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学派名言

时间:2022-05-05 23:0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国军号 | 评论: 次 | 点击:

西河学派名言

1. 有关孔子的简介及名言名句

孔子简介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

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孟子为“亚圣”。

孔子又称“文圣” 孔子全身画像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诞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名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

2. 详细介绍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重要名言警句

这个就太多了

1、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

6、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子思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吕不韦: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12、孔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13、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14、吕不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吕不韦: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辩说,以论道;

23、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积跬(ku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耳聪,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3. 有关圣人的名句

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比喻无论是谁,只要有长处,就向他学习。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常:永久的。常师:固定的老师。这句话突出了要勇于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去学习。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圣人名言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圣人之言,因时而变。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论家 唐甄

圣人……行不言之教。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关于圣人的名言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圣人:指贤明的君主。忧济:关心,救助。元元:黎民百姓。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从不考虑个人的私利,他们只关心如何救助百姓,武则天尊崇佛教,她当权后,大肆挥霍国库,役使百姓修造佛像佛寺。此诗旨在批评武则天这种行为既不符合圣主贤君“尚俭爱民”的美德,又不符合佛家“清净慈悲”的宗旨。这开头的两句,首先强调了英明君主所应有的品质。可化用以歌颂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伟人。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明·李贽《焚书·复京中朋友》。圣人:有道德学问的贤人。曾:特别。这两句大意是:圣人不比常人特别高明多少,人也不比圣人特别低能多少。李贽这两句话的原意是说,天下之人,本与仁者一样,圣人与众人本没有多大差别。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将“众人”与“圣人”相提并论,这是很可贵的。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 《焚书·复京中朋友》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陈亮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圣人名言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

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本句大意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识也一定从读书开始。古人著述、说理常受“宗经”、“征圣“传统的影响,要么引经据典,要么直接附会圣人或托名圣人,以增强自己说理的权威性。此条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从而使读书的作用得以强化,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手法。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列子·说符篇》圣人不注重国家兴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要考察研究所以兴亡成败的内在原因.

战国思想家 列子 《列子·说符篇》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关于圣人的名言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西汉学者 扬雄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4. 关于道德的名言

用《至理贤文》回答你,这是一本用名言警句编辑的书。还望你能喜欢。

人若无德生而何益

读书不是为求成功略德思,一心学才只图钱。

教子教孙须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钱。美德乃良心,

人有良知天地敬,胸存正气遐迩钦。虽然德主内在

修养,才主外在形象,二者缺一不可。但一个人更

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

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竞争纵然激烈

但才华不能代表一切。人人读书则重才轻德,那

多才缺德的社会就会乌烟瘴气。因为缺德的人,学

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于是好心人总

易受骗上当,因而人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所谓修心养德,顺心感恩自戴德,违心积怨必

报复。一个人在不惜一切追求外表光艳的途中,也

须时常关心一下,内心的德苗是否压弯?同情是一

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但毕竟活得顺心,才易生爱

;唯有爱心,方生怜悯。

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当先。善为至宝

深深用,心做良田时时耕。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而

若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

用处。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

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相貌不佳德可补,品德太劣

貌难遮。人若无德,生而何益

===============================================

【教子教孙须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钱。】——教育

儿孙须教他们为人正直,多做善事,多积点德要比攒

钱好。

【人有良知天地敬,胸存正气遐迩钦。】--—一个

有良心天地都会尊敬他,一个人胸存正气远近的人都

会钦佩他。

【顺心感恩自戴德,违心积怨必报复。】-—活得顺

心,心中就有感恩之情,自然记得别人的好处;活得不

如意,心中就会积压怨忿,必然会产生报复的心理。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

不为穷困而改节。】——芝兰生长在幽深的林间,

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就不散发芳香;有德行的人修养

道义建树美德,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改变节操。

【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当先。】——为人处

事以真诚为基本,操持家务与建立事业,首先要节约。

【善为至宝深深用,心做良田时时耕。】——善良要

作为至宝深入使用,心要像良田一样时时刻刻细致耕耘。

【相貌不佳德可补,品德太劣貌难遮。】-—一个人

的长相不好,可用他的为人品德去弥补,但一个人的品

德太恶劣,用他的容貌是遮盖不住的。

=======================================================

5. 【急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名言儒家的代表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不为,非勇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法家: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

6. 求一句名言警句

《不耻下问》。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科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84岁高龄时,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任务,追求学问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我们要不耻下问,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学们: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多问”与“勤学”的关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西河学派名言

