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5-05 02: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隹谷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名言警句
1. 关于量力而为的名言有哪些
关于量力而为的名言如下:
爱,要量力而为。有心无力的爱,只是绝路。
世间谨遵适量者。适量者,适可而止,量力而为。
凡事量力而为,有一日人做一日事,就这么简单。
知识不能给你力量,他最多只能让你量力而为
得不到回报的付出,要懂得适可而止,量力而为。
凭心量力而为比无德而“胀破”岂止要强上百倍。
量力而为,心随所安;诚恳处世;心无所惧。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无论什么事,鞠躬尽瘁,均有限度,只能做到这样,如果还不够好,也只得作罢,怎可任人搓圆揉扁,尊严荡然无存。量力而为最好。
人贵有自知;有自知之明后,才能量力而为,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在最有效用的地方。
尽力而为比成败更重要。
有些事很让我无力 比如翘起的刘海 冰冷的手 还有遥远的你 但还有一些东西我想尽力而为 比如倒数的成绩 熬夜的瘾 还有遥远的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管能不能争到手,反正只要尽力而为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
一些事 不一定要尽力而为,而是问心无愧就好。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你能够尽力而为尽情而活。
2. 凡事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体现了什么哲理
凡事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体现了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说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做。
同时呢需要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要过高或过低的估量,要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提示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了解自己的能力的同时,对待事情也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力而为,不敷衍了事。体现出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思考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后果,需要尽全力去做好。
同时开始做之前也要清楚的指导自己的能力线在哪里,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比喻脱离实际的目标形同虚设,在制定和规划自己目标时不要太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避免无谓的挫折。“量力而行”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意思是估量自己的能力后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事情有能力做到就前进,没有能力做到就撤退。“尽力而为”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的《缘木求鱼》:“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扩展资料量力而行的同义词、反义词及其用法量力而行是指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多指在符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事。
它的同义词有量入为出、力所能及,它的反义词有力不从心、不自量力。唐代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开头几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歌文章光芒万丈,没想到一群无知的人竟然这样愚蠢,对他们进行毁谤。
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太可笑不自量力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量力而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力而为。
3. 关于量力而为的名言
贪多嚼不拦。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本句大意是:贪图吃得多,往往嚼不碎。
《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载:一个贼为得到更多的钱财,拐骗了人家一个孩子,可是不便带走,中途又只好丢掉了。众贼道:“而今孩子何在?正是~了。”
后多用来比喻一味追求数量,质量则受到影响,劝人要量力而行;还常用在学习上,说明学习知识不可一味求多,以免影响消化接受。明代文学家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量力而行名言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年》。过:过失。
鲜(xiǎn显):少。这两句大意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
做事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按能力的大小决定做还是不做,做到什么程度,不超过力所能及的范围,这样,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而不易出现失误。否则,勉强行事,力不从心,就容易出现差错,导致失败。
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做事要量力而行。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僖公二十年》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见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垢:尘垢。
骐骥:千里马。这几句大意是:洗澡不一定非要到江海中去洗,主要的是能去掉身上的尘垢脏物就行;骑马不一定非要骑名马千里驹不可,主要的是能跑得快跑得远就行。
此名句比喻办事要求实效,不要只务虚名,那种买东西不看实用价值,一味追求名牌、高档以满足虚荣心的人,可引为鉴戒。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外戚世家》。
4. 古今中外量力而行的事例及名言
司马迁
南后主李煜.亡国后不思东山再起.最后客死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5. 急求《做人,量力而行》的事例与名言
司马迁
南后主李煜.亡国后不思东山再起.最后客死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道德经智慧:功成身退就是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道德用四个排比句描述了四种自然现象,继而引申出本章的核心思想——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的热水杯子,与其将它倒满,不如适可而止,否则就会撒出来烫到手。如果把一根铁棒打磨地非常尖锐,反而容易折断而不能长期保存。就算拥有满堂金玉,到头来却没有人保得住。拥有富贵荣华而骄横自负,就容易招来祸患。因此,做人一定要知道功成身退,这是天之道。
每次读到《道德经》的这个章节,我常常会联想到与老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名人,即越国大将军范蠡,他采取韬光养晦之术,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蒙骗吴王夫差,而最终一举击败吴国。成功之后,范蠡功成身退,最终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巨富。
老子在本章中所说的五句话,每一句都能在吴王、越王和范蠡的故事中得到对应。所以,我一直感觉老子在本章中所表述的思想观点可能就是受到这段历史故事的启发而得出吧。
范蠡比老子大35岁,他助越王灭吴之时,正是老子苦苦探求天地根源之时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国人,出生于公元前536年,比老子大35岁。范蠡出身于一个农民之家,从目前可查考的资料来看,无法知道他出生时的家庭具体情况,但可以推测应该不是衣食不足的贫寒之家,否则就无法解释他年轻时的博学多才。20岁时,在当地乡里已经颇有才名的范蠡结识宛令文种,并成为知己。春秋时期还没有实行郡县制,宛令应该是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首长,是个不小的官了。所以,范蠡能够同这么大的领导结为朋友,应该也不是一般群众。
但是,据一些野史资料记录,范蠡同文种认识却是颇费心机,还自导自演了一出“三顾茅庐”的喜剧。据说,有一次文种宛令带队出巡,正在体察民情时突然从旁边窜出一个衣冠不整的人对着他狂学狂学狗叫,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但还没等细问,那个人已经被仪仗兵推搡到一边去了。但是,文种对这个奇怪的学狗叫之人念念不忘,回到衙门立即差遣小吏拿着他的名贴去拜访,但却吃了闭门羹,范蠡拒之不见;这时宛令大人开始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便亲自乘车运程拜访,范蠡仍然不见;于是文种只带小童徒步前往第三次求见,这次范蠡再未托大,而是穿上整齐的衣服立在家门口 恭迎。后边的故事应该同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后差不多,肯定是相见恨晚,英雄所见略同了。
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从这一点也可以侧面反映出范蠡在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个有谋略、善经营、知进退的人了。
范蠡同文种结识后,因为他们都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而志同道合。但是,楚国有一条政治暗律就是非贵族不得入仕,这就限制了范蠡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当时的楚国政治黑暗,身在官场的文种也感到压抑,于是两个不谋而合,一同弃楚投奔了越王勾践。之后,两个人都得到了越王的重用而成为肱骨之臣。
公元前494年,范蠡已经42岁。这里的越国在二人的辅佐下已经呈现出国家富足的局面,正好吴王夫差意欲攻打越国,勾践就想先发制人,提前向吴国发动攻击。但是,范蠡却认为此时的越国还不能同吴抗衡,便建议勾践向吴国议而避免冲突。当时,他劝谏越王时的一段话同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可惜这里的勾践已经十分膨胀,根本听不进范蠡的忠告,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要不是范蠡再次进谏同吴王签下屈辱的协议,不仅勾践要身首异处,连越国也就灭国灭种了。这不正是后来老子《道德经》第九章中的观点“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吗?
