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名言
时间:2022-05-05 16:1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悟空谈历史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马叙伦名言
1. 关于 哲学家 熊十力的 资料 名言 等等
熊十力,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
1885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其父是一位乡村塾师。因家境困迫,十力少年时曾为邻人牧牛,间或随父到乡塾听讲。
13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其长兄将他送到父亲生前好友何圣木先生执教的乡村学校读书,但终因难耐馆束而在半年之后离开,此后全靠勤奋自学。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
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
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
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士直。
且深受明清之际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大哲之著作以及清末严几道、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之论著的影响,而“慨然有革命之志”,决心为反清而奔走呼号。 1902年,熊氏为策动军队而投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当兵,白天操练,夜间读书,并向报馆投稿,倡导革新现实,救亡图存。
此间,他逐渐认识了宋教仁、吕大森、刘静庵、张难先等革命志士,并在1904年共同创建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秘密宣讲革命思想,倡导反帝反清,救国救民。1906年,熊十力加入日知会,并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联络各方志士,为发动起义作准备,后因事泄而遭清廷通缉,他只好潜归乡里教书。
1911年,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并任湖北督军府参谋。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
但由于军阀政客的排挤,孙中山后来被迫离开军政府,护法运动亦宣告失败,这给熊十力以很大打击。他目睹“党人竟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内心非常痛苦,常常“独自登高,苍茫望天, 泪盈盈雨下”。
他根据自己的所历所见,总结出:祸乱之起因皆在于军阀官僚之贪淫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国民之昏然无知。
于是,他下决心走出政治,“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之正见”。他认为救国之根本似乎并不在于革命,而在于学术兴盛,“于是始悟我生来一大事,实有政治革命之外者,痛海以往随俗浮沉无真志,誓绝世缘,而为求己之学”(《十力语要》)。
从此以后,熊十力遂决然脱离政界,专心于“求己之学”,以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己任。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1920年,熊十力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研习佛学。其间首尾三年,潜心苦修,独具慧心,颇有创获,而生活却艰苦异常,唯一的一条中装长裤,常是洗了之后要等干了才能穿的。
199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扬与举荐,熊十力被蔡元培聘为北大主讲佛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一到北大,他即打破“师生蚁聚一堂”之学院式教学方式,而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式教学,力主道德与学问并重,生活与学习一致。
在主讲《唯识学概论》的过程中,他对唯识论逐渐由怀疑而至展开批判,并开始构造他独出心裁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 1932年,竭熊氏十年之力的煌煌巨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这标志着蜚声中外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诞生。
但此书一出,即刻遭到佛学界人士尤其是内学院师友之群起攻击。其师欧阳阅后痛言:“灭弃圣言,唯子真为尤”,措辞严厉。
欧阳弟子刘衡如更著《破新唯识论》对熊氏其书进行系统破斥,指责他“于唯识学几乎全无知晓”,并指斥其书乃“杂取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熊十力自不甘沉默,立即应战,并著成《破(破新唯识论)》一书,对刘氏之斥逐一破解。
他为自己辩护说,《新》著“义既远离唯识,旨亦上符般若”,认为自己非但没有离经叛道,反而是对佛学的维护和 发展,与欧阳等人相反的是,蔡元培、马一浮等人却对此书推崇备至,评价甚高。 蔡元培称熊氏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马一浮先生更在序言中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于道生、玄类、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之上,真可谓推崇至极! 熊十力在为学之余,喜善交学界朋友,与时贤如黄季刚、马叙伦、梁漱溟、胡适之、张东苏、张申府、钱穆、汤用彤、蒙文通、张君励、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贺麟等人,时相过从,切磋学问。尤其是与林宰平、梁漱溟二人曾在一段时间里交往甚密,“无有睽违三日不相晤者。
