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管理名言警句

时间:2022-05-05 05:5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思观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管理名言警句

1.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名言名句: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为仁。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 孔子的名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3.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有哪些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

4. 孔孟 名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5. 孔子的名言警句

孔子名言

*、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自习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态度: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做人格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名句精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有哪些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译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家语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7. 孔子名言大全

【若满意请及时采纳为最佳,谢谢】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

8. 孔子的名言名句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诗,无以言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塑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勿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管理名言警句

“风化”管理艺术:君子德若风,小人德若草,风吹则草必偃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丘

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文化思想中,提出了“所过者化” (《孟子·尽心上》)的政治教化观:政治的关键在于施行道德教化,而政治教化就如风一样使所过者皆为之所化。

这一“风化”式的管理艺术,本自《论语》一书。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心中的道德力量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风化管理艺术意味着什么。

这一关于“风化”管理艺术的论说,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对“草上之风,必偃”的坚定信念,奠定了风化管理艺术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地基。管理学有一句名言: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会管理的领导。孔子的风化管理艺术思想,告诉我们:影响管理成效的关键,不在于员工,而在于管理者。

从理论假说或真理论断的思维上言,“草上之风,必偃”是风化管理理论体系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论断和假说。正是基于此一论说,方有对上行下效管理模式的认可,以及对道德感召力量的坚定信念。

“风化”管理艺术:君子德若风,小人德若草,风吹则草必偃

为政以德,自正而人正:“子为政,焉用杀?”

“子为政,焉用杀”的论断,乃针对“如杀无道,以就有道”的价值观念而提出,实是对之的否定。一概地将“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政策作为政治治理的重点,将减损和贬低政治治理的艺术性和功能效验。

杀无道而就有道的政治观,仍旧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为政》)的管理理念,也就是突出行为规制和赏劝罚慑的行政管理内涵。这一施为,因没有触及治理的根本,亦即是不能从治本上让人心中“不欲”,故只能有“民免而无耻”的行为管理效验。

这样的管理方式,虽能维护得一时的稳定、平定,但终因没有解决问题的症结,而不能达致长治久安的目标。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固然需要惩治无道,藉由惩恶以扬善。不过,若是人之私欲和恶念已生,岂是杀伐所能绝禁?

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良政善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乃在于“胜残去杀”的价值意旨。“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去除杀道或者说使杀道不必用,乃是仁德仁政应有的价值意蕴。

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非是否定杀之存在价值,而在于厘定杀之性质和功能。“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上》)“以生道杀”者,是为了仁爱的目的,先教而後杀。死而不怨杀者,是当其杀。“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荀子·君道》),也是这一价值意旨。

在杀的性质分判上,“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吕氏春秋·先己》)归罪于人,则杀戮不止;归罪于己,则宽恕于人。秉持“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尧曰》)的理念,就会慎用其杀,虽杀也是不得不杀。

儒家的治国之道,宗旨就在爱民而已。爱民之政的价值内核,就在于“生之勿杀”(《说苑·政理》)。政治上的使民之义,也不过是爱之而已。反之,则是“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岂可随意、胡乱杀之?

“风化”管理艺术:君子德若风,小人德若草,风吹则草必偃

为政以德,自善而人善:“子欲善,而民善”。

在上位者或统治者、管理者的“欲善”和“民善’之间,固然存在上行下效、道德影响的作用,但根本的管理核心乃在于“善”。政治治理的关键,在于在上位者的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在上位者或统治者、管理者的“善”,不仅意味着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而且意味着德政或仁政的施行,由仁者施政。“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有其德,方有其人,然后才有德政。德政行,则天下响应。

善治在政,为政在人。善人,方能施行良政,而有善治。在政治治理上,贼义者谓之残,不教而杀谓之虐。“胜残去杀”的政治理想,必基于良政善治。只有良政,方能真正地强调教化、转化强暴之人,使之迁善而不为恶,达致可不必有“杀无道”的施行。

在政治治理的太平境界上,只有藉由善人施行良政,乃能从“胜残去杀”入手,根绝“无道”之生的病源,方能达致“子为政,焉用杀”的政治价值目标。

儒家王道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尧舜之道的复兴。“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说苑·君道》)有见一民有罪则视为是我陷之的政治担当,就能必不归罪于民,而慎用杀道。

“子为政,焉用杀”的价值真谛,就寓于“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的政治境界之中。既能“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则无道者不生,岂用杀?“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的风化管理效验,就本自在上位者或统治者、管理者的“欲善”和为善的德政。

“风化”管理艺术:君子德若风,小人德若草,风吹则草必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风之为物,力之所及则无物不动化,而动化又速。以风比喻德之影响作用,既言化之广大,又言动之迅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德风之作用、影响效验如此,岂非是管理学上的重要理念和机制?

德风所及,必有其影响、作用。德之所施者厚,则威力所及者广。道德之威,是“礼义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荀子·彊国》)。所产生的效验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有道德之威,必是“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

德风所及,必有其效验、征验。善人者,“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号施令,天下从风”(《文子·下德》)。“天下从风”,是“速于置邮而传命”的价值意旨。“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说苑·政理》)。君子导人从正而令其自正,必是“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的“所过者化”。

风化管理艺术的重要表征,是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亦即是“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说苑·君道》)的模式。这里的关键,是管理者行为本身不可不慎,亦即是必须保证管理施为贯彻正道的原则和立场。在上位者政治管理若不能直其行为、敬其言令,则未有能化人者。

风化的管理艺术,固然在于追求德风所化的效验和目标。要达此一效验和目标,就得在己身之“德”上做足修养功夫。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或者说,“上宣明则下治辨,上端诚则下愿愨,上公正则下易直”(《荀子·正论》)。只有以身作则,方能达致上行下效。

风化管理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既是教之所期的“期而致,使而往,百姓舍己以上为心者”(《管子·立政》),又是训之所期的“一人服之,万人从之”;既是俗之所期的“未之令而为,未之使而往”,又是诚信所期的“好恶形于心,百姓化于下,罚未行而民畏恐,赏未加而民劝勉”,还是政之所期的“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

这里,“舍己以上为心”,是道德风化的令人心悦诚服; “一人服之,万人从之”,是道德风化的强大感召力量;“上不加勉而民自尽竭”,是激发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内在动力;“罚未行而民畏恐,赏未加而民劝勉”,是不令而行的道德权威;“令则行,禁则止”,是管理上的令行禁止。

藉由风化的价值引导和重塑,就可藉由使人人达致道德自觉,修为自控,自觉为仁弘道,实现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最佳价值目标。坚信政治教化的风化影响,坚信上行下效的带动作用,坚信道德权威的感化力量,就是这一风化管理艺术的核心价值内涵。

有人将之视为人治,认为不如制度更有根本性和长远性,实则不然。德之风化思想,并不排斥礼义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制度建设,相反乃是基于制度规范而向上提升的管理艺术。风化管理,高于并基于制度管理、行为管理模式。

“风化”管理艺术:君子德若风,小人德若草,风吹则草必偃

早期儒家思想中的风化管理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遗产,对建构现代中国管理学具有重要的资鉴价值和意义。施行风化管理艺术,便是管理文化上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