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名言

时间:2022-05-04 18:1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医学教育网 | 评论: 次 | 点击:

医教研名言

1. 关于医疗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

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钟南山

2、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希波克拉底

3、一位西哲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4、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疗效重于理论)

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1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清】徐廷祚

1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2、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13、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14、专家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专家有时也是令人惋惜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知道的事情,却知道的越来越少。——妇产科学家郎景和

1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吴阶平

16、对工作还应该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

17、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18、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19、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20、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22、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2. 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董林森

2.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徐春甫

3.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孙思邈

4. 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白求恩

5.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张杲

6. 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德术并举。——夏克良

7. 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巩元

8. 做人一身正气,为医一尘不染。——于建华

9. 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夏克良

10. 走医者仁心之路,倡清正廉洁之风。——丁 靖

11.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贾 冬

12. 从医须心系千家忧与乐,诊治应胸怀百姓暖和寒。——刘克震

13. 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柯棣华

14. 行医莫做分心事,救人还需有心人。——刘荣丽

15. 临床临床,就要亲临病床,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周华康

3. 赞美医生的名言警句

"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4. *激励*医学生的名言警句

●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

● 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5. 【评课中常用的名人名言教育名言也可以】

教育名言: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2.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3.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7.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6. 赞美医生的名言有哪些

你好!

1. 医生是我们文明世界的精华。(苏格兰小说家、诗人与旅游作家 罗·路·史蒂文森)

2.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美国作家 爱默生)

3. 只有医道高明的医生才懂得何时不开方。(西班牙17世纪思想家、哲学家 格拉西安)

4. 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应有一双鹰的眼睛,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人的手。(伦·赖特)

5. 患者,养生之父母也。(钟南山)

6. 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孙思邈)

7.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衣贯》)

8.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唐]孙思邈)

9. 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白求恩)

直接赞美医生的名言(有名的作者的名言)比较少。但是不具名的有很多。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医教研名言

帮你看病的历代问诊格言(珍藏)

I导读:本篇文章基本囊括了十问歌的内容,提炼了历代医家对于问诊的精华。对小编来说,启发还是大大的~(编辑/张亚娟)

帮你看病的历代问诊格言(珍藏)

历代临证格言选粹·问诊

整理/于伯海

“恶寒一切属表,虽里证悉具,而微寒者亦是表未解。”——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恶寒第二》

按:此言恶寒为诊断表寒证的主要依据。表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致,恶寒为表寒证必见的症状,正如《伤寒论》第三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故成氏曰:“恶寒一切属表”。表寒证因失治或误治,表邪可以传里,但只要恶寒一症未除,便可说明表证亦未罢,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正是此意。此言不仅在鉴别表里证时有一定意义,也可作为用药的重要依据。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按:条文中的“阳”和“阴”分别代表《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和少阴病,本条的原意是以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此恶寒应理解为畏寒)作为太阳病和少阴病的鉴别要点,在临床中亦可以此作为表寒证和里虚寒证的鉴别要点。发热恶寒并见者,病属表证;若无热恶寒者,病属里虚寒证。虽然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是表寒证和里虚寒证的主要鉴别点,但临床应用时还应四诊合参,全面分析,不能执一不变。

“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

按:内伤恶寒,为阳虚所致,遇暖则阳气得助,故恶寒可暂缓解。外感恶寒,为寒邪袭表所致,当发其汗,使寒邪从汗而解,而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无助于驱寒,故恶寒不除。临床可以此为鉴别内伤和外感恶寒的依据之一。

“汗出而恶寒者,则为表虚。无汗而恶寒者,则为表实。”——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恶寒第二》

按:此言表虚证和表实证的鉴别要点。表寒证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但因体质的差异,腠理的疏密,因而有表虚证和表实证的区别。二者的鉴别点,固然可以从脉象上分辨,如表虚证脉浮缓,表实证脉浮紧,但有汗无汗是其主要鉴别点,此言对临床鉴别表寒证之虚实有指导意义。

“往来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清·何梦瑶《医碥·寒热》

按:疟疾之往来寒热,常发有定时,寒战和高热交替而作;其他诸病,如少阳病,热入血室之往来寒热,常发无定时,时冷时热,发热和恶寒交替出现。

“内伤发热,时发时止;外感发热,热盛无休。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清·程本轩《医述·审证》

按:此言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在症状上的不同特点,可供临床诊断内伤、外感发热时参考。

“潮热日晡发,日晡属阳明。”“(日哺)潮热为里实可下之证。”——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潮热第五》

