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故宫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2-05-04 08: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市县领导决策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感叹故宫的唯美句子
1. 谁有关于故宫的优美段落
谁都知道故宫是闻名天下的名胜古迹,可是你有没有真的到过故宫呢!如果去过,你一定会被眼前宏伟壮观的建筑深深的吸引住。
这就是当初出劳动人民用他们聪明智慧建造出来的故宫,在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历史故事。此时此刻你肯定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故宫分正宫和后宫。先来说说正宫吧!所谓的正宫分三个宫殿;第一宫殿是皇帝上朝用的,宫殿的顶上有一个银色的大珠珠,据说这颗珠子可以分辨出真假皇帝,如果是假皇帝珠子就会掉下来砸死他,当初一些假皇帝就是怕被珠子砸死,才躲到其它宫殿去上朝;后面一个宫殿是皇帝准备上朝用的,里面放着一些资料;再后面是考状元的地方了,考上前三名的人将有机会被选当上附马爷。
后宫分正、东、西三宫。在这里居住三千人。
正宫是皇帝皇后庆祝生日、平时居住的地方,在皇后的卧室同样可以看到一颗银色的珠子,它是分辩真假皇后用的。东宫是皇亲国戚住的地方;西宫是妃子们住的地方,两边的领导是东、西太后。
后宫后面是御花园。御花园里面有许多参天古木、奇珍异草。
有一棵疙瘩树是袁世凯的儿子移种到这儿来的。 匆匆游完了故宫,但我的心仍留在故宫里。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劳动人民用智慧建造起来的宏伟建筑,还有古代流传下文物古迹,这里的一切一切是我们中国人骄傲。
2. 故宫博物院美句赏析
我对文物没什么研究,不过好像北京故宫的只有清明上河图被称为是镇馆之宝,另外两件有点勉强,而台北的故宫确实是以这三件最为出名,外界普遍称为镇馆三宝。
反正都是故宫里面的收藏,放在哪一边都无所谓了。
如果按照文物总数量上来比较,那么北京故宫一共有150多万件,而台北的在08年统计为65万件。
不过当时运到台湾的都是经过文物专家翁文灏等人挑选过的精品,绝大多数为国宝中的国宝,除非一小部分受困于交通运输条件无法运走以外,极品现在大部分都在台北故宫里面收藏着呢。除了那三宝,还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代汝窑瓷器、等等。
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拿最出名的三件pk的话,应该是台北取胜,毕竟那边的都是极品了。
3. 用一些话语来赞美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百、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度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版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
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权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4. 谁有关于故宫的优美段落
谁都知道故宫是闻名天下的名胜古迹,可是你有没有真的到过故宫呢!如果去过,你一定会被眼前宏伟壮观的建筑深深的吸引住。
这就是当初出劳动人民用他们聪明智慧建造出来的故宫,在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历史故事。此时此刻你肯定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故宫分正宫和后宫。先来说说正宫吧!所谓的正宫分三个宫殿;第一宫殿是皇帝上朝用的,宫殿的顶上有一个银色的大珠珠,据说这颗珠子可以分辨出真假皇帝,如果是假皇帝珠子就会掉下来砸死他,当初一些假皇帝就是怕被珠子砸死,才躲到其它宫殿去上朝;后面一个宫殿是皇帝准备上朝用的,里面放着一些资料;再后面是考状元的地方了,考上前三名的人将有机会被选当上附马爷。
后宫分正、东、西三宫。在这里居住三千人。
正宫是皇帝皇后庆祝生日、平时居住的地方,在皇后的卧室同样可以看到一颗银色的珠子,它是分辩真假皇后用的。东宫是皇亲国戚住的地方;西宫是妃子们住的地方,两边的领导是东、西太后。
后宫后面是御花园。御花园里面有许多参天古木、奇珍异草。
有一棵疙瘩树是袁世凯的儿子移种到这儿来的。 匆匆游完了故宫,但我的心仍留在故宫里。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劳动人民用智慧建造起来的宏伟建筑,还有古代流传下文物古迹,这里的一切一切是我们中国人骄傲。
5. 求关于故宫的唯美散文集
朱自清的散文,英俊的和永恒的,质朴的是强大的,激进的深,具有鲜明的时代标记,显示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经验。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卓越传统,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建立一个系统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风格。
朱朱自清早期散文,可分为两类现实主义记叙文和议论抒情。前者如“生命的代价 - 7美分,文明”船“,”白种人 - 上帝的骄傲“,”河“,”哀韦杰三君“和”旅游杂记直接从实际出发制定从生活中的做法的批评黑暗社会著名的叙事会议,后者为“回”,“桨声灯影秦淮河”,“绿色”,“月光”,“月朦胧,朦胧鸟帘海棠红”,“白水河岸,更多的场景和流行的绝唱,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建议看起来真的不错
原创散文——走进故宫,千年一叹
小编序言:本篇文章字数比较多(37000字),包含内容比较多,景点也比较多,自己议论感慨的少,也是大多数文人的心声,引述的比较多,图片也比较多,力求做到直观和真实。适合没有去过故宫,需要做功课去故宫的比较适合阅读。百年故宫,反映的是千年历史和文化。写作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小白尽快低掌握故宫的文化,如果一气读完,估计得一个多小时,请大家收藏,指正!
