”,也看不出‘心气平和“,半副对联无情地讽刺了鲁四冷酷自私,道貌岸然的丑恶嘴脸。
三本书(《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点明鲁四的身份和思想爱好: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捍卫封建道统。 2、鲁四的三次皱眉。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 ,虽然收留了祥林嫂,但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第二次皱眉是在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的来路不正 (从婆家逃出来的)之后,表明他对祥林嫂出逃行为的不满、厌恶,因为鲁四相信,祥林死后,祥林嫂应听由婆婆的驱遣,而不能违背家长意志。
第三次皱眉是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时候, 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丧夫丧子,伤风败俗,不干不净,绝不能沾手祭 祖。 3、鲁四老爷的三次说话: 当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了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只有几个字, 第一次说的是:“可恶!然而……” 第二次:“可恶 !” 第三次:“然而……” 文字很少,内涵却很丰富, 第一个“可恶”是说大白天在家门前抢人,有损鲁家尊严,“抢人者”太可恶。
第二个“可恶”是对劫人以后又来的卫老婆子说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说卫老婆子不该给鲁家推荐一个不守封建礼教的人来;二是说你不该自己荐来的人,又合伙劫她走。 第一个“然而”是说祥林嫂婆家抢人也有理,表明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
第二个“然而”是暗示再找一个像祥林嫂一样勤快能干的人很难。
4. 如何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的《祝福》
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5. 求鲁迅《祝福》分析文一篇
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
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
《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
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夫失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文章是表现生活的。
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
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
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
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吧。
屈原曾经反复这样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想鲁迅在这文章中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无奈。
这种无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着他的灵魂,对于这样的灵魂,我是同情他的。有人说,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我们很近的。
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们。
6. 《祝福》 人物形象、意义、艺术特色(简便一点)
一、人物形象: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4.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既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5.“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6.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7.夫家的堂伯
祥林嫂第一个丈夫的堂哥,封建势力的帮凶,帮助祥林嫂的婆婆捉走祥林嫂
8. 大伯
贺老六的哥哥,在贺老六和阿毛死后收走屋子。
二、意义: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中控诉。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更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这一现状的无动于衷而不知所措。这篇小说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
三、艺术特色:
首先是典型性,祥林嫂本来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妇,受到神权、君权、夫权的压迫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迫害致死,其遭遇之惨痛和典型都是旧社会女性的缩影。反映了祥林嫂就反映了旧社会的女性。
其次是环境,作者借“祝福”这个一年中最重要、本该最温馨的时间点来写祥林嫂的死去,祝福的希望和新年的热闹更能反衬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和人世的悲凉。
再次,简洁有力的语言是鲁迅一贯追求,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7. 鲁迅《祝福》文章鉴赏
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在分析故事情节时,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8. 《祝福》人物介绍的文章.
《祝福》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来揭示的。
1.祥林嫂: 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
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
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
骂祥林嫂是个“谬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
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3.“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
“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9. 祝福的作品鉴赏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读者一般把《祝福》的主题归结为以下两种: 《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读者这样理解《祝福》的主题,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这段话不无关系:“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基于这种理解的分析,有的读者甚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 《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有的读者的观点:“《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从中可以见到鲁迅这个伟大的现代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巨大身影。”比如支克坚认为:“《祝福》属于‘为人生’的作品,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的主题。旧道德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它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祝福》便是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揭露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了中国的人生。” 而作家刘心武则表达了他对《祝福》主题的一种全新理解,他认为《祝福》的主题,就是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就是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他说:“我认为《祝福》的最可贵之处,还并不在于‘反封建’、‘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等层面上。《祝福》的深刻处在于表现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并沉痛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他人的倾诉,在相互承接倾诉中,逐步达到人类大同。”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鲁迅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
这篇文章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也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最后,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我真傻,真的。。”。作者通过祥林嫂对众人的倾诉,通过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写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这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在其他的几个人物中,鲁四老爷每次都说话极少,语气中带着冷漠甚至鄙夷,例如当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合伙劫走祥林嫂后,说道:“可恶!然而。。。”言外之意,“既嫁从夫”她婆婆的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柳妈没话找话,俨然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的形象。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不同,她说话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是一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中人”形象。