每晤,宰平辄诘难横生,余亦纵横酬对,时或啸声出户外。漱溟则默然寡言,间解纷难,片言扼要。
余尝衡论古今述作得失之判,确乎其严,宰平戏谓曰:老熊眼在天上。余亦戏曰:我有法限,一切如量。”
这种诘难攻讦的论学方式,使熊氏受益匪浅,他的许多论点就是在这种辩难中产生和完善的。更有趣的是熊十力与同乡人废名(冯文炳,文学家)的交往,据他回忆说,。
2. 马叔伦与马叙伦是不是两个不同的人
马叔伦有句名言“赝鼎乱真徒费力,入而不出便马叙伦(1885—1970),浙江省余杭人,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早年参加同盟会, 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
解放后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马叙伦少年时代,曾就读于故乡养正书塾,他天资强敏,文史皆优,是一班的“翘楚”。
当时,清朝政府极端腐败,他深感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产生了强烈的爱国革命思想。他和一些同学相约在养正书塾毕业后去日本学陆军,以便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不料临毕业前由于为同学鸣不平,触怒了学正和监督,竟被开除出校.他渴望赴日本留学的愿望也就落了空。
马叙伦由于家贫不能继续上学,开始走上社会,到上海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帮助几家报纸编辑写文。
此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出版的刊物秘密向国内输送革命思想,各地的革命活动方兴未艾,这一切都给马叙伦以深刻的影响。柳亚子先生等发起组织“南社”,做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马叙伦也参加了。
辛亥革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在杭州、江山、诸暨、广州等地任教。一九—一年夏,他去日本,由章太炎先生介绍参加了同盟会。
回国后,正逢江浙人民反对清政府把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他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他参加筹办民团,积极响应,之后浙江都督府成立,他前后两次被邀担任都督府秘书,以后又到上海办《大共和日报》,章太炎任社长,他任总编辑。
1913年,马叙伦到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做国文教员,随后北京大学又请他到文学院教课。这时,他以为清王朝已被推翻,革命已经成功,自己可以“超然物外”.只做一些教书工作就满足了。
事实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以后,很快就暴露出他阴谋复辟帝制的狂妄野心。有一天,马叙伦遇见从前两广方言学堂的学生、总统府顾问廖容,马就动员他起兵讨袁,还帮助他写了一篇讨袁的檄文。
登在香港的报纸上,这对蔡锷率领“护国军”在云南起义起了声援的作用。1915年冬天,在袁世凯“登极”以前,他毅然辞去北大和医专的职务,离开北京回上海。
袁世凯失败以后,马叙伦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再次任北大教授,并动手写《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同时写了《老子校诂》、《庄子义证》等书。正当马叙伦埋头写书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
北京大学成立了教职员会,支援学生运动。同时,由北大教职员会发起组织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会联合会。
这两个组织都椎马叙伦为书记,随后任主席。所有代表教联会同政府当局谈判都推马叙伦出面,对外发表文字,都由他执笔。
“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大中小学教师发起“索薪”运动,组成“北京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员会联合会”,又推马叙伦为主席。
除索薪外,还提出教育基金和教育经费独立的口号,实行罢课罢教。1921年6月3日,北京上万教职员、学生往总统府要求面见徐世昌,马叙伦走在队伍的最前列,遭到徐世昌派出的军队毒打,头部受伤很重,被送进医院。
“六·三”事件后,马叙伦回到杭州养病。正值浙江第一师范闹学潮,浙江省教育厅再三请马叙伦出任该校校长。
马叙伦就把北大教授治校的办法推行到一师,得到全校师生的拥护。1922年,经李大钊同志、蔡元培先生等多方推荐,马叙伦被任为浙江省教育厅长。
不久,北京政府改组,他两次担任教育部次长,1924年冬天,并代理教育部部务。有一次,内政部给教育部的一份密件,说根据情报“共产党首领李守常在各校活动”,要教育部马上查办,马叙伦有意把这件公文压下来,使李大钊同志脱离一次被捕的危险。
1923年,由于国共合作,全国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在北京从事地下工作的国民党员逐渐公开活动,马叙伦被任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党部的宣传部长。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王大政策。
1924年冬天,孙中山先生为了与段棋瑞商谈召开国民会议事宜,扶病来到北京,马叙伦老清早赶到前门车站迎接。孙中山先生养病期间,他经常去看望。
在病重那些天,他同杨杏佛等人轮流守护。孙中山先生入殓那天,段棋瑞推说脚痛不来参加,派内务总长代他。
马叙伦和成千上万的群众都极为愤慨。后来段棋瑞任命唐继尧为教育总长,马叙伦就毅然辞去教育部的职务,重任北大教授。
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北京,马叙伦当即联合各界人士组成“五卅惨案后援会”,他每天到会办公。这年冬天,段棋瑞与人民为敌的面目更加暴露。
北京学生界、文化界、工商界民众联合两万人,在天安门宣布段棋瑞的罪状,马叙伦被推为大会主席。段祺瑞十分惊慌,如临大敌。
散会后,群众分队示威游行,给了段棋瑞沉重的一击。第二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