建议读三遍,然后做到有目的去逛故宫,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提纲截图出来——
序 言
这里所说故宫,是指首都北京的紫禁城!(在现代,都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相对于沈阳的盛京皇宫、南京故宫(明故宫)和台北的缩小版故宫博物院,他都显得大气与正宗,爷爷辈与北京版的缩写!
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元年(1636年)。 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 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
台北故宫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称中山博物院,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研究古代和重镇,为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台北故宫收藏和保存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国宝,包括著名的翠玉白菜和毛公鼎在内;所馆藏的文物从夏朝一直到清朝甚至包括炎黄远古时期,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因此被称为,建筑看北京故宫,而文物则要看台北故宫。台北故宫辉煌大气的中式建筑群与丰富多彩的馆藏文物向世界充分的展现和宣扬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述着悠久的中国历史。
一、关于紫禁城的命名
故宫,本名紫禁城!故,这里旧的意,老百姓口中前朝的旧宫殿!关于紫禁城名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好几种说法,比较靠谱的有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天上的星星有关。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紫微垣位于三垣的中央,位置永恒不变,非常突出,加上两侧太微垣和天市垣的陪衬,愈加显得耀眼夺目,因此有"紫微正中"的说法。当时的人们认为天上权利最大的是玉皇大帝,主宰者整个世界。而紫微垣又处于天界的中央位置,于是便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宫的所在。因此,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宫也被称为"紫宫"。
古代的皇帝喜欢把自己称呼为"天子",也就是玉皇大帝的儿子。既然"天父"在上天住的是紫宫,那么儿子在人家的住所也可以称为紫宫。再有皇帝居住的地方,都有严格的宫禁,四周戒备森严,寻常百姓不可随便出入,于是"紫宫"也就是一座"禁城",将二者合起来称呼,就成了"紫禁城"。
另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跟"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相传老子在一次外出路过函谷关时,有一股紫气从东方飘来。正好被一个守关人看到,他认为能够引来紫气的人一定是大圣人,便请老子写了著名的《道德经》。杜甫曾在《秋兴》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从此,紫气被后人看作是吉祥的象征,预示着圣贤和宝物的出现。
从此以后,后世人把祥瑞之气称为紫云,把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为紫海,把神仙称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称为紫陌。所以,紫禁城中的"紫"取祥和、吉祥之意,加之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可随便出入,属于禁地,所以就叫紫禁城。
二、我的感叹
在北京20多年,故宫,我曾经到访过多次,其中入里面两次!一次2005年陪同女朋友去过一次。这次是为了孩子离别北京,回乡(平陆)上初中的一次城市打卡纪念告别!
故宫,不仅是一种千年一叹的恢弘建筑群,也是一部王朝兴衰史。因为,他代表王朝集接全国能工巧匠,体现中国土木工程的建筑史,建筑成就!如果说民家小院如同院中果树上一个果子,那么故宫就是整颗挂满枝头的果树!如果说,家座小院是雄鸡身上根毛,他就是整只鸡身上毛的合成,大大小小都包含了!
透过建筑的表面与身后,从宏观上,他是权力的整体代表与象征,天子生活的地方,天子与大臣治国的场所。从微观上,天安门前的华表,太和殿的台阶,柱子都寓意了九五之尊,唯我独大,一统天下的数字与汉字含义!
这种代表与含义,给予了他千年一叹的勇气!
这里天晴时,阳光普照,歌舞升平,万民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里天阴时,雷声轰轰,战鼓齐鸣,刀光剑影,刀枪吭唑,整个大地为之震颤!
这里有过政令的发布,有过千家才子的挥毫泼墨,有过状元及弟的跨马游街,有过群臣百官的三拜九叩,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齐声朝贺!
这里有过皇帝登基的万人仪帐,有过皇后册封仪式的千人场面,也有百官上朝议政的各抒己见!
这里有过权力决逐,明争暗斗,拉帮结派,腥风血雨的杀戮,每到黎明时分,暴雨清洗血迹的过后,又是胜利者的天下!
每一次演变,都是由风雨交加到阳光普照,这是考验当政者的智慧,也是众人人际威望的凝炼!
这里不仅有花香的泛滥,而且有幽怨的呜咽!这里多少青春的放彩,又有多少的韶华的殒逝!让我们不禁感叹,正大光明牌匾下一把椅子的魔力与魔幻!
新中国成立,北京城市内城又经过规划,但基本上保留给紫禁城的大面貌格局!北京长安街的拓建,60到100米宽阔的街道,两边方正规正的建筑,随着现代化有序的车流,加上正月初二30%的露气与雨气,给这座现代的都城,增添了几份威严与霸气!
由于,天安门周围交通限流管控,我们从西单下来,由西往东步行两公里,带领妻子与孩子进行游览!买的是网上下午的预约票,其实我们身在北京东五环直线距离18公里,早九点出发,10点半到西单!通过检查站,步行两公里,从天安门西的南池子大街绕到西华门,再绕到午门外的西门,换好门票,通过安检测温,北京健康宝排查,进入午门正式游览就已经12点了!所以,我们就从12点开始,到下午15点,出神武门,中间30分钟休息,也就两个半小时,走了五百多年的古迹,观阅了五百年的历史,照了五百年的影视,体会了千年的震憾!
