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名言

时间:2022-05-04 18:2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读书灯下 | 评论: 次 | 点击:

高适名言

1. 高适的诗词名句

1、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

6、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8、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9、清旷凉夜月,徘徊孤客舟,渺然风波上,独梦前山秋。

10、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1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

2. 高适的离别名句

送别

[唐]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

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3. 燕歌行 高适名句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⒂。

4. 燕歌行

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

(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

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

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

全诗处处隐伏着。

5. 李白、张继、陆游、高适、屈原的名句

李白诗名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左) 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张继诗名句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陆游诗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高适诗名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下下谁人不识君

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买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激励世人千年,读第二首才知他混得有多惨

看盛唐诗人高适的履历,在仕途上完全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他早年仕途不顺,直到五十岁左右才真正开始走上仕途,却用短短十年时间走到了古代读书人的人生巅峰——最终做到了唐朝著名诗人中官职最高者,实在令人惊叹。

而早年他在干什么呢?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没成;三十岁又来了一次,还是没入仕。这次回去,他经历了很长一段漫游生涯。一直到四十五岁时,才得中进士,但也只是封了一个小县令,不久就辞官了。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激励世人千年,读第二首才知他混得有多惨

在四十多岁的年纪,高适在江湖游荡,跟李白、杜甫那段很有名的“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的游历就是在这段时间。此时,他也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篇,其中,其极具代表性的送别诗作《别董大》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

《别董大》是组诗,共有两首,世人大多只知其一,因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实在千古闻名,离别被他写得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不过,《别董大》还有其二,也有名句。

诗题名为“别董大”,高适送别的是谁?他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写出“莫愁”一句的?从其二可以看出,他此时混得其实是有点惨的,惨淡到什么地步?连买酒的钱都没有啊。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送别的人名叫董庭兰,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琴师(划重点,说不定要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随着吏部尚书房琯被贬,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一年冬天,董庭兰与高适相逢于睢阳,高适写下《别董大二首》。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激励世人千年,读第二首才知他混得有多惨

诗前两句写景,写得宏阔无比: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大雪纷纷。在这样的情景下,送别岂不是显得更加满目凄楚与迷离?但高适不写离别哀语,转而写到:不要担心未来的路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高适写这两句是在宽慰友人,但也写得很贴切:董庭兰本来就是知名的琴师,即使离开此处,也会有知音人可赏,所以不要担忧,不要哀愁,只要有才,天涯处处有朋友啊。这两句写得的确好,离别虽然难舍,但沉浸于这样的情绪实则无用,往前路看,期望你一片坦荡,知己处处。杨炯所写“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亦当是这样的期许。

这第二首,则写出了高适此时实际的境况。

《别董大》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正如文开头所说,他当时也还处于“贫贱”境遇之中。但后二句读来,同样并无丝毫怀里没有酒钱的窘迫之感,却能读到一种洒脱之意:今天相逢虽然掏不出酒钱来,但大丈夫贫贱谁能心甘情愿呢?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激励世人千年,读第二首才知他混得有多惨

尽管连酒钱都掏不出来,但大丈夫不甘心于贫贱的志向在高适诗里还是很好地体现了出来。结合他后来直上青云的经历看,他这种经低谷而不泯灭的志向与希望也更见励志。

一生浮浮沉沉,大丈夫难免会有窘迫、低沉的时刻,攀过高峰,也历过低谷。时光远离,年华逝去,但心中志向应常在——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