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名言

时间:2022-05-04 13:0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读者报 | 评论: 次 | 点击:

种粮名言

1. 关于“农民伯伯种地太辛苦了”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 家乡是稻谷的圣地,春天农民伯伯稻谷的种子,夏天农民们带着笑容来,把秧苗插入田中,秋天是农民伯伯最开心的季节,农民伯伯看到稻谷向他农民伯伯鞠着躬的时候农民们格外的灿烂。

2, 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也是农民伯伯最喜爱的季节。高粱涨红了脸,苞米咧开了嘴,黄澄澄的玉米粒,象一颗颗金豆子,谷子笑弯了腰,正向我们鞠躬,大豆被风吹得乐出。

3, 秋天,稻田里全都是金子似的稻谷和那些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的身影。在各家的花园里,开满了菊花。有黄色的、有粉红色的、有紫色的……颜色各异,五彩缤纷。

4, 油菜花在农民伯伯的呵护下都绽开了笑脸,一眼望去就像金黄色的海洋,微风轻轻一吹,层层翻滚美丽极了。油菜花呀,油菜花,你不像别的花儿娇弱,你不需要细心的呵护,却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实在的东西。

5, 于春,农民伯伯正在播种,农村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可爱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无限的愉快和欢乐,带来了希望与祝福!

6, 下雨了,空气十分凉爽,农民伯伯看着菜成熟了,十分开心,还有的人们,打着伞,在雨中散步,春雨淅沥沥给人们带来了喜悦。

7, 那树上的柿子像极了孔明灯,它是农民伯伯的希望啊。

8, 你瞧,黄绿黄绿的青菜长得太帅了,农民伯伯特别宠爱它。炒青菜吃起来嫩嫩的,香香的,味道非凡,小朋友人人都爱吃。

9, 在炎热的夏天里,来到乡村,依然会看到辛勤的农民伯伯在耘田、浇水。植物们也挺直了腰板,去吸取那甘甜的露珠。各种颜色的蝴蝶也飞了过来,跳着那优美的舞蹈。

10, 快乐是什么?农民伯伯说:“快乐是收获庄稼。”司机叔叔说:“快乐是保障客人的安全。”教师说:“快乐是看到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个小女孩说:“快乐是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11, 田野里,玉米棒子正在变黄的衣服里懒洋洋地睡觉,半红半绿的辣椒象害羞的小姑娘,用衣服遮住了自己的小脸。农民伯伯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2, 玉米脱去了绿色的外衣,换上一件黄马褂,等待着农民伯伯的验收。

13, 在这闷热的夏天里,我们在玩耍,在享受,而农民伯伯却顶着烈日在辽阔的稻田里辛勤地劳动,尽管豆大的汗珠从脸额头上滚下来,也不休息一下,因为他们心中只想着我们能过上好日子。

2. 关于务农的名言警句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 ●社会为生产小麦,家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2113它对其它生产5261,不论是物质的生产或精神的生产所获得时间便越多(马克思) ●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毛泽东) ●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农民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毛泽东)4102 ●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 ●农,天下之大业也(汉·桓宽)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1653史记) ●民之大事在农(国语)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汉·王符) ●务农重本,国之大内纲(晋书)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明·王廷相) 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毛泽东) ●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汉·桓宽) ●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清·梁启超) ●毅借农而立(宋陈亮) 求笑纳 追问: = =2个,希望采纳容。

3. 急需一些关于土地的名言谚语

拔了萝卜地皮宽

báleluóbodìpíkuān

〖解释〗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此地无银三百两

cǐdìwúyínsānbǎiliǎng

〖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示例〗

地棘天荆

dìjítiānjīng

〖解释〗指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出处〗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还有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4. 对土地充满深情的名言

对土地充满深情的名言有:

1、大地,你是万物之母。 (墨勒阿格)

含义:大地孕育了各种生物。

2、大地是最好的避难所。 (詹·豪厄尔)

含义:大地给予人类安全感。

3、大地所育,终归大地。 (乔·皮尔)

含义:地球上的一切在生物圈内循环着。

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却永远长存。(圣经)