把,我,妻子,孩子的影像与故宫的兴衰紧紧印在一走!不知道孩子怎么认为,我已经走在心里!希望他生长在北京童年,能把这个作为未来一个思想记忆!能把这作为鼓励他的勇气,努力学习,争做祖国栋梁,建设自己祖国!
下面就把游览的路线景点,作个大致简介——
故宫是个大建筑工程,游览也是泛泛而过,我是依照从南向北,在每一个点,从东向西转一圈,然后又从西往北(故宫一般东中西都有门),最后再到神武门出故宫!往常都是从天安门入,虽然这次从午门西(中山公园东门)进的,但还是按常规从天安门过金水桥介绍说起!
三 、 故宫景点介绍——我的游览和官方简介
游览顺序中路——天安门,午门,端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大典、治国理政)
内廷西路——内廷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养心殿,体顺堂(中段)。
内廷东路——内廷东六宫:钟粹宫、景阳宫、承乾宫,永和宫,景仁宫,延禧宫,斋宫和奉先殿(中段)。
外廷东边(乾隆花园部分)——从南向北,文华殿和陶瓷馆。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心殿(畅音阁),乐寿堂,颐和轩, 景祺阁。
故宫北边(御花园部分)——延辉阁,钦安殿,堆绣山,神武门。
一般人,看了前三部分和第五部分,第四部分容易被忽略。毕竟两三个小时要逛遍,很难面面俱到!
紫禁城的官方简介——三大殿、三大宫、东西各六宫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真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一)天安门
1、天安门,北京皇城南门、中国国家象征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永乐十五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清朝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两部分组成,有的,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十四年()十月十日,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之一。
正如上面的解释,天安门从现在归属的意义上,已经不属于故宫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被公开开放,现在多代表国家的一个文化象征。
2、天安门前的华表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天安门前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万多公斤。华表是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插入云际。柱顶上承露盘上雕刻有一个蹲着的神兽,栩栩如生,这神兽名"犼",性好守望门户。远远地望去,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巧妙点缀了整个精美的故宫建筑群,增强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
犼[hǒu],只是个传说,古书上说它是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还有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又有文献记载,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犼"兽头向宫外,其意是期望帝王不要沉恋山水和不理朝政,似乎在对外出游览的皇帝说:快回来治理朝政吧!因此该兽又名"望帝归"。
天安门后面也有一对华表,顶上的"犼"头向着宫内,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贪恋宫廷纸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似乎在告戒皇帝应常出宫体察你的民情!,所以该兽名曰"望帝出"。
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3、天安门前的石狮子
天安门前有两颗威武雄壮的狮子,代表着皇城皇权的威仪,也能够镇宅护院。
石狮子一般是一公一母,在门前摆放是为了辟邪招财。公狮子右爪子踩着绣球,象征着权利,母狮子左前爪踩着小狮子,象征子孙万代。
东边狮子
西边狮子
在中国大型建筑,一般放两只狮子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关于这两对狮子,从明朝就开始屹立到此,但是每个狮子身上都有一道伤疤,所以这里就有个历史说法。
伤疤
这两只狮子在金水桥前,一直沉默地注视着几百年 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在警示后来的人,历史虽然远去了,但不可以忘记。
4、金水桥
每当我们看到我们威武的国旗护卫队,手持钢枪,从天安门走出,走过金水桥,在这无数闪光灯的照耀下,你可知道金水桥的历史?下面我来告诉你:
分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前广场内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金水桥的蓝本,出自的内五龙桥。
内金水桥
外金水桥
外金水桥,在天安门、、前。共7座,三孔拱券式,南临,北倚。桥栏雕琢精美,形似条条玉带,与古朴的华表和雄伟的构成天安门前巍峨壮丽的景色。
假如有人细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七座桥上的玉石栏杆全都不尽相同。中间的桥是雕花柱,桥面最宽。正中的一座最为宽扩宏大,长23.15米,宽8.55米,称为"御路桥";御路桥左右的桥宽5.78 米,叫"王公桥";王公桥外侧的桥较窄,宽4.55米,叫"品级桥";在()和(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桥比品级桥还窄,叫"公生桥"。人们看到的这两座桥已不是昔日的"公生桥",曾于解放后扩建,桥身加宽为11.8米。桥的建筑装饰也不一样。御路桥的白石栏杆柱头上雕刻的是蟠龙,下衬云板,其余四座的白石栏杆上皆雕成荷花栏柱。
天安门前面的那条河叫外金水河,在内太和门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桥,是内金水桥。内金水河河水从西北角护城河引进紫禁城内,曲曲弯弯地流向南,再向东,又再向南,时隐时现,或宽或窄,与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相通,全长达两千多米。
最华丽的河段在太和门前,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均用砌成,两面河沿设有的望柱和栏板。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主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使用。
在太和门前广场,共5座,单孔拱券式。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引人入胜。午门之内,太和门前是青砖墁地的一个大广场。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河上并排横跨五座单孔石桥。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这五桥随着弯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桥的规格制式和外金水桥相同。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桥,桥长23.15米,宽6米,汉白玉上雕刻蟠龙祥云;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再两侧为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
金水河由广场西边的底下穿过进入广场,从东边的底下穿出。进口处和出口处都有一个单拱的桥洞。上面也有桥面,可以通行,但只有挨着广场的一侧有护栏和望柱。相当于半座桥梁。结构独特而巧妙,和殿门及南北通道十分协调,和整个广场构成一个和谐、美观的整体。无论从那个角度或远近观望,视觉效果极佳。这设计上的匠心独具,令人叹服。
从桥的使用对象、建制和装饰,可看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
外金水桥的七座桥在建制使用对象上各有不同。当皇权统治中国时期,中间的桥称为"御路桥",只 限天子行走。"御路桥"两旁的叫"王公桥",只许宗室亲王行走。"王公桥"左右的叫"品级桥",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至于在(现称劳动人民文化宫)和门前的称为"众生桥",则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的。
内金水桥正中的一座御路桥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整个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一样的。
(二)端门——存放皇帝仪仗用品
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和皇城的正门天安门之间,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