这天有一两万人浩浩荡荡地包围了执政府,各校的教授,尤其是北大的教授参加的很多。段棋瑞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血腥镇压了爱国的学生和群众、马叙伦第二天就写了辞职书,大骂段棋瑞,于是遭到段的通缉,被迫化装离开北京回杭州。
这时的浙江省长夏超是马叙伦的旧友,他动员夏超响应北伐。
3. 爱国的散文、名言和国庆的由来
梅亭映雪《点燃一盏心灯》、《清淡的女人》、《岳阳楼记》、《满江红》、《海燕》、《感悟清明》、《别》、《淡淡兰香》、《一个人上路》、《悼念一棵枫树》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最早提出‘国庆日’的,是时任政协委员、民进首席代表的马叙伦。1949年10月9日,马叙伦托许广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林伯渠委员也同样附议,要求讨论决定。当天会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这就是“国庆日”的来历,即现在我们的国庆节。
4. 告别过去的自己的诗句,从头再来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楚狂接舆歌》先秦 · 佚名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晋 陶渊明
4、已往不谏,来者庶几。——《自作真赞》(宋·刘一止)
5、已往虽非悔,方来尚可追。——《伤友人潘镇之失意七十韵》(宋·刘弇)
6、休思已往曾经事,但访从来未见书。
7、已往不可追,未来嗟莫失。——《有感》(宋·姜特立)
8、已往嗟奚及,方来当若何。——《送成都倅黎德升赴召崔侍郎荐士召者五人三首 其三》(宋·程公许)
9、蔽亏星曜已往事,调燮寒暑将来功。——《西江月》(近现代·马叙伦)
他曾担任教育部第二任部长,告诫学生:学政治不要为了做官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著名教育家马叙伦担任了教育部第一任部长。三年之后,也就是1952年,马叙伦卸任教育部部长的职务,张奚若接替了他,成为教育部的第二任部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张奚若的故事,他的结局怎么样呢?
张奚若出生于1889年,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家中主要从事中药生意,条件不错,这也让张奚若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张奚若天资聪颖,读书成绩很好,这也让他有机会离开家乡,见识到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也是在读书过程中,张奚若接触到很多进步青年,开始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探索当中。
此后张奚若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之后,张奚若前往美国留学,取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张奚若步入仕途,陆续在教育部门以及高校任职,包括担任了清华大学教授以及西南联大教授等,以期用教育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奚若开始参加民主活动,那段时期,他不断抨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也不断号召全民族共同抗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国民党在召开会议时还曾邀请过张奚若,邀请他出席国民参政会。张奚若曾在一次国民参政会上抨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事后国民党再次邀请他时,他把路费以及邀请函原路退回,并且附带了一句话:“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远离了国民党的官场。
1949年,张奚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把新中国的名称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之前,有人提议把国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张奚若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两字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现出来,如果加上“民主”就重复了,他提议把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他的意见被大会采纳,并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也就是说,我国的国名其实是张奚若先生最早提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张奚若一直担任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在推动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并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1952年,他接替了马叙伦的职务,成为教育部第二任部长。担任教育部部长后,张奚若扎根教育系统,注重开展爱国教育,并且还在学校推广普通话,制定了著名的《小学生守则》,想必很多人上小学的时候都背诵过这份守则。
张奚若在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别出心裁的理论,他有一句名言:学政治不要为了做官。当时他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来念政治系想着做官,那么你们来错了地方。如果你们想当一个学者,我也可以老实告诉你们,四年培养不出一个学者,你们毕业后需要继续钻研才行”。
张奚若就是这样一个直来直去的人,十年特殊时期,很多著名人士遭到迫害,不过,多亏了周总理制定了《保护名单》,把张奚若等知名人士保护起来,张奚若才没有受到迫害。在被保护期间,张奚若于1973年因为年老原因自然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