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名言

时间:2022-05-06 04:0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玄学名言

1. 易经玄学的动作成语

奉行故事

fèng xíng gù shì

【解释】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出处】《汉书·魏相传》:“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结构】动宾式成语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按照老规矩办事

【近义词】循规蹈矩

【反义词】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例句】这起公事到了警察局,伯珍也不免~,吩咐局里的警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

2. 老子名言有哪些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3. 老子的名言有哪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 请翻译以下道家名言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

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

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

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

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

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

5. 有哪些亚里士多德名言

【亚里士多德名言】

1、卑微的人服从恐惧,高尚的人服从爱。

2、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喜爱孤独者,非神即兽。

4、教育是富有时的饰品,穷乏时的避难所。

5、一个人只有超越了恐惧才是真的自由。

6、我不能挽留昨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

7、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

8、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6. 玄学诗歌的特点 谢谢

你指的是例如占卜诗句之类的吗?

它们的共通特点(注意,我用的是“共通”而不是“共同”)是随意性。想到哪儿说哪儿,很少有逻辑性正确的诗句。有可能刚说的是天空、下一句变成了地狱或者海洋。你要想了解它的含义,得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

至于为什么如此,是因为那是预言诗的作者在所构架的平衡空间内(即所想知道的事情所发生的地方)看到的、听到的、感触到的对于自己最深的体会、是触动最大的事件(这就取决于预言者的生活环境了,他或她没见过世面的话,会对所见的任何事物都有感概的)。然后由旁边的记录者把他或她所讲的话记录下来(有时预言家会零星的记下来某些情况,但普遍的预言家会完全想不起来所看到的这段情况),然后按所说的这些来用诗歌的模板来排版,这就是占卜诗句。

我是个所谓的通灵者,曾经担任过免费预言家。

玄学名言

《庄子》经典名言200句详解: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名句的诞生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1,以生为脊2,以死为尻3,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4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大宗师

完全读懂名句

1﹒首:开头、初始之意。2﹒脊:梁脊、栋梁。3﹒尻:音kāo,背脊尾部之处,引申有终点、尾端之意。4﹒友:动词,与人为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互相说道:“谁能把‘无’做头,把‘生’做脊梁,把‘死’做尾,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体的人,我就与他做朋友。”四个人相顾而笑,内心同气相通,于是结成好朋友。

自埋于民,自藏于畔

名句的诞生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1。其邻有夫妻臣妾2登极3者。子路曰:“是稯稯4何为者邪?”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5,自藏于畔6。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7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则阳

完全读懂名句

1﹒蚁丘之浆:蚁丘,山名;浆,卖浆人家。2﹒臣妾:战国人男女多自称臣妾。3﹒登极:指登上屋子最高处,即屋顶。4﹒稯稯:音zǒnɡ,人众聚集的样子。5﹒自埋于民:埋,隐藏。此句谓隐于民间。6﹒自藏于畔:畔,田埂。此句谓隐于田园。7﹒陆沉:此处指无水而沉,喻隐者。

孔子到了楚国,住宿在蚁丘的卖浆家。他的邻人有夫妻男女都爬到屋顶观望,子路说:“这里挤着一堆人要做什么?”孔子说:“这些人是圣人的仆人。他自隐于民间,自藏于田园。虽然声名沉寂,志向无穷,虽有所言论,而内心却凝寂无言,和俗世相反而心不屑与世俗同流。是在尘世自隐之士,应该是市南宜僚吧?”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名句的诞生

子桑雽1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2与?林回3弃千金之璧,负赤子4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山木