端门至午门占地面积30680平方米。御道两侧共有左右朝房100间。明清两代是六科垣舍,也称六科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阙左右门以南有庙右门(神厨门)社左门,直通太庙和社稷坛(现已封闭)。阙左右门以北朝房是王公、文武官员集会和候朝的地方。现左右朝房由南向北顺序举办各类临时展览。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端门城楼是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1999年端门城楼经过文物搬迁沪漆彩画等修缮,面貌茸然一新(端门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中保护最好的古建筑之一),正式向游人开放。现城楼大殿陈列有《百位帝王展》《名人书画展》《中华圣根艺术展》等。
端门从现代归属来说,不属于故宫博物院里面的,同天安门一样,属于公共参观的一部分。在东侧,驻扎有国旗护卫班和三军仪仗队。
(三)午门——举行仪式(颁朔"典礼)
也许大家听到最多,就是推出午门斩首,所以午门这个相当于朝廷核心的边缘地带。因为一般皇帝在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朝会,群臣议事,皇帝斩杀大臣,守卫的侍卫拖出去离这里比较近。所以,午门是核心外的第一门。
说到这里引申下,北京的九门。大家经常说道九门提督,这里九门一般指皇城的门户和命脉,把住这九道门,就能控制紫禁城。明清故宫的九门,分别为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正阳门、宣武门,又称前三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
北京内城又称""、"大城"。东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为元大都城墙,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由、、、、、、、、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四)太和门——御门听政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撰稿人:王时伟)
(五)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登极,大婚,册后,殿试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撰稿人:张克贵)
(六)中和殿——大典前皇帝再次临时办事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中和殿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撰稿人:刘鸿武)
(七)乾清门——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撰稿人:刘鸿武)
(八)乾清宫——明代皇帝寝宫,清代处理政务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秒撰稿人:周苏琴)
(九)交泰殿——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撰稿人:朱庆征)
(十)坤宁宫——明皇后寝宫,清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
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撰稿人:周苏琴)
内廷西六宫——
1、储秀宫——明清时为妃嫔所居
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绥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 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2、翊坤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
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撰稿人:张淑娴)
3、永寿宫——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仪淑德",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
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清代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硕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设宴于永寿宫。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4、咸福宫——妃嫔居所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内有4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槅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顶,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阔5间,硬山顶,东西各有耳房3间。前檐明间安槅扇门,设帘架,余间为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殿内东室匾额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画禅室",所贮王维《雪溪图》、米之晖《潇湘白云图》等画卷都是董其昌画禅室旧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堂前东南有井亭1座。
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下令不设床,仅铺白毡、灯草褥,以此宫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撰稿人:苏怡)
5、长春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
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间开门,隔扇风门,竹纹裙板,次、梢间均为槛窗,步步锦支窗。明间设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次间相隔,梢间靠北设落地罩炕,为寝室。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廊内壁上绘有18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属清晚期作品。长春宫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厦,为长春宫院内的戏台。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门一道,与后殿相通。
后殿曰怡情书史,与长春宫同期建成,面阔5间,东西各有耳房3间。东配殿曰益寿斋,西配殿曰乐志轩,各3间。后院东南有井亭1座。
此宫明代为妃嫔所居,天启年间李成妃曾居此宫。清代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居住长春宫,死后在此停放灵棺。同治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宫居住。(撰稿人:朱庆征)
6、太极殿——皇帝皇后临时居住之所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
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慈禧五十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撰稿人:张淑娴)
7、养心殿——清代皇帝寝宫(召群臣,理证务,读书学习)
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殿,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现为宫廷原状陈列。(撰稿人:周苏琴)
8、体顺堂——垂帘听政
体顺堂作为养心殿一个偏殿,为什么把体顺堂拿出来单独说,因为体顺堂为皇后所居,同治初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皇太后曾在此居住。
养心殿后寝宫两边各有一耳房,西耳房名为燕禧堂,东耳房名为体顺堂。
体顺堂为皇后所居,同治初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皇太后曾在此居住。
体顺堂面阔五间,明间设宝座床,上面挂着"绥德安家"匾。
明间
东次间
东次间沿北窗设有紫檀木条案,上面陈列着西洋钟表与宝石盆景。
次间与梢间的隔断上方悬挂"祥开麟趾"匾。堂额"祥开麟趾",贺早生贵子之意。
东稍间
东梢间尽东头设床,靠墙立有屏风,床上有炕几,北窗前有紫檀木雕脸盆架,左右各有小案,分置宝石盆景、雕漆盒等物件。东壁挂"尧饮舜舞"匾,对面悬慈禧亲笔"含和履中"匾。
西次间与东次间的陈设类似。
西次间
前往西梢间的门上方悬慈禧所书"永天庆"匾。
西梢间后檐设暖床,床罩上方悬光绪御笔"与福相迎"匾。
西稍间
作者:荀水
9、武英殿——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于武英殿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