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时候的吴国也上演了一出伍子胥劝夫差的大戏。吴国打败越国之后,勾践许夫差以大师的金钱美女来换取自己的性命。同范蠡辅佐勾践一样,正在辅佐夫差的伍子胥建议“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就是劝夫差不要贪图那些钱财和美女,而应该一举将越国灭亡。但遗憾的是夫差同样没有采纳,而养痈遗患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这又应了老子关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思想观点。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不细说了。萍乡蠡甘愿陪同勾践履行同吴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自愿为夫差作奴,受尽了屈辱。但是,这时的范蠡实际却是勾践的精神支柱,他一方面不断鼓励勾践忍辱负重,讨好夫差,另一方面让勾践安排在国内主持工作的文种努力发展经济,时刻备战,这样就达到了正面蒙蔽夫差,背后却磨刀嚯嚯的两条战线。最后的实践证明范蠡的策略是成功的,因为最后的一战不仅让勾践前耻尽雪,而且一举灭掉了夫差的他的吴国。但是,我们应该由衷地敬佩范蠡,在吴国亡国奴期间,勾践尚且用那样卑贱的行为来讨好夫差,作为奴之臣的范蠡的境遇就可想而知,所以,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功者都有其过人的忍耐能力。
勾践成功后,自然要奖赏有功之臣,但此时的范蠡当之无愧的应该受到最高奖励。但是,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选择了逃避,他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带着金银细软逃到了勾践找不到的地方了。后来传说他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游山玩水之后,开始经商并暴富,晚年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范蠡不仅成为中国商人的祖师爷,还被民间誉为十二个财神之一。
而他的好朋友文种,因为在勾践和范蠡远在吴国作亡国奴时在家主持工作,不仅发展了经济,而且还为后来的越吴之战作了充分准备,可以说他的功劳来亚于范蠡。范蠡出逃之前曾经劝说文种也要离开勾践,但文种却没有听从,终于为勾践所害。
范蠡和文种在帮助勾践取得成功后,因为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局,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老子“功成身退”思想作了完美诠释。
但此时的老子刚刚20多岁年龄,正是人生最好的时候,他那时应该已经任职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了,他正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努力地思考着天地万物的本源问题,也许范蠡的“功成身退”给他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给他完成《道德经》提供了许多思想素材。
老子的思想和范蠡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三要三不要”
老子《道德经》81章几乎全是为古代统治者提供的治世法则,很多东西即使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也显得比较牵强,唯有这个第九章,里边的内容却是全部讲述人道智慧,尤其“功成身退”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今大小管理层,而且对普通老百姓也一样具有借鉴意义。
(一)要尽力而为,不要遇难就退。很多人学习《道德经》都认为老子思想消极,凡事先讲退缩和不作为,但他主张“功成身退”却首先要有“功”。而要取得前期的“功”,就必须尽自己的能力,积极去争取,而不是一开始就不作为,如果自己根本就没有迈开步子,那样就不存在身退的问题了。这就要求人们一定要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自己体力、精力之极限去打拼,去创造和积累。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一代,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的好政策,抓住一切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切不可一遇困难和挫折就退缩,那样就永远也不会达到老子所谓的“功成”。
(二)要量力而行,不要螳臂当车。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自身条件,有些是适合自己做的,有些就不适合,有些事在别人做起来很轻松,但对自己可能就是不可拿走的鸿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凭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而不要好高务远,一开始就确定不切实际的目标,那样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如果勉强而为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年轻人更不要光想着同马云看齐,要首先在自己身边的成功人士中选择榜样,循序渐进,一步步向山顶走,谁能说等自己到了中老年时不会成为马云第二呢。
(三)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现代人名利思想太重,往往这山看着那山高,生活困难时想衣食无忧,衣食无忧时想名利双全,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大凡那些顿悟了人生,成为终南山的隐士高人,大多是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才看破了红尘,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做人一定要学习老子的思想,借鉴范蠡的智慧,要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当然包括短期的、长期的,阶段的和终极的,而当自己一旦实现了或者是基本实现了自己心中既定的小目标,就一定要适可而止,果断地停下,这样才会终生幸福。否则,就会总是处于对自己的否定之中,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到头来,弄不好就会一场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