含义:大地是相对永恒的。

5、陆地、海洋、天空,三者如兄弟。 (雪莱)

含义:赞美了大地。

6、大地养活人民,英雄保卫祖国。 (哈萨克族)

含义:表达了对大地的感激和对祖国的热爱。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含义:诗人对大地有着深深的情意。

5. 关于农业的格言

农业的格言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①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枣芽发,种棉花”,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

稻秀暖、麦秀寒”。③农业措施的气象效应方面,如”锄头底下有水也有火”。

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⑤天气谚语,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⑥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如“豌豆开花,最怕风打”。农业气象谚语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引用时要注意在当地生产中加以检验,因地制宜地运用。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个节气勿等人。

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

若要花,霉里扒。黄花见白花,四十五日上轧车。

东北风,雨祖宗。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床上困勿得,田里了勿得。六月初一雷个响,棉花便个梗。

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六月里盖被,十二月里无米。

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 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小雪勿见叶,小满勿见荚。麦浇芽,菜浇花。

冻断麦根,牵断磨绳。〈麦丰收〉冬至油菜,年大麦。

冬至离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养了三年蚀本猪,田里好来勿得知。

三亩棉花三亩稻,晴挨好,雨挨好。上昼薄薄云,下昼晒煞人。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风大雨就来到。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开天。

久旱大雾有雨见,久阴大雾转晴天。久旱东风不下雨,久雨东风不晴天。

不怕初一下大雨,就怕初二瞎阴天。不怕十五下大雨,就怕十六没好天。

三月南风不过三,四月南风只一天。五月南风当日雨,六月南风透地干。

八月初一雾冬旱,秋雾多了雪不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八月十五下一阵,干到来年五月尽。冬至晴天一冬晴,入伏下雨三五天。

单见刮风双见雨,当日只雨三五天。水缸穿裙山戴帽,灶灰结圬雨来到。

初雷响声偏西南,秋季雨多雨连天。立秋前后降雨点,白露期间地不干。

霜降见霜清明止,春节降雨春天旱。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

晴蜓赶会拦路蚊,风雨不久就来临。盐缸返潮老砖湿,一至二天就有雨。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早晨雾露仰满天,热煞骡子晒煞獾。

日落乌云接,明天把工歇。早晨馒头云,下午雷雨淋。

旱怕南云涨,涝怕北云生。天上黄橙橙,无雨也起负。

三月雾蒙蒙,必然起狂风。南闪大门开,北闪有雨来。

日出红如血,竿后大雨落。雨后起东风,未来雨更凶。

急雷雨易停,闷雷天难开。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朝看东南,夜看西北。

雷轰天边,大雨涟涟。春冷秋热,必有雨节。

雨水与农业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下雨烂谷箩。

气温与农业 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夏作秋,没得收。 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

6. 农民的名言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太多了。

省略。

由来 例: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

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

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

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

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

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

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

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

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

种粮名言

朱元璋倡导种粮当官

朱元璋倡导种粮当官

古代中国,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战争频发,农业生产格外重要,历代均以农为本,将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于是,农业生产成为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劳动。其中,明朝初年对于农业生产劳动的提倡、重视程度尤为突出。

皇宫种菜

历代统治者都视粮食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元末饥荒年头,亲人饿死不少,自己也差点饿死,所以,他极其重视生产劳动也就顺理成章。

在南京修建皇宫时,朱元璋下令将所有雕琢绮丽的宫廷设计一律都取消,立足于庄重俭朴,减少彩绘工程,不搞奢华装修,“皆朴素不为饰”。作为地位至高、权力无边的皇帝,朱元璋的“办公室”不搞繁文缛节的装潢,而是在殿堂墙上、屏风上都写着历代治平的典章格言、警句,以鞭策自己勤奋“工作”。