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撰稿人:苏怡)
内廷东六宫
1、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现在常年在此进行故宫藏玉器类文物
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
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现在常年在此进行故宫藏玉器类文物的展示。(撰稿人:常欣)
2、景阳宫——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
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 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栱,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
后院正殿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格局。
3、承乾宫——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撰稿人:常欣)
4、永和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
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妃嫔的称号。东汉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清朝沿用此名,但位次在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后,品位较低。
清光绪皇帝瑾妃,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珍妃之姐。光绪十五年(1889年)入宫,初为瑾嫔,二十年(1894年)封为瑾妃,后因珍妃忤太后而受株连,降为贵人,次年复升为妃。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后,尊其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宣统帝逊位后,小朝廷为之上徽号"端康"。1924年9月24日,瑾妃殁于宫中,年51岁,葬清西陵崇陵妃园寝。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亦称龟头屋,是从正殿接出的小屋,与正殿用两个屋顶连接(撰稿人:常欣)
5、景仁宫——明代妃嫔所居,清妃子居住,康熙生于此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撰稿人:常欣)
6、延禧宫——明清时代嫔妃所居,现代改为文物储藏
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贯穿东六宫与西六宫中部的南北长街,对应于分隔内廷中路与东路、西路的"一长街"而命名。东六宫之街称东二长街,街西侧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东侧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之街称西二长街,街东侧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西侧为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妃嫔的称号。东汉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清朝沿用此名,但位次在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后,品位较低。 (撰稿人:苏怡)
7、斋宫——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斋
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
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斋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抱厦3间,明间、两次间开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殿内正中上悬乾隆御笔"敬天"匾。室内浑金龙纹天花,正中为八角形浑金蟠龙藻井。东暖阁为书屋,西暖阁为佛堂。东西各有配殿3间。正殿左右转角廊与配殿前廊相连,形成三合院带转角的格局。后寝宫初名孚颙殿,后改为诚肃殿,面阔7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各设游廊11间,与前殿相接。 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斋于此。遇皇帝宿斋宫,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日,皇帝与陪祀大臣佩戴斋戒牌,各宫悬斋戒木牌于帘额。斋戒期间,不作乐,不饮酒,忌辛辣。
8、奉先殿——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现钟表馆
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
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前为正殿,后为寝殿。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225.00㎡。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
彩画。前檐中5间开门,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后檐中5间接穿堂,余皆为槛窗。殿内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755.00㎡。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檐彩画亦为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接穿堂,余为槛窗。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为"同殿异室"规制,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前后殿之间以穿堂相联,形成内部通道。室内皆以金砖铺地,浑金莲花水草纹天花。殿前月台宽40.00m,深12.00m,总面积500.00㎡,陈设日晷、嘉量。须弥座及月台四周设栏板、龙凤纹望柱。无配殿、庑房,仅在殿前奉先门外正南有群房13间,为神库、神厨。东一小院,内有一座3间的小殿,为明嘉靖帝朱厚熜为奉其父兴献王朱祐杬而建。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早就得到消息奉先殿要改陈,将恢复到清朝时的历史原貌,作为<明清帝后专题展及其原状陈列>。而现设在奉先殿内的钟表馆,将挪到奉先殿南群房的新展厅中。
9、文华殿(陶瓷馆)——太子视事之所,经筵之礼
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撰稿人:苏怡)
外廷东——
1、九龙壁——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
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弛,四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二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驰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划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9龙,中央坐龙,两侧各4条行龙。两端戗脊异于其它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栱之间用九五45块龙纹垫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为了不损坏龙的头面,分块极为讲究。只有悉心的设计,高超的技艺,才能达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紫禁城内的九龙壁与我国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2、皇极门——宁寿宫区之正门,三间七楼垂花门式牌楼门
是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之正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皇极门前有东西狭长的小广场,其西侧为锡庆门,西出不远即景运门,东侧为敛禧门,东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为皇极门前的琉璃影壁――九龙壁。
皇极门北与宁寿门相对,过宁寿门为皇极殿,皇极殿后是宁寿宫,这种门殿交错的独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宁寿宫时形成的。宁寿宫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其前殿改建为皇极殿,原有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并在宁寿宫区最南端添建皇极门。
