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本善的名言
时间:2022-05-05 03:4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混沌婴孩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人性本善的名言
1. 有关性本善的名言 人性本善的论据有哪些
善良论据:
1、孙叔敖杀蛇
年幼的孙叔敖是一个好孩子,他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母亲,很受邻里的喜爱。
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别人说,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死去。孙叔敖乍一见这条蛇,心中不免一惊。他决定马上把这条双头蛇打死,不能再让别人看见。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闷闷不乐,饭也不吃,一个人坐在油灯前看书发呆。他母亲看到便问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
孙叔敖抬头看了看母亲,摇摇头说:“没什么。”然后低下头去,依然无精打采。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是不是生病了?”
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起来。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
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的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2、楚惠王吞蛭
春秋时期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如果把水蛭挑出来,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时,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
3、屈原石缝填米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可是你们知道吗,屈原小时侯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有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老百姓把米背回家,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2. 最能体现孟子“人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孟子·告子上》————1.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2.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资料
7. 关于人本善良的名言
有一种美丽,是我们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它需要用心来感受,这种美丽就是善良。
有时候,你也会发现,美丽如此容易,一个并不完美的外表,因为有了美丽的灵魂,折射出的美感,竟是这样动人心魄,令人匪夷所思。 善良的人外表并不一定美,他的美源之于内心。
有句话说得好“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善良,可以使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增添几分可爱,几分美丽。善良,可以给一个女人增添几分“女人味”,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可以不善良。
善良同样可以给一个男人增添几分魅力,善良并非软弱,善良对于男人来说,还须有正直的成分,无原则的善良并非真善良,善良对于男人来说,是站得正,看得远,走得直,善良,不仅不会降低男人的刚性反而会给男人增添阳刚之气,一个善良的男人是深受女人喜欢的,因为他能给女人以安全感。所以,善良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都属宝贵的资源。
善良,可以使一个人更美丽,不管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善良能使人美丽,美好的品行能帮你塑造美好的外貌。
你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动人之处都会存在心里,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慢慢地令你周身透出可亲、动人和美丽的光芒,充满迷人的魅力。 记得莎士比亚说过,外在的相貌其实是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善良使人美丽。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远胜过任何服饰、珠宝和妆扮。善良所带来的美丽,不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并且持久高贵。
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相貌是可塑的,人的心灵对他的外表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改变自己的相貌。亲爱的朋友,你若希望自己美丽俊秀,那就来把心灵的图画画得最美吧。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最著名的丑人,但在读者和观众看来,他实在要比那位卫队长和祖父美丽得多。读者和观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审美感受,显然是因为他心地善良所折射出来的人性美。
至于生活中不断涌现的舍己为人者、无私奉献者及至慈善家们,他们更是因为善良的品性与行为,而令我们深觉可爱可敬!是他们撑起了我们生活中的美丽,令我们在遭遇无助时燃起新的希望,并确信阳光是不会消失的,且明日更加灿烂! 善良的人,生活一定很美丽,善良的美丽在于她的内心世界很纯洁,每一个人都有她善良的一面。有时再善良的人内心也难免会被自私、占有欲甚至小小的邪恶占上风,所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要修炼成一个有着善良之心的越来越美丽的人!善良的人或许没有做善事,做善事的人,一定都是善良的!美丽的人或许不善良,善良的人,一定是美丽的! 对好人善良是一种美丽,对恶人善良是一种慈悲。
恶人其实更需要他人的善待,因为人性本善,你的真诚和善良可以唤醒他的良知,也许可以让他从此弃恶从善。所以,不讲任何条件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心地善良,这是美丽的源泉。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爱心。
有爱心的人,才有豁达的心胸,真诚地与人相处,善待家人、朋友和他人。和这样心地善良的人交往,如春风荡漾人们的心田。
有爱心的人,一定能够得到生活的回报,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美好,过好平平实实的每一天。
王阳明:经典名言26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出身在官宦之家,父亲王华是明朝状元。远祖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阳明五岁时才会开口说话。青年时期颇为坎坷,先是屡试不第,后又遭人陷害,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中年之后,开始展露才华,屡屡担当大任,平定叛乱,获封新建伯。等到晚年时,开始教书育人,弟子中达官显贵无数。
本文选出书中精华句子26则,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世上第一等事情是什么呢?
应当是读书做圣贤之人啊。
点评:11岁时,王阳明跟随父亲来到京城。第二年,王华给小阳明找了位私塾老师。
王阳明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
王阳明觉得不妥,认为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做圣人”。
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就是亲、义、序、别和信,它们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性和命。
点评:王阳明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天称为“命”,赋予人时称为”性“,主宰人时称为”心“,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山距离眼前近,所以有人就说山大月小。
点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心念一旦夹杂私欲,
离道就会越来越远。
点评:这里的”道“,指的是”致良知“。
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世上的读书人,如果能明白我的学说而求理于心,也就差不多知道如何正确地尊重六经了。
点评:王阳明独特的”尊经“主张。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性本善。
天下没有不能被教化的人。
点评: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都可以被教化。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是行的开始,
行是知的成果。
点评:知行合一。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道痛,一定是自己感到痛了,才知道痛。
点评:知和行的本然面目。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一念开明,以真诚之心反求诸己。
点评:遵从天性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的状态。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人的一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傲“。
点评:谦是众善之基,傲是众恶之首。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在自己的心外。
点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自信不够,把其埋没了。
点评: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就是理。天底下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点评:王阳明提倡的“心学”理论。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与朋友研究学问,需要委屈谦让、宽以待人。
点评:对待朋友要少批评指责,多劝导鼓励。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道了,却不去做,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点评:知而不行,不是真正知道了。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已经被私欲蒙蔽了,不再是“知”的本来面目了。
点评:知而不行的原因。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教书育人,不能够局限于一个方面。
点评:王阳明认为初学之人,容易心猿意马,不能集中心思。因而需要传授一些别的知识,让其能集中注意力,把心思放在学业上。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没见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
你过来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就明媚于眼前。
由此可知,这花不在你的心外。
点评:王阳明以“花在心内”,来说明其“心即理”的观点。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真知在于能够去指导实践,
不能实践便不能称为真知。
点评:知和行须臾不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种树必须先培护树根;
培养德行必须先修心。
点评:求学先立志,志不立,学业难成。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如果草木瓦石不以人的良知去看,
它们就不能被称作为草木瓦石了。
点评: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和人原本是一体的。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
“未发之中”就是良知,是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浑然一体的存在。
点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良知。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灵不被蒙蔽,才能体察万事万物的道理;
离开了心,便没有什么道理可言;
离开了心,也就不存在什么事物。
点评:王阳明反对朱熹将心和理分成两个部分。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
意念发动是有善有恶的;
良知呈现就是知善知恶;
格物致知就是为善去恶。
点评:王阳明的“心学”精华。教导人们 ,要坚守本心。不仅要明善知恶,还要存善去恶。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才能站稳脚跟。
才能达到“无论动静,内心皆安定”的境界。
点评:王阳明认为,静中能安定下来不是真功夫,在事情上磨练而能安定,才是真正的功夫。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所谓立志,就是每个念头都养存养天理。
点评:王阳明认为,立志是做学问的首要事情。念念存养天理,就是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