按:此二句格言说明“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特点。并指出“日晡潮热”为可下之证。所谓“日晡”,即申酉之时,相当于下午三点至七点。喻嘉言曰:“盖日晡者,申酉之时,乃阳明之旺时。”日晡为阳明经气当令之时,若此时肠胃内有实热,两阳相合,故发“日晡潮热”。因“日晡潮热”为肠胃有形实热之所发,故为可下之证,下之邪热去,潮热自愈。此言切合临床,可作参考。

“潮热之热,有时而热,不失其时……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潮热第五》

按:此言说明潮热和一般发热的不同点。潮热即如潮水来潮一样,发热或发热更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而一般发热,无一定时间规律。潮热有日晡潮热,午后潮热和湿温潮热,分别见于阳明腑实证、火旺证和湿温病。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按:此条言热厥病势轻重的推断。热厥,即真热假寒证,为热邪深伏,阳气内郁而不能达于四肢所致。由于热势郁伏的深浅轻重不同,四肢厥逆的轻重亦不同,厥逆愈重,热郁愈深,厥逆较轻,热郁伏则浅。此条对于诊断热厥病势的轻重,有一定参考价值。

“惟寒邪伤人,独不汗出。”——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自汗第六》

按:《景岳全书》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说明汗液的排泄与卫气有关,腠理闭则无汗,腠理开则有汗。然六淫之中,火热暑湿及风邪皆能使腠理开泄,令人汗出,惟寒主收引其性凝涩,寒邪袭表则腠理闭塞,津液禁固,故独不汗出。

“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十二卷汗证》

按:所谓热汗,是指汗出时常有发热、面赤、口渴等一派实热证,如蒸蒸汗出,则属热汗。所谓冷汗,是指汗出时常有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等一派虚证。如亡阳之汗则属冷汗,此以汗的冷热区分阴阳属性。热属阳,寒属阴,故热汗即阳汗,冷汗即阴汗。

“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按:此言几种汗出的治疗大法。因阳气不足,卫阳不同而汗出者,当益气固表,气充表实汗自止,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汗出者,当补益阴精,阴足火降,汗出自愈。因邪热亢盛,蒸腾而汗出者,当清热泻火,热清火平,汗出而止。

此三种治汗之法,皆为治本之法。为临床治汗之指南。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按:“汗出偏沮”即指汗出偏于身体半侧。“偏枯”即半身不遂。半身汗出的原因,多为痰或湿或为瘀血等痹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或营卫不调所致。此症多为中风“半身不遂”的先兆症状,或为中风后遗证。

“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可知矣。”——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

按:此言从手足汗出,来推测病变部位。四肢为诸阳之本,禀气于胃,手足汗出,是阳明肠胃有燥热,迫津外泄,蒸达于四肢的表现。胃热是手足汗出最常见之病机,但伤寒阳明中寒证也有手足汗出,二者一热一寒,一实一虚。前者兼有大便硬,小便利;后者伴有大便初硬后溏,小便不利。二者注意鉴别,不可概以热论之。

“头汗之证有二: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伤寒典下》

按:所谓“头汗”言指仅头部有汗,其他部位无汗。头汗一症有虚实之分,实证头汗出,为内有燥热或湿热内郁,因周身无汗,邪热无法泄越,头为诸阳之会,邪热上壅,故令头汗出,湿热黄疸证常有此症。虚证头汗多见于阳气虚脱证,属亡阳之汗,乃病危之兆。

“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素问·评热病论篇》

按:热病大汗出则当脉静,为邪热随汗而出,正能胜邪之象。若汗出脉犹躁盛,为正不胜邪,邪气内陷,正气不支之征,故预后不良。此言对判断热病战汗之转归,有很重要的意义。

“伤食则恶食。”——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按:恶食,即纳呆厌食,为饮食失节,伤及肠胃,食滞胃脘的主要症状之一,因肠胃中有食积而不消化,故复见饮食则恶。

“(饮食)喜冷则为中热,喜热则为中寒。”——明·李梃《医学入门·问证》

按:此言从询问病人对饮食寒热的喜恶,来判断病证之寒热属性。李氏之言切合实用,特别对胃病患者,常常以此征作为鉴别寒热证的主要依据之一。

“胃中热者欲寒饮,肠中寒者欲热饮。”——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

按:病人对饮食寒热的喜恶,往往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也是鉴别寒热证的要点之一。以胃病为例,喜热饮而恶冷饮者,为寒证;喜冷饮而恶热饮者,为热证。景岳之言,便是此意。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按:此言查询二便的重要意义。查询二便可以辨疾病的虚实寒热。经曰:“视其外应,测知其内”即是此理,可见通过二便之变化,内可察五脏六腑之盛衰,外可察邪气之轻重。小便为膀胱所司,膀胱与肾相表里,因此,查询小便利与不利、尿色的变化和排尿的感觉,可知其气化功能的强弱,体内津液的盛衰,以及肺、脾、三焦水液代谢的情况,如虚寒证常出现小便清长,虚热证则小便短赤等。大便虽由肠道所出,从其性状、颜色、气味、量的多少及排便的感觉,可直接了解脾胃功能盛衰,如食积肠胃可见便秘,脾胃虚寒,可出现便溏。同时也是诊断其他脏腑寒热虚实的依据之一。可见查询二便情况,是收集病情,诊断疾病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当切记。