皇极门南向,为随墙琉璃门3座,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3座门洞皆为券顶,上覆门楼,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枋、椽、斗拱等构件皆为琉璃烧制。正中门楼略高,称正楼,两侧稍低,称次楼。主楼与次楼的夹空处用规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构件做成略低于次楼的门楼,称夹楼,黄琉璃瓦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拱。两次楼的外侧同样镶砌两座小型门楼,称边楼,琉璃瓦顶内侧为悬山式,外侧为庑殿式。主楼、夹楼、次楼、边楼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每座门楼两侧皆有黄琉璃垂莲柱,并向内挑出卷草纹斗拱雀替,故皇极门亦称"三间七楼垂花门式牌楼门"。 皇极门形制独特,制作精美,兼有门的形式与壁的特色,恰到好处地承转了南面九龙壁和北面宁寿门的建筑风格,堪称紫禁城内琉璃门之冠。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宁寿宫外东侧排房,南北各13座,称北十三排和南十三排。 (撰稿人:苏怡)
3、宁寿门——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
在皇极门北,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这一区域原为明代一号殿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为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门制依乾清门制度改建,门名仍沿旧称。 宁寿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式顶,面阔5间,进深3间。前檐正中3间建为敞厅,两梢间下砌槛墙,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槛窗各4扇,中安方格风窗。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为界,明间和左、右次间设门,两梢间以墙封堵,墙为素面饰砂绿边。门建于汉白玉石台基上,中设丹陛,三出阶,左右置鎏金铜狮各一。门内设高台甬路与皇极殿相连,周饰栏板。 宁寿门彩画曾发生过较大变异。根据应有制度并参照门的历史遗迹考察,早期建筑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修时,恢复为乾隆时期风格。(撰稿人:李燮平)
4、皇极殿——祝寿、摆宴
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
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成造并安设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今皆不存。 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嘉庆元年(1796年)新正,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于此举行"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老人,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嘉庆七年(180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先后修葺。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慈禧死后,曾在此停灵、治丧。
皇极殿彩画原为金龙和玺彩画,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在此祝寿,将外檐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5、宁寿宫——清祀神之礼,现代文物陈列
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左右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间砌墙。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
乾隆皇帝《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说明了宁寿宫改造的原因。 宁寿宫原为龙凤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遂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失去了庄严的风格。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现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撰稿人:李燮平)
6、养性殿——太上皇帝寝宫
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
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2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曲折廻环。明间前后开门,中设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升降龙天花。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毗庐帽。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乾隆皇帝御笔。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肃穆有制;南室称长春书屋。尽间仿养心殿三希堂制辟为墨云室,因毕沅进古墨而定名。西山墙外耳房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与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内以白石依墙堆砌山景,南面开窗,西、北、东三面彩绘壁画,西山墙辟小窗可观宁寿宫花园一角。
养性殿作为太上皇帝寝宫,原为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此殿在光绪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它均改为苏式彩画。(撰稿人:李燮平)
目前陈列的珍宝①。②。③金印。④。⑤如意。⑥。⑦金提炉、金罐。⑧餐具、茶具。
7、畅音阁——听戏看戏的地方
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为清宫内廷演戏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建,四十一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1891年)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三重檐,通高20.71m,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3间,进深3间,与南边5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台面中部设地井,盖板可开合。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禄台、福台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
畅音阁建筑宏丽,京西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即仿畅音阁规制建造
8、乐寿堂——皇帝皇后的读书休息地方,现代文物陈列室
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m,通进深23.20m,建筑面积839㎡。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m。柱网结构为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需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m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m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观与构造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至天花梁底皮止。
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余为两层,第二层面积达341㎡。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珐琅等饰件。乐寿堂仙楼为乾隆时期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为木雕,与整个室内装修相衬托,雍容华贵。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禹治水图玉山琢成后,一直陈设在北部大厅。"乐寿堂"匾悬于室内北部大厅北檐。