小说的语言是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篇短篇小说是对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相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呈现出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王铁仙)
《祝福》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作品。(作家王华)
鲁迅的小说除了《阿Q正传》,其他的在结构上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学者梁实秋)
以《祝福》为例,浅谈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小说是综合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开展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小说当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创作的三要素。环境是作者为笔下的人物设置的舞台,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具体场所,也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一般来讲,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进、作品主题的深化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下面我们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谈一下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几点作用。
一、展现人物生活的场所和社会背景,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马克思说:“任何人都不是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艺术世界里,人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场所下进行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为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交代出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赶走了皇亲国戚,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地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
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仍然束缚着广大的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妇女,她们受尽了压迫和剥削,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这一时期,鲁迅先生探索的主题正是农民问题和妇女解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写了《祝福》,其目的就是要借助祥林嫂的悲剧揭露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流毒。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暗示了黑暗的社会环境,为我们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接着,作者又描写了“祝福”这一具地方风特色的新年活动: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通过“祝福”这种特殊的场景把我们带入到了作品背景当中,暗示我们“一切”都没有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说明封建思想、礼教还有迷信思想仍然占据着人们的头脑;“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说明妇女的地位仍然低下。
在鲁镇人全都忙着准备新年“祝福”的时候,可怜的祥林嫂却被完全排斥在外,她拄着杖,挎着装着破碗的篮子,在镇上徘徊,已经成了一个乞丐。在一片祥和的祝福气氛中,内心饱受折磨、精神已经崩溃的祥林嫂,最终悲惨的死去了。死了以后的祥林嫂还被鲁四老爷骂作“谬种”,因为她“死的不是时候”。
通过文中的环境描写,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我”等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二、展现人物性格,披露人物的精神世界
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揭露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是小说常用的技巧。
在《祝福》当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变化都和“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在典型环境中为我们展现了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她的内心世界。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开篇的“祝福”中让饱受苦难和精神折磨的祥林嫂走完了悲惨的一生。在她人生的最后一次“祝福”中,她是恐惧的、担忧的,因为对神灵、对“灵魂的有无”,她是怀着矛盾的心理的。她希望有神灵和灵魂,这样死后就可以见到死去的家人;她又害怕有灵魂和神灵,因为她怕因为自己改嫁的原因,会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自己的两个男人。而造成她恐惧担忧的,正是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同样被封建礼教毒害的鲁镇人。
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先生用“祝福”这个环境,描写了祥林嫂的性格、心理变化。
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还是一个健康的年轻的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她不辞辛苦的干活,对生活的也还充满着希望。在帮主人准备“福礼”的时候,嘴角都是含着笑: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时候的祥林嫂虽然因为死了男人,被保守的四叔嫌弃,但是因为肯吃苦,手脚勤快,得到了四婶和周围的认可。这时候的她虽然身体劳累,但是精神上还是放松的。
不幸的是,不久以后,祥林嫂被婆家人捉走卖掉了。当她再次出现在鲁镇的时候,成了一个再次失去丈夫、失去唯一的孩子的不行的女人。这时候,黑暗的封建礼教赤裸裸的露出了它吃人的面目,给不幸的祥林嫂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镇上的人不但不同情祥林嫂悲惨的遭遇,反倒因为她再嫁而瞧不起她,把她失去丈夫、孩子的事情当成一个笑话。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这一年的“福礼”四婶也不要她参与准备了。因为四叔认为,祥林嫂改嫁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用她在家里做工已经算是开恩,祭祀祖宗是重要的大事,万万不能让她插手,否则,做出来的东西“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受了打击的祥林嫂,只得讪讪的缩回了手,默默地坐在一边烧火。
后来,柳妈“好心”地提醒她,说再嫁的女人死了到阴间,会被阎王锯开身体分给两个丈夫,解决的方法是给寺庙里捐一条门槛。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然而,捐了门槛,“赎了罪名”的祥林嫂仍然被大家当做不吉利的、肮脏的女人。
冬至祭祖的时候,祥林嫂以为自己捐了门槛,有资格帮忙了,更加卖力气的干活,可是在她去拿烛台、酒杯的时候却听到四婶大叫:“你放着吧,祥林嫂!”
这件事对祥林嫂的打击是致命的,她“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上线的时候,四叔赶他走开,她才走到一边去。
第二天,她的变化更大了: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终于,不能做工的祥林嫂被赶了出去,沦落成了乞丐。除了食不果腹之外,精神上还常常处于恐惧之中。
就这样,在“祝福”中,祥林嫂被以四老爷为首的鲁镇上的人们逼上了绝路,最后死在了热闹的“祝福”之中。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的其他人都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是,真正的悲剧却是他们全都不认为自己是凶手,因为,他们其实也同样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受害者。
祥林嫂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在“祝福”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渲染气氛,暗示人物的命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还有渲染气氛从而暗示人物命运走向的作用。《祝福》开篇的景物描写,“沉重的晚云”、“几声钝响”、“幽微的火药香”,都给人沉重、压抑的感觉,在交代时间(新年前)的同时,也给全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了暗示。
祥林嫂死的那个夜晚,下起了雪: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段环境描写,给人一种凄清、寂静的感觉,但是,一想到“我”刚刚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这个环境描写就有了更加悲凉的意义。
一个人,好端端的就硬是被腐朽的封建思想逼死了,被封建礼教吞噬了,然而,她的死却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与同情,这是何等的可悲?甚至像鲁四老爷这样的乡村上的“有识之士”还认为祥林嫂连死都死的不是时候,这又是何等的愚昧,何等的荒谬?
没有人会在意,像祥林嫂这样可怜的、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广大农村妇女的命运,她们就像外面的雪花一样寂寂无声。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祥林嫂的惨死对鲁镇的人们一点触动也没有,她静悄悄的死去和鲁镇热闹的“祝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处的环境描写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成功,表明了封建思想仍然占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以外,也暗示了我们,如果不能根除封建思想、不能彻底推翻封建礼教,那么,天下所有的“祥林嫂”们的命运都将是凄惨的、不容乐观的。
总之,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任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