“西河学派”与文化自信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兵博

读《资治通鉴·周记》,览及战国初期一代雄主魏文侯故事,不禁感慨于魏文侯于2400多年前即已认识到“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在他主导下建立的“西河学派”,不但为魏国奠定了近百家的“霸主基业”,而且成为此后百家争鸣的先声,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融合和发展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治通鉴》对这件事的记载可谓惜墨如金,但寥寥数语背后却蕴含着非常宏大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历史内容:“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当时有盛德的贤人学士)之庐,必式(停车,俯身,以示敬意)。四方贤士多归之。”

这段记载的时代背景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七雄格局初定。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西有秦、韩,北有赵,东有齐,南有楚,易攻难守,处于极为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

深具忧患意识的魏文侯开始重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推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改革;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用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史传,文侯在位50年,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魏文侯拜子夏为师之事,就发生在魏国占据了原属秦国的西河一带领土后。由于魏文侯深知秦人之性,不易武力屈服,却心向中原文化。于是便亲自拜当时著名的大儒子夏为师,并聘请子夏在西河(今陕古韩城一带)讲学。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名卜商,为“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论语》中许多名言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过犹不及”等语皆出自其口。在春秋战国时代,给国君做老师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荣誉,子夏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之师”,甚至他的老师孔子生前也没有享受过如此崇高的荣誉。子夏被魏文侯的诚意感动,便答应亲赴西河。史载魏文侯在延请子夏来西河的时候,子夏已是百岁老人,很少亲自教授了。是以在西河真正教授学问的是子夏的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等人。

由于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师,而且亲自坐镇西河,华夏文化的重点一时间从鲁国转到了魏国,转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边地诸侯国的“怀化”(文怀远人,化及蛮夷)作用十分显著,而且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孔门之儒本来是以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师。及至孔子逝后,儒家由于各有侧重而产生不同的流派,相当于不同的学科。如鲁国的曾参之儒是以重礼、尤其是重孝为代表的流派,培养的是掌礼之儒;而子夏之儒培养的是经世济用之儒,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学流派。子夏到西河后,谋求进身的士人纷纷转入西河学习。这些士人在西河学派学习后,很自然地选择魏国作为其效力的首选国家。于是,“西河学派”就发挥了为魏国吸引、培养大批优秀官员的职能。

“西河学派”教授的内容很丰富。公羊高与谷梁赤本来不是最能代表子夏思想的学生,但由于他们教授的历史学科“春秋”是以服务国君为对象的,所以魏文侯抬高了他们的地位。公羊高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公羊传》的蓝本,谷梁赤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谷梁传》的蓝本。子贡的学生田子方传授的不仅包括儒本身的六艺,还包括子贡对儒学的发展即纵横术与经商之道。纵横术是士人成为官员后从事外交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而经商致富则是一个官员富国富民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子贡、田子方对传统六艺的发展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各国对官员的要求相适应的。

魏国本来继承晋国文化,起初受卫国鬼谷文化影响。因为鬼谷文化更多是平民文化,使魏文侯在使用大臣时能够不看出身门第,重视能力,提拔了很多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比如吴起和李悝都是来自卫国的平民;乐羊、西门豹则是魏国的平民;翟璜是戎狄出身。而西河学派兴起后,在段干木及得到其真传弟子的教授下,魏国的公室贵族出现了大批的人才,如公叔痤、公子昂,成为魏国高级官员的一个主要群体。这样,“西河学派”与“鬼谷学派”的争斗便产生了。“鬼谷学派”虽然不像“西河学派”这样大张旗鼓地收徒讲学,但也在不断地表达不同的学术见解。而正是在两派的纷争之中,中国文化中的儒、道、法诸学派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交流、融合,并得以发展。而之后齐国“稷下学宫”的建立和百家争鸣的文化高峰,正是基于“西河学派”与“鬼谷学派”之争的形式和内容。

站在2400多年后反观这场由魏文侯“导演”的 “文化软实力”建设“大戏”,不能不由衷地赞叹中华民族远古先贤们的宽阔胸怀和远见卓识。魏文侯不惜降低身段拜“文化代表”子夏为师,并延请子夏等“大师”到文化相对贫瘠的西河地区讲学,从而使魏国拥有了和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魏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初期称霸近百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魏文侯把魏国变成了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更使魏文侯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在文化建树方面的超常举措,影响了数十年之后出现的另一战国雄主齐威王。齐威王在“西河学派”所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组织建立了名震华夏历史的“稷下学宫”,形成了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而且,魏文侯开创的“西河学派”,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比如,一些学者认为,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格局,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十分相似,而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勇于直面当代中国的重大课题,在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提出了建构“文化自信”的宏大目标,也算是对中华历史的一种回归、借鉴和呼应,其中必然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因子吧!

“西河学派”与文化自信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