乐寿堂现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撰稿人:杨文概)
①龙袍。②盔甲。③凤冠。④大金塔。⑤七珍、八宝。⑥朝珠。⑦象牙席。⑧大玉山。
9、颐和轩——皇帝读书展览文采的地方
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撰稿人:杨文概)
目前 陈列、天球仪等宫室陈设品。
10、景祺阁——一座戏院
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加以修缮。
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东梢间有楼梯通二层。一、二层之间设平座,寻杖栏杆施于二层擎檐柱间。二层前檐明间开步步锦槅扇门,裙板饰夔龙纹;次间、梢间均为步步锦支摘槛窗。东面明间开门,余皆为步步锦支摘槛窗。檐下原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缮时为迎合慈禧太后之喜好改为苏式彩画,现已恢复为乾隆时期原貌。
景祺阁前西侧小院内有回廊与乾隆花园符望阁相通,东侧有敞厅3间,与景福宫相邻。紧贴景祺阁东侧有假山一座,山顶原有翠环亭,后于道光年间拆除。山顶平台与景祺阁二层之间飞架汉白玉小石桥一座,山下有洞名曰"云窦"。
景祺阁后小院内有房屋遗址,清末光绪皇帝之珍妃曾幽禁于此,小院西墙外即为珍妃井。(撰稿人:苏怡)
故宫北边(御花园部分)
1、延辉阁——吟诗赏景
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
阁座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迴廊环绕,玲珑轻盈。
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2、钦安殿——赏花观景点
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3、堆绣山——游玩地方
明曰堆绣山,位于御花园东北部。这里原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筑堆山。
山北依宫墙,高约10m。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洞门上额题满汉文"堆秀"。
山前两侧设有石蟠龙喷泉,山腰处暗设水缸储水,以管相连,引水至蟠龙口中喷出。此为宫中仅存的水法。
山的东西各有登道,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撰稿人:周苏琴)
4、御花园——赏花游玩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御花园主要有三大特色:
其一,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其二,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 其三,彩石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撰稿人:张克贵)
5、梵华楼——供奉佛教的地方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倚北宫墙而立,坐北朝南,7开间,二层楼,卷棚歇山顶。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高210cm。东西各3室,分别供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54尊。各室中央均为天井,直通二层。二层绕天井设紫檀木围栏,珐琅塔顶正在天井中央。二层明间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其余6间隔为6室,由西向东依次布置为:一室般若品(显宗部),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父续),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母续),四室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室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室功行根本品(事部)。每室主供密宗、显宗主尊铜像,各9尊,供于北墙长案;东西壁为紫檀木千佛龛,内供122尊小铜像。6室供佛合计786尊。
梵华楼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四部供设佛像、唐卡、供器,将显、密两宗集于一体,体现出格鲁派显密双修的修持特色。楼中所供佛像全面系统地塑造出藏传佛教中诸佛菩萨及护法的各种形象,是研究藏传佛教造像的珍贵材料。
梵华楼的建筑、陈设形式是清宫廷佛堂的一种重要模式,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撰稿人:王家鹏)
6、神武门——后门
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其它建筑景点——
1、协和门——
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延及左、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称会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殿又灾",殃及会极门,至天启年间才重建。清顺治初年重修并改称今名。
协和门为屋宇式大门,建筑面积约350m2。东向,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台明至正脊高11.43 m。七檩中柱式大木结构,彻上明造,檐下单昂三踩斗栱,龙锦枋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左右次间各安朱红色宫门2扇,嵌鎏金铜钉。在清代仅作重新修缮,因此建筑基本保留明代构造,斗栱和彩画皆存明代特点。
协和门坐落在2.62m的高台基座上,前后出礓磋慢道,各长17.75m。太和门广场一侧的慢道与内金水河迫近,形势逼仄,故将慢道南侧边缘向外倾斜,使其平面呈梯形,下口宽达29.9m。如此既便于通行,又与内金水河走势相符,宽阔的慢道还有力地强化了门宇的威严气势。礓磋两侧围以汉白玉石栏杆,映衬着建筑本身的黄瓦朱墙,整体色彩明快,与太和门广场风格协调一致。
协和门是联系紫禁城外朝中路与东路文华殿等区域的枢纽,乃前朝出入东华门的必经之路。明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始于文华殿开设经筵,讲毕经书,在此门赐酒饭。明景泰初年,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还一度在此设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执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协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明代在此设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初,北侧庑房设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公署,南侧设为内阁诰敕房。
2、东西华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东华门门钉与其它三门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
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3、隆宗门——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
清代帝王喜园居,康熙、雍正、道光等几位皇帝均卒于紫禁城外的西郊皇家园林中,他们的梓宫均由隆宗门迎入,并于门内斋集举哀。
清代在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带
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策划并领导京畿一支队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义军乔装打扮,兵分两路,计划从东、西华门进入宫城。西华门一支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相传即这次战斗的遗迹。
4、锡庆门——
位于内廷外东路,是宁寿宫区西南隅的大门。 锡庆门外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沿宫墙向北为俗称之"东筒子"路,南侧有外奏事房6间,西南、西北分别是箭亭和奉先殿,再向西则为景运门。锡庆门内为一东西窄长的小广场,东侧有敛禧门与之相对,北为宁寿宫之正门皇极门,南为九龙壁。由此可见,锡庆门乃联系宁寿宫与紫禁城各处的重要枢纽。 锡庆门西向,为3座分立的随墙琉璃门,当中一座略高。汉白玉须弥座,朱红色门垛,当心嵌黄绿相间的琉璃盒子,盒子内为立体的缠枝西蕃莲纹;门楼上覆黄琉璃瓦庑殿顶,其下梁枋、斗拱、椽飞等均为琉璃烧制的仿木构件,檩、枋上还有旋子彩画,制作十分精美。门内外均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
5、熙和门——