有意思的是,他还不允许妃嫔们把后宫搞得绮丽香艳、繁花似锦,而是在墙壁与屏风上画耕织图,以最直接的“图片”方式教育妃嫔们要勤奋、不能懒惰。

史料显示,明初南京皇宫最大的特点是亭台楼阁少,山水花木少。那么,皇宫内的空地都做什么呢?朱元璋指示,宫内空地都开辟为菜地园圃,栽种应时蔬菜,供应皇家厨房。朱元璋一有空,或者批奏折批累了,就跑到皇宫内的园子里转转,看宫里人给菜地浇水、施肥、锄草、捉虫子,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指点一番,这堪称是这位“爱劳动”的皇帝的一大乐趣。

明朝吴继登的《典故纪闻》卷二记载,一日,朱元璋退朝后,太子诸王陪同他观赏宫中的小菜园,他意味深长地指着菜地说:“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

这道出了他在皇宫里搞小菜园,让“身边人”参加劳动的缘由。可惜,朱氏后代出了个太爱手工劳动的明熹宗朱由校,成天忙着做木工活,而疏忽朝政,任由魏忠贤胡作非为,加速了本就千疮百孔的大明朝灭亡进程,此是后话。

在封建时代,对于帝王来说,最正确有效的劳动应该是“勤政”,是把国家治理好。

全民垦荒

元朝留给明朝的是一个民生凋敝、破败不堪的“烂摊子”。孟森的《明史讲义》中记载,明太祖开国初年,收复的北方土地,临近城市的土地多数是荒芜的,一面是饿殍满野,一面是榛莽丛生的大片土地。

为了解决困局、鼓励劳动热情,明太祖下令:“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分田地给农民,而且免除三年的税赋,这在当时是相当诱人的政策。并且还补充规定:如果百姓在官府分给的田地之外,自己额外垦荒出的田地,“永不起科”,意思是绝对私有,永远不收税。

古代中国老百姓最爱的就是土地。这极大地激发了平民百姓的垦荒热情,很多南方人举家迁移到北方劳动、垦荒,当时社会上呈现出一番蓬蓬勃勃的全民劳动新气象。明朝疆域内的土地得到了极大的开垦,“盖骎骎无弃土矣”,开出了很多肥沃的农田,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田土面积较元代末年增长了4倍多。

朱元璋不仅提倡全民劳动,而且还很有经济头脑。《典故纪闻》卷五记载,“太祖(朱元璋)见朝阳门(今中山门)外有隙地,因命种桐、棕、漆树五十余万株,岁收桐油棕漆,以资工用,省民间供应。”五十万株经济林木的收益绝对不小。

明太祖还曾特地下指令给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天下卫所分兵屯种者,咸获稼穑之利,其令在屯军士,人树桑枣百株,柿栗胡桃之类,随地所宜植之,亦足以备岁歉之不给。”(《典故纪闻》卷五)

可见,当时从事屯田的军人,不仅要种田收粮,还要栽种相当数量的果树,以补充正粮。这可谓用心深远,把屯田军人的劳动力发挥到极致。

种粮当官

很多史料都显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除其阴狠的一面,他完全可以算做中国历史上最为克勤克俭的那类皇帝,他终生着力倡导全民的劳动之风,要把大明打造成爱劳动的帝国。

钱穆的《国史大纲》记载:“粮长以田多者为之……粮万石,长、副各一人。输以时至,得召见。语合,辄蒙擢用。”劳动光荣,种粮大户也可以当官,这是明朝初期的一抹“亮色”。

尽管粮长制度在其后的实行过程中“颇多流弊”,粮长几乎都是各地的地主,但是,在实行早期也发挥过它的历史作用,而且,它对于鼓励督促劳动、鼓励多收粮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吴晗《朱元璋传》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国家统计,夏秋两季总税收为:麦470余万石,米2470余万石。相对于元代同期全国粮食税收增加了一倍半。尽管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但毫无疑问,这同农民出身的皇帝积极提倡全社会“一起劳动”、着力构建“劳动光荣”的主流价值观,是有很大关联的。

《明太祖实录》道出了朱元璋总的治国方略:“务俾农尽力畎亩,士笃于仁义,商贾以通有无,工技专于艺业。”可见,大明朝开国皇帝对于全民的“劳动”是有全局规划的。劳动既创造了价值,又稳定了社会。(来源丨羊城晚报 作者丨李晓巧)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