完全读懂名句

1﹒子桑雽:人名,雽音hù,或作雩,音yú,隐者名。2﹒假人之亡:假,国名也;亡,灭亡也。3﹒林回:假国灭亡后,其逃民之姓名。4﹒赤子:初生的婴儿。

子桑雽说:“你没有听说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林回舍弃价值千金的玉璧,背着婴儿逃走。有人说:‘是为了钱财吗?婴儿的价值很少;为了累赘吗?婴儿的累赘更大。舍弃了千金的玉璧,背着婴儿逃走,是为什么呢?’林回说:‘我和玉璧是利的结合,我和婴儿是天性的关联。’以利而结合的,受到窘迫祸患的时候,就互相遗弃了;以天性相关的,遇到窘迫祸患的时候,就互相收留了。互相收留的和互相遗弃之间,相差得很远。”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名句的诞生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2。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山木

完全读懂名句

1﹒醴:美酒。2﹒绝:断绝。

君子的交情淡薄如水一般,小人的交情却甘美如甜酒;君子淡薄却亲切,小人甜蜜却容易断绝。所以凡是没有缘故而结合的,往往也没有缘故就离散。

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名句的诞生

子贡反1,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2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3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4矣。”

——大宗师

完全读懂名句

1﹒反:返回。2﹒颜色:脸色、表情。3﹒方之外:以方代指礼教方域之外。4﹒陋:固陋、鄙野。

子贡回去之后,将这件事情告诉孔子,说:“他们是什么人呀?居然不用礼仪修饰德行,且赤裸裸地表现于外,竟然对着尸体唱歌,而脸色不变,实在令人无以言之,他们究竟是哪种人啊?”孔子回答:“他们是游于礼教方域之外的人,而我是游于礼教之内的人。方域之外和方域之内彼此互不相关,而我竟然叫你去吊唁,这是我的疏漏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

名句的诞生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渔父

同类相求,同声相和,许多同类事物之间互相存在相互感应作用,这是自然的规律。

名句的故事

在《庄子·徐无鬼》中描述了声音共振的现象:“于是为之调瑟,废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是说在堂室放置着瑟,拨动一弦发宫音时,其他相应的弦也随之振动发出宫音。由此而领悟出“同类相感,同声相应”的道理,并认为这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固天之理”。这种认识被古人普遍接受,成为一种基本的音乐常识。《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和《史记》等都用这种观点解释声音共振现象。基于对大量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古人逐步从感性经验提升为初步的理性认识,由原本单纯的物性之理,提高为做人处事的人生哲理。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说:“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思都是说志趣相同的人自然会结合在一起。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

名句的诞生

贫也,非惫1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2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柟梓豫章3也,揽蔓其枝而王长4其间,虽羿、蓬蒙5不能眄睨6也。及其得柘棘枳枸7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8,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山木

完全读懂名句

1﹒惫:委靡、疲倦。形容精神极度疲困的样子。2﹒非遭时:生不逢时,遭逢不能伸展抱负的时代。3﹒柟梓豫章:统指高大的树木。柟,难。4﹒王长:自大、称雄。王,音wànɡ。5﹒羿、蓬蒙:羿是后羿,蓬蒙是后羿的弟子,皆为古代善于射箭的人。6﹒眄睨:音miǎnnì,斜视、轻视。7﹒柘棘枳枸:统指有刺的树木。柘,zhè。8﹒悼栗:害怕到发抖。

我是贫穷,不是疲惫。读书人不能实践道德理想,才叫做疲惫;穿着破旧衣鞋,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是生不逢时啊!大王难道没有看过跳跃的猴子吗?当它处在柟、梓、豫、章这些大树时,拉着树枝称雄的模样,就算是后羿、蓬蒙这样的射箭手也不能轻视它。当它处在柘、棘、枳、枸这些有刺的树木时,就要小心走路、顾前顾后,还会害怕到发抖,这并不是它的筋骨变得僵硬不柔软,而是所处的情势对它相当不利,无法表现它的才能啊!

