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名言
时间:2022-05-05 04:5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育儿百宝箱V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杜拉名言
1. 杜拉斯的资料,著作,名言
玛格丽特·杜拉斯,生卒:1914-1996。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籍贯:法国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一个坦荡走入通俗读者群体的严肃作家,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另有同名《机动战士高达》机体——杜拉斯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杜拉斯的一生,就是她不停创作的一部小说。这个故事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描述杜拉斯很难: 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她自己写到:“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玛格丽特·杜拉斯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1942年出版处女作《厚颜无耻的人》,接着又出版《平静的生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直布罗陀的水手》等小说。当法国掀起新潮热潮后,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他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世界。之后她编剧的另一部片又获大奖,她的名气更响了,她的小说纷纷被改为电影。1966年她开始了导演生涯。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的人》(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欢迎的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2. 怎么写以“品位”为题的作文
品位”在我们这里的第一战,兵不血刃,大获全胜,造就了第一批“以隐蔽的方式显富”的中产阶级,白领一族。不过,由此掀起一股减肥潮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品位第二战是小资的崛起。中国的语言中,许多词是常用常新的。比如这“小资”,在文革中“小资产阶级”及伴随着的‘小资产阶级情调”都是人们极力躲避的,而世转时移,如今20岁到35岁的中坚力量则对其趋之若鹜。历史总是这样幽默。
“小资”与“品位”是一条草绳上的两只蚂蚱——哦,我这么形容就显得很没品位了,怎么也应用小资们深爱的《大话西游》里的一句“纠缠在一起的两根灯芯”吧!至此“品味”要中以拨开云雾见天日,被实化为许许多多具体的名词,也算是小资们的一大创举。看书要看杜拉,格言要用罗兰·巴特说的,喝咖啡要去书吧,喝酒要去酒吧,电影要看大卫·林奇拍的,衣服要穿法国服装界出的,雪糕要吃哈根达斯空运的,香水当然锁定香奈儿五号。去哪儿旅游?巴百岛吧——不过,发生过爆炸,还是夏威夷安全点——夏威夷?太out了吧。那只好去马尔代夫。喝点什么呢,小姐?给我一杯冰水(冰冻的白开水,亏小资们想得出来,名字叫“心痛的感觉”!58元一杯,怎么样?)。
最后,小资们闲得慌了,没事可干,那就一个人坐在咖啡馆打开超薄型笔记本电脑发发呆吧。
我看着满脸油彩的品位,开始忍不住想笑洗洗脸吧!波波族又来了,来自波西米压,不听马斯奈拉赫马尼诺夫了,咱们听一盘从森林中录来的鸟语。买点罐装花香当香水?开始我们的“流苏”时代。
可怜的品位,洗尽铅华之后等待你的又会是什么呢?恐怕看来谁是强势群体,谁拥有话语权了吧!不过,如果我们的心能够不被五花八门、瞬息万变的所谓品位所迷,也许我们就不必总是那样喊累。
3. 以”品位”为话题的作文
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贬去洛阳的,轰轰烈烈地走。牡丹的高贵,牡丹的品位让它名副其实地“艳冠群芳”,正待出版,译者觉得一动,那张布满沟壑,从无笑容的脸,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传说中牡丹,一开则是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所公认了的,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它不开则已。
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有品位之高低的,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
据说书名本为“升级”,译者以为太扎眼,遂改名为“品位”,特别是女观众晃得五迷三道,使得中国影坛传统的对男性角色的审美观发生了爆炸性的改变。代之而起的是“丑星”当道。
牡丹的美是惊心动魄的,让人在陶醉其中方知“品位”这东西难能可贵,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
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化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人们品位追求的变化左右着影视艺术的主流取向,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花苞,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先是风靡了美国本土,又改名为“格调”。
于是,硬汉闪光……时光流转,“奶油”受瘪的日子在近年来似乎得到了好转。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儿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牡丹尤为天下奇。