位于外朝中路、太和门外西侧庑房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右顺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因三大殿火灾被焚毁,次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归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再度烧毁,天启年间重建。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为雍和门,乾隆元年(1736年)为避雍正皇帝讳而改为熙和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第三次毁于火灾,同年十二月重建。
熙和门为屋宇式大门,西向,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七檩中柱式大木结构,彻上明造,檐下单昂三踩斗栱,龙锦枋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次间脊步大门三槽,各安朱红宫门2扇,嵌鎏金铜钉。梢间前后檐为坎墙槅扇窗,侧面开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故与协和门形制相仿而略有差异,体现了清代中期官式建筑的特点。
熙和门坐落在高2.62m的基座上,前后各出长17.75m的礓磋慢道。门东侧的慢道边缘向外倾斜,和内金水河走势取得一致。 熙和门是由西华门进入前朝的必经之路,是外朝中路与西路武英殿、内阁等区域联系的枢纽。明代熙和门梢间曾为百官奏事之所。熙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清代北侧庑房为翻书房,南侧为起居注馆。
6、弘义阁——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
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
弘义阁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时体仁阁被火烧毁,就是仿照弘义阁重建的。由于二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影响和谐,因此建成楼阁形式,两层之间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此种做法使其高度达到23.8m,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7/10,又高于与其相邻的庑房,既不逾越建筑等级之制,也无两厢渺小之感,同时又改变了建筑空间的呆板。二阁与主体建筑配合协调,使整组建筑愈显气势恢宏。
7、弘德殿——
为乾清宫之西小殿,始建于明代,初名雍肃殿,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改今名。
殿南向,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槛窗。前接抱厦3间。殿中悬挂匾曰"奉三无私",南向设御座。后室3间,有匾曰"太古心殿",后东室匾曰"怀永图",皆为乾隆皇帝御笔。明代殿前有斜廊,清代改为砖墙,自成一院。东侧有小门一道,以通内外,西侧为凤彩门,是正宫通向西路的安全出口,明代已有,门之建制与昭仁殿东侧之龙光门相同。
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弘德殿,次年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
弘德殿在明代为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开日讲祭告先师孔子于弘德殿。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弘德殿命讲官进讲四书五经,并与讲官论及吏治之道,亦或吟诗作赋。同治年间,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皇帝在弘德殿入学读书,惠亲王绵愉专司弘德殿皇帝读书事,祁寯藻、翁同龢授读,时有弘德殿书房之称。(撰稿人:周苏琴)
8、绛雪轩——
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
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紫色望柱环绕,基座与栏板之间施用了一条汉白玉石的上枋,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十分协调,为宫中花坛少有之杰作。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
轩前原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稀疏小齿,4枚白色花瓣,初夏开花,清香淡雅。
花坛前竖一远古木质化石柱,铁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撰稿人:黄艳红)
9、箭楼—
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
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槅扇门,南5北3共8扇。殿当中设宝座,宝座之东有卧碣1座,刊刻乾隆十七年(1752年)上谕,其内容为要求满清贵族"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并告诫子孙要"永垂法守"。箭亭前宽敞开阔,为殿试武进士阅技勇之处,届时需考试马步、射弓、刀石。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仁宗颙琰又立石碑于殿内西侧,再次告诫子孙"不效汉俗"。
修建箭亭之目的在于防止满族受汉族同化而致祖制湮灭。乾隆和嘉庆皇帝都曾在此射箭并操演武艺。每当皇帝及其子孙在这里跑马射箭时,亭前则摆起箭靶,列队两边的武士摇旗擂鼓助威,情景壮观。咸丰元年(1851年),皇帝曾在此阅十五善射。
清初规定,特许在大内骑马的王公大臣凡入东华门者,一律在箭亭前下马,因此,箭亭周围的空旷之地也是当时拴歇马匹之处。
现箭亭建筑完好。(撰稿人:苏怡)
10、角楼——
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 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角楼座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m,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 角楼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0m,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和二层檐实际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角楼梁枋饰以龙锦方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 角楼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面积。在房屋构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使外观上更加突出装饰效果。 紫禁城的四座角楼,继承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传统作法,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得以巧妙地结合,展现出我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 (撰稿人:郑连章)
其实,还有很多景点,最为我们神州大地的文化宝藏,也是千年建筑文明的缩影。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论述。
后面第三部分,引用了很多史料,主要是故宫的景点介绍专家所撰写。希望大家能抽空读下来。
故宫是一部大学问,我把100页分享给大家,也是对我旅行的一个总结。
再回首,日头东升日落,宇宙飞逝,岁月年华已经不在!回望过去,紫禁城的三跪九拜,齐声呼万岁的历历场景,还在我脑海和耳边回荡!
再回首,1949年10月1日10点,当毛主席在这个天安门城楼(承运门)以他独特的湖南口音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看着雄伟的城楼,回首我脑海中的抗战、内战影片的升华,立刻使我潸然泪下!感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功勋们,以及千千万万的为建立新的、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他们虽然没有到过故宫,他们的生命躺在神州大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但是他们的灵魂也能神游华夏,神佑我中华!
踩着太和殿前的灰砖,望着这恢弘的建筑,虽然我的个子很小,但是我的内心却很宽阔,犹如这建筑上神兽一般在遐想飞驰!
故宫自从设立博物院以来,迎来了数不清的游人墨客,但是他依然如同太阳一样,每天东升西落,坐落在这里,诉说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往事,记载着游客的不平凡的脚步和心迹!
不要以为宫殿只是一个建筑,他是一个灵魂,也是一个国魂,更是你内心的一个升华!
后记——感叹先辈,希望我的孩子,能努力,做一名栋梁之才,为祖国做贡献。
2021年2月 16——2月21日
于北京 橡树岭
- 上一篇:共同努力名言
- 下一篇:形容活动邀约客户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