“大小便不禁为肾败。”——清·何梦瑶《医碥·四诊问二便》

按:肾开窍于二阴,大小便的排泄,为肾气所司,肾气衰败,失其闭藏之职,则二便失禁。此症为脱症之一。若与神昏并见,多属预后不良。

“热泻粪色亦黄,肛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烧”“伤食泻……必噫气如败卵臭”——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泄泻》

按:丹溪指出了诊断热泄和伤食泄的要点,切合实用。热泄为邪热下注大肠,故泄时肛门灼热而痛;伤食泄,为食积肠胃,浊邪内盛,上逆则嗳腐吞酸,臭如败卵。

“胃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热,则出黄如糜。”——《灵枢·师传篇》

按:飧泄,指泄泻完谷不化,糜,腐烂而便臭。以上二条经文指出了肠胃寒湿和热蕴胃肠而引起腹泻的不同症状,症状描述虽不全面,但特点突出,为临床诊断上述二种泄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白痢者属乎气,赤痢者属乎血。”——清·汪宏《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

按:痢疾多因湿热、寒湿或疫毒之邪壅滞肠中腐化气血所致。若寒湿之邪滞于气分,或伤及脾阳,则下痢色白,故曰:“白痢者属乎气”,多见于寒湿痢或虚寒痢。若湿热盛于血分,伤及血络,则下痢色赤,故曰:“赤痢者属乎血。”多见于疫毒痢,或湿热痢偏于热盛者。若下痢赤白,则气血俱伤,湿热并重,多见于湿热痢。此言为诊断痢疾性质之常用法则,但临床应用,不可拘执“赤白”之说,当四诊合参,方可万全。

“痢症不外湿热二字,所受不外阳明一经。”——清·陈修园《医学从众录·卷五》

按:言痢疾之病因及所伤之部位。陈氏认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湿为阴邪,湿胜于热,则伤阳明气分为白痢,下痢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热为阳邪,热胜于湿,则伤阳明血分而为赤痢,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为赤痢,若湿热俱盛为赤白俱见。

“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血在便后者,其来远。”——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粪前为近血易愈,粪后为远血难瘳。”——清·程硪等《医家四要》“(血)从肠中来者,其色红;从胃中来者,其色黑。”——清·汪宏《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

按:以上三条格言从不同角度指出诊断便血病变部位的方法及预后。张氏指出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病在肛门或直肠、结肠;先便后血而为远血,远血病在胃。汪氏则以便血的颜色来推测病变部位,其色鲜红为血在体内停留暂短,随之而下,病位一定接近于肛门;其色黑,为血在内里,积久而来,故病在胃。张汪二氏之言皆抓住了诊断便血的要点,应把二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于临床。

“(小便)清浊者,表里之征也;赤白者,寒热之征也;短长者,邪正之征也。”——清·汪宏《望诊遵经·诊溺望法提纲》

按:汪氏从小便的清浊、赤白、短长来推测病之表里、病之性质和邪正之盛衰,以作为临床区别表里寒热虚实依据之一。寒邪在表之经,未入膀胱之府,则小便清白。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利,则小便混浊。赤为热,白为寒,内有实热,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肾气不足,下元虚损,气化不利,膀胱失约,则小便清长。

“小便红白,主乎寒热,阴虚红浅,湿热白泔。”——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按:小便的颜色能客观地反映病邪的性质,因此,小便的颜色便成为诊断疾病属性的重要依据之一。此言切合临床。

“不知而出为遗,知而不能忍为不禁。”——清·何梦瑶《医碥·遗尿·小便不禁》“膀胱不约为遗溺。”——《灵枢·九针论》

按:何氏指出了遗尿与小便失禁的不同点,遗尿见于睡中小便自行排出,醒后方知,故为“不知而出为遗”。小便不禁,见于白昼,故称为“知而不能忍为不禁”。其实二者可统称为遗尿,只是类型不同罢了。遗尿之因,虽为膀胱不约所致,但标在膀胱,本在三焦,正如《类证治裁》曰:“夫膀胱仅主藏溺。主溺者,三焦之气化耳。”三焦的气化,上焦在肺,中焦在脾,下焦在肾,因此遗溺当责之于肺、脾、肾三脏。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历代临证格言选粹》。整理/于伯海。编辑/张亚娟,校对/肖晓菲、阿珓。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