欧阳修曾有诗云,一如全球化背景下所有畅销书的命运,转眼便译成了各种文字风靡了全世界,一本谈阶级关系的书在我们这里摇身一变与“品位”和“格调”这些时髦词汇挂上钩来,成了一本时尚书刊:洛阳地脉花最重。注意:立意自定。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力。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无论是充满小资情调的新新人类,还是借老照片复出的都市男人,都显得那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与其说是影视艺术在作用人们的社会时尚和品位追求。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也有不同品位。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拒绝游人的夸耀与赞颂,更是宁可被贬谪也不慑于皇威,只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
轰轰烈烈地来,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
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拒绝与百花争奇斗艳,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
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
《格调》的作者通篇教人怎样从衣食住行。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不如反过来说是社会时尚、举手投足中辨认有产者与无产者,而人们则因他的“教科书”疯狂地向“有产者”*拢,两眼热辣辣地艳羡着那些“不显眼的富翁”。
事实上《格调》的作者也并没有断言哪种人才算是有格调有品位的人,究竟是那些贫穷的胖子还是所谓富翁的健身者?但我们确实不无悲哀地发现,近些年来,人们纷纷把自己从内到外变成了“不显眼的富翁”,尽管我们大多数人的钱包并不鼓。好在译者聪明地隐去了真实的书名“阶级”,所以我们可以毫无顾虑、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追求品位。
“品位”在我们这里的第一战,兵不血刃,大获全胜,造就了第一批“以隐蔽的方式显富”的中产阶级,白领一族。不过,由此掀起一股减肥潮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品位第二战是小资的崛起。中国的语言中,许多词是常用常新的。
比如这“小资”,在文革中“小资产阶级”及伴随着的‘小资产阶级情调”都是人们极力躲避的,而世转时移,如今20岁到35岁的中坚力量则对其趋之若鹜。历史总是这样幽默。
“小资”与“品位”是一条草绳上的两只蚂蚱——哦,我这么形容就显得很没品位了,怎么也应用小资们深爱的《大话西游》里的一句“纠缠在一起的两根灯芯”吧!至此“品味”要中以拨开云雾见天日,被实化为许许多多具体的名词,也算是小资们的一大创举。看书要看杜拉,格言要用罗兰·巴特说的,喝咖啡要去书吧,喝酒要去酒吧,电影要看大卫·林奇拍的,衣服要穿法国服装界出的,雪糕要吃哈根达斯空运的,香水当然锁定香奈儿五号。
去哪儿旅游?巴百岛吧——不过,发生过爆炸,还是夏威夷安全点——夏威夷?太out了吧。那只好去马尔代夫。
喝点什么呢,小姐?。
4. 关于“品位”的作文800字不是品味是品位大神们帮帮忙如题如题 爱问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
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
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
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儿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
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
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化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力,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它不开则已,一开则是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
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作为富贵膜拜。
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 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拥入洛阳城。
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牡丹懂得拒绝——拒绝浓云阴雨,拒绝冷风飕飕,拒绝与百花争奇斗艳,拒绝游人的夸耀与赞颂,更是宁可被贬谪也不慑于皇威,只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 轰轰烈烈地来,轰轰烈烈地走。
牡丹的高贵,牡丹的品位让它名副其实地“艳冠群芳”。 牡丹的美是惊心动魄的,让人在陶醉其中方知“品位”这东西难能可贵。
美国出了一本小册子,先是风靡了美国本土,一如全球化背景下所有畅销书的命运,转眼便译成了各种文字风靡了全世界。 该书中译本名为《格调》。
据说书名本为“升级”。
5. 以”品位”为话题的作文
20年前,日本影星高仓健登陆中国,那张布满沟壑,从无笑容的脸,把中国观众,特别是女观众晃得五迷三道,使得中国影坛传统的对男性角色的审美观发生了爆炸性的改变。
代之而起的是“丑星”当道,硬汉闪光……时光流转,“奶油”受瘪的日子在近年来似乎得到了好转。无论是充满小资情调的新新人类,还是借老照片复出的都市男人,都显得那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与其说是影视艺术在作用人们的社会时尚和品位追求,不如反过来说是社会时尚、人们品位追求的变化左右着影视艺术的主流取向。 请以“品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大 选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品位”不同于“品味”。
“品位”是指精神上的追求。这一话题同现实生活非常切近,写作时应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思考。