唇竭则齿寒

名句的诞生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1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2圣人,纵舍3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4而谷虚,丘夷5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胠箧

完全读懂名句

1﹒竭:无、亡之义。2﹒掊击:抨击、打倒。3﹒纵舍:释放。4﹒川竭:川流枯竭。5﹒丘夷:丘陵夷平。

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圣人有利于天下的少而危害天下的多。因此说嘴唇没了牙齿便感到寒冷,鲁国的酒淡薄而让赵国首都邯郸被围,圣人所生之地却是大盗所起之处。唯有打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得以太平。就好像溪谷空了,河流便干枯,丘陵夷平,深渊便被填满的道理一样。圣人死了,大盗就不会兴起,天下便会太平无事了。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名句的诞生

惠施多方1,其书五车2,其道舛驳3,其言也不中4。

——天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多方:指各方面的学问都有涉猎。2﹒五车:形容书多。此指惠施的著作很多。3﹒舛驳:杂乱不纯。舛,音chuǎn。4﹒不中:不恰当、不合适。

惠施各方面的学问都有涉猎,他的著作有五部车那么多,他所讲的道理驳杂不纯,他的言论也很不恰当。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名句的诞生

天下莫大于秋毫1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2,而彭祖为夭3,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齐物论

完全读懂名句

1﹒秋毫:动物到了秋天更换新毛,比喻最小的细毛。2﹒殇子:人生下来还在襁褓中就死了,叫做殇子。3﹒夭:短命的人。

天下没有比秋毫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未成年死去的人更长寿的,而活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的早亡者。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生于无,都与我同为一体。既然已经说过合为一体,还能再说什么呢?

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

名句的诞生

筌1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2;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外物

完全读懂名句

1﹒筌:捕鱼的网。2﹒蹄:捕兔的器具,用来绊兔的脚。

渔网的目的是捕鱼,有人捉到鱼后便舍弃渔网;捕兔兽具的目的是抓兔子,有人抓到兔子后便丢下捕兽器;字句言词的目的是传达思想,有人了解意思后便可以忘记文字。我怎能遇到可以忘记文字的人而和他谈谈呢?

名句的故事

文中得鱼忘筌、得兔忘蹄,捕到鱼就忘记渔网、抓到兔就丢掉捕兽器,后人便用这两句成语形容一个人达到目的之后,就忘记当初赖以成功的方法。这与“过河拆桥”的意义很类似。

而“得意忘言”这句话是庄子真正要表达与探究的重点。文字语言之于思想,就是一种“工具”,一旦掌握文字语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境,就无须拘泥在文字语言上,根据其意涵尽情发挥,人才能够活得豁达逍遥、无拘无束。换句话说,“得意忘言”就是体悟的境界,体悟一个道理之后,语言反而成为一种障碍。

魏晋时代的玄学大师王弼,曾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周易略例·明象》)有“意”才会有“象”,“象”是景象或事物的外表,而“言”就是来阐述事物的外表。所以他又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语言就是用来说明事物的外表,了解事物之后,就可以把语言文字忘记;事物的外表为了显它所内含的意义,掌握意义之后,就无须在乎事物的外貌了。这就是王弼有名的“得意忘象”,意思是说,不拘泥于事务的表象而得其深意。

历久弥新说名句

明朝《荆钗记》中有一小段:“愿他独占魁选,荣显。母妻封赠受皇宣,门楣显,姓名传。得鱼后,怎忘筌?”意即高中状元后,母亲、妻子都可以受到册封,门第也会显赫,姓名也会被传诵,一个人岂能够抓到鱼就忘记渔网呢?

魏晋时期,“得鱼忘筌”更成为人们探究佛理中重要的修行功夫。《高僧传》记载:“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意思是说,很多人在读佛经的过程中,过于在字面上锱铢必计,而无法掌握经文的真正意义,因此抓到义理后就舍弃字句的片面解释,才可以悟道呀!这也是中国本土起源的禅宗追求的“顿悟”之道,“得意忘言”才能够把握机锋之所在。

五柳先生陶渊明有首《饮酒诗》,其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由于十分投入,当抬头时,已看到夕阳西下的南山,看到飞鸟也将归巢,整幅画面似乎欲言又止,因为作者的心灵已经与身旁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想要多做点解释,仿佛又过多赘词,所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