对于“品位”不同的人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恬淡是一种品位;有人认为“时髦”就是 “品位”,对不于同事物来说,也有不同品位。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
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
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
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儿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
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
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
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化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力,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是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
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
因为它总被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
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
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
6.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你好。
很抱歉,我并没有找到《恋人絮语》的下载地址。不仅如此,就连在线阅读的地址也没有。
我建议你还是去书店买一本吧。我推荐你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那个版本。
以下是《恋人絮语》的相关资料。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晚期的一本代表作。
作者以解构主义的思辨方式,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发散性”的行文,作者撷取出人类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思辨反光镜的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不时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惊喜。这是一本无法用传统体裁界定的奇书。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
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
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作者简介: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被认为是继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蒙田之后最富才华的散文家。他在符号、精神分析批评、释义学、解构主义诸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对西方文化和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一个活泼的天才,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他总能在常人的见识之外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他拥有狡黠的智慧,所有极端的暧昧的神圣的事物在这样的一种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立刻显现出它的可笑和滑稽。
这样的一种智慧让我们得以重回理智,以更加客观平和的心态来旁观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 罗兰·巴特无疑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天才,作为法国符号学理论的大师、结构主义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无清规戒律可言。
《恋人絮语》是一本无法让人定义的书。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
它没有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却不乏一个个让人回味流连的爱情场景。他貌似体贴地以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
他用一种开放的、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我们无法不喜欢他在这本《恋人絮语》中的只言片语,他那五彩斑斓自由而快乐的叙述,诱惑着我们进入到他思想的迷宫里,去窥视他那时时迸发的狡黠智慧。
据说罗兰·巴特是最有女人缘的。特别是对那些极富智性美的女人,比如克里斯蒂娃和苏珊·桑塔格。
他优雅而从容的微笑,似乎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魅力甚至使他那些应该很遥远的理论都显出了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所以,罗兰·巴特,是我唯一可以用“喜欢”这个词的大师。
当然,玛格丽特·杜拉对他略有微词,这个一生都充满激情地关注男女两性间情欲和对抗的极端而尖锐的女作家表示,她不认为同性恋者巴特能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因此,《恋人絮语》显然是谵妄和虚无的,同样也是空洞的。事实上,在下这个判断之前,杜拉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罗兰·巴特是个没有界限的身体。
就像他的那些文字,纤细、轻盈,藤蔓一样四处漫溢,但每个触须都保留着极端的敏感,而且,充满诱惑——这种文字从来不是可以界定的,也很难确定它将漫游向何方,然而,它无孔不入。巴特其实是翩若惊鸿的那种另类大师。
巴特的身体是暧昧的,他滑出了传统的性别分界;巴特的事业也是奇特的,他似乎可以随意穿越学院的那道又高又坚固的围墙;至于巴特的著作,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说法,“书店越来越辩不清哪儿是文学理论部分,哪儿是软色情书架,哪儿是罗兰·巴特的后期著作,哪儿是杰基·柯林丝的最新小说”;甚至他的名字,有时出现在《泰凯尔》这样最先锋的学术刊物上,有时也会在巴黎最流行的时尚杂志上露面,比如《ELLE》……所以,在我们这个爱情话语逐渐耗损的时代,罗兰·巴特又回到了爱情,难怪《花花公子》会欢呼:“由于《恋人絮语》这样的书,爱的春天又将返回。” 热恋中的人怎样说话?那些处于高热状态:神神叨叨,罗里罗嗦,言不及义,颠三倒四的情人们,那些眼睛会发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无常的恋人们,他们怎样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狂热火焰?巴特在此设置了一种舞台似的场景,一幕幕无头无尾的片段(一句喃喃自语,一种神情,一个眼光,一样道具,或者是某种身体动作,某个细节,某种独自沉浸、与世隔绝的心境,以及某个常用词……)纷纷上演,随意涌现,堆放,随意蔓延,分叉,逗引出文化经典中被忽略的细枝末节——在罗兰·巴特之前,有谁关注过当维特的手指偶然碰到夏洛蒂的手指,这种身体接触带来的“咀嚼意义的快感”和它的微妙隐秘的“符号迹象”?有谁搜寻过对恋人的赞叹“真可爱”背后复杂的欲望和空乏的字眼之间的冲突?——然后无声无息的消失。
在这个舞台上,那些情话一缕缕,一丝丝,或一丛丛,随心所欲地漫天飞舞,像飞絮,也像游丝,无法归类,无法集中,也没有先后秩序,当然,更没有中心和重点;它们太轻盈,太无所不在,所以反而常常成了不被人注意的。
班杜拉去世 | 孩子暴力是模仿来的?这位大师60年前用实验证明了
如果这两天各位看官刷微博、短视频或者公众号,也许会看到一位美国老人去世的消息。照片中,老爷子带着黑边眼镜儿,宽大额头,一头白发一丝不乱梳在脑后,显得文质彬彬。但凡讣告能上新闻,被众人纪念,这位一定做出过不小的贡献。没错,这位来头真不小,尤其是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堪称伟人,他就是阿尔伯特·班杜拉。
和他同为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的布赖恩·科诺森发文悼念,评价说:“他的离世就像他的到来一样,竭尽所能去运用他的科学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他将会被铭记永不遗忘。”
但凡对心理学、教育学稍有了解的人,或多或少会听过班杜拉的大名。这位1925年在美国出生的心理学家,95年的人生中所获得的荣誉和成就不计其数,最响亮的无疑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各种技能、知识,除了直接学习外,还会依赖观察学习。孩子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最后这句话读起来是不是挺拗口?简单说,就是人的行为会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
被观察的对象被称为“榜样”,而孩子的“榜样”无疑就是他们最依赖最信任接触最多的父母、老师、同伴,当然还包括图书、视频等传媒内容。
要说这个理论的来源,起源于一场经典的实验,这场用孩子来进行的实验极大的震撼了世人,直到今天,仍然足以警示所有父母。
一场暴力实验,揭秘了暴力行为
这场实验的名称叫“波波玩偶实验”,乍一听是不是还挺萌?但实验的过程却令人细思极恐。
原因在于,这是一场研究攻击性行为的真人实验。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成功地演示了儿童是如何学会攻击性的方式的。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研究的班杜拉,得到了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支持,挑选了36童男36童女,放心,不是修炼,是实验。
这些孩子基本都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单纯天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减少了社会环境的干扰,而且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尽量客观,班杜拉也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做了一些试验,还专门咨询了老师。
万事俱备,实验开始。
这72个孩子,班杜拉把他们分成三组:1个控制组,2个实验组,每组24个人。
三组孩子,一组一组被带进活动室。
那怎么进行实验区分呢?
还记得班杜拉分了两个实验组吗?他们在去活动室的路上,带队的实验者会假装遇到熟人,这个熟人就是“榜样”,他会和孩子们打招呼,迅速熟络起来,然后自然地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中一起玩玩具。
进入活动室,孩子们发现房间里摆着很多好玩的玩具,而实验者允许他们随意玩这些玩具。
第一个实验组,“榜样”坐在活动室的一边,孩子们坐另一边。“榜样”的面前也摆着玩具:拼图、木棍,还有我们实验名称中的“波波”(再不说都快忘了···),它是一个1米5高,有鼻子有眼的大玩偶。
这三样是专门给“榜样”准备的。
“榜样”会先玩一会拼图,然后他就开始拿着木棍用力打“波波”玩偶,先把玩偶放在地上,然后坐在身上,反复拽鼻子,再把玩偶拉起来,用木棍打头,最后用力抛向空中,等它落在地上时再拳打脚踢。
玩偶:我不是真人,但你是真狗
成人榜样重复三次这些动作,一边打还一边“骂街”,各种攻击性言语不绝于耳。
10分钟,这场人偶大战才结束。
与此同时,第二个实验组也在进行,这个组也有成人榜样,只不过他一直坐在角落里玩拼图,没什么别的行为。
而第三组对照组,他们连成人榜样都没有。
随后,三组孩子都被带进了一个更大的活动室里,这里有更丰富的玩具,实验者先吸引孩子们玩这些玩具,然后等孩子们玩得正高兴时,突然打断他们,禁止他们再玩玩具。
孩子:我同意波波的看法!
这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到失望、挫败,总之特别不爽!
实验来到了最后一步:三组孩子被分别带进又一间活动室,这里的玩具进行了分类:一类是画笔、纸、小汽车、小卡片等普通玩具;另一类是木棍和可怜的“波波”,飞镖等攻击性玩具。
而实验者,偷偷躲在单向玻璃来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可怕的画面出现了:
看了成人榜样殴打玩偶的实验组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男孩平均有38.2人次出现了身体攻击行为,女孩平均有12.7人次。
你以为小姑娘们文静多了?
在语言攻击上,男孩模仿了17人次,女孩有15.7人次。骂人,女孩子比例更高。
甚至,这组孩子还自创了新的打玩偶方式,不仅仅模仿,还出现了创新。
而没有看到成人榜样打“波波”的实验组、控制组孩子,则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攻击行为。
实验中,班杜拉还加入了男女榜样,结果发现男孩子更容易受到男性榜样的影响,更热衷身体暴力,女孩子更容易受到女性榜样的影响,更喜欢言语攻击。但他们的行为都会因模仿而变得更具有侵略性。
此后,班杜拉又把成人榜样换成电影、动画,结果发现,真人榜样的影响最大,电影和动画片次之。
其实,在实验前班杜拉就预想到,看到成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出现暴力行为的人数肯定最多,而且即便身边没有榜样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儿童模仿同性行为比模仿异性行为要多,并且男生的攻击性要比女生强。很不幸,实验都一一验证了。
不过,通过实验班杜拉还发现,如果成人榜样在暴力行为后受到惩罚,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会减弱,孩子们会主动避免出现暴力攻击。
虽然实验在公布后,受到了一些争议和讨论,但有一个事实却很明显,不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家庭关系,甚至是电视、网络上播放的电影、动画,如果营造的“暴力”因素太多,就等于给孩子了一张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通行证。
孩子会模仿,甚至会得到强化,暴力可以简单直接地解决问题。
当父母随意打骂孩子,当男性使用暴力对待妻子,当低俗粗口的视频充斥屏幕,暴力行为就不只在实验室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家暴、虐待0容忍。
也许你会说:我们这代人从小打到大,有几个人跳楼进监狱了?
可是,你愿意拿自己的孩子赌一把吗?
当看到新闻中,暴力对待他人,对待父母,对待自己,造成死伤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你还觉得离自己很远吗?
有一次,我因为心情不佳,在和家人吵嘴后把手机扔在地上。女儿看到后,马上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玩具小手机用力扔在地上。当看到她笑嘻嘻地看着我,好像一切都显得自然合理,我顿时冷静下来,我成了殴打波波的榜样,成了暴力的代言。
不是所有见识过暴力的孩子都会暴力,但是这一颗种在孩子心中的暴力种子,在得到环境的感染下,一旦有机会就可能生根发芽。
而最终无非两种极端,自卑或暴躁。
没有人说父母容易,但父母伟大,不只是提供生活中的吃喝拉撒,还有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正面影响,孩子不只是身体流着我们的血,眼里也有我们的身影,育儿也是育己。
班杜拉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比如他的名言人必须要拥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这里的“自我效能感”也是他的留下的理论财富。正是有了这些勇于探索的科学工作者,我们才能认清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
老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